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一、教学目的本章进一步研究包括所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整个经济社会的一般均衡。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基本了解如何实现所有市场的价格同时确定及各个市场的供求完全平衡。明确福利经济学的有关基本理论和理解福利经济政策。二、教学重点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状态与条件。三、教学难点瓦尔拉斯定律;埃奇沃思盒状图与帕累托最优条件。四、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教学安排本章计划安排 8 个学时。六、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前面分别研究了单个产品市场、单个要素市场的供求、价格及均衡关系,论证了单个市场在自发运行中能够实现(达到)使生产者、消费者利益最大的结果。那么,整
2、个市场是否也能同时实现均衡呢?本章进一步论证资本主义市场调节能最终实现各种市场供求的一般均衡,最具代表的分析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定律。(二)课堂教学设计简要介绍一般均衡思想,提出该研究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同时说明理论研究的理想化与现实经济运行的差距。(三)教案内容第一节 一般均衡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到目前为止,我们使用均衡分析方法,所分析研究的都是单个市场的均衡问题。在研究某个市场时,我们通常假定其它市场的供求是既定不变的,而我们所研究的这个市场的变动也不影响其它市场,因而该市场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仅仅是其价格的函数。结论就是在供给和需求这两个相反的力的作用下,该市场会逐渐趋于均衡,形
3、成一个均衡价格,在这个价格下,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市场出清。这种研究方法通常称为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指在假定其它条件不变,即假定某一变量只取决于本身的各相关变量的作用,而不受其它变量和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该种变量如何实现均衡。但局部均衡分析显然距离现实有较大的距离,现实中各个市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供求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相关的市场供求的连锁反应。这种各个市场之间相互的联系和影响,正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为了理解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我们来看一个例子。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简化的经济,它包括四个市场:钢铁市场、汽车市场、汽油市场、劳动市场,见图 10-1。在刚开始时,四个市场都
4、处于均衡状态,四个市场的供给曲线在图中表示为 SA、S B、S C、S D,四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分别为2DA、D B、D C、D D,前三个市场的均衡产量分别为 QA、Q B、Q C,劳动市场的均衡劳动使用量为 LD,四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分别为 PA、P B、P C、W D。现在假设由于某种原因,比如铁矿石的价格上涨、煤炭价格上涨或者电力价格上涨等,钢铁的供给减少,即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见图 10-1(a) 。供给的减少将导致钢铁市场的均衡价格上升为 PA1,均衡产量将下降为 QA1。但事情远未到此完结,由于钢铁是汽车工业的原材料,钢铁价格的上涨会直接导致汽车工业的成本上升,这样汽车的供给也将减少,
5、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从而汽车的均衡价格将上升至 PB1,均衡产量将下降至 QB1,见图 10-1(b) 。由于汽车和汽油是互补品,汽车市场的变动将会导致汽油市场的变动,从图 10-1(c)可以看出,由于汽车的需求量下降,汽油的需求将下降,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而汽油的均衡价格下降至 PC1,均衡产量将下降至 QC1。由于钢铁、汽车、汽油等行业的产量都是下降的,在技术水平和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这就会导致市场对劳动等要素需求的下降,从而影响到要素市场,见图 10-1(d)。由于市场对劳动需求的下降,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结果均衡的工资水平就由 WD 下降到 WD1,均衡的劳动供给量也由 LD 下降到 L
