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十一五”环境科技优先主题计划分解表.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132769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1 “十一五”环境科技优先主题计划分解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表1 “十一五”环境科技优先主题计划分解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表1 “十一五”环境科技优先主题计划分解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表1 “十一五”环境科技优先主题计划分解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表1 “十一五”环境科技优先主题计划分解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39 表 1 “十一五”环境科技优先主题计划分解表“十一五”环境科技优先主题任务分解重点领域优先主题 1、国家级科技发展计划 2、推进环境保护依法行政、改善环境质量和监管能力的科技发展计划3、鼓励企业自主开展和国际科技合作的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水污染防治1 饮用水安全保障及关键支撑技术选择南水北调中线、三峡库区、大江大河入海口等具有战略意义和重大污染问题的水源地,以水源水质改善与生态保护区为核心,开展水源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以大中型城市供水为重点,以水质安全风险控制为核心,研究开发饮用水质安全保障的技术体系,进行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研究解决调水沿线或库区周边地区环境保护管理策略与政策措施。针对

2、华北、华东农村村镇地表水源和浅层下水源污染、净水工艺技术落后、水质安全缺乏保障等重要问题,开展面源与浅层地下水的交互影响、协同调控与管理政策研究。针对西部干旱区,开展污水资源化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支持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石油、化工、固体废物存放地、垃圾填埋场等典型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的过程与规律;建立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开发地下水污染评估模型和综合调控技术,探索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恢复机理机制。完善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制定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标准和分质供水标准,修订现行饮用水国家标准。研究石油、化工、固体废物存放地、垃圾填埋场等典型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的过程与规

3、律;建立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中西部农村劣质饮用水源区,开发与集成不同饮用水源类型区水源保护与分散型饮用水安全净化技术,实施农村小型饮用水源保护、饮用水质净化一体化工程示范。研究开发适合村镇饮用水供给特征和经济水平、工艺先进、运行简便的系列技术和集成系统,进行分类应用示范。 40 水污染防治2 流域(区域)水污染控制与工程示范通过区域污水集中控制、河道净化与修复、污水回用与生态水资源保育等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实现流域(区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分配关键技术突破;重点开展太湖流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淮河流域污染治理与水体修复技术,以及南水北调

4、东线沿线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技术等的研究。深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水、气、土复合污染机理与调控技术研究;继续支持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形成机理及水环境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支持河口与近岸海域污染削减与控制相关技术研究,研究环境水体的脱氮除磷技术。开展梯级水电开发活动与流域重大工程项目对流域水生态与水环境的影响研究。建立流域水生态与水环境优化调控技术方法体系及流域开发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估技术与方法体系;支持开展干流、河口与海岸带及近海海域污染物通量与陆源控制区划与规划研究,优化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空间,提出解决区域和流域水污染冲突问题的技术办法和管理措施。以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

5、、三峡水库库区及上游,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太湖、滇池、巢湖为重点,开展流域(区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削减方案研究。开展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评估研究;研究在流域水污染控制中逐步引入生态管理的方法。研究废水与环境水体的脱氮除磷技术;开展适合于高寒地区水污染处理工艺技术研究和处理设备研制。大气污染防治3 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建设重点研究城市区域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及水体修复技术,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战略意义的城市区域,研究构建以水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城市水环境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与保障技术,研究制定城市水环境的合理利用与系统管理方案。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深度脱氮

6、除磷集成技术研究;研制开发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构建高效经济的城市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41 4 区域大气污染现状、成因与调控技术研究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能源结构等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与调控技术和对策,区域性大气污染诊断技术和区域敏感源筛选识别技术;支持区域性大气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大气过程与环境容量关系研究;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预测预报技术、模型与方法研究;开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及综合调控技术和对策研究,建立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的区域调控机制,实现我国区域性大气环境质量的科学管理。继续支持区域

7、不同大气污染物的污染贡献与负荷分配、动态总量控制与削减技术与方法研究。5 城市大气环境问题与控制研究重点城市大气灰霾、细颗粒与超细颗粒、VOC来源、成因与转化机理;开展清洁燃料的应用和发展战略研究。 开展机动车排放与大气质量关系研究、典型城市大气污染的特征及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开展城市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以及城市空气质量模拟仿真技术研究。 支持燃煤汞污染、二恶英、臭氧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大气污染防治6 大气污染物控制与废气治理技术开展脱硫副产物(CaSO 4、CaSO 3)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示范、经济政策研究。开展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及污染物削减控制技术研究。研究汽油清净剂与柴油

