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低碳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087581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低碳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海南省低碳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海南省低碳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海南省低碳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海南省低碳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 海南省低碳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 导意见低碳制造业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友好型的制造业形态,是我省 “十三五 ”重点发展的十二大 产业之一,为促进我省低碳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 2025”的通知 (国发 201528 号)、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 号)等文件精神,结 合我省实际,编制本规划指导意见。一、 “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一)发展成就。1.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十二五”期间,低碳制造 业逐渐成为全省工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按照产业范围的界定,截至 2015 年底,低碳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 54

2、5.3 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为 27.1%;完成增加值 126.2 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为 25.9%,占比均超过四分之一。 “十二五”末与 “十一五”末相比较 ,低碳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6.3%,工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 6.7%;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5.5%。 3 表 1: 2010-2015 年海南省低碳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单位/ 亿元)2.产业技术研发能力明显提升。在低碳制造领域创建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8 家。表 2:海南省低碳制造业企业技术中心一览表序号 企业名称 企业技术中心名称认定时间1 先声药业

3、有限公司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 2001 年2 海南全星药业有限公司 海南全星药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 2001 年3 海 南 海 药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海 口 市 制 药 厂 海南海药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市制药厂技术中心 2001 年4 欣龙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欣龙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2002 年5 椰树集团有限公司 椰树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2002 年6 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2010 年7 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 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2011 年 4 8 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 海 南 中 航

4、 特 玻 材 料 有 限 公 司 技 术 中 心 2011 年9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2011 年10 海南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海 南 康 芝 药 业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技 术 中 心 2012 年3.产业集聚发展基础不断增强。一是按照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思路,依托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围绕支柱产业的上下游领域延伸产业链,强化园区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发展,一批工业园区迅速崛起,洋浦开发区、海口高新区、老城经济开发区等 16 个主要园区已成为我省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支撑,其中涉及低碳制造业的省级产业园区共有 7 个。截至 2014 年底,海南全省已开发并初步形成规模

5、的各类工业和信息产业园区 16 个,入驻工业企业达 922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167 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524.36 亿元(不含生态软件园),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1982.7 亿元)的 77%,完成税收 135.05 亿元,占全省工业上缴税收的 54%。表 3:海南省低碳制造业相关产业园区序号 园区名称 园中园名称 主导产业 龙头企业海马工业园区 汽车及零配件配套海马汽车第三工厂、海南元创机械有限公司、六合机械(工业)海南公司狮子岭工业园区 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 海南英利、赛诺国际1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龙产业园区旅游装备、新材料、空港物流、都市工业红塔卷烟有限责任公司

6、、共享钢构责任有限公司2 海口临空经济产业 出口加工 海南海航饮品股份有限公司 5 园区3 海口综合保税区汽车制造、生物制药、机电加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海南金盘电气有限公司、三星(海南)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海南汉能光伏有限公司、海南玛斯特新能源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4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食品、制药、 农副产品加工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海南蔚蓝海洋食品有限公司5 美安科技新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信息智能海南威特电气有限公司、康迪(海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6 美安金马物流园区 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海南瑞今生物

7、科技有限公司、海南海岛和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 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型材料、食品加工、软件产业海南生态软件园、华能海口电厂、海南中海油气有限公司、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二是形成了一汽海马、海南英利、威特电气、金盘电气、海南立昇、康宁光通信、海宇锡板、椰树集团、椰岛股份、春光食品、南国食品、中化橡胶、欣龙控股等一批低碳制造业骨干企业。截至 2015 年底,全省低碳制造业企业共计 1690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200 家,规模以下企业 1490 家,上市企业 7 家,产值超过 50 亿元的企业 1 家(一汽海马),10 亿50 亿元企业 9 家,1 亿10 亿元企业 84 家,全省低碳制造业从业人

8、数 9.1 万人。 6 4.助推绿色发展作用明显。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省发展战略,制造业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循环经济发展趋势明显。2015 年,全省低碳制造业用占全部工业 1.9%的能耗,贡献了占比超过 1/4 的工业 GDP,为全省工业节能降耗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低碳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下,2015 年,全省工业万元GDP 能耗持 续下降,化学需氧量(CO D)、二氧化硫(SO 2)等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工业结构日益优化,绿色、低碳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体量偏小、龙头企业匮乏。2015 年,全省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 485.9 亿元,产业规模仅占全国工业总量 0.21%,产