6、D1。可以预测,要素市场的变化还会反过来影响到产品市场。由于劳动的工资水平下降,厂商的生产成本将下降,从而钢铁、汽车、汽油等产品的供给还会有一定的上升,均衡价格还会有所下降,均衡产量还会有一定上升。可以看出,一个市场发生的变动,会引起其它市场一系列的变动,而其它市场的变动,又会反过来导致最初发生变动的市场再次发生变动。这种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反馈效应。从上面分析的一个最简单的市场相互作用模型可以看出,要全面、准确地PPB1PB(a) 钢铁市场O QB1 QB Q(b) 汽车市场SB1SBDBOPPA1PAQA1 QA QSA1 SADAO LD1 LD L(d) 劳动市场WWDWD1SDD
7、DDD1O QC1 QC Q(c) 汽油市场PPCPC1SCDC1 DC图 10-1 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3分析一个市场的变动,就要把所有的市场放到一起来进行研究,研究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某一变量在各种条件和因素作用下,如何实现均衡,从而得出所有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对应,从市场上所有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前提出发,考察每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条件下的某商品均衡价格决定问题。这种分析方法,称为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这种状态就称为一般均衡。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通常认为,一般均衡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他的纯
8、粹经济学要义中创立的。瓦尔拉斯认为,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值,它们的产出和供给,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量。他还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出售一切生产要素的总收入和出售一切消费品的总收入必将相等。瓦尔拉斯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式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除此之外,他还对一般均衡的唯一性、稳定性及最优性等问题作过探索。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路线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他首先撇开生产、资本积累和货币流通等复杂因素,集中考察所谓交换的一般均衡。在解决了交换的一般均衡之后,他加入更现实一些假定商品是生产出来的,从而讨论了生产以
9、及交换的一般均衡。但是,生产的一般均衡仍然不够“一般”,它只考虑了消费品的生产而忽略了资本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因此,瓦尔拉斯进一步提出其关于“资本积累”的第三个一般均衡。他的最后一个模型是“货币和流通理论”,考虑了货币交换和货币窖藏的作用,从而把一般均衡理论从实物经济推广到了货币经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后来由帕累托、希克斯、诺伊曼、萨缪尔森、阿罗、德步鲁及麦肯齐等人加以改进和发展。经济学家利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定条件之下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存在着均衡解,而且,这种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并同时满足经济效率的要求。这些假设条件有:任何厂商都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每一种商品的生产
10、至少必须使用一种原始生产要素;任何消费者所提供的原始生产要素都不得大于它的初始存量;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提供所有的原始生产要素;每个消费者的序数效用函数都是连续的;消费者的欲望是无限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等等。总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一般均衡体系就有均衡存在。三、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即使在理论上确实存在着一般均衡状态,即存在着一组价格,能使每一个市场的供求相等,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实际的经济体系是否会达到这个一般均衡状态?如果现行价格恰好为均衡价格,使得所有市场都达到供求一致,则在这种情况下,实际经济体系当然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上不再变化。但是,如果现行价格并不等于均衡价格呢?
11、这时,麻烦就可能出现:实际的交易可能会发生在“错误”的价格水平上。一旦发生“错误”的交易,则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均衡体系就未必能成立。4为了避免上述困难,瓦尔拉斯假定,在市场上存在一位“拍卖人” 。该拍卖人的任务是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他寻找均衡价格的方法如下:首先,他随意报出一组价格,家户和厂商根据该价格申报自己的需求和供给。如果所有市场供求均一致,则他就将该组价格固定下来,家户和厂商就在此组价格上成交;如果供求不一致,则家户和厂商可以抽回自己的申报,而不必在错误的价格上进行交易。拍卖者则修正自己的价格,报出另一组价格。改变价格的具体做法是:当某个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就提高该市
