1、医学影像学讲议第一章 医学影像学总论general introduction of medical imageology要求1、掌握X线的发现和影像学内容、分析病 变的要点;2、熟悉各种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X线的特性及 应用3、了解X线的发生及成像原理。4、掌握CT、 MRI图像特点及临床应用、MRI与CT 比较的优缺点 ;5、熟悉CT和MRI 的 检查技术、看片方法;6、了解CT和MRI 的成像原理、机器结构。前言(一)X线的发现1895.11.8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发现X 线,形成了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奠定了今
2、天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的基础。(二)Medical Imaging 的发展:1、X线 成像(Diagnostic Radiology)1895发现,1896年正式用于临床2、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G )从A型到B 型, 20世纪50-70年代3、核素显像:r- 闪烁成像 (-scintigraphy ),50年代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computed tomography ,PET )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ingle photon e
3、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20世纪8090年代:4、X线计 算机体层摄影(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7080年代:5、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7080年代: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7、介入性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R):70年代兴起。是在影像学的监视下对某些疾病进行诊断或治疗的一种新技术。8、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放射
4、学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RIS): 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等。21世纪影像学最新进展(1)脑磁(源)图(magnetic source imaging, MSI):(2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3)功能成像(functional imaging):(三)医学影像学( Medical Imaging)内容 X线成像(包括数字X线成像)、CT、MRI、DSA、USG 、ECT、IR等。第一
5、节 X线成像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一)X线的产生1、设备:X线管、高 压发 生器、控制台。2、X线 的产生过程:阴极6-12V低压- 游离电子群聚集-两极高压-电势差-游离 电子群高速向阳极行进-撞击钨靶-1%游离电子转为X线,99%转为热能。图1(二)X线的特性 电磁波,波长0.08-0.31 纳米(150-40Kv)1、穿透性:X线能穿过被照物体,被照物体 对X线有吸收作用,因此受三个因素的影响。(1)被照物质的密度:密度越大,吸收X线 越多,穿透力越低。(2)被照物体的厚度:厚度越大,吸收X线 越多,穿透力越低。(3)X线球管电压:电压越高,X线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
6、础。2、荧光作用(效应):波长短,肉眼看不见的X 线能使荧光物质(氢化铂钡等)产生波长较长,肉眼可见的荧光。荧光作用(效应)是X线透视的基础。3、摄影作用(感光效应):X线-胶片感光-潜影 -显、定影:感光溴化银中的Ag+被还原为Ag,在片中呈黑色;未感光的Ag+被洗掉,呈白色。摄影作用(效应)是X线摄片的基础。4、生物电离作用(电离效应):X线能使生物 电离,对人体有害(杀伤人体细胞)也有利(放疗)。二、X线的成像原理:三个条件(一)X线有穿透性,能穿过被照物体。(二)人体组织器官有不同的密度和厚度差,使透过人体后的剩余X 线量不均匀。1、不同密度的组织器官对成像的影响:高、中、低密度2、不
7、同厚度的组织器官对成像的影响: (三)显像设备:荧光屏,胶片等。三、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数字X线成像是将X线成像装置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形成影像的X 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然后形成图像的成像技术。包括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X线荧光成像(digital fluorography,DF)及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DDR简称DR)。CR是用影像板(image plate, IP)取代传统X线摄影的暗盒(暗盒内装有胶片)作为介质,X线曝光后,IP上的影像
8、信息 经激光扫描读取 、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得数字化图像。DF 是将透视图像用高分辨摄像管获得数字化图像。DR 是用平板探测器(电子暗盒electronic cassete)取代IP,将模拟信息直接转变为电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形成数字化图像。数字图像的特点是病人接受X线量少,图像分辨率高,曝光 宽容度大,多种后处理功能可调节,数字图像便于存档与传输。四、X线图像特点(一)灰阶图像:密度高白,密度低黑; (二)平面图像,结构重叠: (三)图像的放大:五、X线检查技术(一)普通检查:1、透视: 2、摄片:(二)特殊检查: 软X线摄影,用钼靶。用于软组织 特别是乳腺摄影(三)造影检查人为引入一种物质到人
