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102030 年)前 言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受地形破碎、土质疏松、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和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陡坡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大、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黄土高原地区的治理工作,在黄土高原地区先后实施了水土保持重点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黄土高原地区的治理还存在综合配套不够、治理投入不足、科技水平不高、生态保护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为
2、进一步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根据国务院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102030 年),并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了评估。规划大纲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整合生态治理资金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2要的现实意义。第一章 黄土高原地区基本概况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北纬 320-410,东经 1070-1140 之间。从地质、地貌学而言,是指东起太行山,西到青海日月山,南界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的区域。
3、考虑到生态建设的综合性,主要依据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分区研究确定的“黄土高原地区” 作为规划范围。按县域行政区界线计算,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 64.87 万 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6.76%,包括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共 7 个省(自治区)341 个县(市)。2、地势地貌黄土高原地区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六盘山以西地区海拔 20003000m;六 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的陇东、陕北、晋西地区海拔 10002000m ;吕梁山以东的晋中地区海拔 5001000m,由一系列的山岭和盆地构成。该区宏观地貌类型有丘陵、高塬、阶地、平原、沙漠、干旱草原、高地草原、土石山地等
4、,其中山区、丘陵区、高塬区占 2/3 以上。西部主要为黄土高塬沟壑区,中部主要为黄土丘3陵沟壑区,东南主要为土石山区,北部主要为风沙、干旱草原和高地草原区。银川平原、河套平原、汾渭平原地形相对平缓。3、气候特征黄土高原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黄土高原地区全年10的积温 23004500,无霜期 120250 天,日照时数 19003200 小时,均比同纬度的华北平原为高,是我国辐射能高值区之一。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东西部之间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降水地区分布很不平衡,降水量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
5、北、由山地向平地递减。东南部自沁河与汾河的分水岭沿渭河干流,到洮河、大夏河,过积石山至吉迈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 600mm 以上,属半湿 润气候;中部广大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年降水量 400600mm ,属于半湿润易旱气候;西北部地区,年降水量 150250mm ,属半干旱地区。其次,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干旱年降水量相差 25 倍,降水变率过大,干旱发生机率高,对农业生产威胁大。此外,降水年内分布很不均匀,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4、土壤植被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为黄土覆盖,平均厚度 50100m,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集中、覆盖厚度最大的区域。目前发现最厚的黄土4层在兰州九州台,厚达 326m。黄
6、土层厚度分布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甘肃境内黄土层厚达 200300m,陕北黄土层厚约100150m,晋西 80120m ,晋东南和豫西北 2080m 。土壤类型有棕壤土、褐土、黑垆土、黄绵土、灰褐土、灰钙土、棕钙土、栗钙土、风沙土、灰漠土等,粉粒占黄土总重量的 50%。全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天然次生林和天然草地面积很少,主要分布在林区、土石山区和高地草原区。5、水资源黄河天然年径流总量为 580 亿 m3,其中年径流量超过 30 亿m3 的有渭河、洮河、湟水、伊洛河等 4 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且80%以上是干沟,常在暴雨期间形成山洪。黄土高原径流量小,水资源短缺,人均河川地表径流水量(
7、不含过境水)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5,耕地亩 均径流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8,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的地区。从人均水资源分布而言,宁夏和山西最少,人均只有 200400m 3。宁夏黄河基本贯穿全境,北部地势相对平坦引水比较方便,对农业生产有利,宁夏南部山区干旱、缺水;山西黄河流经西部和南部边界,但受吕梁山脉的阻隔,引水困难,缺水比较严重。同时,甘肃定西地区、陇东黄土高塬区、渭北旱塬和陕北黄土丘陵区缺水也很严重。(二)经济社会概况5黄土高原地区总人口 1.08 亿,其中农业人口 7333 万人,占总人口 70%以上。据 2008 年统计,国民总产值 1.85 万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196
8、 元。人口密度为 167 人/ km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22.9%。黄土高原地区曾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多民族交汇地带,是比较贫困的地区,也是革命时期的红色根据地。在 2001 年国务院批准的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 592 个重点县中,黄土高原地区占到 115 个。黄土高原地区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工业,铅、锌、铝、铜、钼、钨、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及稀土工业有较大优势。区域内主要矿产与能源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黄土高原地区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和糖分的积累,农作物产品品质优良。改革开
9、放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加大了苹果、猕猴桃、梨、枣、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农林产品的生产力度,成为我国最大的猕猴桃产区,仅次于黄淮海的第二大苹果产区,优质梨与优质枣集中产区,主要的中药材种植区和马铃薯集中产区。(三)土地利用现状黄土高原地区土地总面积 64.87 万 km2。其中:耕地面积 14.58万 km2,占 22.48%;园地面积 1.22 万 km2 ,占 1.88%;林地面积616.67 万 km2,占 25.69%;牧草地面积 16.50 万 km2,占 25.44%;未利用土地面积 11.07 万 km2,占 17.07%;其他土地面积 4.83 万km2,占 7.44%。二、生态退