12、场的价格,反之,则降低其价格。这就可以保证新的价格比原先的价格更加接近于均衡价格。如果新报出的价格仍然不是均衡价格,则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均衡价格为止。这就是瓦尔拉斯体系中达到均衡的所谓“试探过程” 。第二节 经济效率一、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1实证分析:即说明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这种方法首先要提出对经济现象给予解释的理论,然后用事实来验证理论,并依据理论对未来作出预测。当经济理论把自己局限于表述经济活动的原因与结果以及各经济变量的函数关系时,这种理论就称为实证经济学。 2.规范分析:即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或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
13、这种方法就是依照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判断,规范经济政策措施和经济行为后果的是否可取性。当经济学的研究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这种经济学就叫作规范经济学。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前者从“量”的角度分析;后者从“质”的方面考察。例如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分析。二、 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福利经济学就是依不同的社会福利标准对现实不同的经济状况进行合意性判断的一种经济理论分析,从规范经济学的角度判断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劣。经济学关心的是经济的效率问题,而经济效率又与资源的配置状况有关,因此,经济学中的效率又叫做资源配置效率。在技术和资源为既定的情况下,如果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源使用或资源配置能够使
14、社会各成员的福利达到最大化,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经济是有效率的。然而,要研究消费者的经济福利最大化的问题,必然涉及到消费者的效用计量和比较问题,而这一点正是现代经济学所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张三和李四都消费了一个苹果,我们无法证明张三得到的效用就比李四高,反之亦然;如果张三拿走了李四一个苹果,张三的效用降低了,李四的效用提高了,但社会的总效用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我们仍然无法判断。既然我们无法比较各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也就无法说明一种收入分配状况是否比另一种收入分配状况更好。要解决这一局限性,就要采用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福利经济学提供给我们的这一标准就是帕累托标准:假定资源的
15、配置有两种状态 A 和 B,如果在一个经济社会里至少有一个人认为 A 优于 B,而没有人认为 A劣于 B,那么就可以说,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A 好于 B。帕累托标准实际提供我们一个由个体的偏好推导出社会偏好的方法和手段。5经济状态的任何改变都不能使此状态中的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或者说如果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就无法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这种经济状态就称为帕累托最优。按照帕累托标准,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能够让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状况改善,而其他人的状况并没有变坏,这就可以看作是一种资源配置状况的改善,称为帕累托改进。比如我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
16、承包责任制,结果是农民家庭、农村集体和国家都得到好处,各方的收入都增加了,就属于一种帕累托改进。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一个经济社会应当寻求能够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而又能使一部分人的状况得到改善的途径,即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如果帕累托改进进行到一定程度,不再有任何改进的余地,也就是说,如果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就表明:在技术、消费者偏好、收入分配等条件给定时,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从而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否则,就需要帕累托改进。可以看出,帕累托标准回避了分配问题,尽管如此,在经济学中仍然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判断经济效率的工具。第三节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如果两个人之间进
