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 企业改革开放 40 周年优秀征文 7 篇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确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政策,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变。40 年来,改革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使中国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中国在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装备有 64 年悠久的历史,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为中国铁路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成功开创了中国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现代化事业,极大地推进了铁路工务修程修制的重大变革!1954 年 3 月,*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六工程局机
2、械修理经租站在陕西省宝鸡市成立,先后参与了宝成、宝兰、陇海铁路建设。19581961 年期间,前后经历了西进青海、回师秦川,工厂从陕西宝鸡搬迁至青海西宁,再搬迁至陕西省兴平。1964 年为支援三线建设,工厂搬迁到云南省昆明市,改称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工地指挥部后勤部第一机械修配厂。1969 年,正式并入*兵序列,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6441 工厂。1984 年,工厂随*兵改工并入*部,脱下军装闯市场。1991 年更名为中国*建筑总公司昆明机械厂。2000 年随中国*与*部脱钩,划归中央企业工委管理。2003 年随中国*划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改制成立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2015
3、 年改制成立中国*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并在香港联交所分拆上市。2017 年 7 月,为打造中国*装备制造产业航母,*装备与*重工整合重组,成立新*重工集团。1987 年成功研制 QQS300 清筛机,1988 年成功研制了 SPZ160 型双向道床配砟整形车,进入大型养路机械市场。工厂传承*兵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竞争取胜、为国争光,致力于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国产化事业,使我国大型养路机械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近 30 年的差距,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截止 2018 年,*装备共生产制造了 2700 多台各类型大型养路机械,占据全国大型养路机械 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我国的铁
4、路六次大面积提速扩能,青藏铁路的建设与开通,高速重载铁路的安全运营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公司努力践行“两型三化九力”发展战略,大力构建服务型、创新型的企业模式,坚持走数字化、专业化、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致力于成为世界领先的大型养路施工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而努力奋斗。作为*装备的老职工,我们见证过公司的辉煌,也同样经历过公司的低谷。回想起 2006 年,公司同样面临着经营困境 找米下锅,一线单位也到外面承接外协活回来干,公司领导带领营销人员全面出击跑各铁路局和地方铁路公司,外销我们的大机产品,经过全体的努力拼搏,我们走出了低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占地面积五百亩的国家铁路大型养路机械产业基地
5、建成,使公司迈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改革开放就是在一点一滴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管你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见证者或者是受益者,我们都接受者改革为我们带来的美好一切。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把握未来。主动适应新情况、新挑战,在新岗位上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在新时代要有新风采、新成就。在憧憬未来中,定标立法;在适应未来中,扬长补短;在谋划未来中,超前思维;在走向未来中,与时俱进。让我们一起携手,为建设美好的*装备再做新贡献。企业改革开放 40 周年优秀征文作为一个“90 后”,从童年到青年,从牙牙学语到奔赴海外,我成长的每一步都打上了改革开放的烙印。改革开放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也让我这个平凡的西北小
6、城姑娘飞向了一个更加开阔的远方。我的家乡中宁是坐落于宁夏的一座偏远小城。曾经,这里就像老电影里描绘的那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印象里的小时候,中宁只有几条坑坑洼洼的破旧公路和几幢低矮的两层小楼。剩余的,除了一片片被泥泞小路串连起来的村庄,就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那时,大家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傍晚围坐在一起看电视,似乎电视里就藏着那个五颜六色的世界。渐渐地,改革开放的风越吹越劲。小城里狭窄的水泥路不见了,条条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通向远方;低矮的二层小楼消失了,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残破陈旧的住宅区退出了历史舞台,霓虹闪烁的街道错落有致我的姥姥不识字。姥姥说,她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很少有读
