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讲授提纲.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133700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讲授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讲授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讲授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讲授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讲授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浙江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班杭州 2009-05-18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在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中的独特作用(一)在当前主攻水稻单产中,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能发挥重要作用地少人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中国,解决粮食安全最主要、最可靠的出路是主攻单产。而 1997 年全国水稻平均单产 424 公斤至 2006 年只有 425 公斤,10 年单产徘徊不前,是影响我国稻米安全的主要障碍。主攻单产要靠三方面条件:一是农田水利和物质技术条件的改善;二是潜力更大的良种;三是增产适用栽培技术的集成和普及推广。大量事实证明,目前良种、化肥、农药等物质条件都不是限制单产

2、提高的主要因素,而许多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得不到普及推广是影响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农业部的调查指出,相同的品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产量差异可高达 30%以上。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可以把多种外在资源因素和品种的内在特性实现最佳配合,充分发挥良种、土肥、植保、农机等成果的综合增产作用,大幅度提高单产,在粮食安全中发挥主导的、综合的作用(二)发挥栽培技术的显著增产作用,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已有的、成熟的增产效益最显著的先进适用技术的选择和推广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已显示了它的这种显著作用。为适应农村劳力大批进城的新形势,水稻栽培技术必须“轻简化” 。但过于简化粗放的技术,不能增产。这种轻简不高产

3、技术大量扩展时期,也正是我国水稻单产长期徘徊的时期,我们应当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江苏研究形成“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从 2005 年开始,在云南、贵州、河南、江西、广西、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等省和当地农业行政、科研、院校和农垦合作,在籼、粳稻,单、双季稻,手插、抛栽和机插栽培上引进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在相同的品种和施肥水平下,均比当地现行栽培方法能增产 10%以上,高的可达 20-30%,并收到省种、省水、省肥、省工的综合作用。在农业部开展的万亩连片高产创建活动中,应用精确定量栽培的产量达标率很高,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重视,列入重点推广。(三)正确理解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

4、科学含义和实践意义2不能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误解为“复杂、费时、费工” 的精耕细作栽培,恰恰相反,它以最必需、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技术定量化强度来管理水稻,达到“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的综合目标,实际上它是一种精确定量的、高产、省工、节本的合理的轻简栽培技术。二、水稻高产形成原理与生育指标定量(一)水稻高产(增产)的基本途径:在保证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85-90%以上)和粒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适宜基本苗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够苗,控制无效分蘖,把茎蘖成穗率提高到 80-90%(粳稻)和 70-80%(籼稻)

5、。在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基础上,通过适时适量施用穗肥,主攻大穗,可以协调足穗与大穗以及与提高结实率的矛盾,获得高产。这一高产途径,成为水稻密、肥、水调控技术定量的最主要的依据。(二)用水稻叶龄模式来精确定量最少作业次数、最佳作业时间。正确应用水稻叶龄模式,必须掌握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叶龄期和穗分化叶龄期这三个最关键的叶龄。1、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叶龄通式为:(1)主茎伸长节间(n)5 个以上、总叶龄(N) 14 片以上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为 N-n 叶龄期,大苗移栽(8 叶龄以上)时为 N-n+1 叶龄期。以 17 叶 6 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17-61

6、1,应用符号 表示。大苗移栽11里为 17-6+1 。12(2)伸长节间数(n)4 个以下,总叶龄(N)13 以下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N-n+1 叶龄期。以 11 叶、 4 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11-4+1。2、拔节期(第一节间伸长)的叶龄期通式为 N-n+3 叶龄期,或用 n-2 的倒数叶龄期表示。例如 17 叶 6 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上,拔节期的叶龄为 17-6+314;用 n-2 表示为 6-24,即倒数第 4 叶出生期,17 叶品种的倒 4 叶,即 14 叶,用 符号表示。143、穗分化叶龄期的叶龄通式概括为叶龄余数 3.5(倒 4 叶后半期)破口期,经历了穗分化的 5 个时