9、业规模过小,抗风险能力弱。全省低碳制造业各行业领域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尤其是在海洋装备制造、旅游制造、网络制造等新兴领域因缺乏龙头企业,无法带动低碳制造业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发展。二是物流成本高。我省大部分制造业需从省外购入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再经过海上运输送往岛外。由于“ 两头在外” ,物流成本一般比岛外省市高,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人才支撑发展不足。高级技能人才、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国际化经营人才、精益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我省低碳制造业的发展。二、 “十三五”时期面临形势(一)发展的机遇。 7 一是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趋势为我省发展低碳制造业带来重大历史机遇。近年来,受全球资源

10、环境约束, “绿色供应链” 、“低碳革命” 、“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和生产理念兴起,节能环保产业、再制造产业等产业链不断完善,加之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了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和方式。我国提出“中国制造 2025”和“ 互联网 +”结合的制造 业发展战略,培育并发展壮大新兴绿色食品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旅游制造等低碳制造业重点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二是国家加大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为深入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重大发展契机。2015 年 9 月 18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质检总局、旅游局、民航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旅游装备制

11、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联装2015331 号),明确提出支持邮轮游艇、索道缆车、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本土化,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契合我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定位,这不仅为我省发展旅游制造业带来重要的发展契机,同时对我省加快低碳制造业结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一带 一路” 为我省装 备制造业走出去提供机遇。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处于泛珠三角“9+2”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的结合部,既背靠我国东南沿海制造业基地,又辐射拥有 6 亿人口的东盟 10 国的广阔市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发展制造业的良好条件。随着国家“ 一带一

12、路” 重大对外合作战 8 略的实施,我省将迎来依托区位优势,承接东南亚乃至全球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低碳制造业的有利契机。一方面可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食品及烟草加工、输配电设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可通过项目引进等方式,加快新能源汽车、海洋与旅游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四是中国制造 2025为我省低碳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带来重大政策机遇。 “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了未来十年我国制造 业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半数以上是装备制造业,这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而我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

13、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一定的优势,未来十年这些领域有望实现快速发展。此外,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的趋势发展,将为机器人、3D 打印、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以及服务型制造带来强劲的市场需求,这些领域正是我省低碳制造业未来十年发展的重要方向。(二)面临的挑战。一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 态” 。当前,我国工 业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经济发展已经进入 “新常态” 。从增长速度看,已由高速增长转向稳步增长;从发展动力看,已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发展方式看,已由粗放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经济增速回落给全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提出了重大挑

14、战,重点行业 9 市场需求疲软、重点产品外销大幅度下降等问题凸显,使得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更加迫在眉睫,将对我省石油和天然气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造纸及纸制品、汽车制造等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二是区域间竞争加剧。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内靠粤港澳深珠形成的华南经济圈外缘要地,虽然地理位置优势相对明显,但是近些年临近的广东、福建等省份区域发展迅速,各省市积极抢占市场先机,区域间竞争加剧。此外,随着中国市场全面开放,经济特区开放政策效应减弱,也导致我省失去了产业发展的先导优势。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强。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我国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完善,为制造业节能

15、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创造良好环境,也将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强,对加快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把握国家加快实施“一 带一路” 、中国制造 2025、南海油气 资源开发等重大战略决策及机遇,坚持集约、集群、低碳、节能、园区化、高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围绕资源主线、国际旅游岛主线和两化融合主线,不断推进全省低碳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实

16、现海南低碳制造业快速发展。 10 (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产业规划布局、政策引导、扶持服务等方面积极作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始终把自主创新摆在低碳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建立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大力推动开放发展,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促进与全球产业链、创

17、新链和价值链的有机对接,加快形成发展新优势。深化融合,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间紧密对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集中布局,绿色发展。坚持集中布局低碳制造业,引导相关联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平台,原则上所有工业项目都要进入省级及市县园区;坚持节约、低碳、清洁、循环发展,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强化污染治理,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提升,促进企业低碳转型,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11 (三)发展目标。1.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18、“十三五” 期间,全省低碳制造 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8%左右;到 2020 年,低碳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300 家以上,培育产值规模 10 亿元以上企业 20 家,1 亿10 亿元企业 120 家。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 2020 年,低碳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达 5%以上,汽车制造、新兴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制造、海洋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显著提高。3.技术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到 2020 年,低碳制造业领域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达到 5 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20 个,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和平台进一步丰富;专利授权量、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科 技 创 新 成 果 的 数 量 增 长 2 倍 ,科 技 创 新 成 果 的 转 化比 例 显 著 提 高 。四、重点领域(一)新兴绿色食品加工。针对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海南的农业资源、林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优势,瞄准绿色、生态、健康、时尚的发展方向,加快现代食品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发展旅游休闲食品、果汁饮料、海(水)产品深加工和动植物提取物等,加快建设海南食品安全追溯平台,推进二维码、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试点,全力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