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共 17 页教师专业考试通识部分-新课程标准复习资料(一)(答案只供参考)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B)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B)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2、建立自信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D)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自由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A、B、C、D、9、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C)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10、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D)A、在学生自行
3、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环境意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A.B.C.D.以学生发展为本1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
4、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1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1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第 2 页共 17 页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5、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1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1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2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2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22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
6、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2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2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2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26、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C)的整体提高。A、语文知识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养2
7、7、(A)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28、阅读是学生的(A)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29、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B)、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30、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31、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32、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1)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
8、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33、()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34、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2)(1)建构主义理论;(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3)多元智能理论;35、所谓“自我反思”是指()(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第 3 页共 17 页(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3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1)自我反思、同伴互
9、助和专家引领;(2)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3)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等教学方法。(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38、()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39、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40、新课
10、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A)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AB.C.(二)一、单项选择(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A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B 转变旧的学习方式;C 倡导建构的学习;D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做到(A)。A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B 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11、D 充分地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3、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实行(C)。A 国家统一管理制度;B 国家和地方二级管理制度;C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D 学校校本管理制度。4、“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C)。A 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 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D 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4、新课程改革倡导(D)的课程评价。A 强调学生学会学习;B 强调新的学习方式;C 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D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二、判断并改错(每小题 2 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并将错误的改正)1、开发校本课程就意味着要编写教材。()改
12、为:开发校本课程意味着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2、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改为:3、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教师。()改为: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审定制”改为“国定制”。()改为: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5、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研究的结果和学生的收获。()第 4 页共 17 页改为: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研究过程和学生的体验。(三)一、单项选择题1、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是(校内为主、校外为辅)2、被实施者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以外的课程是(空无课程)3、“理解”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懂)“模拟应用”这一
13、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会),“巩固转化”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懂)4、“自我评价”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会学)5、价值的性格化属于领悟品格的(最高层次)价值的概念化属于领悟品格的(第一层次)6、知识与技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7、将体验转化为理性概括,将理性认识转化为个性品格是(领悟品格)的教学目标。8、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是:内省性9、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国家课程)10、(闭卷百分制测验)不属于定性评价方法。11、参与多元互动的相关要素能够根据各自需求和预期目标体验各自状态,并对自身的行为能够反思,体验、调控,这反映了多元互动主体的:自主性12、多元互动的
14、特征是(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13、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异类异质互动)14、将散乱无序的信息联结成一个小故事加以记忆,这种信息储存的结构形式是(信息包)15 信息提取中最佳的技术与方法是(直取法)、课题实验研究、专题研究所进行的教学研究评价属于(突破性评价)16、教育研究中使用最早的、最为广泛的方法是(观察法)17、以课改为核心内容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18、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必备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19、除自变量之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是(无关变量)20、平实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是属于(互补性评价)21、中小学教育
