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等很好很强大.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1818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3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等很好很强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等很好很强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等很好很强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等很好很强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等很好很强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史上最全的自然辩证法课件、试题、答案,免费滴,您还等什么! 1、 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 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

2、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 科学 技术 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 科学观 技术观 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自 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

3、,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 “ 混沌 有序 新的混沌 新的有序 ” 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

4、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 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人工自然界 ,即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自然

5、物 。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 :天然自然是 “第一性客体 ”,人工自然属 “第二性客体 ”;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 “自发性作用 ”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 “应用性作用 ”的规2 律 ;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 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5、混沌理论的定义 答: “ 混沌理论 ”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在 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

6、多:它不做重复运动,不断展现出任何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对初始条 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 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 “随机过程 ”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

7、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是生产力; ()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 富 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答:科学的定义见题 7。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

8、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区别于理论的普遍陈述(全称命题)。科学事实类型:事实 I 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事实 II 观察实验得到的结构的陈述和判断;事实 III 理论事实。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 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时科学的进步有助于科学认识主体更好的对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 (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更 好的描述和判断,也就是促进科学事实的形成。 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 答:科学划

9、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 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3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

10、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10、科学技术和价值 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 P104) 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价值的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 科学有内在价值、社会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内在价值,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

11、地区为转移的。 科学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第一:科学带来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答: 技术和科学的区别 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 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

12、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 :科学是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

13、、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4 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 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 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

14、标志。 13、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 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

15、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14、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 4 种)此题与第九题问题相同,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 答: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 经验证实标准 2、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 经验证伪 标准 3、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 范式标准 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12 个条件为标准 科学理论评价的四种基本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评价理论(逻辑经验主义强调科学是证明了的真理。 卡尔纳普提出的归纳支持理论。) .波普尔的科学评价观(理论的经验内容越丰富,则它愈可检验、愈可证伪。第二个标准是理论必须经受住更加严峻的检验。第三个标准是理论的逼真性。理论的逼真性越大,它就越接近真理。) .库恩的历

16、史主义评价观(不同的科学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或不可比的,因而,持不同范式的科学家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本就不存 在越越历史的评价原则。) .费耶阿本德相对主义评价观(不能从证据与理论的关系来评价科学理论,因为证据被理论所污染了,即证据被迫按理论的模型解释过了,证据不再是单纯的证据,而是理论的一部分了。民主判定高于 “ 真理 ” 和专家的意见。) 科学理论的判别标准 科学理论的评价,事实上是对相互竞争性的理论给出优选的程序和判别的实质性标准。 第一,该理论体系的各个命题之间在逻辑上是高度自洽的、无矛盾性。 第二,必须能够包容和解释更多的经验事实。 第三,相容性评价仅限于与科学家们公认的理论原理相容,

17、但并非必然与所有旧理论相容。 15、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与说明,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 形成途径:()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5 ()将某一理论推广到原适用范围之外时,对未知规律做出推测。 ()为解决新旧事实、新旧理论之间的矛盾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作用: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新理论的必经途径、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同时假说之争 推动科学发展。 16、科学研究的方法( 3 种,注意区分) 答:科学研究的方法分为演绎的方法,非演绎的方法和

18、思想模型法。演绎的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其根本特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的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非演绎的方法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思想模型法。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而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的认识的 思维方法;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概括也是一种由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

19、)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类比的思维过程离不开联想,即从一个对象联想到另一个对象,否则就不能进行类比。思想模型是人们为了从事科学研究而建立的对原型的高度抽象化了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思想模型 也包括数学模型。思想模型具有解释功能、判据功能、预见功能即创造性功能。在这个意义上,理想模型方法又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17、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答: 20 世纪以来,有三种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和社会历史观。 累积式发展观包括:古典归纳主义的积累发展观

20、;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否证式发展观既是 “ 证伪 ” 。该观点认为: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所以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是: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 社会历史 观主要由库恩提出,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1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答: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 1、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 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 3、科学技术的法律制度 4、

21、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1、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 2、当代科技活 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 3、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9、技术价值定义,其是否来源于技术本身属性?(辨析) 答: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 “ 价值 ” 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技术价值归根到底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技术属性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技术价值只6 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

22、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其他依据 P219 页以后的内容自行补充) 20、技术创新的机制。( P243 P244) 答: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从企业竞争力考虑。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通过相应的组织结构来运行,其中内部结构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创新主体,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信息服务等要素的整合;外部结构主要体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整合,即建立产业组织结构。 21、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

23、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答: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方面:将科技投入由靠政府拨款这一单一渠道、唯一形式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转变。 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方面 :采用 “ 稳住一头,放开一片 ” 的方针来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这三方面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

24、方面:将科学技术的立法和执法作为科学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 科技研究的管理机制方面:将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从具体项目管理向间接服务管理转变,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方面。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 通过从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对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可以使我国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体制和 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同时储备丰厚的长期发展的战略资源、形成透明公正的法律体系并在管理体制上根本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脱节等问题,最终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拥有更好的发展。