10、化现状及危害(一)生态环境退化现状1、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地区北部风沙肆虐,西部边缘地区冻融危害,其余大部分地区水蚀剧烈。区内共有水土流失面积 47.2 万 km2,占该区总面积的 72.77%,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达 16 亿吨。其中侵蚀模数大于 5000t/km2a 且粒径 0.05mm 以上的粗沙模数大于 1300t/km2a 的多沙粗沙区,面积 7.86 万 km2,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的 16.65%,主要分布于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 23 条支流和泾河上游(马莲河、蒲河)部分地区、北洛河上游(刘家河以上)部分地区,涉及陕、晋、蒙、甘、宁五省(自治区)的 45 个县(旗)。该区年均输沙量
11、占黄河同期输沙总量的 62.8%;粒径 0.05mm 以上粗泥沙输沙量占黄河粗泥沙总量的 72.5%。侵蚀模数大于 5000t/km2 a 且粒径 0.1mm 以上的粗沙模数大于 1400t/k m2a 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 1.88 万 km2,仅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的 3.98,而年均输沙量占全河输沙总量的 21.7%;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重要影响的粒径 0.05mm 以上粗沙输沙量7约占全河同粒径粗沙输沙总量的 34.5%,粒径 0.1mm 以上粗沙输沙量占全河同粒径粗沙输沙总量的 54%。这一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右岸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2、荒漠化土地面积大黄土高原地
12、区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主要集中分布在内蒙古、陕西、宁夏。据调查数据显示,仅宁夏全区共有荒漠化面积 4461.0 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 1774.5 万亩。按沙化程度分:轻度沙化面积 1078.5万亩,占沙化面积的 60.8%;中度沙化面积 285.0 万亩,占沙化面积的 16%;重度沙化面积 202.5 万亩,占沙化面积的 11.5%;极重度沙化面积 208.5 万亩,占沙化面积的 11.7%。同 时 ,内 蒙 古 鄂尔多斯市的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杭锦旗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水蚀模数小、风蚀剧烈,沙尘暴频繁,危害也很严重。3、草地退化、沙化和盐化面积逐年增加长期以来,
13、由于干旱少雨,超载过牧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加剧了草原生态环境恶化。据 2008 年监测,内蒙古黄土高原区内8 个牧业旗(县)冷季总饲草储量 229.89 万 t,适宜载畜量 616.73 万绵羊单位,而六月末牲畜实际存栏数已达 1195.14 万绵羊单位,可见,草原压力之大。加之河套地区地下水位又比较高,导致草地盐化面积逐年增加。据青海省有关资料分析结果和遥感调查,青海黄8土高原地区现有荒漠化土地 2100 多万亩,达到土地总面积的 40%以上。目前仍以每年 145 万亩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盐化面积还在逐年增加。(二)造成退化原因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恶化的形成是特殊的自然因素与人为
14、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干旱、风沙危害、降雨、地形、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主要为掠夺式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基本建设活动。1、自然因素地形破碎、土质疏松、暴雨集中以及植被缺乏构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1)地形破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密度大,仅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就有沟长 0.530km 的沟道 8 万多条;坡陡沟深,切割深度100300m;地面坡度大部分在 15以上。尤其是丘陵沟壑区,沟壑密度达 37km/km 2,在陕北局部地段,沟壑密度高达 12 km/km2。破碎的地形易于产生水土流失。(2)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深厚的黄土土
15、层与其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能很弱,沟道崩塌、滑塌、泻溜等混合侵蚀异常活跃。大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与黄土的深厚松软直接有关。黄土从南到北颗粒逐渐变粗,9粘结度逐渐减弱,土壤侵蚀模数也相应由南向北逐渐加大。(3)暴雨集中: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特点是年降水量少而暴雨集中,汛期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 7080,其中大部分又集中在几次强度较大的暴雨。暴雨历时短、强度大、突发性强,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和高含沙洪水的主要原因。同时,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少,也是造成生态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2、人为因素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陡坡开垦等掠夺式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基本建设活动,加剧了生态恶化
16、。一是陡坡开垦,长期以来盲目毁林毁草垦荒,陡坡耕种,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二是过度樵采使该地区大片森林遭到砍伐,高强度、集中连片的樵采使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植物群落迅速退化,水土流失加剧;三是过度放牧不仅毁坏林草植被,而且增加地表粗糙度,造成土壤易被冲蚀,导致水土流失,特别是上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年代初,农户散养牲畜破坏林草植被较严重;四是不合理开发建设,一些地区对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和生态重建的难度认识不足,没有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任意开采挖掘,破坏林草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此外,工业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和丢弃“三废 ”,危害林草生长,也加速了水
17、土流失,特 别是10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活动,生态恶化还在扩展。(三)生态退化危害1、耕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降低严重的生态退化,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干旱、洪涝等灾害频繁发生,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群众生活贫困。据各地观测,黄土高原坡耕地每年因水力侵蚀损失土层厚度 0.21.0cm,严重的可达23cm。黄土丘陵沟壑区 90%的耕地是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水量2030m 3,流失土壤 5l0t 。在流失的每吨土壤中,平均含全氮1.2kg、全磷 1.5kg,土壤肥力大幅下降。各种侵蚀沟不断蚕食和分割土地,加剧了人地矛盾。当地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开垦坡地,广种薄收,形成了“ 越穷越垦、越垦 越穷” 的恶性循环,加剧了贫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恶化问题还带来交通不便、人畜饮水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2、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新中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平均每年受旱面积 1000 万亩,年最大成灾面积达 3500 万亩。长城沿线一带土地沙化、风沙压埋土地问题十分严重。与风沙区紧邻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已有上千平方公里土地变成沙盖区。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在 1949 年前的 100 年内,被南移沙漠压埋的农田达 100 万亩。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