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一套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中国有着 14 亿人的庞大而广阔的消费市场,这是足以傲视全球的经济优势,也是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增长的源泉所在。如果说,过去的 40 年,中国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入融入全球化进程,成了“世界
2、工厂” , “中国制造”满天下。那么,到 21 世纪中叶要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中国具有这么大的内在消费动力,再过 30多年,就完全可以成就一个“世界消费市场” 。显然,从“世界工厂”转变到“世界消费市场” ,符合中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也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取向。近几年我们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又致力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行进在这条转换的路途上。然而,在未来十年,中国要真的能够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重要消费市场”的跳跃,受到挑战的因素还会很多。依笔者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国家庭居民消费升级还必须跨越三个“坎” ,还要完成一段比较艰辛的爬坡过坎过程
3、。一是必须解决好消费结构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快于 GDP 增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速阶段性回落时保持相对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城镇房价不断攀升,改变了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安排。这几年居民家庭房贷负担不断加重,居民加杠杆有增无减,而收入远远被家庭债务抛下。2006 年,负债收入比还只有 185%,2018 年已经高达 771% 。住房消费支出产生了对消费明显的挤出效应。2018年 5 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只有85%,远远低于预期,创下自 2003 年 5 月以来的15 年最低。住房问题本质上是经济结构的失衡,这透支了居民家庭社会购买力,未来几年还存在大宗商品和食品价格通胀的趋
4、势。如果处理不好结构性平衡问题,消费市场或存在一定的“断层” 。二是必须解决好社会保障账户充实问题。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无疑这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银发市场” ,养老市场的发育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但目前养老体制改革还需要大力推进,最主要的是养老金“亏空”问题尚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最近有关专家提出随着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多, “养老金支付或要递减”就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在有效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的态势下,包括养老金、医疗费用支出在内的社会保障账户如何“填实” ,将直接影响居民未来的消费预期稳定,进而压缩消费市场的成长空间。三是必须解决好消费动力体系问题。现在比较看好的是随着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
5、会孕育出一大批新的消费市场,特别是看好未来以新经济业态支撑的新型服务市场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会勃兴一批区域经济市场,但其背后必须解决好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否则,人口会不断向大城市集聚,将带来大量的城市社会治理问题。这一方面会造成消费市场结构性的畸轻畸重;另一方面也会形成“小众消费市场”对“大众消费市场”的压制,整体上会削弱全社会的消费动力。解决全社会消费动力问题,根子在于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当然,中国社会向来具有极大的韧性和回旋空间,形成世界级的消费市场,我们的理想可以足够的“丰满”,但城镇居民现实生活的压力多少有些无奈的“骨感”,这决定着成就世界级消费市场,并不必然迎来一条
6、坦途。为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政策考量。比如,我们需要以更积极更系统的消费政策激发消费潜能,以更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广大群众的消费预期,以更加开放的政策吸引高质量投资带动本土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制度性运行成本,从而缩短经济结构调整的“磨底期” ,迎接新一轮消费高潮的到来。(摘编自 2018 年 7 月 13 日中国经时报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快于 GDP 增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速阶段性回落保持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B为了能够从“世界工厂”转变到 “世界消费市场
7、”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又致力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C在有效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的态势下,社会保障账户如何“填实” ,将直接影响居民未来的消费预期稳定,同时也压缩消费市场的成长空间。D随着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特别看好的是以新经济业态支撑的新型服务市场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勃兴出的一批区域经济市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为了充分说明从“世界工厂”转变到“世界消费市场”这条路并不是一条坦途,作者从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分析了必须跨越的三个“坎” 。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肯定了中国具有足以傲视全球的经济优势,也肯定了再过 30 多年,中国将成为“世
