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会问的探究摘要: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课堂学生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教师要学质疑,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为此本文就从把我时机质疑,多角度质疑两方面探索了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质疑。关键词:小学语文 质疑 中高段年级 把握时机 多角度 1 小学中高段年级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中高段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中高段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2、。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交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研究表明,10 岁左右大脑前额皮层发育完善,孩子玩的天性开始消退;相反,大脑的抑制功能加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有意识;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和文字反应能力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一题多解的数量增加。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
3、独立转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在中高段年级尤其关键,而独立性和发散性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所以中高段年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期。因此正确的引导孩子对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提出,更有效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下面就以小学中高段年级的为例,介绍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质疑:2 把握质疑时机2.1 课前理性质疑课前质疑,就是指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所提出的问题。它所提的问题往往比较宽泛:可以是对一个词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一个句子的感悟,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质疑等等,一般也称为疏通性质疑。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学生在看了课题后,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要虎门销烟呢?”“虎门销烟是怎样进行的呢?”等等。我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在
4、文中寻求答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解决这些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就会有产生新的问题,在围绕这些学生在文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2.2 课中质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质疑,又往往是孩子们个性的、有差异的多元探究活动,是孩子们对文本问题的发现、批判和修正。它又常常以“我还有疑问”“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的形式呈现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看到、感觉到他们不懂的东西,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九色鹿一文中,其中调达在被九色鹿救后的表现“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而在“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就进宫告密句”时,
5、体会调达的人物性格,从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目的。2.3 课后质疑真实的问题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我们不仅要注意课前、课中的质疑,还要十分关注课后的让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处体现自主意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拥有充分的质疑权;质疑问难要贯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是学生质疑的合理时段。3 多角度质疑3.1 从语言方面质疑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并茂的佳作,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值得我们细细的揣摩品味,以期借鉴。对这些词句的学习可以通过质疑的方式加以确切的领会。如秋天一课中,“秋风在田野上打滚,秋风在小路上奔跑;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欧阳”我先引导
6、学生发现句中的“秋风”“打滚”“奔跑”“涂掉”等词语。从而学生就会思索,就会质疑“秋风为什么会发出那些动作呢?”然后通过讨论,也就明白了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秋风”当做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顽皮可爱。使学生能够感受语言的魅力。3.2 从标点运用进行质疑有些文章中往往有一些标点的运用非常值得研究,同一个词语在文中有时用双引号,有时则不用;有的标点又为文本留了许多空白。在讲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差异,然后深入下去,深刻领会其意义。如奇妙的互联网王国一课中,全文多处出现引号。学生读完课文就提出“这些引号用在不同的地方,意义相同吗,又有什么样的含义?”这时,我从引号的作用及课文
7、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网”“入网”“上网”“网”这些词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而是有着特殊的含义,从中感受互联网的奇妙,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生活的便利。3.3 从课文题眼质疑题目往往隐含着许多信息,有思想内容方面的,有语言文字方面的等等。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发现、挖掘这些信息,潜心会文。如教学一路花香一课时,学生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的是两个水罐之间的故事,文章题目为什么是“一路花香”呢?让学生就带着疑问进一步开始探究文本,感受跳水共挑水时利用“破损的水罐”漏水的特点形成的美好景象。3.4 从文章的布局角度质疑文章的布局谋篇往往能符合文章内容的要求,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改变文章
8、的顺序往往会产生另一种效果。于是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试着改变一下原来的顺序,然后比较优劣,掌握课文。如教学泉城一文,学生很容易注意到本文主要是写济南的四个泉池的特点,我有意提醒学生,可以把这四个泉的顺序可以变化吗?这时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先写七十二泉之首的趵突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引导学生读课文,相互讨论,学生明白了作者就是为了突出趵突泉的特点而将它放在了末位来描写。3.5 文本留白处质疑小学课文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所谓“留白”,即没有省略号却表现省略的内容,也称无形省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留白”,引导学生开展合理地想象,同时亦可进行创造性地补足或还原省略的意义。如玩偶
9、之家结尾中,“楼下砰的一声传来关大门的声音”而“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这个话题,中枢纷纭,我假设了一个场景,如果你是娜拉,你会回来吗?学生进一步质疑:“她不回来又能干什么?”,“娜拉的丈夫会改变吗?”学生思维活跃,展开丰富的相信,更好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3.6 从文本延伸处质疑在读懂课文后,有时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还想知道有关的扩展知识。如学完泉城一课,学生问,“济南的七十二泉还有哪些,它们又有什么特点?”于是,我引导学生纷纷上阅览室、网上查找资料,询问身边的人,准备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交流汇报。4 结束语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质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会问的探究还要不断实践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参考文献1 Marylou Dantonio Paul C.Beisenherz,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