7、期。叶龄余数 3.53.0(倒 4 叶后半期) 苞分化期叶龄余数 3.02.1(倒 3 叶出生) 枝梗分化期叶龄余数 2.00.8(倒 2 叶到剑叶露尖)颖花分化期叶龄余数 0.80(剑叶抽出) 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叶龄余数 0破口 花粉充实完成期34、将三个关键叶龄期汇成总表:以 5 个伸长节间 17 叶品种和 4 个伸长节间 11 叶的品种为例6 个伸长节间17 叶品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孕穗5 个伸长节间17 叶品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16 17 孕穗4 个伸长节间

8、11 叶品种 1 2 3 4 5 6 7 9 10 11 孕穗苞分化期枝梗分化期颖花分化期花 粉 形 成 及 减 数 分 裂 期花粉充实完成期5、高产群体若干生育的定量指标江苏将亩产 700-800 公斤高产群体各生育期主要形态生理指标按生育进程定量汇入图 1,把它作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定量的依据,由此作出的技术定量,也就保证了群体的发展符合图 1 的要求,能使高产频频重演。茎蘖动态最佳抽穗结实期SN N-n N-n+3 倒 2 叶期 抽穗期 抽穗后 20 天 成熟期移栽期 有效分蘖临界 高峰苗 叶龄期 拔节叶龄期 增加生物量 500 公斤左右增加生物量 570 公斤左右计算确定 达到适宜

9、最高苗数为穗 完成适宜穗数 基本苗 穗数苗 数的 1.2-1.3 倍 生物量 800 公斤左右 生物量 1300 公斤左右生物量 850-900 公斤 生物量 1450 公斤左右LAI 4 左右 LAI 7-8 左右顶 4顶 3 顶 3 =顶 4 顶 4顶 3 顶 3=顶 4 “黑” “黄” 渐回升 “黑” 渐褪淡叶片含 3.5% 2.7%(粳) 2.5% 2.7%(粳)氮量 2.5%(籼) 2.5%(籼)保存 2 片绿叶4图 1 亩产 700-800 公斤群体发展动态形态生理指标(江苏)(1)茎蘖动态的叶龄模式:群体应在 N-n(或 N-n+1)叶龄期之初够苗,以后要及时控制无效分蘖;在拔节

10、叶龄期(N-n+3)达高峰苗期,高峰苗为预期穂数的 1.2-1.3倍(粳稻)和 1.2-1.4 倍(籼稻) ;此后分蘖逐渐下降,至抽穗期完成穂数,此时群体中存活的无效分蘖应在 5%左右。N-n 叶龄期不能够苗,即使以后分蘖数猛增,仍不能保证足穗大穗。够苗过早,无效分蘖过多、封行早,成穗率低、穗小,也不易高产。(2)群体叶色“黑黄”变化的叶龄模式在有效分蘖期(N-n 以前) ,为促进分蘖,群体叶色必须显“黑” ,叶片的含氮率在 3.5%左右( 3%-4%) ,反映在叶片间叶色的深度上是顶 4 叶深于顶 3 叶(顶 4顶 3) 。到了 N-n(或 N-n+1)叶龄期够苗时,叶色应开始褪淡(顶 4=

11、顶 3) ,叶片含氮要下降为 2.7%(粳稻)和 2.5%(籼稻) ,可使无效分蘖的发生受到遏制。到了无效分蘖期至拔节期,即 N-n+1(或 N-n+2)叶龄期至 N-n+3 叶龄期,为了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和第一节间伸长,群体叶色必须“落黄” ,顶 4 叶要淡于顶 3 叶(顶 4顶 3) ,叶片含氮率下降至 2.5%以下,群体才能被有效控制,高峰苗少,通风透光条件好,碳素积累充足,为施氮肥攻大穗制造良好的条件。此期群体叶色若不能正常落黄,必然造成中期旺长,带来中后期生长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到了促穗期,为了促进颖花分化攻取大穗,从倒 2 叶龄开始直至抽穗,叶色必须回升至显“ 黑” ,顶 4 顶 3

