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特质与土地的连结.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086865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家特质与土地的连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作家特质与土地的连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作家特质与土地的连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作家特质与土地的连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作家特质与土地的连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作家特質與土地的連結談龍應台的臺灣意識研究人:洪姿宇指導教師:李淑如、劉家幸目次第一章 緒論第 1 節 研究動機-1第 2 節 研究目的-2第 3 節 研究方法-2第二章 龍應台的經歷與寫作第 1 節 童年與少年時光-4第 2 節 異國求學,回臺執教-7第 3 節 旅居歐洲-8第 4 節 回返港臺-10第三章 龍應台的臺灣意識第 1 節 臺灣意識的形成及影響一、原鄉認同的轉變,從中國到臺灣-13二、臺灣意識對寫作的影響1. 以人為關懷主體的社會評論寫作-152. 書寫與自剖家鄉情感的寫作-19第 2 節 臺灣意識的具體實現一、對民主政治的期許-22二、對文化內涵的立場-24第四章 結語參考資料

2、-291第一章 緒論第 1 節 研究動機1984 年的臺灣,黨禁、報禁未開的年代,戒嚴已屆三十六年,那是個渴望突破現狀、追求改變、衝撞權威的時代;甫從美國回臺的龍應台一篇中國人你為甚麼不生氣 1在已逐漸開放的臺灣社會中、民心思變的時代裡,以理性、正義和一桿敏於觀察的慧筆放起第一把野火,此後她的名字儼然成為知識分子中敢言、敢批評、敢挑戰的代名詞。野火集是筆者讀龍應台的第一本書,她的社會評論精準理性、文字優美、邏輯嚴謹,飽含草根性,總和讀者平視同一個高度,銳利清澈但溫柔的眼神,正視讀者,用讀者能夠理解的語言,沒有距離的把話一字一字說清楚。漸漸的,在閱讀龍應台的文字時,筆者慢慢發現,即使是已身在歐洲

3、大陸的龍應台,她的文章仍時不時的提及台灣:臺灣的社會現象、她的臺灣記憶、臺灣人的民族特質、臺灣的歷史如果從時間來看,從出生一直到大學時代,龍應台定居臺灣的時間只二十二載,隨後便出國留學、任教,長遠來看,二十二年並不算久;從教育層面來看,龍應台離開臺灣赴美留學時,臺灣仍在戒嚴階段,思想控制、白色恐怖讓知識份子人心惶惶, 他希望我知道的事情我就知道,他不希望我知道的事情我就什麼都不知道。 2,西方教育讓她第一次發現,自己從小一直深信的信念原來是被政治操弄的結果,可以說,她的現代思維、前瞻知識大都來自西方教育。那麼,為何去國多年,龍應台的文字中仍時不時看得見臺灣的影子?作為一個旅居國外多年的作家,為

4、甚麼她仍會在一株軟枝黃蟬前、茉莉花香下,微微的心痛、淚下?對她來說,臺灣有什麼意義?她對臺灣抱持什麼樣的意識?筆者本身十分欣賞龍應台的寫作風格和針砭時事、社會的精準度,在渾沌的時代中仍保有一雙直視事實的慧眼、在理想崩解的時刻看清權力的本質,任職台北市文化局長,接受質詢、指控時,她這麼想那滿面滄桑的漁民,那喝醉酒就痛哭失聲的老兵,那無法與人交談的大陳婆婆,那在診間聽貝多芬的醫生,那鄉下警察和他養豬織網的妻子;這些鄉下人從未叫囂,卻給我一生用不盡的溫暖與1龍應台,中國時報人間 ,原載於 1984 年 11 月 20 日。頁 021。2信任。 3難道即使已走過世界各地的龍應台,最終的篤定還是來自臺灣

5、嗎?來自那個她生長的茄定小漁村,和那小漁村裡的人們?這讓筆者開始想著手研究龍應台寫作、思想甚至個人特質與臺灣的連結。第 2 節 研究目的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一隻健筆 ,龍應台對臺灣甚至是華人地區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寫作方面,野火系列文章扮演啟蒙的角色、赴歐後的報導式文學為臺灣人開啟一扇觀察歐洲局勢的新門;啊,上海男人 4幽默的表達自己對上海男人的稱讚、 還好我不是新加坡人 5批評自詡亞洲人代表的新加坡、 在紫藤廬和 Starbucks 之間 6闡釋國際化與全球化真正的意義、 五十年來家國 7期許臺灣發揚本土特色、 你不能不知道的臺灣 8介紹臺灣的民主意義、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9企圖以文明的