8、清净剂对大气污染影响,开展机动车排放相关的燃油品质保障和改进措施、加油站排放控制及管理措施研究。重 点 研 究 燃 烧 过 程 中SO2、 NOX同 步 控 制 与 治 理 技 术 ,工 业 排 放 有 毒 有 害 有 机 污 染 物的 控 制 技 术 ; 支 持 燃 煤 汞 污 染 、二 恶 英 、 VOC 等 大 气 污 染 物 控 制技 术 研 究 , 开 发 室 内 空 气 污 染物 控 制 与 削 减 技 术 与 设 备 。 42 7 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典型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识别、风险评价模式与表征方法;开发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复合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实验开展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

9、程示范。调查并研究我国区域土壤污染特征、演变历史及趋势,开展土壤污染高风险区毒害有机污染物源解析;研究与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及人体健康有关的土壤环境质量分区、分类、分级评估技术与方法;开展区域土壤环境容量预研究,研究建立国家土壤污染档案。8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支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村落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处理技术、有机农业推广技术、农村新能源生态工程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农村环境污染趋势与特点分析研究,国家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与制度研究,研究并制定国家面源污染控制行动方案。开展农业资源后继产业设计与资源高效利用

10、技术研究。土壤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9 农药环境安全开展各类新型农药环境生态风险评价研究,重点研究农药环境风险评价模型、评价准则和农药环境风险管理技术;研究我国典型城镇及农村区域 PBT 物质污染水平、生态效应、环境控制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农药 PBT 物质优先控制名录;探索建立农药 PBT 物质环境监管技术体系,研究制定农用化学品环境管理政策并提出相关污染控制技术。调查研究我国部分地区和流域中持久性污染物质、环境激素类物质和抗生素类 PBT 物质的污染水平并开展相关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开展持久性及环境激素类农药生态安全监控与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43 10 固体废物物质流特征与污染控制技术开展

11、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理处置技术的环境风险分析研究。开展固体废物在社会循环与生态循环中的转化形态与污染途径的研究。开展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识别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的关键点和关键技术,提出污染控制的技术对策和技术路线。 开 展 固 体 废 物 管 理 政 策 和 处 理 处 置 技 术 的合 理 性 和 可 行 性 评 价 研 究 , 提 出 固 体 废 物 管 理的 全 生 命 周 期 分 析 方 法 , 建 立 相 关 的 评 价 技 术理 论 和 方 法 体 系 , 研 究 建 立 我 国 固 体 废 物 管 理的 决 策 评 价 制 度 。研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产业化经济技术政策和管理机制

12、,建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资源化技术评价体系,形成我国完善、合理的固体废物管理的技术、经济政策体系。完善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循环过程的污染控制标准、规范。研究废旧产品资源评价、资源化工程与工艺技术;研究固体废物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二次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11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开展危险废物资源化过程的全生命周期分析和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建立相应的技术理论基础;开展危险废物资源化产品中污染物质的污染特征变化规律研究,以掌握资源化产品在环境中可能的暴露途径和暴露人群;建立相应的环境安全评价模型,并对资源化产品的长期安全性进行实验验证。研究危险废物和化学品在环境中的污染规律和环

13、境效应。完善危险废物、新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评估及豁免(排除)体系。开发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场二次污染监控及防治技术系统。编制危险废物资源化产品的长期安全性评价方法标准、资源化产品的污染控制标准;提出资源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研究建立危险废物分级管理依据和分级体系,并提出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级别和相对应的管理规范和危险废物分级管理名单。重点研发特种危险废物(如医疗废物、电子废物、有毒化学品等)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及污染防治新技术。 44 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12 化学品环境效应与风险评估技术探查我国典型地区 POPs 的现状、特征及分布规律,开展我国 POPs 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

14、研究;开展环境激素类污染物研究,探索新型化学品复合污染效应;开展化学品污染场地生态风险评价与修复应用示范。研究开发化学品(有毒化学品)环境暴露与评估模型,研究建立化学品风险评价及监管体系;选择若干区域,开展有毒化学品排放源的调查研究;开展高产量化学品的筛选与评估研究,研究建立相关指标和方法;研究建立筛选优先环境管理化学品名录的指标和方法;完善新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评估及豁免体系。研究建立我国 POPs 生产、销售、使用、排放过程中的环境监管制度;研究建立 POPs的识别指标和检测方法。13 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开展荒漠生态工程的技术开发与示范。开展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理论体系研究,研究我国

