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 年 新环保法知识竞赛试题 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共计 128 道) 1、 2014 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 ) 。 ( A)第 4 条 A、基本国策 B、基本政策 C、基本方针 D、基本策略 2、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 、损害担责的原则。 ( B)第 5 条 A、政府为主 B、公众参与 C、部门配合 D、社区配合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 )等信息。 ( ABC)第 54 条 A、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行政许可 B、行政处罚 C、排污费的征收和
2、使用情况 D、企业排污 4、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 应当予以 。 ( A)第 23条 A、人民政府 ;支持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鼓励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帮助 D、 市 级以上人民政府 ;支持 5、在下列的表述中,有哪几项是正确的? ( ABC) 第 41、44、 45、 52 条 A、国家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B、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C、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D、国家 激励 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6、 2014 年 4 月 24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次会议以 151 票赞成、 3 票反
3、对、 6 票弃权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新环保法将于 起施行。 (B)新环保法首页 A、 七; 2014 年 9 月 1 日 B、 八; 2015 年 1 月 1 日 C、 九; 2016 年月日 D、 十; 2014 年 10 月 1 日 7、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 哪些行为 的,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 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 ACD)第 63 条 A、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
4、止建设,拒不执行的 B、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产停业 C、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D、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环保法立法的目的? ( C)第 1 条 A、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B、保障公众健康 C、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D、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9、违反新环保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 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 B)
5、第 62 条和第 69 条 A、民事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刑事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C、民事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刑事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10、下 列哪些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 ( ABC)第 24 条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 D、以上都不是 11、国家实行 和 制度。 ( A)第 26 条 A、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 考核评价 B、 考核评价; 验收评价 C、 考核评价
6、; 环境评价 D、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 评价 12、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 )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 BD)第 40 条 A、科技含量高 B、资源利用率高 C、循环利用 D、污染物排放量少 13、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BC)第 50 条 A、危险废物集中处置 B、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 C、畜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 D、固体废物收集处理 14、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 ( )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
7、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 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BD)第 47 条 A、停止生产 B、采取措施处理 C、及时疏散 D、及时通报 1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 ( ) 。 ( B)第 24条 A、责令停产 B、现场检查 C、整改教育 D、罚款 16、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 以下哪些 的权利 ? ( ACD)第 53 条 A、获取环境信息 B、制定环境政策 C、参与环境保护 D、监督 环境保护 17、国务院环境保护( ),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 C)第 1
8、0 条 A、职能部门 B、职能负责部门 C、主管部门 D、行政主管部门 18、( )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 ( D)第 37 条 A、国务院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 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9、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 )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 B)第 27 条 A、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B、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人民政府 D、环保主管 部门 20、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 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 ( B)第 57 条 A、 企事业单
9、位; 检举 B、 任何单位和个人; 举报 C、 企事业单位; 报告 D、 任何单位和个人; 投诉 21、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哪些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 AC)第58 条 A、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B、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且无违法记录 C、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 上且无违法记录 D、依法在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2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哪一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
10、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 ( B)第 68 条 A、违反国家政策审批项目的 B、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C、依法可以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 D、符合行政许可条件不准予行政许可的 23、新 环保 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 境质量标准和( ),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 B)第 16 条 A、国家污染减排需要 B、国家经济、技术条件 C、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D、通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24、下列哪几项表述属于新环保法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规定? ( ABCD)第 33 条 A、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 B、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 C、
11、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 D、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25、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 )负责。 ( AB)第 17 条 A、真实性 B、准确性 C、权威性 D、可靠性 26、 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 和社会发展规划。 ( B)第 13 条 A、县级 ;国家经济 B、县级以上 ; 国民经济 C、地市级 ;国民经济 D、省级 ;国家经济 27、新环保法 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 )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 D)第 9 条 A、生态保护 B、新能源 C、垃圾分类 D、环境保护 28、违反 新环保 法,构成犯罪的,( )。 ( C)第 69 条
12、 A、开除公职 B、进行重罚 C、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依法行政拘留处罚 29、与旧环保法相比较,新环保法在 关于环境定义的规定中,新增了下列哪一个环境要素? ( B)第 2 条 A、冰川 B、湿地 C、绿洲 D、植被 30、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 )措施。 ( ABCD)第 20 条 A、统一规划 B、统一标准 C、统一监测 D、统一防治 31、新环保法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一切( )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 A)第 6 条 A、单位和个人 B、企业和个人 C、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 D、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32、下列哪几项制度属
13、于新环保法规定国家需要建立 健全的? ( ABD)第 17、 31、 39 条 A、环境监测制度 B、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C、环境污染损害补偿制度 D、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 33、国家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购和使用( )等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 ( BCD)第 36条 A、清洁 B、节水 C、节材 D、节能 34、新环保法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 ),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 ACD)第 30 条 A、合理开发 B、严禁破坏 C、保障生态安全 D、保护生物多样性 35、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 )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 A)第 47 条 A、突发事件应对法 B、环境保护法 C、安全生产法 D、消防法 36、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 D)第 56 条 A、审批单位 B、监督管理单位 C、行政主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