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14793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 卫森林整理1课题管仲列传操 作 过 程 自我标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总结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事能力。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4.品味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5.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句。加强对话交流,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课前学习。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并采取叙议结合的方式,理解和借鉴传记的写法和语言特点,注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

2、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质疑、讨论、评析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突出“文化”研讨的色彩,探讨管仲的人格、品质、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课文简析】 管仲的政绩历来为人称道,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友情也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司马迁在文中更是饱含推崇和赞美之情。学习本文,把握他的为政之道,体会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可贵友情,对于现代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友谊有所启迪。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疑难字词较少,因此大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言

3、”的部分,分组合作交流,立足于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着眼于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请学生提前预习并尝试翻译文句。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使用时间】 【编者】卫森林 【审核】卫森林【编号】2016G2sjxd2016.8.23年级: 高一 科目:语文 主备人:卫森林 共 2 课时苏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 卫森林整理11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梳理文章中的文言

4、词语及句式。 一、导语: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读管仲列传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古人曾经说过,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这说明朋友之间只有知心才能算是知己。也说过“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士为知己者死。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知己的可贵,能够拥有一个知己,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二、默读全文,学生整体感

5、知全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颍上 yng 商贾 g 召忽 sho 仓廪 ln三、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一)研习第一段: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判断句 2、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交往 3、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占便宜 4、不以(之)为(外)言 省略句,这些事 5、管仲囚焉 被动句 6、鲍叔遂进管仲 推荐 7、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被动句 状语后置, “于齐任政” 8、齐桓公以(之)霸 省略句 名词作动词,称霸 9、难句翻译指点(学生质疑,互译)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翻译指点:霸:称霸。合:会盟。以:凭借。一:完全。匡:

6、匡正,纠正,控制。参考译文: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 (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完全控制了天下,这都是管仲的智谋。(二)研习第二段: 1、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经商 2、分财利多自与 宾语前置, “与自”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被动句 4、吾尝三战三走 逃跑 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为动用法,为而死 6、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7、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判断句 8、分财利多自与。 宾语前置句9、古今异义词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处境艰难。 今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缺乏。鲍叔不以为我不肖古义:没有才能。 今义:品行不好。

7、10、难句翻译指点(学生质疑,互译)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翻译指点:见逐于君,“见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苏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 卫森林整理10三:泛指多次。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没有遇到好的时机(机遇) 。(三)研习第三段: 1、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作动 做宰相 2、富国强兵 使动:使富 使强 3、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废除 4、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古义:乘机就 今义:连词,表结果。5、难句翻译指点(学生质疑,互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参考译文: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

8、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 “六亲”才会得以稳固。(四)研习第四段: 1、贵轻重,慎权衡 形容词作动词,以为贵(重视) 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名作状,向南 3、桓公实北征山戎 名作状,向北 4、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整顿 5、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使动用法,使守信用6、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判断句7、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介词短语后置句8、难句翻译指点(学生质疑,互译)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翻译指点:关键是“信” ,要理解为使动用法。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9、。(五)研习第五段: 1、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 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翻译点拨】 将:扶持;顺,顺导;匡,纠正;就:制止;并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 扶持并顺导君上的美德,纠正并制止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3、岂管仲之谓乎? 宾语前置4、一词多义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动词 给予)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介词 同、跟)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 交好,亲附)蹇叔之子与师 (动词 参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动词 赞成) 信管仲因而信之 (使动 使守信用)烟涛微茫信难求。 (的确、确实)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意)

10、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信使)欲信大义于天下。 (同“伸”伸张)苏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 卫森林整理10四、小结。 五、作业: 1、复习本节课出现的重要词汇及句式,总结本文中出现的一次多义现象。 2、理清本文结构,品味文章第二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文章,研讨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 一、导入背景介绍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

11、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 ”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

12、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二、阅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朗读、默读、质疑)三、整体感知文本: 课文共五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 (12)介绍管仲和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二) (34)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三) (5)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纵观全文,我们可以明确一点:管仲的成就与他的好友鲍叔牙是分不开的,那么管鲍之间的情感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主要体现

