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发展探析.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98865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发展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发展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发展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发展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发展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发展探析摘 要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 2016 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 7 亿 9298 万人,城镇化率为 57.35%。可以说,如果没有城镇化,就没有我国今天的发展局面。同时,国家对新农村发展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农村基层治理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治理承担着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使命。“十三五” 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速度加快,对广大农村地区基层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给转型期的农村基层治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关键词】 新农村 基层治理 探析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的出台,

2、2014 年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两年来,陆续共有三批 200 多个城市(镇)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寻找规律、凝聚共识,到 2017 年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2020 年开始有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成功经验。实际上,除了上述 200 多个城市(镇),全国大部分地区也在同样走着由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之路。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最大不同在于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2提升城镇化质量为关键,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 ”到“城”的转

3、变,实现 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 别发展” 。以 XX 为例,是西部典型的人口流出地区,被定义为五线城市。参照 XX 人口数据,常住人口由 2011 年 213.46 万人到 2016 年 210.67 万人,人口逐年呈递减状态,其中城市人口由 2011 年的 91.55 万人增加到 2016 年的 100.81 万人,6 年之间增长了 10.1%;农村人口 2011 年的 121.91 万人缩减到 2016 年的 109.86 万人,6 年之间缩减了 9.9%。城镇化率2011-2016 年由 42.9%到 47.85%,6 年 间提升了约 5%。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虽然城

4、市人口的增长比例和农村人口的减少比例基本持平,但城镇化率的提升是伴随着常住人口的大量流失,人口流向呼包鄂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和西部大多数城市一样“被城 镇化” 。二、农村基层现状和存在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城乡资源配比差异、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尤其农村土地不可避免地被城镇化征用,农民虽得到一部分征地款与改革红利,但同失去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土地资源相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虽然在国家全面深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通过逐步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利用机制、推进农村电商平台发展等一系列手段旨在城乡均衡发展的基础3上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牧区基层现状仍不容乐观。

5、以下简要从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牧区法制观念提升、农村牧区教育改革发展三个方面浅析新农村治理。(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问题农村人口经济收入来源无非两种选择:要么在当地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要么到发达城市打工就业,相对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特别是在土地贫瘠、农业养殖都不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的地区,选择后者较多。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发 展以人为 本,人口流失造成了在政策推行、机制建设、产业均衡等方面面临无人可用、无以为继的困境。由于农村一大批青壮年离开农村,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多是妇女、儿童、老人,从而造成农村发展所仰仗和依赖的人力资源“ 失血过 多” 却“补血不足”。基 层党组织对基层群众

6、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有限,并且党组织缺乏活力,因此,即使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对党组织缺乏兴趣,一些本地“80 后” 、“90 后 ”的年 轻村民入党意愿不 强。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都需要基层党组织来推行和实现,且随着新常态下的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及时进行角色转变势在必行。基层工作繁杂而且户外工作较多,对能力素质以及体力都有一定要求,现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大多是 40 岁以上的干部,村干部“ 老 龄化 ”现象突出,并且大多没有受过高等级教育,这就必然造成对现代科技、农业经济、市场经验等方面的知识储4备不足,无法适应并驾驭新农村发展,缺乏德

7、才兼备的年轻梯队,后劲不足。一2一法制观念缺失问题新农村治理的核心是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实现农村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实现村民合法利益的有效维护。农村基层民主运转的原则是多数人决策,同时应保护少数,这一原则就意味着处理好多数人和少数人关系,是村民自治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部分农村干部的素质较低,没有公益之心,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谈对自己有利益的事,而对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缺乏积极性,利己主义观念盛行。“占便宜的、不守公德的、不守规矩的、侵占公共财产、优亲厚友的人越来越多,而老实本分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基层政府法制宣传不够,往往出现以政策

8、替代法律的现象,出现涉事涉案这种情况后,当地党委政府束手无策,村民违法的成本越来越低。一部分被侵占权利和利益的村民因为法制观念淡薄,无处诉求,即使上访也抓不住重点,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农村实际走访中了解到,社会财富的多寡和地位的高低甚至几个无赖地痞直接影响着农民为人处事的策略,他们信守“ 胳膊拧不过大腿 ”的道理,即使生活面临非常困难的境地,或者被剥夺权利、损失利益的时候,也不敢主张自己的权益,深怕揭发对方之后遭到打击报复,总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遇到强权强势宁愿吃亏自认倒霉;5另一部分农民同样是因为不懂法,出现了大规模群体上访、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极端事件发生。一3一农村教育问题我国新型城镇化