15、科研的灵魂时(创新性原则)22、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师生互动)23、新课程在注重多种评价结合的基础上突出(形成性评价)24、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25、地方课程的研发主体是(本地课程专家)(26、把过程和结果作为一个维度目标提出来体现出本次课改的(创新性)28、以制度化实现了的在学校中实施的课程属于(实际课程)(29、实施课改后,基础教育的课程主体部分(综合课程)(30、“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32、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是(体验性)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
16、(主动性)47、内省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33、新课程强调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34、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指出其进步趋势或问题,使其反思、校正、完善,这属于(形成性评价)(35、在多元互动教学中,平等地双方都有作用与反作用,这反映了多元互动教学的(交互性)第 5 页共 17 页36、顺化互动的特点有整体建构性和(主动适应性)37、师生互动的特点有启迪互动和(反差互动)38、信息编码的本质意义是通过编码掌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39、根据信息在其应用场中方向、位置为其编码所依据的是(空间线索)40、国家课程的研发主体是(课程专家)41、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活动属于(显性课程)
17、42、结果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动态递升性)48、随堂听课属于(直接观察)49、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一般属于(总结性评价)50、在多元互动教学中,学生可以从不同起点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互动方式,这反映了多元互动教学的(建构性)51、同化互动特点有吸纳同化性和(探究提取性)52、师生的人际互动特点有反差互动和(启迪互动)53、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的特点是吸纳式互动、编码组合互动和(反思体验互动)54、根据信息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有序编码属于按照(逻辑顺序)55、从目的上看,学生终结性评价属于(水平性评价)56、教育科研选题和设计的生命是(科学性原则)5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要求的古代
18、著作是(学记)58、新课程强化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9、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61、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要求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62、由控制条件的作用而导致的被试变化的结果是(因变量)63、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最高层次的基本特征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64、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考虑课题应有一定的横向涵盖性和迁移性。这反映了教育科研选题时的(扩展性原则)65、指通过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与内动力,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与发展的教学策略是(赏识激励策略)66、学生自身眼耳舌身心的互动属于(个体内部加工)67、在信息存储时信息之结构
19、关系呈种属关系、函数关系的存储形式是(信息网)68、平衡互动特点是衡动递升性和(交替循环性)69、在教学之初,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劣的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70、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71、人对所经历过的事实的心理体验是(情感)72、对经历过的事实回顾、反思、体味、属于体验性目标所具有的特点的(反刍性)(73、认同反映的第一水平是(顺从反应)7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所具有的基本形式有(三种)75、成长记录袋属于(质性评价方法)76、以评价主体而言,新课程强调应以(自评为主)77、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同类异质互动)78、将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之中,促进调节多元互动的态度和行为,