15、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安全影响机理与机制,研究重要生态功能区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不同类型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的方法与技术模式,开展生态安全预警分析与模拟研究。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14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监测技术研究各类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继续开展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研究,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社会发展的空间关系研究。进一步完善城市及城市群生态系统规划方法,研究维护城市(城市群)生态平衡的管理技术与模式。 以 资 源 合 理 开 发 利 用 为 基 础 , 研 究 各 类 资 源开 发 对 生 态 系 统 的 损 毁 性 与 累

16、 积 性 影 响 , 提 出 合理 的 开 发 模 式 与 减 缓 生 态 影 响 的 关 键 技 术 ; 研 究各 类 资 源 开 发 的 生 态 补 偿 机 制 和 政 策 ; 支 持 开 展生 态 系 统 监 测 指 标 与 方 法 研 究 , 研 究 开 发 新 型 实用 的 生 物 指 标 体 系 和 基 准 , 研 究 生 态 交 错 区 、 脆弱 区 分 布 、 变 化 与 监 测 评 估 方 法 与 保 护 对 策 。 45 15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支撑技术研 究 生 物 多 样 性 在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与地 位 以 及 对 各 行 业 的

17、 贡 献 , 完 善 生 物 多 样 性 保 护 与 利 用的 政 策 法 规 体 系 ; 研 究 建 立 国 家 生 物 安 全 管 理 体 系 , 有效 防 范 外 来 入 侵 生 物 、 转 基 因 生 物 对 生 物 多 样 性 构 成 的风 险 ; 开 展 遗 传 资 源 经 济 价 值 评 价 体 系 、 重 要 珍 稀 物 种的 保 育 模 式 、 水 生 生 态 系 统 生 态 功 能 恢 复 与 重 建 技 术 、物 种 、 生 态 系 统 、 自 然 遗 迹 保 护 的 空 缺 分 析 研 究 , 提 高生 物 多 样 性 保 护 技 术 , 促 进 完 善 自 然 保 护

18、 区 网 络 体 系 ; 研究建立国家生物多样性预警监测和评价技术体系,掌握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动态变化趋势;完善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规范和各项制度,发展监测平台,进一步提高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实际保护效能;加强跨界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研究,支持大湄公河次区域、中亚、东北亚等跨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研究。16 核设施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开展一回路压力边界完整性研究,新型反应堆严重事故机理研究、严重事故序列及源项研究、核电站防火研究;开展核燃料循环设施核临界安全理论和试验验证方法研究;开展大型乏燃料后处理厂源项及严重事故研究;反应堆高燃耗燃料元件安全性能研究;开展辐射防护最优化以及职业照射控制技术研究

19、。开展反应堆老化管理和延寿管理安全技术和评价技术研究;研究概率安全分析(PSA)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在核安全管理中的应用。17 辐射环境与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开展放射性废物的最小化、高放废液的分离嬗变研究;开展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研究;开发针对污染物料解控的测量和控制技术,开展辐射评价模式与辐射后果评价方法研究。开展核设施退役过程中废物与资源处理技术研究;开展累积的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中、低放废物处理、整备和处置技术及环境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开展核恐怖活动可能的后果评价及放射性释放的特点研究。开发核电厂等核设施及核污染事故的大气输送及扩散预警模型系统,建立核安全信息平台与核安全管理技术体系。开展核设

20、施污染源调查及核污染严重事故的试验和取样分析研究。建立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管理数据库,构建核设施和强放射源威胁评价技术体系。核与辐射安全18 辐射源安全技术开 展 放 射 源 标 识 技 术 研 究 和 回 取 整 备 技 术 研 究 ; 研究不 同 电 磁 辐 射 源 ( 包 括 高 压 输 变 电 线 路 、 高 频 感 应 设备 等 )电 磁 辐 射 源 强 及 其 对 环 境 与 人 体 健 康 的 影 响 , 开 展电 磁 场源 数 量 和 多 样 性 对 人 体 健 康 的 影 响 研 究 ; 开 展 各 类 人 群 电磁 辐 射 超 敏 反 应 的 统 计 学 结 果 与 影