12、叶色相等(顶 4=顶 3) ,叶片含氮率回升至 2.7%(粳稻)和2.5%(籼稻) 。碳氮代谢协调平衡,有利于壮杆大穗的形成。此期叶色如不能回升,则穗小、穗少(部分有效分蘖叶龄发生的分蘖,因缺肥而死亡) 。此期如叶色过深(顶 4顶 3) ,仍会造成茎叶徒长,结实率低,病虫害严重。抽穗后的 25 天左右期间,叶片仍应维持在 2.7%(2.5%)的含氮率,使叶片保持旺盛的光合功能。以后下部叶片逐步衰老,至成熟期,植株仍能保持 1-2 片绿叶。群体叶色黑黄变化叶龄节奏的规律是很严格的,扰乱了这个规律就不能高产。是精确定量栽培必须掌握的原理和诊断指标。(3)严格掌握封行的叶龄期高产水稻籽粒产量的 80

13、-90%以上来源于抽穗后的光合产物,这个比例占得越多,籽粒产量也愈高。说明高产的获得是靠建造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其关键之一是把群体的封行期控制在叶龄余数为 0 的孕穗期。群体到了孕穗期还封不了行,说明群体过小,不能高产。但如封行过早,亦不能5高产。因为过早封行,会使植株供应根系生长、茎基部节间充实和促进分蘖成穗的有机营养的中下部叶片过早被荫蔽而死,造成群体根量少,功能弱;茎充实度低;成穗率低等不良弊端,进而限制了抽穗后群体光合生产力的提高。群体恰在孕穗期封行,一方面表明有足够的生长量,同时反应了拔节至抽穗期期间群体的透光度强,上下各期功能正常,各部器官生长协调;到孕穗期全茎上下有与伸长节

14、间数相等的绿叶数,能保证抽穗以后群体有较高的光合生产力。三、几项关键技术的定量方法(一)合理基本苗的确定基本苗的确定要符合恰于 N-n(N-n1)叶龄期够苗,确保穗数,并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的要求。据此设计了基本苗的计算公式:X(合理基本苗)Y(每穗适宜穗数)/ES(单株成穗数) 。式中 Y 是当地品种的适宜穗数; ES 是单株成穗数,决定于从移栽(SN)后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 或 N-n+1)有几个有效分蘖叶龄数及其能产生的有效分蘖的理论值,及其分蘖发生率(r) 。按照叶蘖同伸规则,有效分蘖叶龄数和其相应产生的有效分蘖理论值,列入表 1。如从移栽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有效分

15、蘖叶龄数为 5 个,则从表 1 得知有效分蘖理论值为 8 个;如叶龄数为 5.5 个,则有效分蘖理论值应为(8+12)/210 个。表 1 本田期主茎有效分蘖叶龄数与分蘖发生理论值的关系主茎有效分蘖叶龄数 1 2 3 4 5 6 7 8 9 10一次分蘖理论数 A 1 2 3 4 5 6 7 8 9 10二次分蘖理论数 1 3 6 10 15 21 28三次分蘖理论数 1 4 10 20分蘖理论总数 B 1 2 3 5 8 12 18 27 40 59C(应变比率)B/A 1 1 1 1.25 1.6 2.0 2.6 3.38 4.44 5.9注:C 值可列入公式作为计算的应变参数,如(X)C

16、 的值为 3 时,则(3)313 个理论分蘖数;X 值为 5 时,则(5)C51.6 8 个理论分蘖数; X 值为 7 时,则(7)C72.618 个理论分蘖数。1、小苗移栽基本苗的计算小苗移栽有塑盘穴播带土移栽(或抛秧)和机插等形式,移栽叶龄小(3 叶 1心4 叶 1 心) ,一般不带分蘖,单株成穗数决定于本田期的有效分蘖叶龄数及其分蘖发生率。(1)小苗移栽基本苗计算公式基本公式仍是 X=Y/ES6ES=1(主茎)( N-n-SN-bn-a)Cr代入基本公式:XY/1 (N-n-SN-bn-a)Cr式中 SN 为移栽叶龄,bn 为移栽至始蘖的间隔叶龄,a 值为在 N-n 叶龄前够苗的叶龄调节