20、以保证学懂。这是(认同教学的目标。)79、将相关信息按照一定顺序联结成窜输入脑库,这种信息结构存储形式为(信息连接)80、就是抓住相关事物的联结点或事物发展的线索,进行整体突破,整体推进的教学策略第 6 页共 17 页是(把手整合)81、研究者要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全面考虑是否能取得预期成果,去恰当选题,这反映了教育科研的(可行性原则)8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推广方针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第 7 页共 17 页教 师 专 业 考 试 通 识 部 分 -复 习 资 料 ( 二 ) ( 答 案 只 供 参 考 )一 、 选 择 题1、 推 行 新 的 课 程 改 革 的 核 心
21、环 节 ( C)A、 设 计 课 程 B、 编 写 课 程 C、 实 施 课 程 D、 评 价 课 程2、 本 次 课 程 改 革 与 教 学 该 所 要 确 立 的 根 本 性 里 念 (D)A、 素 质 教 育 理 念 B、 创 新 教 育 理 念 C、 生 活 教 育 理 念 、 D、 终 身 教 育 理 念3、 与 新 课 程 教 改 相 符 合 的 是 (B)A、 学 课 本 位 论 B、 学 生 本 位 论 C、 教 师 本 位 论 、 D、 社 会 本 位 论4、 下 列 名 称 中 属 于 隐 性 课 程 资 源 的 是 (D)A、 教 材 B、 因 特 网 C、 实 验 室
22、D、 师 生 关 系5、 校 本 课 程 主 要 是 对 国 家 课 程 的 (A)A、 补 充 B、 延 伸 C、 拓 展 D、 深 化6、 教 学 设 计 是 为 (B)服 务 的A、 教 师 的 教 B、 学 生 的 学 C、 教 材 的 传 授 D、 搞 活 课 程7、 教 师 在 教 学 设 计 中 按 序 列 评 价 多 是 (A)A、 诊 断 性 评 价 B、 形 成 性 评 价 C、 终 结 性 评 价 D、 相 对 性 评 价8、 教 学 设 计 中 将 教 学 理 念 落 实 到 实 处 的 关 键 环 节 是 (C)A、 教 学 内 容 分 析 B、 教 材 对 象 分
23、析 C、 教 学 目 标 制 定 D、 教 学 身 份 选 择9、 班 级 教 学 产 生 于 (D)A、 原 始 社 会 B、 奴 隶 社 会 C、 封 建 社 会 D、 资 本 主 义 社 会10、 个 别 化 教 学 的 首 要 环 节 是 (B)A、 研 究 教 材 B、 了 解 学 生 C、 选 择 方 法 D、 设 计 作 业11、 不 打 破 学 科 界 限 在 某 些 学 科 之 间 加 强 联 系 , 用 这 种 方 式 编 成 的 课 程 为 (A)A、 综 合 课 程 B、 广 域 课 程 C、 相 关 课 程 D、 核 心 课 程12、 综 合 课 程 的 实 施 策
24、略 主 要 是 (D)A、 实 践 性 教 学 B、 综 合 式 教 学 C、 开 放 式 教 学 D、 主 体 式 教 学13、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根 本 出 发 点 就 是 改 变 传 统 的 (C)A、 课 程 结 构 B、 教 学 内 容 C、 学 习 方 式 D、 教 学 组 织 形 式14、 可 以 对 教 学 活 动 的 某 一 细 节 作 出 评 价 是 (C)A、 质 性 评 价 B、 量 化 评 价 C、 形 成 性 评 价 D、 终 结 性 评 价15、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评 价 中 , 最 主 要 的 方 式 是 (A)A、 观 察 B、 制 作 C、 考
25、试 D、 表 演16、 新 课 程 提 出 教 学 的 “三 维 目 标 ”指 的 是 : (c)。a、 知 识 与 技 能 、 情 感 与 态 度 、 综 合 实 践 与 信 息 技 术b、 智 力 与 能 力 、 知 识 与 技 能 、 心 理 健 康 与 生 理 健 康c、 知 识 与 技 能 、 过 程 与 方 法 、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d、 德 育 与 智 育 、 体 育 与 美 育 、 劳 动 技 术 与 实 践 力17、 教 育 要 求 应 控 制 在 ( b ) 的 程 度 上 , 才 能 促 进 儿 童 更 好 的 发 展 。a、 对 儿 童 来 说 感 觉 很
26、容 易 b、 对 儿 童 来 说 有 难 度 但 努 力 能 达 到c、 对 儿 童 来 说 感 觉 很 难 d、 对 儿 童 来 说 没 有 特 定 要 求18、 教 育 改 革 新 的 要 求 强 调 使 ( c ) 。a、 每 个 学 生 都 得 到 同 样 的 发 展 b、 每 个 学 生 都 达 到 高 素 质 要 求 c、 不 同 的 学 生 个 性 得 到 不 同 的 发 展 d、 不 同 学 生 的 个 性 得 到 相 同 的 发 展第 8 页共 17 页19、 启 发 性 教 学 的 实 质 在 于 ( d ) 。a、 教 师 问 学 生 答 b、 学 生 问 教 师 答 c
27、、 教 师 讲 学 生 听 d、 促 进 学 生 主 动 思 维 20、 因 材 施 教 的 原 则 要 求 教 学 要 针 对 ( d ) 进 行 教 学 。a、 后 进 生 b、 优 秀 生 c、 中 等 生 d、 每 一 个 学 生 的 具 体 实 际21、 尊 重 学 生 的 学 习 主 体 地 位 , 正 确 的 是 : ( b ) 。a、 学 生 喜 欢 什 么 , 教 师 就 教 什 么 b、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极 性 , 促 进 其 能 动 学 习c、 对 学 生 多 表 扬 , 不 能 批 评 学 生 d、 以 学 生 为 中 心 , 教 师 跟 着 学 生 走22、
28、确 定 教 学 目 标 和 内 容 要 求 的 客 观 依 据 是 学 生 起 点 、 教 科 书 和 ( a ) 。a、 课 程 标 准 b、 课 后 练 习 的 要 求 c、 统 考 的 题 型 d、 家 长 的 要 求23、 备 课 必 做 的 三 个 方 面 工 作 , 即 : 钻 研 教 材 、 教 学 设 计 和 ( b ) 。a、 制 作 课 件 b、 了 解 学 生 c、 设 计 板 书 d、 设 计 试 题24、 学 生 在 课 堂 上 向 你 提 出 一 个 意 想 不 到 的 、 很 有 价 值 的 问 题 , 你 不 能 马 上 做 出 正 确的 解 答 。 这 时 ,
