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改革开放 40 周年征文 7 篇“哗啦!”一阵东西摔碎的脆响伴随着儿子惊吓的哭泣声同时穿过耳膜,我三脚并作两步将儿子拉离厨房,确认他没有受伤后,不禁为这个 3 岁宝宝的破坏力之大而哭笑不得。我一边打扫碎了一地的玻璃沙拉碗,一边回忆起那些与玻璃有关的溢彩流年。1978 年:要是咱家窗户能装上玻璃就好了1978 年我还没出生。后来听母亲说,那是一个好年头,我家盖起了崭新的瓦房。70 年代的西北农村,瓦房并不多见。我的祖辈、父辈都是勤劳质朴的庄稼人,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动多年终于攒下了盖新房的钱。新房落成时,村里人羡慕极了,纷纷来参观。新瓦房可比草房好多了,夏天太阳晒不透,冬天烧
2、炕的温乎劲儿能存得住。唯一的缺憾是木头窗框依旧用纸和塑料布糊了,寒冬腊月时萧瑟的北风袭来,刺骨的冰凉仍然无法抵挡。父亲说,要是咱家窗户能装上玻璃就好了。可那年头,村里除了几个去过北京上海的“能人”,谁见过玻璃啊。那一年我的父母在新瓦房里成了家,大红的喜字贴在蒙着塑料布的窗户上,烛光盈盈,映衬着他们的笑脸。1988 年:一块拼接的旧玻璃1988 年,我哥七岁,我刚一岁。哥哥到镇里上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配上装着透明玻璃的窗户,把他高兴坏了。集体卫生大扫除时,哥哥主动请缨擦玻璃,结果太用力,不小心把一块玻璃推出了窗框,摔得粉碎。那时候的玻璃虽不像十年前一样“罕见”,可仍算是“奢侈品”。哥哥的一个同学
3、家里是做木匠活儿的,听说这件事后,同学的爸爸专程带着家里仅有的玻璃边角料来到学校,用他精湛的技术将大小不同的玻璃片裁成了长度一样的条状,然后用玻璃胶粘结在了一起,当看到有明显拼接痕迹的玻璃被同学的爸爸重新装好时,哥哥感动地流下了泪水。校长也没有追究新玻璃变旧玻璃的事儿。同学父亲的善良、校长的宽容,让那个时候因打碎玻璃而吓坏了的哥哥感到无比温暖。1998 年:半面墙一样大的玻璃窗1998 年,哥哥十七岁,我十一岁。哥哥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我考上了县城的初中,我俩双双离开了家乡的小山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哥哥写信告诉我,他们大学里的图书馆有半面墙一样大的玻璃窗户,还有县城没有的暖气,冬天坐在图书馆里
4、看书,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暖烘烘的,可舒服了。那时,我所在的初中条件已经不错了。我的座位靠窗,窗外一棵树的枝丫高高的,夏日热情的阳光被树挡住了大半,缝隙里透出调皮的光柱,在玻璃的折射下分外美丽,仿佛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我偷偷幻想着,等长大了,也要像哥哥一样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而好大学的标准就是有着巨大的玻璃窗户,能够让我在室内也晒着冬日暖阳,享受着暖气,像哥哥一样幸福地看书学习。2008 年:水立方的“玻璃”真漂亮2008 年,哥哥二十七岁,我二十一岁。哥哥毕业后通过了家乡的招教考试,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也早已如愿以偿考入北京一所高校。趁暑假时,哥哥来北京看我。我当时正好在国家游泳中心当奥
5、运志愿者,便极力邀请他来参观水立方。当哥哥第一次看到水立方的夜景时,惊叹道:“水立方的玻璃真漂亮!”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连忙给哥哥普及奥运场馆知识,告诉他虽然水立方从远处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盛满了泡泡的大玻璃缸,但外墙并不是玻璃做的。这些看上去像泡泡的新型建筑材料叫 ETFE 膜材料,有着高透光、高抗污、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另外在水立方的钢结构空间里还安装了复杂的灯光系统,所以夜晚才会有时变蓝有时变紫,散发着神秘的魅力。听完我的话,哥哥用手机拍了好多照片,说是要带回去给他的学生们看看。2018 年:政府免费换上了新玻璃窗2018 年,我三十一岁,儿子三岁。在学习和工作的历练中,我逐渐看清了自己心中