6、價值和胡錦濤先生對話,這些文章均引起各方廣泛的討論、筆戰,而探究歷史事件的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也引起社會對二次大戰、國共歷史的關注和討論,2012 年更接任中華民國文化部部長。龍應台的影響層面包含文化、政治、歷史、教育等,具有一定的指標性,而瞭解如此對臺灣有舉足輕重影響的寫作者抱持的態度、立場、寫作價值,也能幫助我們清楚社會可能會有怎麼樣的觀念趨勢;因此,本篇論文希望透過爬梳龍應台的臺灣經驗對她有哪些影響,瞭解、討論臺灣對龍應台有哪些意義,進而分析出她個人的臺灣意識。第 3 節 研究方法本篇論文將已龍應台至今(民國一一年五月)出版的書籍作為研究主體,第二章討論龍應台的生平,分成四個小節童年與少年

7、時光、異國求學,回臺3龍應台,超越台灣主義請用文明來說服我,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6 年 7 月17日,頁22。4龍應台,我的不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 年 9 月 2 日,頁 121-128。5龍應台,乾杯吧,托瑪斯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 年 4 月 10 日,頁 251-253。6龍應台,面對大海的時候,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 年 12 月 22 日,頁 003-010。7龍應台,面對大海的時候,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 年 12 月 22 日,頁 011-132。8龍應台,請用文明來說服我,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6 年 9 月 16 日,頁 101-1

8、17。9龍應台,請用文明來說服我,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6 年 9 月 16 日,頁 138-146。3執教、旅居歐洲、回返港台。作家的生命經歷是構成寫作風格、思維方式的重要元素,筆者企圖透過分析文本中龍應台對自己不同時期的自述,將龍應台不同時期的經歷和她的寫作連結,希望不止是單純呈現出實際上龍應台的移動歷程,還能歸納出每個階段對龍應台的影響,這些也會影響到她對臺灣的態度、臺灣對她的意義。第三章先闡述臺灣意識的定義後,分成兩個小節,在第二章生平分析的基礎上,在第一節解釋龍應台對原鄉的定義如何從既定的中國大陸轉變成臺灣,認同臺灣是原鄉,形成臺灣意識後,再針對她的寫作特色、個人風格找出臺灣意識

9、對她的影響;另外,她的臺灣意識也具體實現在對臺灣社會的關心和社會評論中,筆者歸納出兩個她最引起討論、影響的議題,並找出在同樣的議題上,龍應台在不同時期有哪些不同的看法,而這些又體現了哪些她對臺灣的態度。結語則統整龍應台臺灣意識的最終核心。第二章 龍應台的經歷與寫作本章將龍應台的經歷依照不同時期的移動大致分成四個段落,包括童年與少年時光 、 異國求學,回臺執教 、 旅居歐洲 、 回返港臺 。童年與少年時光是龍應台最早人格養成的時期,此時她接受完整的國民黨教育,在南部小鎮明烈的陽光下讀書、戀愛、做夢,也有一點點少女莫名的煩憂,對於所謂極權的意義一無所知,直到自成功大學畢業,赴美留學後,她才真正看見

10、臺灣歷史圖像的全貌。美國留學時期可以說是她現代思維和知識的啟蒙開端,在這個時候她受國民黨灌輸的價值觀開始粉碎,現代知識分子基本的質疑、不信任的態度也開始在她身上出現,帶著這樣的觀念,十幾年後她寫作野火集批判那個當初欺騙她的政權。移居歐洲又是一個新時期的開始,她抽離自己最關注的家鄉臺灣,從遙遠的歐洲大陸眺望,臺灣成為整個世界視野的一部分;冷靜觀察歐洲事務、政局、文化外,同時也將自己的心得和反思呈現給臺灣人民。之後她接任臺北市文化局長,因政務官職位而開始對權力有不同的理解和思索,隨後她任香港大學教授,寫作在紫藤廬和 Starbucks 之間 、 五十年來家國 、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 你不能不知道

