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16296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1C 2ACD 3BC 4A 5B二、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发展有广义的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2遗传素质是后代通过遗传从亲代获得的一些生物特征,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3问卷法又称书面调查法,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学前儿童行为和态度的研究方法。三、简答题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包括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是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

2、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正式进入小学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两个方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其发展过程是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被动到主动、凌乱到成体系进行的。另外,学前儿童的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规律地出现典型的年龄特征,了解这些规律,

3、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类。生物因素有可以分为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从亲代获得的一些生物特征,如身体的骨骼、器官和神经系统等;生理成熟是指在某一时期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为遗传素质的向现实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试法和实验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借助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游戏和劳动中的表现,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的方法。观察法的优点是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获得的资料

4、比较真实,并且能及时掌握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变化;观察法的局限性是观察是被动进行的,资料的收集过程费时费力,且难以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考察,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又可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问卷法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学前儿童行为和态度的研究方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节约人力和物力,且资料便于统计和分析,缺点是其回收率较低,并且问卷的设计比较困难;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好的问题与学前儿童进行面对面交流,以一对一的形式搜集资料,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

5、点是灵活度高、回答率高,且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儿童有关心理发展水平的研究方法。测验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结果处理方便,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测验法的灵活性差,对实施者的要求较高,并且无法正确反应出儿童思维的过程和方式,测试题很难同时适用于生活在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儿童。实验法是指在可控条件下有目的地改变某些条件,引起儿童心理发生变化,从而揭示这些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根据实验是否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可以将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较为自然的

6、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具有实践意义;实验室实验法能够严格控制无关条件的干扰,但由于实验是在认为条件下进行,与现实生活有较大差距,因此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1ABCD 2B 3B 4D 5C二、简答题1 (1)由简单到复杂。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在刚出生时并不齐全,而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行。 ;学前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不分化的,其认知过程的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习题答案3暧昧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是从最初的简单和单一发展

7、到后来的复杂和多样。(2)从具体到抽象。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刚开始是非常具体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抽象和概括,从认识过程看,最先出现的是感觉,感觉是对物体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出现在感觉之后,是对物体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的整体反映。(3)从被动到主动。新生儿的动作是本能的反射活动,完全是无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影响,他们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意识,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某种活动;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的制约,年龄越小,制约性就越强,随着生理的成熟,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所占的比例就会逐渐增加。(4)从凌乱到成体系。学前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凌乱且不成体系的,他

8、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外界影响。2这个时期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大班教育的年龄,也是学前期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三个方面:第一,好问好学。儿童在这时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第二,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已经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他们开始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如上、下和勇敢等,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也有了简单的分类了解,知道大白菜、胡萝卜、黄瓜是蔬菜,梨、香蕉是水果等,并且能辨认出四季。第三,个性初具雏形。这个时期的儿童逐渐开始形成较稳定的态度、兴趣和情绪等心理活动,并且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人对事都显得比较有“主见” 。另外,他们的性格也有了明显差异,有的活泼

9、外向,有的胆小害羞。3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过程要经过四个时期: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 到 2 岁) 。智力的萌芽期,为后期发展奠定基础,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动作表现为外显活动,尚未内化,还不能在头脑中进行,通过与外界的交往知道自己的动作与外物之间关系,并能有意识地进行某种活动。到感知运动阶段末期,儿童已 经 有 了 客 体 永 久 性 的 观 念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 到 7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语言和表象功能,能够凭借语言和各

10、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另外,他们还做的一些象征性游戏,如用娃娃代替婴儿,用石子代替食物等都可以说明他们具备了象征功能,他们的思维仍带有较大的感性特点,还没有形成守恒的概念。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 到 11、12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从表象性思维中解脱出来,认知结构中出现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些运算过程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该阶段的重要进展是: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可逆性;守恒性;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4类。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2 到 14、15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与具体运算阶段相比,这个阶段儿童

