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130719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兰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兰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兰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兰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兰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 年,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办学 规模相对稳定,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教学 质量稳步提升,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期,国家先后颁布了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明确将继续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从而 为高等学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政策和条件保障。学校已明确了本科生教育为“ 精英教育”的战略定位,为了 进一步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深化本科教

2、学改革,建立理念先 进、组织合理、管理科学、质量优良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兰州大学本科教学 质量提升工程”(“3468”工程),即重点培养学 术型、 应用型、复合型 3 种类型人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等 4 种能力;实施“生源 质量提升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本科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 “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隆基教育教学奖励计划”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计划”等 6 项计划,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实践平台建设、教学信息化平台建 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国际化教育平台建设等 8 项建设内容,全面

3、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特提出以下意见。一、牢固树立本科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的观念1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最根本要求是高水平的本科教学,尤其对我校而言,高水平的本科教学是传统优势与特色, 本科教学 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动力2和社会声誉,而且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硕士和博士的优秀生源。因此,要明确本科教学工作是“一把手工程 ”,要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学院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要加强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由校长负责、教 务处牵头、学院

4、 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2按照教学为主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本科教学与其它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 要突出本科教学的基础和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本科教学与科研、研究生培养等工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 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良好的教风, 规范教 师与管理人员的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 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学校各部门也要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主 动为本科教学服务 ,切 实做到“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 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和要求,调整经费支出结构, 优先保证本科教学,加大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加 强对教学经费的监

5、管,教学经费的使用要有制度规范,切 实保证本科教学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 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信息化、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加大 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持力度。二、更新本科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4科学合理的定位我校本科教育,更新本科教育理念。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坚持精英教育与公民教育相 结合、 坚持国际视 野与本土情怀相结合、 坚持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的培养原则,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根据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和社会 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 “如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推进 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

6、、“如何培养学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 应用型人才”等问题, 组织各单 位开展教育观念和教育工作大讨论。适 时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的指 导思想、人才培养目 标与课程体3系等方面做出规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经过全校师生的广泛讨论和充分论证,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和校长办公会批准等环节。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 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5. 进一步明确我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我校建 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本科人才的培养目 标是 “培养具有优 良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富有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兼具宽广的国

7、 际视野与浓郁本土情怀的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精英人才”。根据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不同的 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学术型精英人才要具有 宽厚的基础,在系统 、完整地掌握本 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某 类 或某几类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这类 人才的主要任务是为今后认识 、发现自然、社会和人 类本身的各种客观规律, 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理 论研究奠定基础 。应用型精英人才要具有坚实的基础,要在掌握系统专业知 识、 专业基本理论的同时 ,熟 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高度重视培养实践能力。这类人才的主要任 务是从事应用研究或 实

8、际操作,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复合型精英人才应 至少掌握两 门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此类 人才的培养应以提高综合素 质为主,以能够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三、做好招生工作,稳步提高生源质量,推进教育拓展6. 加强招生研究与改革,实施生源质量提升计划。 关注国家招生工作的政策导向,研究保送生、自主招生、国防生、高水平运动队和艺术类招生的竞争态势,跟踪各省份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改革,不断探索完善我校招生政策方案,为我校生源选拔的目标定位、规模效益、方法渠道、个性特征等提供依据,争取生源质量持续稳中有升;继续做好招生4计划制定、招生简章、集中录取、新生复

9、查、招生服务等常规工作;强化工作队伍建设,继续推进教育拓展,重点抓好以学院为基础、教 师为骨干的省内外拓展队伍的补充、培训,充分发挥在校大学生教育拓展的作用;继续加强学院联系省份、招生小组联系重点中学的集体责任机制和知名教授中学巡讲、大学生母校回访的个人责任机制,以“ 重点中学校长论坛” 、“校园开放日”、 “优秀生源基地建设” 、名师巡讲” 、“中学生回访母校” 等活动为依托,不断扩大我校在省内外考生中的影响力, 为我校生源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贯彻人才培养目标7.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不同 规格的本科生。以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为契机,

