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100944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 年 月 日)2006 至 2010 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驻马店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全面总结“十五” 计划执行情况,客 观分析形势,突出 发展主题,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全面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振兴驻马店经济、实现“ 平安崛起” 的战略意 图和意愿,是今后五年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的主要依据。第一章 发展依据第一 节 “十五”计划 执行情况“十五”以来,全市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统筹兼顾、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苦干,克难攻坚。强力推进“ 三项建设”,扩2充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实力。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环境,抓好基础设施和薄弱环节建设。全面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较好地完成了“ 十五” 计划提出的各项 目标、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05 年全市生产总值 496.25

3、亿元,与“ 九五”末相比增加 216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6391 元,比“九五”末增加 2916 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507.6 亿元, “十五” 年均增速 21.7,高于“ 十五” 预期 3.7 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一、三 ”产业格局 稳固;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强劲发展。2005 年全市城镇化率 18.67%,较“ 九五” 末提高 6.57 个百分点;非公有制 经济 占 GDP 的比重达 49.4。工业经济较快发展,2005 年工业增加值达到 172.5 亿元,医药、化工、食品、建材、轻纺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农业产业化有效推

4、进,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区域化进一步发展,农畜产品转化加工能力明显提高。农林牧渔业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提前完成了“十五” 预期目标,其中粮食总产量 532 万吨,比“九五”末增加 130.5 万吨。财政状况有所好转,2005 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2.5 亿元,按可比口径,“十五” 年均增长 19。经济发展条件明显改善。项目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十五” 期间,317 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239.9 亿元。一大批工业、农林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项目的建成投用,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十五” 期间,新增工业销 售收入 24

5、0 亿元;新增有效灌 溉面积 113 万3亩,解决农村吃水困难人口 40 万人;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 756 所,乡镇卫生院建设 127 个,疾病控制中心建设 10 个,公共医疗救治项目11 个;新增公路通车里程 880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118 公里,干线公路、县乡公路改造近 90,共完成投资 58 亿元;年单向输送天然气16 亿立方;发电装机新增 9 万千瓦。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一批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更具活力,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焕发了生机;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垄断行业、投资、财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各类要素市场建设步

6、伐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利用外资规模逐步扩大,东西合作实现了新的突破。2005 年出口创汇 5060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134 万美元, “十五” 期间建成借用国外贷款项目 27 个。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 “十五” 期 间安 排 就 业 再 就 业 近 9 万 余 人 ,城 镇 登 记 失 业 率 3 ,低于计划控制目标2 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日 趋完善,覆盖面 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农村富余 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大,年输出规模保持在160 万人以上;

7、扶贫开 发成效显著,84 万贫 困人口稳定脱贫;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快,200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900 元, “十五”年均增长 9.4;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2486 元 ,年 均 增 长 5.47 。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科教兴市战略稳步实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分 别较“ 九五”末提高 6 个4和 6.3 个百分点。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5 年 高 中 教 育毛 入 学 率 达 41 ,其中驻马店市区和县城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 85;本科 院 校 招 生

8、 实 现 零 的 突 破 。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全面展开,一大批乡镇卫生院得到改造。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蓬勃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均自然增长率 6,低于“十五 ”预期 1.9 个千分点。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和城市环境污染防治等得到加强。生态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卓有成效,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平安建设、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舆论监督机制逐步完善。社会信用意识不断增强,群众关心的“热点” 、“难点” 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国防教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

9、理成效显著,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形成了稳定、健康、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总体上看, “十五”期间,是驻马店撤地设市迈向新征程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高、质量较好,经济发展条件改善较快,综合实力提升幅度较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全市生产力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奠定了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发展的物质基础,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第二节 面临的形 势5“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 实现“平安崛起”的黄金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外部看,宏观环境总体有利。一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国

10、内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转移加快,贸易投资活跃,有利于我们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消除,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期将进一步延长;三是中央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河南实施中原崛起战略,我们可以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得到较多的支持,有利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综合交通体系、水利和能源建设,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发展有竞争能力的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促进商业、流通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从内部看,通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储