13、在文中的哪一段?四、品味佳段(朗读): (一)从内容(写了哪些内容) 、感情(表达什么感情) 、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 、传记写作手法等角度来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 。 【明确】a,在内容上,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进行了回顾,分别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阐述了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 b,在感情上,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真情流露,其中既饱含着对知己之人的感激,也洋溢着对知遇之情、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c,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

14、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d,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 、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苏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 卫森林整理10(二)综合分析1、哪句话集中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情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2. 这句话如何动情而成为千古佳句? (鲍子父母)3. 这句肺腑之言因何而发?(具体体现到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

15、方面的内容叙述上)板书贪 贫愚 时不利不肖知我 不遭时怯 孝无耻 显功名于天下五、探究、拓展:小组讨论:除了好朋友的帮助,管仲自身杰出的政治才能是不容忽视的,春秋战国这个大黄金时代,涌现了很多名士。如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国,政事无不参预。孙叔敖辅佐春秋霸主楚庄王大败晋军,奠定了雄楚称霸的伟业。商鞅变法为改革家们津津乐道。本文中体现了管仲怎样的杰出政治才能(施政理念和施政才能)?他又是如何具体实施的?谈谈你对他的思想及做法的看法?(1) 、有“与俗同好恶” “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如何与富民联系?)民贫则乱,乱而难治,治则更乱。反之,民富则易治。所以,乱的根源在于民贫:因为民贫则无家财可持,无乡

16、人可亲,无亲无恃,必然轻生而犯禁作乱无所畏惧,人性恶劣,社会道德沦丧,其乱不可避免;治的本质在于民富:因为人人家里仓廪充实,必然看重礼节;个个丰衣食足,必然重视荣辱,社会由此可成为道德秩序的社会。“民贫而生乱,民富而得治”的根本原因是人乃欲望无穷的生命个体:治与乱,最终由欲望所驱使民贫穷,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必然产生犯禁陵上的行为;如果民的欲望得到满足,必然会有所顾忌而知礼讲节。所以,治国的核心问题是富民,治国的根本任务亦是富民,富民的根本前提是“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 (国语五辅)由此可以看到,民本主义理想是其刑赏主义法治观和功利主义政治治理观的思想基础:在管仲的法学

17、思想里,民是国家的主体,君主是刑赏的依据,刑罚的基本任务是确保民的权利和明确民的义务;在管仲的国家统治理念中,富民是首要任务,一切治理措施都围绕此而展开。 (2) 、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因势利导)的施政才能。本段以管仲因势利导匡正桓公的三次失误为例,略加评述。你对“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的理解?总结: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主观因素:a, “上下相亲” “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有“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的施政指导思想(民本思想) ;管仲是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民本思

18、想的思想家,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顺民富民是强本之策,他以“与俗同好恶”为指导思想,围绕“顺民因俗”而展开改革。b,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的施政才能。客观因素: a, 朋友知己之情。好友鲍叔牙的知贤荐贤【拓展】管鲍之交喻指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成语)苏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 卫森林整理10b, 君臣知遇之恩。齐桓公是一个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他即位后,不计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诚心接纳管仲之计谋。后来有人進谗言,中伤管仲,齐桓公不仅加以驳斥,而且对管仲更加信任,尊为“仲父” ,明

19、确“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 。这样,使得管仲能够施展他的聪明才智,作出一番事业。 在君权至上的时代,积极用世的士人想要有所作为,成就非凡事业,关键更在于君主的知与不知、用与不用。桓公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忘却一箭之仇,深知管仲才干而委之以重任,并且虚心纳谏,而管仲也真能洞悉桓公的心性,勇于进谏,多方劝说,以端正桓公的言行。【拓展】知遇之恩、风云际会 (成语)(3)文中司马迁是如何评价管仲的?(理解第五段的内容)课文第五节赏析:这节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一写自己对孔子小视管仲之意的揣摩,表现出司马迁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对管仲未能平天下的遗憾。一写自己对管仲成