17、行交换,结果两个人的福利水平都有所提高,社会的总产量也提高,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下面我们以两个消费者的交换为例,来看交换的帕累托最优问题。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只有两个消费者 A 和 B,消费者 A 拥有较多的产品 Y 和较少的产品 X,消费者 B 拥有较多的产品 X 和较少的产品 Y,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分别见图 11-1(a)和 (b)。在图中消费者 A 拥有的产品 X 的量是 X1,拥有的 Y 的量是 Y1,因而其 X 和 Y 组合点位于 F 点;消费者B 拥有的产品 X 的量是 X2,拥有的 Y 的量是 Y2,因而其 X 与 Y 的组合点位于 H点。现在两个消费者开始交换
18、其产品。消费者 A 以一定量的 Y 去交换消费者 B一定量的 X,交换的结果:消费者 A 所拥有的 Y 将下降,X 将上升,其产品组合点将从 F 点运动到 G 点;消费者 B 所拥有的 X 将下降,X 将上升,其产品组合点将从 H 点运动到 J 点。可以看出,在交换之前,消费者 A 的效用水平以无差Y2GFYY1O X1 XIIIAIIAIAYO X2 XJH IIIBIIBIB(a) (b)图 11-1 两个消费者的交换过程6异曲线 IA 为代表,交换以后他的效用水平以无差异曲线 IIA 为代表,效用水平提高;在交换之前,消费者 B 的效用水平以无差异曲线 IIB 为代表,交换以后他的效用水
19、平以无差异曲线 IIIB 为代表,效用水平也提高。可以看出,两个人的效用都提高,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只要通过交换能够使两个消费者的效用都提高,或者一个消费者的效用提高而另一个消费者的效用不变,消费者就有动力将交换不断进行下去。下面的问题是:什么时候两个消费者的交换达到均衡,就是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再实现帕累托改进了,也就是实现帕累托最优了?为了研究上述问题,我们把图 11-1(b)逆时针旋转 1800,再与图 11-1(a)组合而成一个矩形盒子。该矩形的长为 =X1+X2,宽为 =Y1+Y2,这样矩形的长宽XY实际就是产品 X 和 Y 的总量。因而在图中的每一点的座标均满足:XA+XB=YA+Y
20、B= (11.1)这个矩形盒子,我们称之为埃奇渥斯盒。我们在埃奇渥斯盒中标绘出消费者 A 和 B 的无差异曲线,由于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都是无数条,所以对任意一条消费者 A 的无差异曲线,我们都可以找出一条消费者 B 的无差异曲线与之相切。将所有这些切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曲线,如图 11-2 中 OAedcOB曲线,该曲线称为交换的契约线。现在来研究两个消费者交换产品的过程。在交换之前,两个消费者拥有 X和 Y 的量位于图 11-2 中的 a 点,如果他们的产品组合点由 a 沿着无差异曲线IIB 运动到 c,可以看出消费者 A 的 X 在增加 Y 在减少,而消费者 B 的 Y 增加而X 减
21、少,可以知道消费者 A 是以 Y 来换取消费者 B 的 X。由于产品的组合点沿着消费者 B 的无差异曲线 IIB 运动,所以消费者 B 的效用是不变的,但消费者 A却由无差异曲线 IA 运动到 IIA,所以消费者 A 的效用是提高的。因此从 a 到 c的交换过程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Y2X2Y1YAXBYBXAX1OAOBIIIBIAaIIBIIAdIB IIIAce图 11-2 交换的埃奇渥斯盒7再来研究消费者 A 与 B 由产品组合点沿着无差异曲线 IA 运动到 e 点的交换过程。这一过程仍然是消费者 A 以产品 Y 交换消费者 B 的产品 X,同样道理可以知道,消费者 A 的效用不变,
22、但消费者 B 的效用提高了,这也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再来研究两个消费者的产品组合点由 a 运动到 d 的过程,仍然是消费者A 以产品 Y 交换消费者 B 的产品 X,这一过程中两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都提高了,毫无疑问这一过程也是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可以看出,两个消费者通过交换实现帕累托改进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交换的结果两个消费者效用的提高程度也不一样,但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看,社会的总福利是增加了。可以证明当两个消费者的产品组合点不在交换的契约线上的时候,我们总能够找到数条路径,通过两个消费者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帕累托改进。现在再来研究当消费者沿交换的契约线来进行交易时候的情况。假设两个消费者通过交换由组合