11、蓄不断增加,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坚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加快发展的内生机制越来越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三项建设” 的深入开展,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加快发展具有强大的动力和保障。在看到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面对一系列来自外部的严峻挑战,努力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竞争压力增大。我市经济总量小,6人口占全省的 8.55,而 GDP 仅占全省的 4.7,整体竞争力在全省处于弱势地位,在各市竞相加快发展的形势下,稍有懈怠,

12、差距将会越拉越大。二是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到位,农业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产业规模小、支撑能力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体制创新的任务艰巨。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要转型期,失业人口增多,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较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社会稳定面临压力;四是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以及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人才匮乏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不仅影响当前经济增长,而且将成为制约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总结过去,放眼未来,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做

13、好克服困难、应对风险的充分准备。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集中精力,加倍努力,全面提高我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加快实现驻马店“ 平安崛起 ”的步伐。第二章 发展目标7第一节 基本思路驻马店市委一届九次全会要求:“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继续坚持“打基础 、抓项目、创品牌、上台 阶”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统 筹兼顾、加快发展”,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后十年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此, “十一五 ”时期我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指 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不断

1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缩小差距;继续实施科教兴市、开放带动、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三项建设”,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改革创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夯实发展基础,全面增强经济实力;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振兴各项社会事业,营 造稳定、安全、宽松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发展环境,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战略任务 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千方百计保护好、引导

15、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市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社会财富创造者的良好氛围,形成全民创业、共谋发展的局面。尊重经济规律,顺应竞争要求,抓住一切机遇,用好一切条件,发挥后发优势,努力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质量,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8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积极解决“三农” 问题,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人才结构,在调整中加速经济发展,在发展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发展的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坚持节约

16、资源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不动摇。牢固树立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中心,项 目建设以工业项目为重点的观念,抓项目、促发展;加大投入,常抓不懈,大上、快上一批大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打牢发展基础,提高发展速度,壮大发展规模,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继续深化和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着力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使民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重要支撑;以东西合作为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新观念

17、,创新方式,以创新促进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努力构建最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积极开发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逐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妥善9处理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化解各种不安定因素,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二节 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要努力 实现以下主要发展目 标:经济较快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提前 3

18、年实现比 2000 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 20%左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遏制。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比重明显下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11专栏 1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 标

19、 2005 年 2010 年 年均增长(%)指标属性生产总值(2005 年价格,亿元) 496.25 875 12 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2005 年价格,元) 6391 10938 预期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2.5 22 12 预期性167.4 621.5 30 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十五”累计507.6 累 计 1970 预期性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4.6 累计 20 预期性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累计 60 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 3 5 以内 预期性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65.7 75 预期性二、三产业就业比重(%) 36.8 46 预期性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20、比重() 49.4 65 预期性农 业 劳 动 力 占 劳 动 力 总 量 的 比 重 下 降 到 55 预期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45.7 50 预期性城镇化率() 18.67 30 以上 预期性研 究 与 实 验 发 展 经 费 占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 1.5 预期性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4 9 预期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41 80 预期性城 镇 职 工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覆 盖 人 数 (万 人) 14.7 18 约束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7 90 约束性年末总人口(万人) 835.28 860.64 6 约束性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8

21、8.5 85 约束性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1.4 1.15 -4 约束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60 54 约束性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36 0.40 预期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0 预期性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氧化5 约束性森林覆盖率() 14 20 约束性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0.6962 1.46 16 预期性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0.3134 0.7798 20 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 年价格,元) 6900 10138 8 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5 年价格,元) 2486 3327 6 预期性注 1:规划指

22、标的属性: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市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县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注 2:关于人均 GDP 的测算:本文中人均 GDP 均按常住人口测算。2005 年我市常住人口为 776.51 万人, “十一五”时期,按照年均 6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十一五”期末,我市常住人口为 800 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