29、 正 确 的 做 法 是 : ( a ) 。a、 肯 定 学 生 提 出 一 个 难 倒 教 师 的 问 题 , 鼓 励 学 生 课 余 与 老 师 讨 论b、 指 责 学 生 胡 思 乱 想 , 责 令 其 坐 好 听 课 c、 告 诉 学 生 不 能 提 与 本 节 课 无 关 的 问 题d、 不 理 会 学 生 的 提 问25、 学 生 的 道 德 ( d) 是 学 生 品 德 形 成 的 关 键 和 重 要 标 志 。a、 理 论 b、 意 识 c、 观 念 d、 行 为二 、 判 断1、 课 程 与 教 学 是 相 互 独 立 的 2、 教 师 和 学 生 不 是 外 在 于 课 程
30、 的 3、 新 课 程 背 景 下 的 教 师 与 学 生 关 系 应 由 传 统 的 教 师 中 心 转 变 为 学 生 中 心 4、 班 级 教 学 难 以 作 到 因 材 施 教 保 证 使 每 一 个 学 生 都 得 到 充 分 发 展 , 因 此 应 该 废 除 5、 目 前 对 教 材 的 开 发 是 实 现 由 单 一 的 科 学 世 界 到 生 活 世 界 的 转 变 .6、 过 去 的 备 课 写 教 案 在 新 课 程 中 称 为 教 学 设 计 。 7、 现 代 教 学 媒 体 的 运 用 越 多 越 好 越 新 越 好 。 8、 教 学 设 计 实 际 是 一 种 教
31、师 的 行 为 研 究 。 9、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的 成 员 之 间 , 既 是 一 种 合 作 关 系 , 又 是 竞 争 关 系 。 10、 个 别 教 学 也 叫 做 个 别 化 教 学 。 11、 作 为 教 学 形 式 的 学 生 自 学 , 就 是 完 全 意 义 上 学 生 的 任 意 学 和 自 己 学 。 12、 教 学 方 式 包 括 : 教 师 和 学 生 外 显 的 行 为 , 也 包 括 相 关 的 思 维 方 式 和 态 度 。 13、 自 主 学 习 与 他 主 学 习 是 相 对 立 的 。 14、 合 作 学 习 不 仅 是 一 种 学 习 方 式 ,
32、 而 且 是 一 种 教 学 目 标 。 15、 新 的 学 习 方 式 提 升 了 学 生 在 学 习 中 的 主 体 地 位 , 但 这 并 不 意 味 着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的 地位 有 所 下 降 。 16、 电 化 教 育 与 新 课 程 相 结 合 的 根 本 总 之 就 是 对 学 生 的 发 展 起 辅 助 作 用 。 17、 课 程 综 合 化 与 综 合 课 程 是 两 个 不 同 的 概 念 。 18、 课 程 综 合 化 是 课 程 改 革 的 必 然 趋 势 , 因 此 , 应 该 以 综 合 课 取 代 分 科 课 程 。 19、 借 助 于 研 究 性 学
33、习 培 养 少 数 尖 子 学 生 是 条 好 经 验 。 20、 新 课 程 提 倡 的 评 价 摒 弃 过 去 过 于 注 重 的 终 结 性 评 价 。 二 、 判 断 题 ( 判 断 下 列 各 题 正 误 , 正 确 的 打 “ ”, 错 误 的 打 “”)21、 学 生 的 知 识 获 得 都 必 须 经 历 一 个 亲 自 实 践 探 索 和 研 究 的 过 程 。 ( )22、 良 好 班 集 体 形 成 的 重 要 标 志 是 形 成 了 正 确 的 舆 论 和 良 好 的 班 风 。 ( )第 9 页共 17 页23、 健 康 不 单 是 指 个 体 没 有 疾 病 , 而
34、 且 还 要 有 良 好 的 社 会 适 应 能 力 、 心 理 和 生 理 状 态 。( )24、 教 师 的 自 我 教 育 是 教 师 个 体 专 业 化 发 展 最 直 接 最 普 遍 的 途 径 。 ( ) 25、 对 小 学 生 进 行 思 想 品 德 教 育 的 目 的 就 是 使 学 生 遵 守 纪 律 , 规 规 矩 矩 听 课 。 ( )26、 校 本 课 程 是 由 国 家 编 制 、 学 校 实 施 和 学 生 评 价 的 课 程 。 ( ) 27、 讲 授 法 运 用 不 当 , 会 出 现 满 堂 灌 , 所 以 教 学 中 不 能 采 用 讲 授 法 。 ( )
35、28、 教 师 只 要 认 真 上 好 每 一 堂 课 , 把 基 础 知 识 讲 清 楚 , 学 生 的 能 力 就 必 然 得 到 发 展 。( )29、 要 培 养 学 生 对 学 习 的 间 接 兴 趣 , 就 要 激 发 学 生 对 学 习 的 需 要 。 ( )30、 良 好 师 生 关 系 是 调 动 师 生 双 方 积 极 性 的 内 驱 力 。 ( ) 中 学 教 师 专 业 标 准 复 习 资 料 (只 供 参 考 )一 、 单 项 选 择 题1、 有 雄 才 , 有 伟 略 , 有 奇 勋 , 实 在 有 德 ; 无 后 裔 , 无 偏 心 , 无 享 受 , 真 正 无
36、 私 。 这 是写 给 一 代 道 德 楷 模 的 挽 联 。 这 位 被 青 少 年 推 崇 的 楷 模 是 ( A )A 、 周 恩 来 B 、 邓 小 平 C 、 陶 行 D 、 吴 玉 璋 2、 其 身 正 , 不 令 而 行 ; 其 身 不 正 , 虽 令 不 从 ”讲 述 的 就 是 身 教 的 重 要 性 , 这 句 话 出哪 位 自 儒 学 大 师 之 口 。 C A 、 荀 子 B 、 孟 子 C 、 孔 子 D 、 列 子 3、 一 位 老 师 以 “爱 人 者 , 人 恒 爱 之 ; 敬 人 者 ,人 恒 敬 之 ”作 为 自 己 的 座 右 铭 , 最 早 提出 这 句
37、 话 的 是 战 国 时 期 的 D A 、 墨 子 B 、 公 孙 龙 C 、 老 子 D 、 孟 子 4、 众 多 的 教 育 家 认 为 , 无 论 从 教 育 角 度 还 是 从 师 德 角 度 , 教 师 首 要 和 根 本 是 A A 、 爱 , 爱 每 一 个 孩 子 B 、 掌 握 专 业 技 能 C 、 渊 博 的 知 识 D、 能 够 以 校 为 家 5、 在 开 国 领 导 人 中 , 他 不 仅 是 一 个 顾 全 大 局 、 团 结 协 作 的 典 范 , 而 且 在 教 师 教 育 工 作中 指 出 , 教 师 的 团 结 对 教 育 工 作 非 常 重 要 。 他