11、的思维发生了三种变化: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能够进行命题逻辑思维;能够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完全分开。4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人的心理发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和教育决定的?这个问题在心理学界争论已久,教育界也有不同看法。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朱智贤一直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首先,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因素还是生理成熟,他们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并且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方向。(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

12、矛盾起作用。朱智贤认为,这个内部矛盾就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与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3)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朱智贤指出,儿童年龄特征是伴随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出现的,年龄特征是与年龄相适应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仅有稳定性,而且也有可变性,即在同一年龄阶段中,既有普遍性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即个别特点。(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朱智贤认为,心理发展如何发展以及朝什么方向发展,这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跟内因相适应的外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主体心理内

13、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1C 2B 3A 4AD 5C二、名词解释1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可以使人在触摸中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轻重、粗细、光滑等属性进行感知,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2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3观察力是指学前儿童经过系统的培养和训练,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品质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习题答案5能力。三、简答题1感觉和知觉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感觉和知觉的内容不同。

14、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人们通过知觉了解的内容要比感觉到的东西更加丰富和生动,并且可以获得事物的整体意义。第二,感觉和知觉的产生过程不同。感觉只是单一的感觉器官进行简单信息加工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大脑对不同感官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2)感觉和知觉的联系。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的反映,它们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直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在感觉到事物的颜色、形状、和气味等属性后,才能在这些个别属性之上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知觉,并且,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越丰富、越精细,知觉就越具

15、体、越完整。第二,感觉和知觉都离不开客观事物的影响。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离开了当前事物的直接影响,便不可能产生任何感觉或知觉。2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大小知觉。形状知觉就是对物体的几何形状的知觉,是以视觉为主,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觉。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的反映。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和左右方位的辨别。大小知觉是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反映。3学前儿童在整个学前期认识时间的能力都较差,但总趋势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成正相关,即

16、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研究表明,78 岁是儿童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第二,学前儿童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从中间向两端” “由近及远”的发展过程。第三,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其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学前儿童往往以自身的作息制度作为估计时间的依据。第四,学前儿童有时还不能真正理解时间的意义,往往会简单地理解计时工具。4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观察的目的性增强;观察持续的时间延长;观察更细致;观察的概括性更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6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的策略:第一,引导学前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观察活动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目的是否明确。如果有明确的目的,儿童观察时的积极性就高,针对性就强,

17、对观察对象的感知就比较完整、清晰;反之,儿童就会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在组织儿童观察时应首先提出明确的目的,使儿童能有的放矢,提高观察效果。第二,激发学前儿童观察的兴趣。兴趣是儿童观察的动力,只有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年龄较小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特别是符合儿童需求的东西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家长和老师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激发儿童观察事物的兴趣并督促他们形成喜欢观察、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第三,教给学前儿童正确的观察方法。儿童在认知过程中,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盲目,遇到什么就观察什么,整个观察过程都漫无目的。这就

18、要求学前教师在组织观察活动时,必须教给儿童观察的方法,指导儿童学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由表及里、从局部到整体地观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第四,调动学前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多感官共同参与观察活动时,大脑可以从多方面对观察的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儿童对所观察的对象形成立体形象,增强观察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的状态。例如,在学习水果时,可以让儿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尝,从而获得水果的形状、触感、气味和味道等特性,形成对水果的整体印象。第四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1A 2BC 3D 4ABD 5C二、名词解释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19、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2有意注意即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且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3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一定的事物或是一类活动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三、简答题1根 据 注 意 的 目 的 性 和 维 持 注 意 是 否 需 要 意 志 努 力 , 可 以 将 注 意 分 为 无 意 注 意 和有 意 注 意。无意注意即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习题答案7意;有意注意即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且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分散的原因是:第一,学前儿童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神经系统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导致学前儿童的

