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129070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单元概要分析在我们生活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乡村的田野里,城市的花圃里只要有绿色植物,土壤就必然地为其提供着营养。许多小朋友在田地或花圃边玩耍的时候,会发现土壤里有许多秘密土壤里面有虫子、岩石等。他们也许会在菜园肥沃的土壤中栽上鲜花或果实的种子,或者挤压潮湿的黏土来塑成各种有趣的形状。本单元就是在孩子们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简单实验,学习怎样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和腐殖质,探究植物怎样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并且能够观察到在虫子的帮助下,枯死的植物是怎样分解并变成土壤的一部分的。同时,从日益严峻的土地问题出发,我们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土地

2、意识和保护耕地”的教育。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我国人均国土资源却很少。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乡村也越来越城镇化,土地资源也相应地减少。环境的恶化和水土流失的加剧,使沙漠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土地意识,进而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显得特别重要。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根据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目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科学探究:1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

3、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12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14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22 收集证据。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2随便涂改原始数据。23 分析与解释。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23 知道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和动植物腐烂变成的微粒等组合的物质。24 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

4、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14 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15 愿意合作与交流。3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本单元,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研究土壤、生物、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土壤的概念,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单元从实用价值出发,引导学生从了解土壤概况开始,去了解土壤的成分、肥力以及如何保护土壤,呈逐渐深入的编排体系。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组成本单元的四课:第一课, “我们周围的土壤” 。说明土壤的存在并了解学生关于土壤知识的原有概念。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实际观察土壤,让学生亲近

5、土壤,直观认识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与生物的关系。第二课, “了解土壤“。以指导观察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观察中逐渐深入地认识土壤。这方面内容包括五个部分:1通过观察土壤外观,了解土壤的特征并记录,为后续认识土壤的成分做好铺垫。 、2通过一组实验,即土壤成分分析实验,发现土壤是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构成的。并简单介绍古人用泥土制陶的方法。3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三种基本类型,并比较三者之间渗水性的差异。4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沙土和黏土的不同。5号召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鉴别本地的土壤类型。第三课, “肥沃的土壤“。揭示土壤存在肥力差异、腐殖质的来源以及腐殖质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改良土壤的方法,并

6、通过3做肥料袋的活动进一步懂得有机质是怎样转变成腐殖质的,使学生加深对用有机质改良土壤方法的理解。第四课, “土壤的保护” 。探讨土壤与生物、人类之间的关系,认识土壤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危害着土壤;并通过有植被和无植被土壤蓄水性和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体会植被破坏对土壤的破坏力。其后,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滥用土地、开山毁林等活动正在破坏着土壤,教育学生行动起来,积极保护土壤。4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单元概要分析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中,学生已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讨论,建立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

7、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一层的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做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个阶段的活动,伴随着这个种植活动,可以围绕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学会观察、测量、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依据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中的下列要求来建构。科学探究:12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15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21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能从问题中筛

8、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22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524 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能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科学知识:11 通过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31 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41 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活空间

9、。43 了解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如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4 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3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32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在地球上的万物之中,植物是人们最常见、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生物。本单元采用“先分后总”的方法来安排教学内容,由“果实和种子” 、 “根和茎” 、 “叶和花” 、 “植物和我们”四课构成。前三课是并列的关系,采用观察、比较、实验、解剖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认识植物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知道植物能通过自己的“器官”制造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第四课是一节总结性的课。小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六个

10、部分组成,再从“植物的哪个部分被我们食用”这样一个身边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种植活动”虽然是条“隐线” ,却意义深远。学生可以通过亲自栽种植物的活动,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连续的观察、记录、描述,从而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正是考虑到“隐线”的重要性,在本单元中的每一课都提示学生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做好日记,不断提醒、激励学生将种植活动进行到底。教学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周期为 12 个月的植物去种植,如:油菜、蚕豆、辣椒、小西红柿、凤仙花、西瓜等。在种植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坚持长期观察。 “贵在坚持”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也

11、是本单元的一个主要目标。67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单元概要分析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有:科学探究:12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2 收集证据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

1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23 分析与解释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24 交流与质疑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25 结论与拓展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科学知识:11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加以描述。12 能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13 会使用简单仪器(如尺、天平、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长度、质量、温度),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物体进行估量。意识到多次

13、测量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 重证据。815 愿意合作与交流。23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41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通常情况下,物质有三种主要存在形式:固态、气态、液态,各种形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本单元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引领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诸如轻重、软硬、形状、颜色、沉浮、溶解等方面的一些特点。由于本单元没有涉及分子或原子的概念,没有提及密度,因此对于固体和液体的沉浮与溶解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上。请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把握概念的深浅度。按照教科书的整体设计安排,本单元在过程技能方面是一个隐

14、性化处理的单元,着重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同时对涉及到的其他过程技能,如分类、测量也加以训练。通过用语言、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通过观察得到证据,促进学生基础过程技能的形成、发展。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来看,本单元通过科学探究注重实证性来进行科学精神、科学品质培养。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识固体以及固体的性质。包括“认识固体”和“把固体放到水里”两课。在“认识固体”一课中,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手段,区分固体和液体,探究固体的自身特点,使学生对固体形成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固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和重量的不变,将学生对固体的认识引向深入。在“把固体放到水里”一

15、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实验,认识固体进入水后的两种显著现象,即沉浮、溶解。教材取材于生活现象,引领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开展实验,将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认识液体以及液体的性质。包括“认识液体”和“把液体倒进水里”两课。“认识液体”一课研究的是液体的属性,即形态、密度、黏稠度等,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描述,认识一些液体的特点,懂得全面认识事物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把液体倒进水里”一课研究液体的相互作用,即溶解、分离与混合等现象。引导学生遵照科学探究的过程需求,开展研究活动,9发现液体间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液体属性以及液体的变化。3了解改变沉浮状态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原理,即“

16、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该课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所示的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渗透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0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单元概要分析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天气变化现象和对天气的观测,以及天气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天气变化的认识。由于小学生在通常情况下只是被动地关心天气和接受天气变化的事实,在成人的要求或指导下改变衣着,以及在气温和环境的变化下被迫地改变行为方式,缺乏主动关注天气、了解与认识天气变化

17、的主动意识和行为,所以,本单元的建构充分体现了调动主动学习意识进行有意识学习的理念,将学生从被动应对者导向主动探究者。本单元涉及到小学科学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科学探究:12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2 收集证据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23 分析与解释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11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12 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进行观测,收集并分析有关数据。15 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影响的实例。16 体验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17 了解天气预报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4 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23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42 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