6、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同时也在家人的支持帮助下买了自己的房子。虽然是一个老小区的二手房,但是这房子交通便利、配套齐全,唯一的缺点就是年代有些久了,外观上看起来比较破旧。我从网上找了一家口碑不错的装修公司,准备把旧房重装改造一下,让一家人住得舒心一点。临近动工时,我突然接到小区居委会的电话,说是我们小区被列入了政府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就这样,几个月的时间里,我眼看着工人们忙忙碌碌、进进出出,给小区做了外墙保温、管道更换、绿化维护,甚至还给每家每户免费换上了统一的铝合金窗户。望着儿子欢呼雀跃的身影映照在簇新的玻璃窗户上,欣赏着窗外的小区新景,我不禁感激政府的暖心举措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正
7、在此时,我的手机响了,是社区的在职党员微信群提醒这周末有“环境提升,党员先行”主题党日活动,号召党员带头擦社区宣传橱窗、清理楼道小广告等,我赶紧在群里回复了“我参加”三个字,想必经过这次环境清洁志愿服务,我们共同的家园会更加和谐美好。改革开放四十年,敢把旧貌换新颜。小小的玻璃见证了我们一家人一天比一天好,见证了伟大祖国一天比一天繁荣昌盛。虽然不知道未来的玻璃技术工艺会发展成什么样,但是我坚信,玻璃里记录的溢彩流年会越来越幸福、越来越精彩。改革开放 40 周年征文我的家乡在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 xx,滔滔的扬子江南岸,群山环抱,绿水绕行,浸透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家的屋前,有一口水井。井沿周围是水
8、泥和砖块浇筑垒砌的井台,弯下身俯视,井里边沿的红色砖块上长满了绿色青苔,内圈有着斑斑驳驳的凹痕,是长年累月被井绳勒出来的。从小,我和小伙伴们就喜欢围在井边玩耍,大人们总要在井上放一个铁质的井盖。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爷爷就会打开重重的井盖,将绑着尼龙绳的铁桶扔进水中,随着铁桶清脆的碰壁入水声,一桶清冽甘甜的井水就吊了上来。爷爷迈着稳健的步伐,口中哼着有节奏的调调,将井水倒入陶瓷做的大水缸中,如此反复七八次,一天的水就够了。水流声瓢盆声揭开了一天的序曲,洗脸,刷牙,淘米,煮饭,妈妈总是用水瓢从水缸里舀水,遇到洗衣服、洗菜的时候就在井边吊水清洗。井水冬暖夏凉,日夜常清。尤其是酷暑炎天,掬一口井水,
9、那凉爽直入心脾,再用井水洗一把脸,一天的疲倦都没有了。爸爸下班后总会顺路买上一个大西瓜,一回家就用水桶吊在井里,有的时候就直接放在水缸里。晚饭后,爸爸把“冰镇”好的西瓜拎上来,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吃一口暑气全消,那是一辈子都忘怀不了的美味。奶奶总会坐在那把老式的排骨凳上,扇着大蒲扇,和我们讲过去的故事。奶奶讲,门口的这口井是我出生那年挖的,挖一眼井要费很大的人力,以前只有有钱的人家才能挖得起,要吃水就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奶奶生性要强,虽然体弱多病,但每天也要咬牙走很远的路挑水,一根扁担上只能挂两桶水,一般来回要跑三四趟才能把水缸打满。奶奶讲,那年月没有办法,爷爷要出去挣公分,奶奶不得不把家里操持
10、起来,压坏了身子骨,现在浑身都是病。1990 年,我出生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家里的光景开始有了好转,几个叔伯承包了门口的一个小预制板厂,凭着勤劳和汗水,在村里第一批盖起了新房,挖了这口水井。后来,随着大家伙的日子渐渐好转,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用上了水井,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一天天长大,幸福也一天天增加。上小学的一天,村里来了工程队,给每家每户接上了自来水,奶奶捧着水管里冒出来的第一捧自来水,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井水的时代消逝了,家里的老三样“水缸、水瓢、水桶”都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自来水和干净的水槽水池。不管在洗手间还是在厨房,只要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就哗啦啦流出来。