7、书的机会,作为女孩更是如此。她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还要帮父母照顾弟妹、做家务。“现在的社会已经大不一样了,改革开放好啊!”姥姥总是感叹。每当听到姥姥的这些话,我总喜欢看着窗外,幻想有朝一日能像小鸟一样,飞到县城外面的世界看一看。2013 年,伴随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第一次辞别故土,踏上了远方求学之路。离开小城,坐上干净舒适的火车,我的心雀跃的像一只飞出笼子的小鸟。新奇的画面随着前进的列车,像电影一样在我面前一帧帧飞过。在对外交流政策的不断推进下,我所就读的大学陆续开展了多个出国访学的项目。2015 年下半年,在家人期许的目光中、在邻居们惊诧的眼神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飞机,远赴苏伊士
8、运河岸边的埃及伊斯梅利亚大学访学交流。我参观了小时候只在电视里见过的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畅游了开罗亚历山大城,把足迹留在了红海、地中海,结交了一大群热情友好的当地朋友。我的埃及朋友告诉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富庶的生活条件吸引下,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将中文作为第一外语,在中国寻找发展机会,甚至选择定居中国。大学毕业后,乘着“走出去”战略的东风,我再次漂洋过海,来到“中非命运共同体”上的重要一环 北非大国阿尔及利亚,加入了中国*这个大家庭,成为了中国*国际集团阿尔及利亚公司比斯卡拉项目的一名阿语翻译。在这里,我看到了绽放在阿国朋友脸上的笑容,听到了那一声声热情亲切的问候,体会到了两国人民的
9、深厚友谊。在这里,我也参与着*工程的建设,感受到了*人那敢于拼搏、攻坚克难的铁兵精神,见证了*为阿国人民谋福祉的一项又一项善举。一个波澜壮阔的新世界向我敞开了怀抱,我的内心也一点点变得更充盈饱满。能在祖国的政策支持下来到千里之外的阿国,能和奋进中的*一路前行,我感到无比幸运!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的开幕式上,总书记的那句话铿锵有力: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达到新高度,而开放共赢的“中国方案”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也将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与此同时,在国家“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政策驱动下,我的家乡与遥远的阿拉伯国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0、。如今,那里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届中阿经贸博览会、阿拉伯大使论坛。一项项盛事吸引了众多阿拉伯友人,更使他们亲眼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广袤的西北大地,展现出了一派新气象。从西北小城走出来的我,满满都是自豪!前几天,父母兴奋地告诉我,高铁要修到我们家乡了。作为*的一员、作为一名筑路人,我比他们更加激动!我相信,伴着飞驰的高铁,我的家乡将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迎来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新时代。企业改革开放 40 周年优秀征文1978 年 10 月,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在乘坐时速 200 公里的新干线时感叹,“就是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时隔 40 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今年 6 月乘坐京津城际高
11、铁时,赞叹说:“有种浪漫的感觉。”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感慨到俄罗斯总统的赞叹,中国高铁走过了怎样的历程?“邓公乘坐日本新干线那一年,我 18 岁,刚进入西南交通大学*工程专业学习。”中国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副院长王玉泽回忆说,“那也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听说新干线,感觉离自己很遥远。”王玉泽没想到的是,17 年后,他真的坐上了新干线。1995 年 10月的一天,一列“希望号”高速列车正从东京驶向大阪,一路风驰电掣,最高时速达 270 公里。驾驶室里,几位来自铁四院的设计人员正目不转睛看着司机操作,观察列车运行。这其中,就有两年前刚出任铁四院京沪高速铁路总设计师的王玉泽,他参加了当时国家*部组织的第
12、一批出国学习高速铁路技术研修班。目的不言而喻,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经济开始腾飞的中国,不能没有高速铁路!当时,中国高铁研究刚刚起步,身处勘察、设计前沿的技术人员们正处于最艰难的摸索期,许多技术难题有待突破。尤其是速度的提高,给铁路建设技术标准带来的挑战。如果没有充分的实验研究就仓促确定标准,会给国家高*设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损失。在日本为期 82 天的观摩中,王玉泽如饥似渴地学习,回国后一头扎进京沪高速铁路研究中,他恨不能把世界各类技术标准的高*设套路都操练一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国内京沪高铁上马的呼声高涨还是寥落,王玉泽及团队其他同志都始终坚守高*设标
13、准研究阵地不动摇。在日复一日的研究中,王玉泽和同事们已逐步摸清京沪高铁徐沪段沿线 600 余公里的“底”,确定了最为关键的线位与站位。他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速铁路软土路基试验段,掌握了应对软土沉降“疑难杂症”的“杀手锏”,并开展多项技术创新,实现了高速大跨深水桥梁建造技术的重大突破。他们最突出的贡献是编制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新建时速 300-350 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和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技术规范,为起跑即领先的中国高铁画好了一条科学正确的跑道2008 年 4 月 18 日,京沪高铁北京大兴段开工建设。这是中国铁路建设史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跻身世界铁路强国的开始。短短 40