10、继续深入探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和模式,融入我国高教改革的前沿理念和最新做法,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作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特区” ,大胆 创新,重点突破,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文学、历史、哲学等基 础学科,通过试点逐步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和经验。全面实施按学科或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萃英班、基地班、隆基班和基础理论性较强专业以培养学术型精英人才为目标,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以培养应用型精英人才为目标,实施应 用性专业教育;部分专业以培养复合型精英人才为目标,实施

11、双学位、第二专业教育等。要大力发展双学位、双专业和主辅修培养模式,拓展跨学科培养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 发展空间和资源。要针对“高水平运 动队” 、“国防生 ”“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和“ 外国留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实施特殊的教育过程。8扩大和完善本科生合作培养模式, 实施开放式办学战略。 要扩大和完善合作培养模式,加大与大型企业、国家重要行业、兄弟高校合作培养本科生的力度,培养本科生5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扩展本科生的视野,特 别要扩展本科生的国际视野,努力探索国(境)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五、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 设一批国家级重点专业9.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12、专业结构,加快应用性本科专业建设。提升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创建品牌特色专业;推 动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努力形成“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精”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重点专业。重 视能源、材料、考古与文物 鉴定、地矿等应用型专业的设置,鼓励设置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的应用性本科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设置国家急需的新兴专业, 调整、改造、合并、撤销虽经过长期建设但仍未达到教学要求、难以体现学校 优势与特色或实践证明落后于时代要求的专业,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 积极倡导在高年级设置专业特色方

13、向,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能灵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体系,建立适 时进行专业调整的灵活机制。六、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改革 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10. 树 立新的课程观, 统筹各类课程资源。 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大课程观,校内和校外结合、 课内和课外结合,将影响本科生成长的各 类教育因素纳入培养方案中统筹规划。积极 营造榆中校区学术 氛围,建 设校本部与榆中校区之间的实时传输系统,将校本部的重要学术报告会等实时传输到榆中校区,使榆中校区本科生也能享受到名师大家的学术讲座和其它学术资源。与此同时,在 榆中校区为 本科生实施“ 萃英讲坛”和“青年讲坛”计划,活 跃学术气氛,

14、开阔学生视野。11按照培养目标合理设计课程结构。 各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均应按照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含跨专业选修课)、专业课(含专业选修课)、综合实践课等四方面,但 课程6比例应体现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种不同 规格的要求。12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培育和构建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注重将新知识、新理 论和新技 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推 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的配套改革,提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效果。提倡以理 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中 讲授、小班 辅导、个别 答疑相结合,采取“课程+设计”、 “课程+ 论文 ”“课程+ 讲座” 以及系列学术专

15、题讲座等不同方式的课程教学形式,强化课程特色,提高教学效果。13加强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教材管理办法,规范教材的 编写、选择、使用及供应服务。采取 积极措施鼓励教 师编写各级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力争形成一批有影响的优质教材。注重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化教材的有机结合, 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办法和教材评价机制,加大对教材选用质量的监控力度。构建与教材供应服 务改革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在部分基础较好的专业,提倡引入外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14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综合优势,打破学院与 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消除跨学科、跨学院教育的障碍,努力实现包括教

16、师资源、课程资源、实验示范中心和其它资源在内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力争实现所有院系开设的课程向全校开放。15. 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力度,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 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在通识 教育和专业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发展。学校鼓励在通识教育模块中开设名著导读、原理性课程、小型研讨课等。通 过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在通 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发展。7在低年级开设以小型研讨

17、课为特色的“兰大导读” 课 程,“兰大导读” 是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目的是吸引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在学生学术生涯的早期扩展和发展他们的学术兴趣,使学生接受特定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使教学与研究得到有效的统一。“兰大导读”课程学分应计 入本科生的“科研创新学分”。学校将 规划设置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和科学管理。16推进大学英语、计算机和体育等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英语水平考试和英语口语测试等英语能力认证考试体系的建设,积极扩展外语教学语种,推动网络环境下的外语学习模式, 充分运用优质教学 资