11、门口的水井配上了水泵,一根塑胶管子插到地下,上装压水器,轻轻地用手压几下压杆,就会流出来清凌凌的水。吃水再也不是个力气活了,挑水也成了爱怀旧的爷爷奶奶们口中遥远的故事。2016 年,带着爱人过年回老家,家里的泥路被挖得坑坑洼洼,开着车绕来绕去也找不到一条好路。到了家里,立马竹筒倒豆子似的向姐夫埋怨,姐夫笑着解释,家乡正在搞海绵城市试点,村集体出钱把雨水污水排水管道全部整合好,顺便将每家每户的通户道路一起整修,以后家家户户都能开车入户。刚才的不快烟消云散,我们没有考虑到的,村集体都考虑到了,还有什么时代比现在更美好。今年春节,带着不到 2 岁的女儿回老家,女儿好奇地打量外婆家的一切,“妈妈,这是
12、什么?”我笑着回答“这是井呀。”“井?”女儿歪着头似懂非懂地重复着,我决定等她大一点就把有关井的故事讲给她听,告诉她这是一个怎样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改革开放 40 周年征文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有我们渴望的温暖和爱,每个人都会回家。对于少小离家读书的我,更是期盼回家,每一次回家都是一种享受。我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我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回家的路越来越宽敞,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快捷,我回家的路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我的生活更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田园山野间的泥巴路1978 年至 1986 年,是我的小学和中学时期。从小学到家里约1.5 公里,要走过一片梯田,爬过 3 座山丘,还有山丘之间必须经过的两
13、口很深的山塘。小时候听大人说山塘里面有水鬼,经常半夜听到叫声,所以经过山塘时候很害怕,长大了才知道所谓的“鬼”是水獭。从家里到中学约 5 公里的泥土路,一半是弯曲的山路,一半是沩水河堤,全靠两条腿走,每天早上六点一定得起床,否则赶不上 7:30 的早自习。这个时期也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 10 年,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大家劳动致富的积极性很高,家家户户种植了各种各样的经济作物,放学路上的快乐很多,田里的茉莉花、油菜花,漫山的黄花菜、鲜茶叶处处都是风景,到家后还有奶奶每天做好的一碗甜甜的南瓜汤等着我。辗转多次间的中巴路1987 年中考后,我来到了省城 xx 读书,寒暑假各回家一次。从学校附近的 2 路
14、公交车开始,到五一路转乘 6 路车,走约 3000 米到xx 镇车站,然后搭乘 2 小时的中巴走 xx 国道,再从宁乡汽车站坐1 小时的中巴车到乡汽车站,最后步行 10 多里路才能到家,全程约6 小时。每学期开学不久就盼望回家,每次回家从早上出门,到家时早就过了午饭时间。所幸,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很久。“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如歌中所唱,改革开放的第 20 年,家乡的集体煤矿、服装厂、鞭炮厂、人造金刚石厂等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乡镇经济蓬勃发展,配套的道路跟着一天天发生了变化。1990 年厂矿附近主干道路面全部进行了硬化,引进了一条公交路
15、线,结束了从车站步行 10 里回家的历史;1995 年新建了汽车南站,1997 年开通了宁黄公路,且增加了多趟客车,回家的时间缩短了一半。方便快捷的东西两干道改革开放的第 30 年,回家的路有了质的飞跃,东西方向增加了2 条快速通道 长张高速、金州大道。宁乡县是全国第一批百强县,对接 xx 的公路只有 xx 国道一条路,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需要。2005 年 5 月,长张高速公路开通,到 xx 由原来的 1 小时(市区到县城)缩短至 20 分钟。回家不再受时间制约了,下班后没有中巴车了可以电话预约拼车,经济又实惠。2008 年 8 月,大河西第一路 金州大道开通,xx 到宁乡县城只有半小时车
