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35015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 19 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的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3)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2.简述马克思主义

2、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3)无产阶级肩负着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

3、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的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体现时代性,要求

4、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高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5.简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1)把马克思当做教条还是当做行动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史研究的方法。(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能

5、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的指导作用。(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当做行动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6.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者既相对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治的关系。(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

6、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良好的思想条件。(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坚持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他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它不仅适用

7、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视为工人阶级服务的。(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他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它具有深刻性,在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8.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济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

8、自身,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发展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4)马克思主义在 19 世界末、20 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一章

9、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2.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

10、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参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的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3.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及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

11、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它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次,这是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12、我国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5.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时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2)运动和净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13、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二者的共同错误是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6.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7.简述

14、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内因是物质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8.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逃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的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出来。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2)

15、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现象不同与本质,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其次,因为本质和现象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9.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劳动改变了古猿的生理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

16、的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3)时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以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实验的进行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10.简述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2)新事物优越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

17、能容纳的新内容。(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1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办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12.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

18、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应,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

19、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征。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个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1.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

20、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的反应,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与经验而获得的,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21、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与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被,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这就要求人们在实践中把调查和研究结合起来。调查就是收集大量的感性材料,研究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得本质的过程。4.简述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

22、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2)认识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第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5.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参透,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

23、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处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整理。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的一个环节。(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并以他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即坚持有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6.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1)从广义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

24、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与深化。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级,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地、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8.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

25、展真理。(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第二,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第三,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9.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1)正确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

26、真理,歪曲的反应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运动中即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就不是谬误,是谬误就不是真理;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了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3)真理与谬误的统一变现为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在一定条件,真理可能变成谬误,谬误也可能变成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1)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参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建筑上层建筑是在

27、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3)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把科学应用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仅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且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

28、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他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的得到解决,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

29、划、有步骤的进行的、(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改革只能有秩序的渐进的进行,不能急于求成。(4)我国的改革正确地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4.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来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与一定程序的发展。(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一定社会制度后期所进行的改革,往往包含着成人甚至促进新社会制度萌芽成分的内容。(3)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的思想、旧观念、旧风俗、

30、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5.简述人民群众概念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在阶级社会,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或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建立革命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确立

31、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较高的社会形态代替较低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除道路。(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社会。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7.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1)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32、的客观规律性。(2)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种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3)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4)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有可靠的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8.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第一,

33、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2)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期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他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9.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

34、其相互关系;第三,产品的分配方式。(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四,他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10.简述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进步。(1)奴隶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把奴隶用于生产劳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奴隶制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作为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是杀掉,有时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住生命了。(3)社会有了阶级划分以后,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固定下来并不断强化和发展,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

35、进了古代科学文化的繁荣。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明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2)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

36、人民的专政。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掌握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强力统治。无论那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体制沿革、民族地区特色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制度。(3)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2.怎么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