9、道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实现市民化的转变。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驱动下,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随着大多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农村适龄学生生源也随之减少,与此同时,城镇学校的学生却在急剧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布局结构调整应运而生,撤并原有的空巢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城镇的中小学校,使原有“县 高中 ”乡镇 初中、一村一校 ”的格局向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的格局转变。虽然目前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新型城镇化不可避免的先行解决城市教育,给农

10、村教育带来了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结构失衡,盲目撤点并校,教师资源缺失,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首先是亟待解决的是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下一代农村人口素质,进而制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留守儿童普遍年龄较小,缺乏父母的关爱,监护人也大都是“爷爷辈 ”、“奶奶辈”,容易出现 孤僻的心理问题。成长环境和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在校行为和日常6行为,父母无法监督其学习,监护人又无能力监督和给予帮助,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学习质量不高,且容易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行为。三、解决对策及建议一一一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举措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立足农村实际,提升基层干部干事

11、创业积极性,亮化村干部整体形象等途径,有效发挥村干部队伍作用,才能促进农村治理现代化。1. 扩宽选人渠道,扩大村干部来源。一是扩大来源群体。突破以村中“内部竞选” 的保守思路,将选用视野放到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能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党政干部、复转军人等群体中去,招贤纳士,扩宽来源;二是创新推选机制。将民主评选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竞选,并做好群众监督;三是优化选人条件。对合适的村干部人选,放宽年龄限制、户口限制等措施。利用“ 以老带新” 、驻村第一 书记传帮带等手段不断更新基层干部年龄结构和现代信息化水平;四是完善激励保障制度。中央和地方应下拨、配套专项资金对于

12、基层工作突出的干部实行奖励,可以根据实际适度效仿“高薪养廉” ,提高岗位工资,以增强岗位吸引力。2. 教育培训常态化,提升村干部能力。7一是经常性开展培训。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形象,首先要经常性开展党性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活动,熟知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内容;二是围绕现阶段重点难点工作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三是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鼓励基层干部到工作突出的“ 示范村” 参观、交流、培训,不再“ 坐井观 天” 、 达到经验共享、共同 发展的目的。 3.规范岗位职责,实行奖惩制度。一是规范明确基层干部职责界限,建立村干部职责清单;二是建立健全科学考评考核制度。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要

13、奖励,对于工作落后的要相应惩戒。同时要结合“雁过拔毛” 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对于出现贪腐问题的基层干部坚决依法依规处理,惩前毖后,以儆效尤。(二)提升法制观念,建设法治新农村1.进一步加强涉农立法工作。国家立法机关应把涉农立法工作作为国家立法工作的重点,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涉农法律法规,并梳理现有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相关涉农涉牧政策,使涉农法律法规与农村的改革发展决策相衔接,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以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农村改革、发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82.加强基层干部的法治教育,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村法治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

14、实践者、示范者,农村党员干部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的领头羊,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才能促进普通群众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所以,要构建农村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要通过经常性的法治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促使他们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农村发展,化解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稳定。3. 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一是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展示图片挂图、制作版面、出动宣传车、开通热线电话、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影视录像、举办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普法教育。二是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深入农村演出法制文艺节目,鼓励民间自

15、发的法制宣传活动,加强对家庭、村镇自办法治文化活动的指导和扶持。三是组织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司法鉴定机构,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法律服务需求,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加快建设政府主导、规模适度、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94.规范农村执法行为和司法行为。一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努力提高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执法、司法水平,增强其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要规范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

16、法制,完善执法责任追究制,杜绝各种不作为、乱作为和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三是要构建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多方监督体系,要充分发挥各种群体的监督作用,促使执法机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农村教育问题对策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村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提高我国人民文化素养和整体精神面貌的关键力量,也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的重要途径。1.增加教育投资、提升教育质量。一是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并保障教育经费真正落到实处。要健全农

17、村教育经费监督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合理使用。二是利用一切现代化手段发展农村教育事业。10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充分运用产业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手段发行教育彩票,鼓励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教育在帮助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要通过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唤起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三是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并建立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2.加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使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二是充分利用国家侧重于农村教育的优惠政策吸引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及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充实农村教育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另外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三是农村学校的教师们要定期到城市学校见习学习,充实知识底蕴、更新教学方式。还可以规定高中等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准备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先行到农村基层历练试讲一段时间。这样的城乡互通、互动更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也能够逐渐改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教育总体水平。3.重视全面发展,关注心理健康。与城市儿童被家长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对比之下,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只重温饱,缺少沟通的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很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苟言笑,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