9、体器官或间隙使其产生密度差异而后进行的X线检查称为造影检查。引入的这种物质 称对比剂或造影剂。1、对比剂:(1)阴性造影剂(低密度造影剂): 气体,如CO2,已少用(2)阳性造影剂:(高密度造影剂):钡剂(硫酸钡)、碘剂(有机和无机)目前使用的有机碘水溶性对比剂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A、离子型:60-76%泛影葡胺;与非离子型造影剂相比,有价格便宜的优势,但渗透压高,不良反应率高;用于静脉尿路造影、CT增强、心血管和子宫输卵管造影等。B、非离子型: 与离子型造影剂相比,有渗透压低,不良反应率低等优点;常用的有:欧乃派克、优维显、碘海醇等;用于心血管造影、静脉尿路造影、CT增强和子宫输卵管造影等。
10、2、造影方式(1)直接引入法:A、口服法:胃肠道。B 、插管法:胃肠道、支气管、子宫输卵管、胆道、泌尿道。 C、穿刺注入法:心血管、关节囊等。(2)间接引入法: 静脉尿路造影;3、使用有机碘水溶性对比剂检查时需观察有无过敏反应,使用离子型造影剂前,先做碘过敏试验。第二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血管造影时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无关解剖结构影像,使血管影像清晰的技术。第三节 计算机体层成像 Computed Tomography 一、基本概念CT由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在1969年发明,1972年公布,Hounsfield因此 获1979 年诺贝尔医学奖。二、成像原理: 体
11、素-数字矩阵-像素。 X线-体素-探测器、光电转换、X线吸收系数-模/数转换-数字矩阵、可储存-数/模转换,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的不同小点(pixel)-按矩阵排列构成图像。三、CT设备:(一)扫描机架部分和病床1、X线 管:高热容量(7.5M),高散热率。2、准直器:C 、过滤器: D、探测器: E、病床:(二)数据采集系统:探测器、缓冲器、积分器、放大和A/D 转换器;(三)计算机系统:主计算机,阵列处理器;并行处理。(四)操作台和显示器:(五)照相机,磁盘机:四、CT的进展(一)普通CT: (二)螺旋CT:1、单螺旋 2、多螺旋:增加探测器的排数,可达256层(三) 双源CT双球管,多排
12、探测器。五、CT图像特点(一)黑白图像: 白-组织密度高,吸收X线 多。黑-组织密度低,吸收X线 少(二)密度分辨率高: 可分辨软组织器官:腹部、颅内等。(三)能量化人体组织:单位为HU(Hounsfield Unit), 设水为0,骨+1000,气体为-1000 ,脂肪 为-70,80, 软组织为 20-50。(四)常规横断面图像:也可重建冠状面、矢状面和三维图像。五、检查技术(一)定位扫描: (二)平扫:无造影剂。(三)增强扫描:常规用非离子型碘水:如 欧乃派克、优维显、碘海醇等。 也可用离子型碘水:如60-76%泛影葡胺。用量1-2.5ml/kg。(四)造影扫描:先做器官造影再扫描。 (
13、五)动态扫描: (六)CTA:(七)图像后处理:3D图像1、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 2、仿真内镜显示技术(virtual endoscopy, VE) 3、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六、CT的阅片与诊断(一)图像内容:一般项目:病人资料,编号,日期等。扫描技术:KV,MA,时间,增 强等。窗技术:窗位和窗宽,将兴趣区的CT值范围转为视觉可辨的灰阶(16个)。窗位(window level)又称窗中心,是指CT图像上灰白刻度中心点的CT值。一般窗位与欲观察组织的CT值接近。窗宽和窗位在CT机上
14、可任意调节。(二)部分容积效应(VOLUME)及伪影(骨伪影、移动伪影)原理:以图表示意义:可漏掉病变或造成假像。(三)病变密度特点:平扫:与该处本身密度比较: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增强:与平扫时该处的密度对比,密度高于平扫为有强化,与平扫时一致为无强化。观察病变有无强化及强化程度:明显强化, 中等强化,无强化有强化者需描述 均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 周边强化(环状强化)(四)熟悉人体解剖,特别是横断面。(五)对病理性质的诊断有限度,结合其它资料。七、CT的临床应用:对有器质性病变的有用。普通CT用途有限,(一)心血管: 16-64层螺旋CT、Ultrafast CT 才能做。(二)胃肠
15、道:用途有限,病变的腔外范围,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和淋巴转移等。(三)胸部: A、心血管:B、双肺:病灶、支气管、肺门。C、纵 隔:淋巴结 等。 D、胸廓: (四)腹部: 空腹、提前用药,常规强化。 (五)盆腔:空腹、提前用药,常规强化。(六)颅脑: (七)五官:耳部、鼻窦、咽部、喉部等。(八)脊柱:见关节系统讲 (九)骨关节:见骨关节系统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用磁共振现象所产生的信号而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一、成像原理(一)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如体内大量存在的氢原子),有自旋运动,产生磁矩,如小磁体,小磁体自旋轴排列无规则。(二)外加均匀
16、强磁场,小磁体按两极重新排列。(三)用特定频率射频脉冲激发,氢原子核吸收能量而共振,产生磁共振。(四)停止射频脉冲,氢原子核逐步释放吸收的能量,并恢复磁力线排列状态。T1和T2时间(五)人体组织和病理组织的T1、T2是相对的,但有差别,造成信号不均匀,这是MRI 成像的基础。(六)收集信息-体素化-数字化- 数/ 模转换- 模拟灰度图像。二、MRI 设备 :磁体、梯度线圈、供 电部分与射频发生器、 MRI信号接收器负责MRI信号 产生、探 测与编码;模拟转换器, 计算机,磁盘机等负责数据处理,图像重建、显示与储存。三、MRI 图像特点(一)灰阶成像:各种组织转变为模拟灰度的黑白图像,反映的是MRI信号的强度。T1加权 像:有利于看解剖结构。T2加权 像:显示病变组织较好。人体不同组织在T1WI 与T2WI 上的灰度T1WI T2WI脑白质 白 灰脑脊液 黑 白脂 肪 白 灰白(二)流空效应:有血流流动,测不到信号,T1和T2均为黑色。(三)三维成像:横断、冠状、矢状、任意层面, MRI。(四)运动器官成像:用呼吸和心电门控技术。四、MRI 与CT 比较的优 缺点:*MRI优点:(一)软组织分辨率非常高:脑灰白质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