14、 年,从没窗户、咣咣响的“闷罐车”到有空调沙发的“复兴号”,从最高时速 60 公里到运营时速 350 公里,从最大载重3000 吨到重载 2 万吨的货车中国铁路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华丽转身。现在,我国不仅是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也是国际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企业改革开放 40 周年优秀征文我叫*,现任十四局电气化公司成都地铁 10 号线项目党支部书记。1978 年 3 月,我从原籍四川荣昌县入伍,光荣的成为*兵四师工通连的一名战士。四十年来,我由一名普通的*兵战士,历经技术员、工程师、段长,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项目经理、项目书记。四十年沧桑巨变,我也有幸亲身参与、见证了企业的发展与辉
15、煌。“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这是*兵英雄群体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知识,懂技术,更是我想成为的*兵。当兵之初,我被分配到铁四师工通连,这个连队专门负责架设电话线。连队里都是老兵带新兵,类似于现在项目上的导师带徒,当时架设电话线需要人工爬电杆,谁爬杆快,老兵们看着可塑,才会慢慢地教他接触更多的技术。为了使自己爬的更快,在别人还没睡醒的时候我就起床练习。编把、配线、跳线、做交叉这些技术活,只有技术特别过硬的人才有资格干,等他们下班回去后我总是想办法留在工地, 对着图纸参照做好的实物,自己拆了再重新做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技术日渐熟练。1989 年,作为单位的优秀职工代表,
16、我被选派到铁路学校脱产学习铁路通信工程专业系统知识,对此次学习机会,我也倍加珍惜, 最后结果也证明我没辜负大家的期望。2000 年,四十一岁的我担任十四局电务处电务二段段长,虽然在基层领导岗位,但对新事物的学习热情有增无减。看见别人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能打字、画图、制表格,工作效率成倍提高,我开始对这小小的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工作之余一有机会,就请教项目年轻技术人员教我学电脑。因为这事,同龄同事没少拿我开玩笑:“都一把年纪了,学这个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打几把牌。”后来,CAD 制图开始在施工现场应用,我又被它神奇的功能所吸引。由于电脑专业基础较差,学习过程比较困难,但困难没有把我吓倒,我坚持把
17、别人打牌、娱乐的时间都用来练习,最后熟练掌握了 CAD制图软件,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眼下快要到了退休的年龄,在成都项目部第一次接触 BIM 的时候,又被其深深地吸引,现在我经常请教项目上的 BIM 技术负责人及各专业工程师,向他们学习BIM 技术。当今,各种新技术日新月异,我沉浸且享受着学习带来的美好。对我来说这一辈子最难忘的岁月,要数修建青藏铁路的那段时光。2004 年,公司中标五道梁 雁石坪青藏铁路 T4 标通信工程,这一标段在青藏铁路全线自然环境最恶劣,平均海拔高度为 4800 米,空气含氧量只是沿海地区的 45%左右,项目驻地也是全国鼠疫疫情最重、流沙面积最大的地区,工程承受着前
18、所未有的施工工期和安全生产的压力。公司领导经过综合考虑,决定任命我担任青藏铁路通信项目经理,接到任命的我顿感肩上担负的责任重大,立志要脚踏实地,干出一番作为。2005 年冬季,我带领项目参建员工投入到高原抢工大决战。经过项目技术人员的努力攻关,一系列施工新技术被运用到青藏铁路 T4 标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如铁塔桩基浇灌,通过搭棚保温、烧火炒砂石料、烧开水拌混凝土等办法,保证在零下 32 度不停工的情况下对桩基进行浇灌,浇灌的 164 根铁塔桩基,经检测全部合格。2007 年青藏铁路 T4 标通信工程被评为*部“火车头优质工程”,2008 年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银奖”。2006 年,我荣获“全国
19、铁路劳动模范”称号,并在青藏铁路开通庆典大会上作为劳模代表,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作为*兵,我感到无比光荣。四十年来,随着企业的发展,我先后参加了商阜线、京九线、青藏线、成都地铁等大小几十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一路走来,有艰辛也有坎坷,如今,身为成都地铁 10 号线项目党支部书记的我,仍然没有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正脚踏实地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力前进,用实际行动诠释*兵精神,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改革开放 40 周年优秀征文2018 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40 年春风化雨,40 年跨越腾飞。一位*部劳模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伴随着企业腾飞壮大,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可喜变化。“70 年代,当*兵能吃上饱饭”刘延明出生在河北张家口一个农村家庭,在家中六个子女里排行老三,“家是土砖、黑瓦,下雨天我和弟弟要四处放置接水盆,家中口粮经常不够吃。1976 年,我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刘延明入伍后被分配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第十师修理营,参加青藏铁路线的修建,在营内负责军械的维修。在第一封家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