38、 是 CA 、 毛 泽 东 B 、 朱 德 C 、 周 恩 来 D 、 任 弼 时 6、 宋 朝 的 时 候 , 书 院 盛 行 , 大 儒 朱 熹 到 处 讲 学 , 并 曾 经 为 一 著 名 书 院 写 了 书 院 教 条 ,以 便 师 生 共 同 遵 守 , 这 一 书 院 是 A A、 岳 鹿 书 院 B、 白 鹿 洞 书 院 C 、 信 阳 书 院 D 、 石 鼓 书 院 7、 学 生 是 学 习 的 C A 、 主 导 B 、 接 受 者 C 、 主 体 D、 灌 输 者 8、 教 师 的 主 要 作 用 是 帮 助 学 生 AA 、 成 长 B、 取 得 高 C、 考 上 大
39、学 D 、 提 高 觉 悟 9、 对 于 事 物 , 学 生 保 留 不 同 的 观 点 , 这 是 学 生 的 B A 、 义 务 B 、 权 利 C 、 责 任 D 、 道 德 10、 如 果 以 标 点 符 号 为 喻 , 一 堂 课 之 后 , 教 师 应 该 留 给 学 生 的 是 CA 、 逗 号 B 、 句 号 C 、 问 号 D 、 分 号 11、 教 育 孩 子 的 前 提 是 了 解 孩 子 , 了 解 孩 子 的 前 提 是 D A 迁 就 孩 子 B 接 触 孩 子 C 认 识 孩 子 D 尊 重 孩 子 12、 教 师 要 “感 悟 ”学 生 , 让 学 生 自 己
40、主 动 热 情 学 习 , 最 关 键 的 是 培 养 学 生 的 A A、 兴 趣 B、 能 力 C、 觉 悟 D、 道 德 13、 主 张 “穷 理 致 知 ”的 是 宋 朝 理 学 大 儒 A A 朱 熹 第 10 页共 17 页14、 教 师 不 仅 要 用 “诚 ”来 感 悟 学 生 , 激 励 学 生 , 真 正 吸 引 学 生 , 教 师 还 需 要 B A “财 ”B “才 ”C “材 ”D “踩 ” 15、 唐 朝 著 名 文 学 家 韩 愈 认 为 , 教 师 首 要 任 务 是 A A 、 传 道 B 、 受 业 C 、 解 惑 D 、 答 疑 16、 一 个 民 族 进
41、 步 的 灵 魂 , 一 个 国 家 兴 旺 发 达 的 不 竭 动 力 是 C A、 发 展 B、 进 步 C、 创 新 D、 改 革 17、 教 师 的 劳 动 对 象 是 BA、 教 材 B、 孩 子 C、 学 校 D、 社 会 18、 在 与 家 长 沟 通 中 , 正 确 的 做 法 是 CA、 多 倾 向 好 学 生 B、 想 到 什 么 说 什 么 , 不 顾 忌 家 长 感 情 C、 事 先 准 备 , 交 谈 举 止 得体 , 语 言 平 和 D 有 事 沟 通 , 无 事 不 管 19、 学 生 的 成 长 环 境 , 不 仅 仅 包 括 学 校 和 社 会 , 还 应 该
42、 包 括 B A、 实 验 室 B、 家 庭 C、 展 览 馆 D、 博 物 馆 20、 在 与 家 长 讨 论 过 程 中 , 无 论 说 到 学 生 的 优 缺 点 , 教 师 的 语 气 都 应 该 AA、 平 和 B、 强 硬 C、 保 持 优 势 D、 优 点 赞 扬 , 缺 点 训 斥 二 、 判 断 下 列 说 法 是 否 正 确 , 对 的 在 题 后 括 号 内 打 “ ”, 错 的 打 “ ”。1、 中 学 教 师 专 业 标 准 是 国 家 对 合 格 中 学 教 师 的 基 本 专 业 要 求 。 ( )2、 在 教 学 实 施 中 , 教 师 应 科 学 设 计 教
43、学 目 标 和 教 学 计 划 。 ( )3、 “了 解 中 学 生 世 界 观 、 人 生 观 、 价 值 观 形 成 的 过 程 及 其 教 育 方 法 ”是 教 师 应 具 备的 通 识 性 知 识 。 ( )4、 掌 握 班 集 体 建 设 与 班 级 管 理 的 策 略 与 方 法 , 是 中 学 教 师 需 要 掌 握 的 一 项 专 业 知 识 。( )5、 教 师 应 该 掌 握 所 教 学 科 内 容 的 基 本 知 识 、 基 本 原 理 与 技 能 , 不 需 要 了 解 所 教 学 科 与其 它 学 科 的 联 系 。 ( )6、 中 学 教 师 专 业 标 准 是 国
44、 家 对 合 格 中 学 教 师 的 基 本 专 业 要 求 。 ( )7、 在 教 学 实 施 中 , 教 师 应 科 学 设 计 教 学 目 标 和 教 学 计 划 。 ( )8、 “了 解 中 学 生 世 界 观 、 人 生 观 、 价 值 观 形 成 的 过 程 及 其 教 育 方 法 ”是 教 师 应 具 备的 通 识 。 ( )9、 掌 握 班 集 体 建 设 与 班 级 管 理 的 策 略 与 方 法 , 是 中 学 教 师 需 要 掌 握 的 一 项 专 业 知 识 。( )10、 教 师 应 该 掌 握 所 教 学 科 内 容 的 基 本 知 识 、 基 本 原 理 与 技
45、能 , 不 需 要 了 解 所 教 学 科 与其 它 学 科 的 联 系 。 ( )11、 学 科 教 学 知 识 包 括 : 掌 握 所 教 学 科 课 程 标 准 。 掌 握 所 教 学 科 课 程 资 源 开 发 与 校 本 课程 开 发 的 主 要 方 法 与 策 略 。 了 解 中 学 生 在 学 习 具 体 学 科 内 容 时 的 认 知 特 点 。 掌 握 针 对 具体 学 科 内 容 进 行 教 学 和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方 法 . ( )12、 教 学 设 计 包 括 : 科 学 设 计 教 学 目 标 和 教 学 计 划 。 合 理 利 用 教 学 资 源 和 方 法
46、 设 计 教 学过 程 。 引 导 和 帮 助 中 学 生 设 计 个 性 化 的 学 习 计 划 。 ( )13、 教 育 教 学 评 价 包 括 : 利 用 评 价 工 具 , 掌 握 多 元 评 价 方 法 , 多 视 角 、 全 过 程 评 价学 生 发 展 。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自 我 评 价 。 自 我 评 价 教 育 教 学 效 果 , 及 时 调 整 和 改 进 教 育教 学 工 作 。 ( )14、 沟 通 与 合 作 包 括 : 了 解 中 学 生 , 平 等 地 与 中 学 生 进 行 沟 通 交 流 。 与 同 事 合 作 交 流 ,分 享 经 验 和 资 源 , 共 同 发 展 。 与 家 长 进 行 有 效 沟 通 合 作 , 共 同 促 进 中 学 生 发 展 。 协助 中 学 与 社 区 建 立 合 作 互 助 的 良 好 关 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