25、 22、根据选题的基本原理,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题目,并简述选题过程及注意事项 答: 选题决策的基本原理: 第一、需要性原则:社会需要与科学需要。 第二、创新性原则:指向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运用创新) 第三、科学性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与事实依据 ,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背景之下,使之成为可以在科学逻辑和科学实践上加以论证和检验的课题。 第四、可行性原则:所选课题必须与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7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2009-01-03 21:05 8 自然辩证法 1. 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

26、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 。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前提的。尤其是现代

27、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 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 3)恩格斯曾指出: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20 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

28、就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 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2全面比较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程来说,它是一种活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 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应用

29、和改进人工的知识、手段和技能、方法的系统。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 “是什么 ”和 “为什么 ”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 “做什么 ”和 “怎样做 ”的问题,它最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 2)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 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

30、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能说用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对技术知识主要进行价值性评价,可以说更有效的方法或设计就是好的技术知识。( 4)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技术知识则关系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 5)知识表征方式不同。科学知识主要记载为陈述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 “A是 B”或 “由于 A 所以 B”。技术知识主要记载为程序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 “如果采用 A 方法则出现 B 结果 ”。( 6)它们的社会建制不同。科学的社会建制主要是指科学共同体(学派、学院和研究所),它的动力

31、主要是科学荣誉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知识是无偿的;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是技术功利、技术保密。它们的联系主要为: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与技术已经能相互贯通,呈一体化的趋势,从三次技术革命看,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已经表现为双向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最好体现是科学、技术9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2 2009-01-03 21:06 10 9技术创新的能动性及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能动性一技术创新的动力结构无论是技术创 新的机构性主体,还是个人型主体,要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首先必须形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愿冲动,形成这种意愿冲动的种种原因便构成了技术创新的动

32、力。有理由将技术创新的动力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创新主体自身的需求所产生的创新动力,称内部动力;另一类则是由外部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创新动力,称外部动力。( 1)明晰的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内部动力的基本保证。明晰的产权制度意味着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市场的竞争已使企业懂得,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就不会出现政府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 术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企业就会由 “要我创造型 ”变为 “我要创造性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就会成为企业强烈的内在冲动。( 2)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可以将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分为两类:创新主动力和创新被动力。创新主

33、动力是指创新主体主动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推动力量,包括, 对创新可能带来的高额风险垄断利润的追求; 追求企业的发展; 追求成就感和求新的精神。技术创新的被动力是指创新主体迫于市场竞争压力、资源稀缺和技术系统运行障碍等因素,被动响应这些变化去进行创新的动力,包括, 市场竞争压力; 迫于生产某种商品的原 材料或能源短缺或技术系统内部故障而进行技术创新; 为保持某些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同科技界同行争夺优先权,也会对研究与发展部门的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构成竞争压力。( 3)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是指来自企业之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构成的创新动力。包括, 技术系统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迫

34、使企业进行创新的压力; 来自政策直接资助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创新推动力; 来自惩罚性政策和各种法规限制的创新压力; 来自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变化、市场结构变化构成的创新推动力和压力; 来自具有不同价值取 向的公众、各种团体及文化系统的舆论压力。二动力结构中的潜在冲突技术创新动力的形成是各种内部主动力、被动力和外部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力量既可能协同也可能存在冲突。创新动力并不是这些力量的简单加和。创新主体和创新动力的多元使动力结构中往往存在下列潜在冲突:( 1)企业发展和追求当前利润之间的潜在冲突。( 2)自由研究活动与企业控制下的规定研究活动之间的潜在冲突。( 3)销售部门与生

35、产部门之间的潜在冲突。( 4)销售部门与研究和发展部门之间的潜在冲突。( 5)研究与发展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潜在冲突。( 6)企业创新动力 与环境动力之间的潜在冲突。三创新动力的形成在企业具有创新技术机会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创新动力的形成有赖于上述各种冲突的消除或缓解。只有在如下条件下创新动力才能形成:( 1)预期某项创新带来的风险利润高于社会或同行业平均利润。( 2)要在企业发展和当前利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3)给研究与发展部门的一部分科研人员一定的时间和经费去进行自由研究,使他们同科技界的一些领域、专业保持联系,以提高他们在技术界的声誉,使他们具有科技上的成就感。( 4)要协调研究和发

36、展部门、生产部门、市场销售部门的关系,缓解和避免它们之间的 潜在冲突。( 5)企业过分的垄断,甚至不需要创新就能维持生存, “在非常集中的市场里,公司往往变得非常官僚化,没有能力发展某种形式的创新 ”。因此,市场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才有利于企业创新动力的形成。( 6)创新项目的选择,应落实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应尽可能与有关政策和公众、社会集团的需要相一致,尽可能得到政府的资助和各界的支持,使创新具有良好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是创新研究的核心问题。所谓激励是指运用产权、宏观政策、市场等力量、手段,以影响、推动创新活动。创新激励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四种:( 1)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所谓产权,是指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由于产权规定了人们与创新成果的所有关系,这究使产权成为激励创新的一个重要制度。产权的确定是最经济有效、持久的创新激励手段,因为确立产权关系的费用并不高,它使资产所有者与资产发生最直接的经济关系,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