17、值,在 0.5-1 之间多数为 1。(2)塑盘穴播带土移栽的基本苗计算移栽大田后,一般没有缓苗期,bn0,有效分蘖发生率 r 值很高,一般可高达0.8-0.9。2008 年扬大农学院在江西奉新县双季早稻高产创建方,用公式计算基本苗,取得了省种增产的效果。设计基本苗时,确定早稻的产量指标 500-550 公斤,品种的总叶龄 11,伸长节间数 4 个;籼型稻易够苗,a 值取 0.5;适宜穗数为每亩 22 万,抛栽叶龄 4(3 叶 1 心) 。基本计算为:X=22/1+(11-4+1-4-0.5)C0.9=22/1+(3.5)C0.9=22/(1+40.9)=22/4.6=4.78(万)盘育每穴 2

18、.5 苗左右,抛 1.92 穴即可。实抛 2 万穴,实现了在 8 叶期够苗,每亩22 万穗左右和亩产 500-550 公斤的目标要求,茎蘖成穗率由以往的 60%左右提高到 70%以上。(3)小苗机插的基本苗计算实例机插小苗由于秧苗密度大,基部 1、2、3 三个叶位的分蘖芽发育受到抑制,在 3叶期(2 叶 1 心)移栽时,2、3 叶位尚能分蘖,bn=1,而在 4 叶期移栽,下部三叶位分蘖全部休眠缺位,要到 7/0 叶期才分蘖,bn=2。2005 年扬大农学院在姜堰市在小麦茬上进行机插稻高产试验,品种武粳 3 号,N=16, n=5, SN 为 4,秧龄 20 天移栽时,分蘖发生率取 0.75,要

19、求提前 1 个叶位够苗(机插稻的一般规律) ;适宜穗数为 26 万,适宜基本苗为:X=26/1+(16-5-4-2-1)C0.75=26/1+(4)C0.75=26/(1+3.75)=5.45(万)机插规格 30cm13.3cm,每亩 1.67 万穴,每穴取苗 3.3 株(3-4 苗) 。如秧龄延长7至 25 天,分蘖发生率下降为 0.6 左右,经公式计算,基本苗应加大为 6.5 万。相同的机插规格,每穴取苗调为 3.89(4 苗) 。2、直播稻基本苗公式(1)直播稻基本苗计算公式X=Y/1+(Nnbna )C r上式中没有 SN 这一参数。bn 是指始蘖叶龄减 1(如 5 叶期始蘖,bn=5

20、1=4) 。水稻在直播条件下,由于大田苗期营养条件不足,直播苗一般要到 5 叶以后才开始分蘖,bn 值取 4,具有普遍意义。直播稻的够苗叶龄,和机插小苗一样,一般要较 Nn提前一个叶龄,a 值取 1。这样直播稻的单株成穗数 ES=1+(Nn41)C r。(2)适宜播量剖析设一个中粳稻品种(N=16,n=5 ) ,高产适宜穗数为 24 万。直播的适宜基本苗数应为:X=24/1+(165 41)C r=24/1+ (6 )C r=24/(1+62r)设分蘖发生率 r 分别为 0.6、0.7、0.8、0.9 等,则每亩基本苗分别为:2.93、2.55、2.26 和 2.03 万。设该品种千粒重为 2

21、8 克,发芽率 90%,大田成苗率为 80%,则每亩的播量分别为:1.14、1.0、0.88 和 0.79 公斤。 每亩播如此少量的种子,而且要播得很均匀,是很困难的。目前的条播机最低只能播 4kg/亩,是精量的 45 倍;人工播种都在 8kg 左右(610kg)/ 亩,是计划精量的 810 倍。如此高的播量,如此大的群体,限制了产量的提高,也限制了直播稻的发展。根本的出路是研制精量播种机。目前要尽可能把人工播量降下来。2、中大苗移栽的基本苗计算(1)计算公式中大苗移栽后的单株成穗数包括主茎和秧田分蘖移入本田后其本身成穗与它们产生的有效分蘖穗。主茎移栽后在大田的有效分蘖叶龄数为 N-n-SN-