20、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第二,疲劳是造成学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一个原因。学前儿童的精神经常处于紧绷状态或者长时间关注某一种事物,都会产生疲劳;如果学前儿童过度兴奋,并且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容易造成注意力的分散。第三,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不同。有研究表明,胆汁质学前儿童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容易波动。防止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儿有意注意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为幼儿创设合适优美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刺激物;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注意力;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1ABD 2D 3C 4AC 5BCD6B

21、二、名词解释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的知识经验的反映,所有经历过的事物都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痕迹。2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为内容的记忆。3程序性记忆又称为内隐记忆,是对如何做某事的记忆。4有意识记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且需要作意志努力的识记过程。三、简答题1记忆和感知觉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记忆是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感知觉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对象反映,具有直观性;记忆则是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具有概括性。2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阶段。识记是指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以巩固个体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是识记过的事物进一步在大脑中保

22、存、巩固的过程,也是对材料进一步加工、编码和储存的过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8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在相关刺激物的作用下,使个体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过程。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特点是: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的,并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后来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遗忘便几乎不再继续。4记忆表象简称为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表象的特征包括形象性和概括性两个方面。表象的材料来源于感知过的内容,是以具体的事物为模型来存储的,具有鲜明形象的特征;记忆表

23、象是对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多次感知觉的结果,在头脑中留下的是事物对象的一般形象,是对事物的整体概括,而某一事物的个别特点在此过程中都已经消失。第六章 想象的发展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1ABC 2B 3BD 4C 5A二、名词解释1想象是人们通过对大脑中存储的记忆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自己积累的记忆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三、简答题1记忆和想象都是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想象不是对已经存储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记忆表象的重

24、组和改造。2想象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有四种形式,包括黏合、夸张、典型化和拟人化。黏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某一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夸张又称强调,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其某一特性经过增大、缩小、数量加多或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习题答案9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拟人化是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加在外界客观对象上,使之人格化的方式。3无意想象的特点为:想象没有目的性;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易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仅满足于想象的过程。培养学前儿童想象力的方法包括:丰富学前儿童表象,发展学前儿童言语表

25、现力;在游戏中引导学前儿童想象;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前儿童想象。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1C 2A 3A 4D 5ABD6BC二、名词解释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2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3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解决方式的思维。三、简答题1根据不同的思维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新思维。根据解决问题时的

26、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236 岁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概括的内容以具体特征为主;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对实物概念的概念,往往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且他们掌握的概念数量 也 十 分 有 限 , 多 半 是 与 具 体 事 物 相 联 系 的 ; 对 数 字 概 念 的 掌 握 是 通 过 不 断 操 作 逐渐 掌 握 的。3培养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方法:丰富学前儿童的语言,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活动中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营造有利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家园和幼儿园环境。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0第八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1A 2C 3C 4ABD 5

27、BC二、名词解释1口头言语是人类言语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个体通过发声器官发出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形式,以听和说为主。2内部言语是个体自问自答或者独自思考、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内部语言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的特点,是人们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3示范法主要是教师通过展示语言和行为范例引导儿童效仿的语言教育方式,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过程中最简单、直接和常用的一种方法。三、简答题1语言与言语是一对相互不同而又紧密联系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如下:第一,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个体利用某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第二,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

28、语和规则的总和;言语则是个人说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2言语作为人类交际的过程,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作用。扩大认知范围,在言语形成之前,学前儿童主要是依靠感知觉和动作来认识外界环境的,认知范围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在言语产生之后,学前儿童可以通过与成人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外界事物。调控认知活动,处于前语言阶段的学前儿童还不能在直接感知和动作之外进行思考,更不能有计划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在其言语能力出现之后,他们认知活动的有意性也随着言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得到发展,儿童可以根据成人的言语信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调控。第二,对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有重要作用。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就是学前儿童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渐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在会说话之前,儿童会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周围的人对他的关注,如用哭喊来表示饥饿、疼痛、不满或抗议等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但是这种表达方式常常不能被成人完全理解,以至于他们的需求也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