23、点 e 运动到 d,即消费者 B 拿出一定的 X 和 Y 给 A,那么消费者 A 的效用提高的同时消费者 B 的效用却在下降,因而不符合帕累托改进的定义。同样,我们研究消费者的组合点由 c 运动到 d 的过程,这也不是帕累托改进。综上所述,可以知道,凡是产品组合点不位于交换的契约线的情况,总是可以通过交换实现帕累托改进的,当产品的组合点运动到交换的契约线上的时候,则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的契约线就是所有帕累托最优的产品组合点的集合。由于交换的契约线是由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连接而成,在切点处,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然是相等的,因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就可以写成
24、:(11.2)BXYAXYMRS我们从一个例子来看。假设有 A、B 两地。A 地棉花丰富而小麦稀缺,1 斤小麦可换 5 斤棉花(MRS=5) ;B 地小麦丰富而棉花稀缺,1 斤小麦可换 2 斤棉花(MRS=2)。A 地的人会将棉花贩到 B 地,以 2 斤棉花换 1 斤小麦;B 地的人会将小麦贩到 A 地,以 1 斤小麦换 5 斤棉花。随着两地之间的贸易,A 地的小麦越来越多,B 地的棉花也越来越多,再继续交换的话,交换比例就会发生变化,A地的 MRS 不断降低,B 地的 MRS 不断提高。只要交换能使两地的满足程度不断提高,交换就会进行下去,当两地的 MRS 变得相等的时候,进一步的交易就会停
25、止。由此可见,当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时,总能够通过交换提高双方的满足程度,而一旦双方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则进一步的交换就会使至少一方的满足程度下降。所以可以说,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就是交换双方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第四节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我们现在来讨论当经济中资源总量为既定情况下,厂商通过调整生产要素来实现经济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过程。为研究方便,我们仍然以只有两个厂商及两种要素的简单经济为讨论对象。假设经济中有两个厂商 C 和 D,使用两种要素资本 K 和劳动 L,分别生产两种产品 X 和 Y。如图 11-3(a)所示,厂商 C 在初始状态拥有的劳动的量是 L1,拥有的资本的量是 K1
26、,所以其组合点位于 E 点,IC、IIC、IIIC 是厂商 C 的等产8量线;如图 11-3(b)所示,厂商 D 在初始状态使用 L2的劳动和 K2的资本,要素组合点位于 G 点,ID、IID、IIID 是厂商 D 的等产量线。所以,经济中劳动的总量是 L1+L2,资本的总量是 K1+K2。现在我们来研究两个厂商如何实现帕累托改进。从图 11-3 可以看出,厂商C 使用了较多的劳动和过少的资本,而厂商 D 使用了较多的资本和过少的劳动。如果厂商 C 减少劳动的使用同时增加资本的使用,即从图中的 E 点运动到 F 点,那么其产量将从 IIC 增加到 IIIC;同样如果厂商 D 减少资本的使用同时
27、增加劳动的使用,即从图中的 G 点运动到 H 点,其产量也会从 ID 运动到 IID。可以看到,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厂商 C 和厂商 D 通过调整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增加了产量,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资源配置状况的改善,属于帕累托改进。为了搞清帕累托改进究竟能够进行到什么时候,在何种条件下达到帕累托最优,我们同样引入埃奇渥斯盒这一工具。我们把图 11-3(b)逆时针旋转 1800,然后与图 11-3(a)对接成为一个矩形,矩形的长是 =L1+L2,宽是 =K1+K2,这个矩形就是生产的埃奇渥斯盒。在埃奇渥斯LK盒中的每一点的座标都满足下式:KCK1O L1 LCFE IIICIICICKDK2O
28、L2 LDHGIIIDIIDID(a) (b)图 11-3 两个厂商对生产要素的调整shdefgKcK1LD L2OC Lc L1KDK2ODICIICIIDIIICIDIIID图 11-4 生产的埃奇渥斯盒9LC+LD=LC+KD= (11.3)K在埃奇渥斯盒中标绘上两个厂商的等产量线,对于厂商 C 的任意一条等产量线都可以找到一条厂商 D 的等产量线与之相切,将所有切点连接起来,就得到 OCsdhfOD这条曲线,这条曲线称为生产的契约线。这样在图 11-3 中的 E 和 G两点,在埃奇渥斯盒中就是一点 g。假定两个厂商 C 和 D 将生产要素从 g 沿等产量线调整到 f,即厂商 C 增加资
29、本减少劳动,而厂商 D 增加劳动减少资本,则厂商 C 的产量从 IIC 增加到 IIIC,厂商 D 的产量不变,所以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假定厂商 C 和 D 将生产要素从 g 沿等产量线 IIC 调整到 d,即厂商 C 增加资本减少劳动,厂商 D 增加劳动减少资本,则厂商 C 的产量不变,而厂商 D的产量由 ID 增加到 IID,显然这也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如果厂商 C 和厂商 D 将生产要素从 g 调整到 h,两个厂商的产量都将增加,所以,仍然是帕累托改进。可以看出对于初始的资源配置 g,帕累托改进的路径并非只有一条。和 g 点一样,对于埃奇渥斯盒中的任一点,只要不在生产的契约线上,我们总可以