22、1(植伤缺位)-a,其发生有效分蘖的理论值为(N-n-SN-1-a )C 。秧田分蘖中 3 叶以上的大蘖( t1)在本田期的有效分蘖发生数可视同主茎,为:t1(N-n-SN-1-a)C。如此,主茎和 3 叶以上蘖在本田期的有效分蘖理论值为(1+t 1)(N-n-SN-1-a)C。秧田分蘖中 2 叶以下小蘖( t2) ,移栽后易死亡,若存活下来,二次有效分蘖发8生的数量很少,一般不予计算,因此它们的实际成穗数决定于存活率(r 2) ,即 t2r2。中大苗本田期的单株实际成穗数为:ES=(1+t 1)+(1+t 1)(N-n-SN-(1-a)Cr1) +t2r2=(1+t 1)(1+(N-n-SN

23、-(1-a)Cr 1+t2r2中大苗基本苗计算公式为:X=y/(1+t1)1+(N-n-SN-1-a)Cr1 +t2r2必须指出,在大苗移栽时,往往利用 N-n-1 叶龄期的动摇分蘖成穗,调节值 a 为(-a ) 。(2)中大苗公式计算的实例中苗移栽实例2008 年,楚雄市在苍岭镇搞高产创建 100 亩核心方,楚雄市农业局采用公式计算对基本苗作了重大改革。应用品种为楚粳 29,适宜穗数每亩 24 万,目标产量 800 公斤。该品种 15 叶,5 个伸长节间。移栽时为 6 叶龄(5 叶 1 心) ,秧苗为叶蘖同伸壮秧,带3 叶蘖 1 个,2 叶以下小蘖 2 个。根据秧苗素质,把分蘖发生率设计为

24、0.8,小蘖存活率为 0.5,预期在 10 叶末够苗,a 值为 0.经计算,每亩基本苗为:X=24/(1+1)1+(15-5-6-1-0)C0.8+20.5=24/21+(3)C0.8+1=24/2+230.8+1=24/7.8=3.07(万)即单株可成穗 7.8 个,每亩 3.07 万基本苗,可以满足每亩 24 万穗的要求。栽插用宽行窄株距,9 寸4 寸,每亩 1.67 万穴(实插 1.6 万穴) ,每穴 2 苗,每亩 3.2 万苗,理论值可成穗 24.96 万。在上述基本苗基础上,配合以合理的肥水管理,实现了于 10 叶末够苗,每亩 24万穗的预期目标,茎蘖成穗率高达 85%左右。经验收,

25、平均亩产达 826.7 公斤,比当地习惯栽插密度的对比田要高出 176 公斤,增产 27%。大苗移栽应用实例长秧龄大苗移栽(8 叶龄以上) ,本田期有效分蘖叶位少,进而因单株成穗少,群体穗数不足而减产。应用公式计算基本苗,可以保证足穗,大苗也能高产。2007 年宿迁市用优 084 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目标产量 700 公斤。该品种总叶龄17,伸长节间数 5 个,高产的适宜穗数 18 万。移栽叶龄 8 叶,秧苗带 3 叶以上大蘖 29个,2 叶以上小蘖 1 个,达不到叶蘖同伸壮秧的要求,故 r1 值取 0.6,r 2 值取 0.5;期望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后 1 个叶龄(13 叶)中期够苗,a 取

26、-0.5。合理基本苗应为:X=18/(1+2)1+(17-5-8-1-(-0.5)C0.6+10.5=1.68 万。行株距为 30cm13.3cm(将原来的 20cm 缩小) ,每穴 1 苗,保证 1.68 万株;或扩大行距,保证习惯的株距,采用 33.3cm20cm 的规格,每穴插 2 本。可以省工,保证足穗。结果每亩穗数由以往的 15 万左右提高到 18 万左右,实现了 700 公斤/666.7m 2的目标。(二)施肥的合理定量施肥的合理定量要解决在获得一定稻谷产量条件下的氮、磷、钾肥料的适宜用量,分次施用的适宜时间和适宜分配比例等三个主要问题。1、关于三要适宜总量的确定。首先要明确三者的

