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放逐与回归 放逐还是回归? 2021年,诗人赵丽华前几年的一些“诗歌”作品被放到网上后,在众多网站上被不少网友以称赞的心态仿写了大量的口语诗歌,有好事者取赵丽华名字的谐音,成立名曰“梨花教”的诗歌流派。 对此次大事,有褒有贬。但终因影响不好,批多赞少而淡出网络。一年之后,赵丽华一改梨花体诗风,创作出了一组风格不同的新诗,如海伦等。重庆作家协会副.周晓风分析,这组新诗,增加了意象、借喻、音乐感等更多诗歌元素,口语少了,使用大量形容词,诗歌更加书面化了,而且诗歌还运用大量拟人、借喻手法,注意音乐感和节奏感,轻重缓急更为突出。因此,和赵丽华之前以写实为主的“梨花体”相比,新诗要好得多了。“梨花体”诗歌在放逐和回归的问题上,最终收回放逐的步伐,向回归低头,走向回归之路。事实上,不只梨花体诗歌,回首我国的诗歌史,不难发觉,我国诗歌所走的道路,无一不是在放逐和回归的问题上徘徊的。当六朝齐梁诗人一味追求形式的华美,不顾文学反映现实的功能而走上颓靡道路的时候,陈子昂力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扩大诗歌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