11、的臺灣等文,內容涉及文化、文明、政治等層面,引起華人世界廣泛回響和討論;2009 年她寫作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追溯 1949年左右,二次大戰結束時,臺灣、中國甚至亞洲地區戰亂下,渺小個人的生命故事,受到十分廣大的討論。2012 年她接任中華民國首任文化部部長,以她獨4到的文化視野和深刻的歷史責任感,未來的發展也值得期待。筆者希望透過本章,將龍應台的生命經歷連結到她的寫作風格和思想體系,對她的特質有初步的認識,以做為下文討論的基礎。第 1 節 童年與少年時光若要討論龍應台的童年時光,就必須要從她的上一代說起。父親龍槐生是湖南衡山人,十五歲那年決定跟隨國民黨加入軍旅生活,十八歲回家鄉一次後,直到

12、逝世再也沒回過故鄉、見過母親 10;龍應台的母親應美君來自浙江淳安,二十四歲時離開家鄉,前往丈夫軍隊駐紮的江蘇常州 11,1950 年渡海來臺,從此落腳此地 12,在異鄉生養三個兒女,包括龍應台。對於她的父親與母親來說,臺灣只是一個暫時停留的土地,家鄉,永遠是溫柔甜蜜的愛己所在的地方,永遠是新安江畔、石獅子守護著的淳安城。龍應台的童年,因為父親公職的緣故,在公家宿舍和不停搬家中度過;1952 年出生於高雄縣大寮鄉,小學讀過新竹東門國小、高雄鹽埕國小、苗栗苑裡國小,畢業後考上苑裡初中,之後搬至高雄縣茄萣鄉,14 歲插班就讀臺南市立中學,畢業後考上臺南女中。不斷的移動,讓她常常在好不容易習慣一個環

13、境後,被迫離開、丟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重頭開始,也讓她開始有了孤獨、飄盪之感:難道,公家宿舍就沒有和你一樣孤立的孩子嗎?有是有,可是,不知怎麼的,那些孩子,總是有的剛來,有的剛走;剛來的還不熟悉,剛走的已永遠走出你的人生,雖然你還懵懂無知。而你自己,也總是剛從某個地方來、或者馬上要離開這裡到某個地方去。 13也許因為不斷的抽離,使她有局外人之感,間接培養了她冷眼看世的態度,因她不在友群裡,視線不被擋住,對這個世界看得特別透徹;但是她處在一種靈魂的孤獨中 14,自己也有些哀傷的發現:頁 60。頁 21。頁 24。頁 086。5原來永遠和夏天的冰淇淋一樣、還沒吃就要融化。年紀小小的,你已經覺得人海

14、茫茫、你像一條飄盪的小船、找不到停靠的陸地。所有的陸地其實都是孤島。 15因為父母的身分,讓龍應台從出生開始就註定和那些有墓可掃、有親戚可拜訪、有自己房子可住的本省孩子不一樣,流亡的因子,從她的父母,一直傳到了她身上,空間上的流亡,造成心理上的流亡,關於自己的流亡 ,她下了一段描述:我開始想像自己的流亡。北島,我的流亡可能比你的更早開始,早了大約四十年。追根究柢,什麼叫流亡呢?不過是迫不得已的離鄉背井,身不由己的進入一個語言文化都陌生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個人的生存意義成為一個孤島。 16童年時代,身為局外人的憂鬱、認同感上的疏離,延伸到她的高中時期,這個階段她廣泛閱讀哲學、文學方面的書籍,讀

15、羅素、卡夫卡、王尚義、在校刊上寫一些談存在主義的文章,下課時,躺在校園裡的椰子樹下看天空裡白雲的浮動 17,文藝青年特有的憂鬱在她的日記中表露無遺三民主義和地理歷史讀得我受不了的時候,就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和赫塞的流浪者之歌 。我趴在床上寫字這種蒼白的生活令我窒息。十七歲的日子不應該是這樣的吧?整個靈魂是空的,輕得叫人難以承受 18聯考的升學壓力下,也讓龍應台幾乎喘不過氣來,日子雖然看似過得無憂頁 141。頁 086、087。頁 082。17龍應台,南部來的女孩我的不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 年 9 月 2 日,頁018。18龍應台,南部來的女孩我的不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 年