18、源,深化大学英 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网 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切 实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水平;计算机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分级教学, 优化计算机课程教学环节,改革计算机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引入和建立计算机技能认证考核体系,切 实 提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体育教学要体现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要本着“ 给学生传授一项终生受益的健身技能”为原 则,将中华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等引入课堂。七、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为引领,加 强师资队伍建设17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发挥校外优秀教学资源。 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19、;严格教师资质,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引进思路,引 进大师和培养大师有机结合,建立教师发展、成 长和成才保障措施;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各学院要积极从行业、企业聘请一批研究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学有专长的知名 专家承担教学任务,开 设讲 座,以 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全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 精湛、 结构合理、充 满 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818.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教学骨干和教学名师 。实施“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计划”,加 强青年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能的专项培训和教师职业精神教育,发挥好老教师的传、帮、 带作用,培养一批校内教学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及教学新

20、秀;培育一批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的, 团结协作、 结构合理的省级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打造一支教书育人成效显著的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队伍,力争每门主干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19. 坚持教授授课制度。 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的基本岗位职责,教授应至少为本科生系统讲授一门课程,保 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充分发挥院士、名 师、教授学术造诣深、立足学科前沿的优势 ,通 过为低年级本科生 课堂讲授、系列 讲座、专题学术报告等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20进一步加强教学辅助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并不断充实教学辅助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改善待遇,加强他

21、们 的培养和培训, 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和职业前景,提高服 务意识、服 务效率和服 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切 实发挥他们在维护本科教学秩序,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行中的重要作用。21加强师德建设。多渠道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 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 爱学生, 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八、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2落实“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培养原则。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

22、能力,是长期知识积累沉淀和思考9的产物。有价值的创造是建立在深厚的基础之上,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在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通过通识教育进行宽口径培养,加 强文理基础知识,注重整合学习内容,提高素 质,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23高度重视教学方法改革。要变“满堂灌”“ 注入式 ”传统教学方法为启发式、研究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既成为传授系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 的传授-接受过程,更要成为“ 以现知隐、以往知来”的探究-发现过程。在课堂讲授的同 时,增加 课堂讨论;在研究性的教和研究

23、性的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创 造、 应 用知识,将本科生从接受者 变为探究者;要帮助一年 级新生跨越中学应试教育的学习习惯;在每门课程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通过探索获得成功的机会,设计 一些研究性主题,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研究精神。要积极推广“问题教学法”、 “协 同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科研训练法” 等新的教学方法。24. 开展形式多样的基于研究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推进本科生进入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进行研究训练,建立学 习和研究并进的教学框架和中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制度。 引入“ 科研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创新。 给本科生提供多种研究机会和研究 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

24、神、表达能力和交流技能。各学院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创新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形式和途径,注重教学和科研互动,广泛开展以研究性教学活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服务于高水平的本科教学。25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给学生 较大的选择空间,逐步实现专业选择自主;设计一定学分的全校自由选修课,加大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允许并保障学生通过自学方式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学习。选修课程的比例在总课时中不低于 30%。从尊重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的角度出发,积极推 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学分制,10完善弹性学制;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拓宽学生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度,为充分发挥个性和专长提供机会,做到因材施教。26

25、创建开放式教学环境,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氛围。 要鼓励本科生通过学术讲座、科研报告会及专家学者的讲学进行学习,从而开阔眼界,了解本学科、本 专业的研究动态或前沿。学校在校风学风 建设、管理模式、教学过 程中淡化权威作用,鼓励学生自由思想、自主发现、自主质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营造尊师爱生和师生和谐、平等、民主的文化环境,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课外学术与科技竞赛空间, 组织好学生参与挑战杯、君政学者、数学建模竞赛和电 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全国性学术科技竞赛活动。 实施大学生创新 实验资助计划,鼓励学生开展的专项社会调查及学术科技创新试验活动。九、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

26、践能力27. 明确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完整的 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实践能力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思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实 施“ 实践教育教学提升计划”,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强化 实践教学,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关 键举措,继续加大“ 创新创业项目”、 “创新性 实验项目”的支持力度与覆盖面。将 实验教学、 创新实践和综合实践等三个方面有机融合,建立与理论教学相互贯通,相互 结 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促 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 协调与全面发展, 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28.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各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在科研和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使其 带动和服务于教学;重 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