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二一六年十二月I目 录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一)发展基础 .1(二)发展环境 .5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1(一)指导思想 .11(二)基本原则 .12(三)发展目标 .13三、主要任务 .17(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17(二)采取引培并举措施,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20(三)坚持全民共享原则,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27(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9(五)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34(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37(七)全力推进精
2、准扶贫,提高扶贫开发攻坚实效 .38四、重点项目 .41五、保障措施 .41(一)加强组织领导 .41(二)强化制度保障 .42(三)加大财政投入 .42II(四)优化工作环境 .42(五)评估监测与调整 .42附表: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1 “十三五”时期(2016-2020 年) ,是桂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和全市精准脱贫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期,也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充分发挥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在改善民生、服务发展、促进和谐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顺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与经济发展、
3、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需求关系,明确“十三五”时期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方向、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进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上位规划结合桂林的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人社厅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向好,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基本建成,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人事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公共服务能力
4、全面提升,圆满完成各项主要指标任务,为推动“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促进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完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建立各职能部门共同开发岗位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 2 “订单式培训”活动,创新开展创业培训、创业项目等多形式的创业服务,扎实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37.12 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累计 8.24 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累计 2.27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 43.67 万人次。全市累计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10.24 万人次,累计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 14.5 万人次,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累计 13
5、.62 万人。2人力和人才资源开发与流动不断创新完善,队伍整体力量不断增强。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中心,大力开展人力、人才资源开发,创新人才引进服务体系,构建以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为主体、民营人才服务机构为补充、网上人才市场迅速发展的多层次、网络化的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才总量不断增加,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不断改善。全市共有各类人才40.81 万人,比 2010 年底增长 31.65%,年平均增长率为 6.33%。3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各险种全面发展。到 2015 年末,全市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6、参保人数分别为 47.66 万人、120.99 万人、28.18 万人、42.17 万人、32.17 万人。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强化社会保障关键环节建设,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统一部署,逐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建筑业参加工伤保险专项行动,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参保人数进一 3 步增加,社会保险基础规模稳步扩大,社保基金安全运行。4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工作机制日臻成熟。建立以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为基础,以推进集体协商、开展日常巡查、举报专查、专项大检查三手联动为重点内容的劳动争议纠纷预防工作机制;注重源头预防和遏制劳动争议纠纷、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
7、设,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与试点城市同步推进,县、乡级覆盖率达到了 100%,采集用人单位信息 3.86 万户。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显著增强,市本级和十一县六城区已全部成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案件8143 件,涉案金额达 13796 万元。全市劳动保障监察累计查处劳动用工违法案件 5352 件,为企业职工追回被拖欠或克扣的工资、押金、加班费等共计 30852 万元,涉及 4.85 万人;督促2285 家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 6941.62 万元;追讨农民工工资待遇 25320 万元,涉及农民工 3.18 万人;妥善处理各类群体上访和突发性事件 83 起,有力
8、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5公职人员管理机制改革顺利推进,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稳妥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规范执法队伍管理,公职人员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 4 专栏 1 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序号 指 标 单位 “十二五”目标值 2015 年实际完成值 实际比目标 增减一 就业和培训1 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31 37.12 6.122 累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万人 5 8.24 3.243 累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 万人 2 2.27 0.274 城镇登记失业率 % 5 3.57 -1.435 累计农村劳动力转
9、移就业 万人次 65 43.67 -21.336 累计职业资格鉴定核发人数 万人 15 13.62 -1.38二 社会保障7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在职)万人 46.6 47.66 1.068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万人 118 120.99 2.999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万人 24 28.18 4.1810 参加工伤保险人数 万人 34 42.17 8.1711 参加生育保险人数 万人 27 32.17 5.1712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98.1 3.1三 工资和劳动关系13 各类企业合同签订率 % 97 98.6 1.614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年度结案率 % 99
10、 97 -215 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率 % 98 98.9 0.9 5 (二)发展环境1发展机遇加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和全市精准脱贫的奋斗目标,为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把促进就业创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各项改善民生措施的落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全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2)全市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20
11、15 年生产总值达到 1943 亿元,比上年增长 8.0%;组织财政收入 209.2 亿元,比上年增长 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7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5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768 元,比上年增长 7.3%;农民人均纯收入 10365 元,比上年增长 9.9%;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资金及物质基础。(3)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模式,理顺了内部工作机制,构建出科学明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建立起与市场环境相匹配的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服务、劳动
12、关系调处、人力资源开发、人才管理服 6 务、公务人员管理服务等体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程度越来越高,为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2形势和挑战(1)稳定和扩大就业面临新压力全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复杂,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仍依然存在,实现充分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速以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直接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和人力资源供求总量矛盾,就业形势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就业促进和服务难度加大,如就业困难群体: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职业技能的就业困难人群就业难度仍然较大;随军家属多,桂
13、林驻军部队多,对军人转业、复员安置和随军家属安置工作量非常大;新毕业大学生以及“90 后”劳动力等特殊群体实现就业难度增加,高校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知识无能力,有专业无专长、有学历无经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质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就业扶持政策覆盖面比较窄,就业政策还需不断健全完善;就业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等等,全市就业工作形势依然严峻。(2)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要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内在的经济增长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目前, 7 我市人才队伍建设与区内南宁、柳州和区外珠三角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人才总量仍相
14、对不足。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十分有限;另外,有的政策制度不配套、部分跟踪服务不到位,重引进轻培养使用、重外来轻盘活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在行业结构上,文教卫行业人才多,其它行业人才相对不足,专业技术人员 70%集中在文教卫行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约 85%集中在事业单位,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仅占 15%,支撑工业企业的人才明显不足,特别是高、精、尖方面的企业高技能人才非常的缺乏,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也是短缺,影响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传统产业人才较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比较紧缺,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上,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和商贸物流等新兴产业的人才储备不足,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匮乏;技能人才价值在社会认可度不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以用为本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评价机制还不健全,高技能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