16、 9 月 2 日,頁019。6無慮,但是對於未來的迷惘卻也讓她在面對大考時突然失去方向,鬱悶的心情卻無處宣洩,1970 年,沒日沒夜念書的她在日記裡寫下我能感覺苦悶,但是為甚麼我總覺得找不到自己?原來這就叫迷失?我想要嚎啕大哭,但我沒有眼淚。我想要逃走,但我沒有腳。我想要狂吼,但我沒有聲音。 191970 年,龍應台進入成大外文系,在生活簡單、民風純樸的臺南中規中矩的過生活,是一個非常乖的學生,好學、求知欲強,但對於政治、社會沒有任何的理解 20,因為成功大學是當時臺南唯一的一所大學,即使外面發生了任何風起雲湧的事,知識管道的貧乏加上當時政治意識的掌握,龍應台一概都不知道, 他(國民黨)希望我

17、知道的事情我就知道,他不希望我知道的事情我就什麼都不知道。 21她單單純純的戀愛、念書,是一位屬於文學與哲學的少女。當時臺灣南北文化差距大,這種狀況在大學時期她才慢慢發覺哥哥的同學一個叫錢寶的說是要讓我認識臺北文化,把我帶到一個黑漆漆漆的咖啡館裡,裡頭全是見不到人的高椅背。我昏天暗地的摸索進去,只覺得不停踩到錯綜的人腿,差點絆倒錢寶用一種既是同情又是惋惜的眼光看著我,說, 唉,你們臺南的女孩子怎麼那麼 22從整個民族關係來看,龍應台是外省身分,從地區性來看,龍應台是天真的 、 落後的南部人,兩種都算是弱勢、沒有聲音的一群人,在廣大粗略的國家版圖中,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群。而這個屬於弱勢、沒有聲音

18、一群人的女孩,帶著這樣的世界觀,在 1975 年負笈美國留學。19龍應台,有沒有時間革命?親愛的安德烈,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7 年 10 月 22 日,頁 62-63。20楊妙如記錄,楊照採訪, 不安的野火專訪龍應台 , 中國時報 人間副刊,1997 年 9 月 3 日。21龍應台,南部來的女孩我的不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 年 9 月 2 日,頁021。22龍應台,南部來的女孩我的不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 年 9 月 2 日,頁024。7第 2 節 異國求學,回臺執教野火時期1975 年之後,到了美國,是另一新階段的開始 231975 年九月,龍應台離開臺南,她少年啟

19、蒙的地方,那是我初戀的地方,那是我人格定型使我之所以為我的地方 24,到美國攻讀英美文學,第一次走出自己自小熟悉的土地,站在一個全新的座標點上,文化的差異和價值觀的轉變,對她來說是很大的刺激,不過對於這位自小就活在國民黨操控下的教育體制裡的女孩,衝擊最大的應是國民黨神話系統的崩潰1975 年我留學美國。在圖書館裡偶然讀到一本美國學者關於龍華事件的著作;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不受國民黨控制的文字,但也只需要那麼一次,國民黨在我身上所灌輸的整套神話系統全部崩潰。 25才知道之前所受的教育那麼多都是被黨和國家機器所操縱的謊言,這是一個很大的震撼。 26這件事對龍應台可以說有非常大的影響;小學她是那個參加

20、朗讀比賽朗讀四維八德和忠黨愛國的小女生、初中時她是卡車上的播音員,唸著:武昌起義普天同慶 、大學時她和同學奉命參加詩歌朗誦比賽 27,誇張的手勢、歌頌遵從領導的內容。但有一天在國外的天空下,突然發現自己一直以來深信不移的信念是被政治操弄的結果,教育,原來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謊言;原來,神話是可以崩潰的、政府是會欺騙人的,過去深信了二十年的事竟然都是謊話,那麼,還有什麼是可以相信的?我,再也不相信。 2823楊妙如記錄,楊照採訪, 不安的野火專訪龍應台 , 中國時報 人間副刊,1997 年 9 月 28-30 日。24龍應台,南部來的女孩我的不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 年 9 月 2 日,頁027。頁 229。26龍應台在北大首次公開演講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 , 2010 年 8 月 11 日,全文刊於天下雜誌453 期,頁 169-176。27龍應台,為臺灣民主辯護請用文明來說服我,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6 年 9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