21、响 评 估 研 究 。研究建立医用辐射控制指标和标准,完善核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国家电磁辐射环境控制标准。 46 19 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与核定技术开展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配系数研究,制定环境统计技术手册,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实现排放总量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方法和指南。研究制定国家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三产污染源的调查与统计技术规范,开展全国重点污染源产排污现状监测调查研究;研究重点工业行业不同装备水平、不同生产规模以及不同工艺技术下各类污染物排放系数与估算技术;筛选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录;研究各类非点源污染源强估算技术与方法;基本建立完整的、覆盖各类主要污染物的动

22、态源排放清单及数据库系统。环境综合管理关键科学技术支撑20 环境监管与应急预警体系研究建立固定及流动源环境风险防范及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制订各类环境风险评价导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研究并提出对企业和地方政府环境风险防范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体系,研究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应急响应和预案的衔接技术,促进二者的有机衔接。优先研究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库区及上游、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的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与风险防范技术,建立重点区域流域环境预警监控系统。研究开发上述区域(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方法;研究制订区域(流域)环境安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

23、设技术规范;研究区域(流域)环境应急监测的布局理论、灾情数据的获取规范及重大污染应急响应技术,研究跨区域(流域或上下游)致灾区与受灾区重大污染事故的协同响应机制与部门应急预案,建立重点区域流域环境预警监控系统;研究开发重点核设施核事故的预警监控及应急响应技术和系统。 48 环境综合管理关键科学技术支撑21 环境监测与信息管理加 强 现 代 采 、 制 样 技 术 和 现 代 环 境 监 测 分 析 技 术 研究 , 重 点 加 强 环 境 优 先 污 染 物 的 痕 量 、 超 痕 量 监 测 分 析 技术 、 生 物 监 测 技 术 、 形 态 分 析 技 术 、 源 解 析 技 术 、 环

24、 境 质量 评 价 技 术 和 发 布 技 术 、 水 和 大 气 污 染 事 故 应 急 监 测 设 备和 技 术 研 究 。 加 强 辐 射 环 境 质 量 监 测 技 术 和 系 统 的 研 究 开发 ; 组 织 研 究 环 境 信 息 集 成 技 术 和 综 合 分 析 技 术 。加 强 国 家 环 境 保 护 计 量 标 准 体 系 研 究 , 研 究 环 保 专业 计 量 理 论 与 应 用 技 术 , 开 展 各 类 环 境 污 染 计 量 标 准 研 究 。重 点 研 制 挥 发 性 和 半 挥 发 性 有 机 化 合 物 、 农 药 、 POPs 和其 他 优 先 污 染 物

25、 等 水 环 境 监 控 计 量 标 准 ; 研 制 零 空 气 计 量基 准 、 臭 氧 计 量 标 准 器 、 VOC 标 准 气 体 等 空 气 污 染 监 控 计量 基 标 准 ; 研 制 重 点 城 市 空 气 颗 粒 物 、 重 点 流 域 水 质 及 水系 沉 积 物 、 典 型 污 染 土 壤 、 生 物 等 环 境 基 体 标 准 样 品 。开展环境监测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环境监测网优化调整研究;研究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技术标准、技术政策,开展环境监测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研究;开展相关卫星地面接收、预处理和应用系统研究,研究涵盖时空变化信息的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表征规范

26、和标准化技术,开展专项环境监测信息技术和应用系统研究,加强环境监测信息联网与数据共享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建立适应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自主研制一批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线连续监测系统、便携式监测仪器设备等。 49 22 环境基准与标准开展水、气、土壤、声环境基准理论(毒理学、风险评估理论)研究,采用与研发重点有毒污染物、PM10、PM 2.5、富营养物质、“三致”污染物质的环境基准(人体,生态)的指南,建立我国环境基准推导的方法学;开展环境质量标准基本原理与制订方法学研究,研究我国环境质量标准的体系、标准文本体例结构、污染物项目、标准限值与评价方法。开展基

27、于空气、地表水、土壤、生态、固体废物、噪声、振动、放射线、电磁辐射等监测要素或监测对象分类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研究。开展排放标准体系调整研究,提出体系设置原则与体系表,进行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研制;开展国家大气、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原理与方法学研究,重点包括:标准控制项目选择与指标设计原理研究、污染控制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研究。研究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制度与技术措施。研究环境保护管理、执法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技术标准规范研究;开展区域综合开发项目或规划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比例、数量等环境标准的研究;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污染控制行业标准研究;研究制定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建立基于城市人群生活舒适性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利用国际合作渠道,开展PM10、PM 2.5、富营养物质、二次污染物、“三致”污染物质环境标准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