27、合理配比,以往的研究已经明确。高产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一般为 1:0.45:1-1.2,常作为施肥比例的参数。但不同土壤的氮、磷、钾有效供应量不同,实际施用比例应有不同。农业部推荐用测土配方试验(包括“3414”法)来确定当地的三要素施用的合理比例。因为三要素中,磷、钾施用数量对产量影响的差异,远不如氮素明显。因此可通过确定氮素的适宜用量后,再按三要素合理比例,确定磷钾的适宜用量。2、关于氮肥施用的定量(1)适宜总量的确定用斯坦福(standford)的差值法公式,氮肥的施用总量应为:N(公斤/亩)= 产%N)/N-/产( 公 斤吸 目标产量的需 N 量可用高产水稻每百公斤产量的需 N

28、量求得。各地高产田百公斤需氮量是不同的,因此应对当地的高产田实际吸氮量进行测定。作者等将近年来测定和搜得的几个省的高产田百公斤稻谷需 N 量的资料做了比较(表 2) 。发现各省的差异,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同为籼稻中,双季稻的百公斤稻谷需N 量高于单季稻;同为单季籼稻稻,从江苏到云贵高原,随海拔升高百公斤稻谷需 N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在粳稻上,也表现出这一趋势。百公斤籽粒需 N 量最低的是高纬度的吉林、黑龙江稻区。其原因有待研究明确。但这种趋势,也给我们以有用的参数。例如,2008 年我们和四川农大合作在郫县10进行杂交籼稻亩产 800 公斤攻关试验,由于缺乏当地高产田百公斤产量的实际资料,引用安

29、徽(1.85)和云贵高原(1.75)的资料,估计一个需 N 值(1.8)作为计算参数,获得了成功(将于后述) 。当然更正确的应积累当地的实际资料。表 2 几个省份高产田百公斤稻谷需 N 量比较粳稻 籼稻省份 亩产(公斤) 百公斤稻谷需 N(公斤) 亩产(公斤) 百公斤稻谷需 N(公斤)江苏600700-9008002.0(1.9-2.1)2.1(2.0-2.2)1.95(杂交粳稻)700 以上 1.9 左右安徽 700 以上 1.85河南 750 1.9 左右贵州 750 1.75(1.7-1.8)云南 800 以上 1.85(1.8-1.9) 800-1287 1.75(1.7-1.8)江西

30、 500 以上 2.0 左右(双早)2.0 左右(双晚)广西(桂林) 500 以上1.9(双早)1.8(双晚)吉林 700 1.5黑龙江 700 1.4-1.5土壤的供 N 量,可用不施氮空白的稻谷产量(基础产量)及其百公斤稻谷的需N 量求的。各地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可以为当地的土壤供 N 量的确定提供参考。随着基础产量的上升,百公斤稻谷的需 N 量亦因之上升,土壤的供 N 量亦相应递增(表 3) 。在同一个地点,这种变化关系是有一定规律的。因此可以用基础产量估算出该方田的土壤供 N 量的近似值,应用起来较为方便。各地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找出基础产量和土壤供 N 量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表 3

31、不同土类基础产量与百公斤稻谷需 N 量和土壤供 N 量关系地点 基础产量(kg/ 亩) 360 380 400 420 440 460 480 500昆山 百公斤稻谷需N(kg) 1.58 1.62 1.65 1.69 1.72 1.74 1.76粘土 土壤供氮(kg/亩) 6.01 6.48 6.95 7.42 7.89 8.35 8.82泰兴 百公斤稻谷需N(kg) 1.45 1.48 1.50 1.52 1.53 1.54高砂土 土壤供氮(kg/亩) 5.22 5.60 6.00 6.37 6.72 7.07注:表中数据是常规粳稻试验结果的回归值;地点:江苏省;测定时间:2001-2002;取样点:昆山 26、泰兴18。关于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受影响的因素很多。但我们的研究明确,在同一个地点,只要注意氮肥不要过多、施肥方法上防止逸失,合理调整基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实行合理的“前氮后移”,完全有把握把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提高到 40-45%,甚至更高,达到节肥高效高产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