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二一六年二月目 录第一篇基础目标篇第一章发展基础(1)第二章发展环境(7)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9)第二篇创新驱动增创发展新优势第四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14)第五章增强人才创新活力(17)第六章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第三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七章创新产业调控机制(22)第八章大力发展品牌农业(25)第九章优化提升传统产业(29)第十章培植壮大新兴产业(33)第十一章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39)第十二章大力发展海洋经济(47)第十三章加快智慧潍坊建设(48)第四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撑保障能力第十四章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50)
2、第十五章构建现代能源体系(52)第十六章健全现代水利体系(54)第十七章建设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55)第十八章提升农村基础设施(57)第五篇加快推进城镇化构筑协调发展新格局第十九章深入实施区域统筹发展战略(60)第二十章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63)第二十一章发展特色县域经济(66)第二十二章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67)第六篇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发展软实力第二十三章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70)第二十四章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70)第二十五章促进文化经济融合发展(72)第七篇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第二十六章加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力度(74)第二十七章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75)
3、第二十八章加大环境治理力度(77)第二十九章筑牢生态安全屏障(79)第三十章健全生态文明制度(80)第八篇深化改革激发内生活力第三十一章培育新型市场主体(82)第三十二章加快转变政府职能(83)第三十三章深化财税金融改革(84)第三十四章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86)第三十五章加强法治潍坊建设(87)第九篇扩大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第三十六章塑造开放合作新格局(90)第三十七章打造对外开放合作平台(92)第三十八章提升引进来效益(93)第三十九章加快走出去步伐(94)第十篇共建共享共创全面小康新生活第四十章提前完成脱贫任务(96)第四十一章推进教育现代化(98)第四十二章促进就业鼓励创业(100)
4、第四十三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02)第四十四章推进健康潍坊建设(104)第十一篇强化规划实施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中共潍坊市委关于制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潍坊市人民政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 年) 。 纲要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从潍坊实际出发,全面阐明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第一篇基础目标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
5、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关键五年。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推动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一个新层次,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潍坊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诸多挑战,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为目标定位,深入推进“四一三”战略重点和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开拓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6、。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 4000 亿元、5000 亿元台阶,2015 年达到 5170 5 亿元,年均增长 9 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在全省提升 2 个位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跨越 300 亿元、400 亿元台阶,达到 484 5 亿元,年均增长 19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 7 万亿元,年均增长 18 8%。2015 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77 5 亿元,年均增长 13 8%。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达到 6217 6 亿元和 4760 4 亿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 10 7:55 6:33 7 调整到 8 8:48 2:43。农业基
7、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达到 91 2 亿斤,新增各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 2 2 万家,63 9%的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1 3 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上升为国家战略,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 31 9%和 13 3%。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占比提高 9 3 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 GDP 比重提高 2 9个百分点。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 2 5%。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8、民生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 7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1060 元、14890 元,减少贫困人口 30 5 万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17 7 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并轨,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由 20 张增加到 31张。全市中小学标准化率由 11%提高到 97%,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人均预期寿命由 77 95 岁提高到 78 5 岁,高于全国 2 7
9、 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蓝黄”两区战略深入实施, “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初步构建起了海陆统筹、城乡统筹、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统筹发展的新格局。涉海经济规模突破 4000 亿元,潍坊港国际集装箱航线、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开通运营。市区“两廊两核四区多园”产业格局加快形成,教育、医疗等“六大服务功能”快速提升,中小学建设改造、 “四通一治”等“七项工程”扎实推进。 “两河”开发总体规划和 6 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 “十大工程”开工建设,南部山区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 20 亿元的县市区达到 10 个,4 个县市进入全
10、国县域百强。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 55 8%,五年提高 8 8 个百分点。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援疆、援藏和扶贫协作重庆开县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40 项国家、省级改革试点取得良好成效,现代农业、素质教育、市场化配置资源、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各类市场主体达到 64 8 万户,增长 1 1 倍,总量居全省第二位。累计新增各类金融机构 162 家、上市公司 7 家。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2015 年进出口总额达到 189 3 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到账外资 42 亿美元、引进世界 500强企业 30 家。全国第 14 个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并健康发展。
11、成功举办风筝会、鲁台会、首届中日韩产业博览会。成为首批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城市和全国 6 个中美低碳试点城市之一。东亚畜牧产品交易所、进口澳大利亚活体肉牛指定口岸获批建设。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机场迁建定址,济青高铁、潍日高速开工建设,潍莱高铁、城海轻轨、疏港铁路加快推进,青临、大莱龙铁路建成投运。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2 6 万公里。潍坊港货物年吞吐量突破 3000 万吨。国华寿光电厂一期工程、特高压入潍工程加快建设。引黄、引江调水工程投入使用。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实施“三八六”环保行动,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
12、值能耗明显降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 20%以上。森林、湿地与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林木绿化率达到 35 5%。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 234 天,大气环境质量跃升至第 5 位,进入全省前列。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法治潍坊和平安潍坊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基本建成,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顺利完成。政府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在全省率先公布实施市县两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累计下放市
13、级审批事项 189 项。率先颁发全省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务卡制度全面实行, “三公”经费支出逐年下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效明显, “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类别指标 2010 年 2015 年年均增速(%)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0915170 59 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3 535 5810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202 4484 519 1 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例 10 7:55 6:33 78 8:48 2:43-第一
14、产业增加值(亿元)331455 24 1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17202490 810 6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10402224 610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3314516 718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151 12277 513 8 结构调整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17 5189 310 其中:出口(亿美元)871308 3 城镇化率(%) 4755 88 8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1 9-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亿元)2570 84760 413 1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亿元)3307 76217 613 5 人口资源
15、环境人口自然增长率()3 654 0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4 6-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2 113 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2 918 1-氨氮排放总量减少(% )-16 7-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7 9-耕地保有量(万公顷)77 978 20 1 林木绿化率(% )35 235 5-民生建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675310609 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88721489010 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 6100 9-城镇登记失业率(%)3 172 93-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56 7 60 2-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59 957 5-说