16、程,道路两边美景如画还免费,这条路成为宁乡产品流通运输的最主要干道。这时,私家车越来越多了,我也不落后开始了自驾回家,到家时间只要一个半小时。如果时间紧,我就走高速,感受风驰电掣的驾驶乐趣;如果时间充裕,有时走国道,有时走金州大道,国道于 2013 年建成为畅通、安全、美丽的示范路 ,金州大道上有 2 个已成为乡村游热门景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四季花团锦簇,驾驶在路上,感受的是农村发展翻天覆地的美好变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2018 年 8 月,改革开放的第 40 年,第一条城市快速通道岳宁大道开通。xx 中心城区至宁乡的路程时间缩短至 20 分钟,主线在农田和村庄中穿过,风景怡人。至此,宁
17、乡与 xx 对接的道路有 4 条,构筑起四纵三横快速公路网络格局,不久将开通 xx 到宁乡 2 元公交以及宁乡到各乡镇公交;近期规划建设一条 xx 到宁乡的轻轨、地铁线回家既可选择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出行,还可自驾赏景行,不由得追昔抚今,感慨万千。现在,父母一个电话,一个多小时后我就可以回到他们身边;周末村里哪家杀猪宰牛了,我马上回家装满一后备箱的健康猪肉、牛肉及绿色蔬菜,和同事一起分享这份喜悦。改革开放 40 年,乡村经济振兴,幸福的不止是农民,还有我们这些外地的游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回家之路的“蜕变记”让我感受着社会进步,品味着富足幸福,不曾改变的是艰苦朴素
18、、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和奋发向上的优良品质。改革开放 40 周年征文前几天,我和妈妈回了一趟姥姥家,吃晚饭的时候电视里播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纪录片,引起了我们老中青三代人的热烈讨论,大家兴致勃勃地聊起了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变化,聊得最热闹的就是印象中的老物件。我的宝贝是我珍藏了十多年的电话卡。2000 年时,我上初中,因为离家比较远,父母也没空照顾我,我就住校了,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想爸爸妈妈了就只能靠打电话,那时候正面印着动感地带的电话卡是我珍藏的宝贝,20 元一张,4 毛钱一分钟。吃完晚饭的时候,打电话的人最多,我总是很快就吃完,然后去公用电话前面排队,插进卡片拨通号码,电话那头就传来妈妈熟悉
19、的声音。“喂!妈妈,是我呀!”电话一般两分钟内结束,结束不了,在一分五十几秒的时候也会被我以一句匆忙的“妈妈再见”强制结束。就这样,两年的时间我用完了 6 张电话卡,卡片的正面也由几何图案变成了酷酷的周杰伦。后来我们终于也都有了自己的手机,学校门口的公用电话逐渐无人问津,直到在某个冬天学校翻修的时候,消失再也不见了。妈妈的宝贝是那台牡丹牌彩色 21 吋遥控电视机,简称“牡丹 21遥”。据妈妈说,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这牡丹 21 遥刚安上的时候,是让整个村都轰动的大事,差不多每家都来参观了一下,关系好的摸两把,关系一般的只能看看,从此姥姥家就成了全村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每天都有好多人来看电视,也多亏了牡丹 21 遥,妈妈领先了村东有黑白电视的小伙伴小燕儿,成了村里人缘最好的小朋友,因为谁惹了妈妈不高兴,妈妈晚上就不让他去看电视。再说说姥爷的宝贝。姥爷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每次和我说起他的永久牌自行车,他都是美滋滋的,“80 年代,那时候穷,这辆自行车可比现在的宝马奔驰宝贝多啦,你妈和你舅舅老是偷偷地骑我的自行车,你看你妈下巴上那个疤,就是偷骑我自行车摔的,车轱辘也摔瓢了,回来还被我揍了一顿。后来条件好了,你姥姥也有了一辆 26 的女式自行车,我的是 28 的男士的。”这自行车我是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