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初一年级家长培训孙会钧2018.10.17一、什么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 “ 知、情、意、行 ” ,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二、什么是习惯(一)习惯的概念 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具有可操作性; 这种行为具有先天遗传影响,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它主要在长期训练、模仿和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 它不是一般的行为,它是稳定的、模式化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 “ 自动化 ” 动作; 它与道德的其它三个心理要素 “
2、 知、情、意密切相关,与行为、性格、态度紧密相连。(二)习惯的特性 习惯的先天性 (遗传特质,生物密码) 习惯的稳固性和可变性(一般不会变化,强刺激和反复训练可以改变) 习惯的自动性和下意识性(不需要凝神思考,不需要有意识准备,下意识行为) 习惯的情境性(望梅止渴,情境促使) 习惯的个体差异性(人与人差异很大)三、人的行为模式人的行为,从方向上可分为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定型性行为和非定型行为;非定型性行为指的是非习惯性动作,主要靠意识支配,不是训练产生的,靠长期的教育、靠道德的积累。定型性行为指的是习惯动作,靠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养成,虽然看来是行为的习惯,但它却是完善人格不可缺
3、少的,是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研究, 21天可强化某习惯)。四、人的行为水平v 最低层次:被动性行为,特点是:基本上靠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孩子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不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例如,老师在场守纪律,老师不在场不守纪律。v 第二个层次:自发性行为。特点是:自己的意志力不够,主要靠外部的提醒和督促。v 第三个层次:自觉行为。不需要外部提醒,但尚需自己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v 最高层次:自动行为。特点是:既不需外部监督,也不需自己的意志努力。五、习惯形成的因素v1、遗传v2、训练v3、模仿v4、强刺激六、养成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v 1、教育不能只是说教,强调实践和体
4、验,注重形成习惯。v 2、德育就是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v 3、养成教育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v 4、不良习惯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坏习惯能折磨人,使人丧失许多机会。v 5、家庭教育的中心是德育,而德育的中心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七、养成教育的关键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初中为辅助。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培养各种习惯最容易见效。养成教育要抓早、抓小、抓紧、抓好。八、新时期养成教育的内容(一)思想道德层面的习惯v 实事求是的习惯v 积极的人生习惯(遇到事情总是往积极的方面想)v 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习惯v 自学的习惯v 终身学习的习惯v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v 自我认识、自我监控的习惯v 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习惯v 尊重他人的隐私和尊重他人私人空间的习惯v 保护环境的习惯(垃圾分类的习惯)v 遵守规则的习惯(遵守一米线的习惯,乘扶梯靠右站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