8、界消费市场” 。C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论证了城镇房价的不断攀升,改变了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安排的这一观点。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论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消费结构性平衡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消费市场也许会存在一定的“断层” 。B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银发市场” ,这就意味着养老市场的发育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C城镇居民现实生活压力多少有些无奈的“骨感” ,不过理想是够丰满,这注定着成就世界级消费市场这条路并不必然是一条坦途。D消费潜能需要我们更积极系统的消费政策来激发,广大群众的消费预期需要我们更健全的社
9、会保障制度来稳定。(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猎人与狗余显斌茫茫沙漠,蠕动着两个小小黑点:一个是猎人,一个是猎狗。他们被困沙漠,已经整整 4 天了。他们有肉干,可是水已经不多了。不大的水囊已经见底,每喝一口,猎人的心中就会有一种绝望悄悄漾起,就像溺水的人,有种窒息的感觉。这是北方大沙漠,千里纵横,沙砾无边。在这里,生命就如一蚁,随时有被天地捻碎的感觉。想到这儿,猎人禁不住激灵灵打个冷战,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夕阳慢慢落下,浑圆,血红,十分壮观。可是,猎人已经没有了观看夕阳的兴致,他望着血红的地平线,仿佛听到了魔鬼的叫嚣,听到了死神的狞笑。他定
10、定地坐着,望着猎狗,在天地之间,小如一蚁。猎狗也定定地坐着,望着他。夕阳落下,月亮升起,圆满,洁白,这是沙漠里少有的好天气。沙漠上,顿时月光如水。水中,有两粒浮萍:一粒是猎人,一粒是猎狗。他们躺下,挤在一起,相互取暖。不一会儿,一人一狗响起了鼾声,就如水面泛起的一个个水泡。沙漠很静,被天覆盖着,如洪荒世界,只有几颗星在偷偷窥视着人间。其余的一切都睡熟了。猎人嘴里打着鼾声,悄悄坐了起来,手腕一翻,亮出一柄匕首。眼光,锥子一般,扎向猎狗。他想下手,杀了猎狗,就用它的血为饮料,走出沙漠。即使不杀它,它也会渴死。他在心里安慰自己。他举起匕首,又停下。这是一只有灵性的狗,一次,在雪山上,他晕倒了,是它拖
11、着自己,硬是从死亡边缘将他拖了回来:对它,他下不了手。可是,不杀它,又怎能走出这沙漠呢?再说,今天一天,这狗总望着自己的水囊,很明显,它也感觉到水快没了,也在打水囊的主意。他不断给自己寻找着下手的理由,终于咬咬牙,再次举起了手。月光下,猎狗停止了鼾声,眼角滚出两滴泪水,大大的,银钻一样。猎人心头一抖,匕首落在地上。他抱住猎狗,泪流满面。天,慢慢变亮,一轮烈日又暴晒在沙漠上。他和它,在沙漠上蠕蠕而动,小如两只蚂蚁。终于,他们不动了,都趴在那儿大口大口地喘息着。水囊中还有一口水,不,小半口。他舍不得喝,不到生命的最后关头,这水,就是希望。猎狗突然耸耸鼻子,有气无力地叫了两声。见他不动,它跌跌撞撞跑
12、过来。他一惊,心想,狗东西,果然来抢水了。可是,这会儿,他已没有一点儿力气了。猎狗跑过来并没有抢水,而是撕扯他的衣服。他不动,动不了。他的心中,一股寒气透骨袭髓。这猎狗,看样子和他想的一样,想吃掉他,使自己活下来。他没杀它,看样子,它却准备咬死他。恐惧,灌满了他的双眼。猎狗并没咬他,扯了一会儿,扯不动他。突然,它叼起水囊,转身跌跌撞撞跑了,跑向沙丘。“停下!”他喊,声音如丝。猎狗没停,转身望望他,仍朝沙丘跑去,一跌一撞的,喝醉了酒一般。“停下,我开枪啦”他喊,用尽力气。猎狗没停,仍在跑着,已上了沙丘顶。 “啪”的一声,枪声响起,在空寂的沙漠上久久回荡。猎狗回过头,望着他,叼着水囊缓缓倒下。击毙
13、猎狗,他鼓起最后一点力气,移动着身子,一寸一寸移向沙丘。好在沙丘不大,他终于爬到沙丘上,顿时呆住了:沙丘后,有一片青草,青草中间,汪着一塘清泉。水塘很小,簸箕大,水面平滑,反射着阳光。猎狗鼻子灵,嗅着水源了,来拖他,拖不动,就叼走水囊,引他来追。可惜,没引来他,却引来了一颗子弹。这东西,有灵性呢。他跪下,抱着猎狗,号啕大哭。(选自中国教师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水中,有两粒浮萍:一粒是猎人,一粒是猎狗。”中“浮萍”运用比喻,写出大沙漠中猎人与狗的渺小和无助。B文中第处的划线句子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写出猎人与狗的亲密关系,表现出狗对
14、猎人的忠诚和深厚情感。C小说结尾写猎人嚎啕大哭,这哭声表现出猎人复杂的内心活动,有懊恼、悔恨、庆幸、心疼。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狗之间在困境中相依为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狗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5、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猎人心理变化的过程。 (4 分)6、结合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8 分)(1)赏析划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析划线处的作用。(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国务院办公厅于 2008 年 6 月 1 日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颁布“限塑令”的初衷,是期望通过“收费杠杆”限制塑料袋泛滥。10年时间过去了,大型商超的塑料袋使用量明显下降,替代品增加,但塑料袋继续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环保购物袋价格贵,携带也不方便,而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微不足道,甚至他们付费后,反而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来更加理直气壮。与政令设计初衷相去甚远的尴尬局面值得反思。首先,塑料袋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强大的监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