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肺复苏的历史 1958年美国人 Peter safar发明了口对口人工呼吸 1960年 Kouwenhoven发明了胸外心脏按压,从而奠定了现代心肺复苏的基础 分别于 1966, 1973, 1985, 1992召开全国性的 CPR会议;1983召开首次儿科 CPR会议(美国); 2000年召开首次世界CPR和 ECC大会; 2005年 1月 23-30,在美国达拉斯召开第二届世界 CPR和 ECC会议。 1974年 AHA开始制定心肺复苏指南, 1980, 1986, 1992,2000, 2005, 2010年多次修订。欧洲于 1992, 1996, 1998年制定修订指南。2010年:
2、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伦理问题团队问题2005年:心肺复苏高级心肺复苏脑复苏及复苏后处理( 1)胸外按压频率由 100次 /min改为 “ 至少 100次/min”( 2)按压深度由 4-5cm改为 “ 至少 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 A-B-C改变为 “ C-A-B”(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 CPR2010心肺复苏指南的几个变化(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 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维持自主循环恢复 ( 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
3、 94%98%( 8)血糖超过 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A-B-C 更改为 C-A-B 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 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 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理由: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成人身上,而在各年龄段的患者中,发现心脏骤停最高存活率均为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而且初始心律是心室颤动 (VF) 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在这些患者中,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在 A-B-C 程序中,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
4、吸、寻找防护装置或者收集并装配通气设备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更改为 C-A-B 程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同时能尽量缩短通气延误时间。 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由任何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障碍可能是 A-B-C 程序。 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基础生命支持通常被描述为一系列操作,对于单人施救者,情况仍然如此。不过,医务人员都以团体形式工作,且团队成员通常同时执行各个基础生命支持操作。例如,一名施救者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另一名施救者拿到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并求援,而第三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进行通气。启动急救系统 EMS2010年:医务人员不应延误启动急救系统,还应同时获得两点信息: 施救者检查患者 有无反应 以及有无呼吸或呼吸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