20、功原因的推断。作者引述社会上的成语,对管仲任政相齐的治国方略进行概括,表现了对管仲的赞赏和推崇。(4) 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的怎样的感情?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明确】文章虽是替管仲作传,但我们透过文章可以感知到另外两个两个人物:鲍叔牙和齐桓公。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对管仲知贤荐贤,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对于明君齐桓公的任人唯贤,也不觉神往。 可见,司马迁对于朋友相知、君

21、臣遇合是极为企盼的。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多么希望遇到象齐桓公那样的明君。在司马迁的人生际遇中,李陵事件是一重大转折。本于拳拳之忠、款款之愚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但却换来诬上、下狱的悲惨下场。司马迁能为素无深交的李陵出面辩诬,然而当他身陷囹圄并且“家贫,货赂(财物)不足以自赎”时,得之于朋友的,却是“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最后腐刑受辱。司马迁对于友谊的看重与他人对于友道的轻弃,形成鲜明的对比。司马迁不愿自尽而遭受宫刑,只为完成一生的志业史记的撰作,这分苦心孤诣有谁能懂?众人蔑视轻贱、不能知己的凄凉况味只能

22、独自默默承受。而在管晏列传的管、晏轶事中,司马迁的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实在历历可见。司马迁基于爱才之心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投降匈奴辩诬,犹如鲍叔推荐待罪之管仲于齐桓公。司马迁也曾有过管仲般“幽囚受辱”的遭遇,亦渴望有人能如鲍叔般“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而令自己“信于知己者” 。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重用人才,不计私仇,拜管仲为相。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清代的

23、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教学反思苏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 卫森林整理10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5)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人,他能算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管仲为政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我们知道了这是管仲的知己鲍叔牙推荐的结果,由此我们知道了朋友的作用

24、,这启示我们要善待朋友。另一方面这与管仲本身的才能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管仲没有才能,即使他当了齐国宰相也无济于事,这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有了机会,我们才能抓住机会。学习这篇文章还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选材、立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来写管仲呢?这是有他的用意的。我们不仅在阅读时要善于领会文章主旨而且在写作中也要学会围绕主旨来选材。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世代享受俸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赞美)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

25、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五、作业: 1、对文本中渗透出的朋友相交之道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小文章。 2、预习屈原列传 ,划出疑难字词句,尝试翻译。 “桓公伐蔡”史记齐太公世家 :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载:(齐桓公)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齐桓公与蔡夫人一起在船上戏耍。蔡姬虽然是女流,但是水性很好。桓公则相反,是个“旱鸭子“,有点怕水。作为一代霸主,也是“有所不能“的。恐怕蔡夫人也是想开这个玩笑,要吓唬吓唬不会水的一代霸主。于是她就摇摆船,桓

26、公恐怕立即就慌乱了,那种慌乱的神态一定让蔡夫人笑的前仰后合。她固然没有要淹死齐桓公的意思,不过对于一个男爷们如此怕水、惊慌失措的样子,她肯定觉得好玩,而且好玩的不可思议。以至于有点失态甚至脸色大变的桓公喝令她停下的时候,她也不以为然,而是继续着她的“好玩“,在她的心目中,这不过是一个玩笑而已。 然而玩笑还是开大了,桓公下船后还余怒未消,于是决定休掉蔡姬,与她离婚,把她送回娘家蔡国去了。娘家人知道只因为一个玩笑而被休,觉得桓公有点小题大做,所以也非常生气。于是又给蔡姬找了新的婆家,嫁出去了。也就是不肯承认有错误而道歉,反而有点示威的味道。 桓公自然不甘心“陪了夫人又折兵“,要出这口恶气。于是出兵

27、讨伐蔡国,战争由于力量实力的悬殊,最终也以蔡国的失败而告结束。齐桓公伐蔡蔡溃后,书未有交代对蔡姬再有何举动,而是顺道欲伐楚、进而伐陈。“桓公伐燕”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二十三年(前 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苏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 卫森林整理10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北方的戎、狄侵扰中原,山戎打进了燕国,燕国派使者求救,燕国经常受戎、狄族的侵扰,这次是北狄族中的支山戎大举进犯。齐桓公和管仲本来商量着征