30、找出帕累托改进的路径,使得至少一个厂商的产量增加,而没有厂商的产量减少。如果厂商的初始点处于生产的契约线上一点 h,厂商沿生产的契约线调整至d 或者调整至 f,都无法实现帕累托改进,因为一个厂商产量增加的同时,另一个厂商的产量却在下降。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生产的契约线就是厂商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点的集合。厂商将生产要素调整到生产的契约线上之后,便不再有继续调整的动力,所以契约线上的点同时也是均衡点。由于生产的契约线就是等产量线的切点,所以在生产的契约线的任一点,两个厂商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然相等。因此,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也可以写成:(11.4)DLKCLKMRTS第五节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
31、优条件一、问题和假定应当注意的是: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并不是将交换的最优条件和生产的最优条件简单地并列起来。交换的最优只是说明消费是最有效率的;生产的最优只是说明生产是最有效率的。两者的简单并列,只是说明生产和消费分开来看时各自独立地达到了最优,但并不能说明,当将交换和生产综合起来看时,也达到了最优。为了把交换和生产结合在一起加以论述,我们做如下假定,即假定整个经济中只包括两个消费者 A 和 B,它们在两种产品 X 和 Y 之间进行选择,以及两个生产者 C 和 D,它们在两种要素 L 和 K 之间进行选择以生产两种产品 X 和 Y。为方便起见,假定 C 生产 X,D 生产 Y。并且假定消费者的
32、效用函数亦即无差异曲线簇为给定不变,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即等产量曲线为给定不变。二、生产可能性曲线1. 从生产契约曲线到生产可能性线从生产的契约线,我们再引入生产可能性曲线。我们发现,生产的契约线表10示了厂商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点,即经济的一般均衡点,在契约线上的一点实际上表示了在一个厂商的产量一定时另一个厂商所能实现的最大产量。由于在埃奇渥斯盒中已经标绘了厂商的等产量线,所以,生产的契约线上的每一点所表示的厂商 C 和厂商 D 的产量都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我们沿着生产的契约线由 OC运动到 OD的时候,可以发现,当厂商 C 的产量 X 不断增加的同时,厂商 D 的产量 Y 却在不断下降。也就是说,如
33、果总的生产要素的量一定,技术水平一定,一个厂商实现帕累托最优时的产量增加的同时,另一个厂商实现帕累托最优时的产量必定是下降的(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厂商产量增加的时候,另一个厂商的产量也增加或者不变,就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就不会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将生产的契约线上的各点所代表的产量 X 和 Y 标绘在一个图中(图 11-5) ,我们就可以得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总量一定时,一个经济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组合,在这些组合中,任何一种产品的产量都是与另一种产品的产量相对应的该产品的最大产量。在现有技术水平下,要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一点是不可能的。只要生产是有效率的,
34、产出的组合点就应该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如果一个经济的产出只是达到曲线以内的某一点(图 11-5)中的 H 点,则说明虽然该点的产量可以实现,但该经济是无效率的,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生产可能性曲线又被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特点生产可能性曲线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向右下方倾斜,二是它向右上方凸出。它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随着 X 的产量的增加,Y 的产量必定是减少的,即 X 与Y 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为了理解该曲线向右上方凸出的原因,我们引入边际转换率的概念。从生产可能性曲线,我们知道,要增加 X 的产量,就必须减少Y 的产量,我们把增加 1 个 X 产量时必须减少的 Y 的产量,叫做边际转换率,用 MRT 来表示,这样写成极限的形式,就是:(11.5)dxyYMRTXlim0从式 11.5 可以看出,边际转换率实际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这样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第二个特点换一种说法也就是:随着 X 产量的不断增加,边际转换率是递增的。为了理解这一特性,我们将式 11.5 进行以下转换:YXdfH0图 115 生产可能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