28、伐南方的楚国,当时楚国在中原人看来也是蛮夷之地。但是管仲建议,只有把北方安定下来,才能集中力量对付楚国,于是和齐桓公率大军北征,打败了山戎,又击败了山戎的同盟国孤竹和令支,才还军燕国。渤海沿岸的一些小国纷纷服从齐国的统治,以求保护。燕国百姓看到山戎的威胁解防了,高兴地安心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家园,燕庄公更是感激,恋恋不舍地送齐桓公回国,不知不觉地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就根据周王关于诸侯送诸侯不能出境的规定把燕庄公所到的齐国土地割给燕国。从此燕国也参加了以齐桓公为首的政治集团,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曹沫之约”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五年(前 681),伐鲁,鲁将曹沫三

29、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 ,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 ”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 。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 。 “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桓公拜相”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重用人才,不计私仇,拜管仲为相。“风马

30、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之间毫不相干。 “老马识途”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病榻论相” 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病重,齐桓公亲往探视。桓公:“群臣之中谁可为相?”? 管仲:“知臣莫如君。 ”易牙易牙,大厨师,杀子让齐桓公尝人肉滋味。开方卫公子,背弃父母、祖国,投齐,父丧不归。竖刁竖刁,自宫以求亲近

31、讨好齐桓公。 鲍叔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一恶,终身不忘。隰朋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管仲列传同步测试1解释加点的词语: 尝与鲍叔贾 鲍叔不以我为怯 故其称曰 下令如流水之原 知与之为取 管仲因而伐楚 孔子小之 匡救其恶 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 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B 而心目耳力俱穷 苏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 卫森林整理10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 穷凶极恶 3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 管仲囚焉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子孙世禄于齐 D 吾幽囚受辱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 而耻功名

32、不显于天下也 B 吾从而师之 C 鲍叔终善遇之 D 吾妻之美我者 5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 ) A 召忽死在这件事上 B 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C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 D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 6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B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策略。 C孔子瞧不起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桓公行王道,竟助他称霸。 D管仲作为齐国的名相,顺民意,精于谋略,善于因势利导为政,政绩显赫;但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个

33、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7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 (1)解释下列词语: 世禄: 多: (2)翻译这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平仲婴者,菜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是石父请绝。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尼,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

34、曰:“不然。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 ,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苏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 卫森林整理10至其书,世多有之,是

35、以不论,论其轶事。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语及之,即危言 危言:危险的言论 B晏子出,遭之涂 涂:道路 C其后夫自抑损 抑损:谦卑,不自满。 D世多有之,是以不论 论:选择。 9.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归,其妻请去 称代前文的 “御者” 。 B今者妾观其出 称代前文的 “晏子” 。 C其后夫自抑损 称代前文的 “御者之妻” 。 D详哉其言之也 称代前文的 “晏子春秋 ”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贤及谦逊品格的一组是 解左骖赎之,载归 何子求绝之速也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36、拥大盖,策驷马 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晏子荐以为大夫 A B C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在朝中说危言,行危行,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B越石父被抓,晏子将他赎出来,越石父回来之后,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又感到不理解。 C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 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乐意当他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子的无限敬仰,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12.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的有关句

37、子。 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译文:_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译文:_ 参考答案: 1.经商,做买卖认为主张平原给予攻打轻视,看不起纠正) 2.C 3.C 4.C 5.B 6.D(作者对管仲持肯定的观点。 “认为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不是作者的观点,是孔子瞧不起管仲的原因) 7.(1)世代享受俸禄。推重,赞美(2)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8.A 危言:正直的言论。9.C”其”指代”其妻请去”这件事。 10.A。 11.B(晏子进内室没有告辞,让越石父久等,是”无礼” ) 12.(你)是我的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因此还不如在牢狱之中。我已经读了晏子著的书,又想看看他做的事,所以写到他的传记。【参考译文】晏婴宇平仲,是春秋时期刘国莱地夷维邑人。奉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认人尊重。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他在朝庭上,国君有跟他说话,他就直言回答;国君没有跟他说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