16、明:(1)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绝对数的预期目标按 2010 年价格计算。 (2)带为五年累计数(下同) 。第二章发展环境“十三五”期间,我们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总体上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基础有条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从全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再平衡中艰难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竞争更加激烈。欧美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劳动密集型产
17、业特别是低端制造环节加速向低收入国家转移,对我国投资和贸易影响较大。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和新型城镇化“三大红利”逐步释放,区域合作发展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同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影响仍在持续,多年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机制性矛盾依然突出,保持经济增长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我市看,经济社会发展将开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建设富裕文明新潍坊的新征程。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
18、、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战略举措,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基础更加牢固,传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深度对接“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蓝黄”战略,全面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战略,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潜力和空间。同时,我市发展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约束趋紧,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加快动力转换、形成新的优势需要一定过程;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结
19、构调整任务艰巨;高端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重点领域改革攻坚难度加大,国际化水平亟需提高;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水平偏低;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不均衡,一些特殊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基层基础存在薄弱环节,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较多,社会治理难度加大;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努力争取未来发展主动权,奋力开拓转型发展新境界,推动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高举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围绕走在前列的战略定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四一三”战略重点和统筹发展“三大战略” ,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
21、走在前列。坚持创新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全面创新,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挖掘增长潜力,拓展发展空间,推进稳速提质增效升级,推动社会财富增长,赢得长远发展的优势和主动权。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均衡发展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当前与长远,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引领区域城乡、海洋陆地、文化经济、军地军民等各领域深度融合、跨界融合,实现共赢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开拓文明发展新途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倡导生态
22、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开放发展,培育对外合作新优势。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坚持共享发展,共创全面小康新生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加强社会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优势条件,围绕提前实现“两个翻番”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建设富裕文明新潍坊,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
23、系基本形成,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左右,人均达到 1 3 万美元以上。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效力的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 2 8%,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创新型城市建设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就业比较充分,收入水平整体提升,脱贫任务提前完成。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安潍坊建设取得新
24、进展,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全面增强。空间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 “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战略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约束性任务目标,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普及,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水和大气质量持续提升,
25、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城乡环境优美宜居,展现生态美丽潍坊新形象。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法治潍坊建设成效显著,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 2015 年基数 2020 年目标年均增长(%)/累计属性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170 575008 预期性(2)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9134预期性(3)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5 865 左右9 2预期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50 761 左右10约束性(4)服务业增加
26、值占比(%) 43507预期性创新驱动(5)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 52 80 3预期性(6)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件)3 51023 5 预期性(7)互联网普及率(%)719019预期性民生福祉(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3405352008 5 预期性(9)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131约束性(1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12 31050预期性(11)年均减少贫困人口(万人)20 3-消除所有贫困人口约束性(12)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6566752 9预期性(1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万人)8188402 7预期性(14)人均
27、预期寿命(岁)78 579 5-预期性(15)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1 419 9约束性(16)总人口(万人)927 7965 960- 约束性( 26)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13 3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氨氮 16 7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二氧化硫 18 1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氮氧化物 17 9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约束性注:(1)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和增速按 2015 年可比价。 (2)非石化能源不包括未纳入统计的非商品能源、省外来电中非煤电量。第二篇创新驱动增创发展新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员创新、全过程
28、创新,激发创造潜能,释放创造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第四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加强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创新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瞄准产业前沿和顶尖水平,以龙头企业、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为依托,科学布局和整合科技资源,规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自建或共建研发机构,创建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潍柴大机和中速柴油机研发创新平台、潍坊光电技术研究院、生物基材料研发平台、福田汽车研
29、究院、帅克机器人研究院、国家设施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海洋技术研究院、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诸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新能源山东分院等重大研发平台建设,带动提升相关领域整体科研水平。支持高新区创建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完善“蓝色智谷”科技综合服务功能。优化科技孵化器运行机制,加快市科技孵化中心、天盛滨海科研创意中心等创新孵化器建设。到 2020 年,全市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50%以上,新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100 家,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 100 万平方米以上。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创新型产业培育工程。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新兴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
30、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材料、核心器件、智能装备和节能减排等重点环节。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推动传统产业向技术链、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发展。加快推进电声器件、动力机械、半导体照明、创新药物孵化、新型防水材料、智能制造、海洋化工等一批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高集群创新水平。 “十三五”期间,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 3 个千亿级产业链,智能制造、新能源及电动汽车 2 个 300 亿级产业链。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计划,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重点推进工业节能、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海洋
31、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农业新品种定向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高温超导技术、智能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各类创新主体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建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联盟承担产业技术研发创新项目,制订技术标准,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重点打造海洋化工产业联盟、海洋动力装备产业联盟、工业生物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物基材料产业链联盟、玉米生物炼制产业联
32、盟、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 2020 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 100 家。建设市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集成技术成果与产权交易、科技中介、科技信息等功能,加快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态。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到 2020 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 100 亿元,技术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 20%。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建设。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大力拓展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创新合作、技术交流。实施国际化产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工程,吸引国际知
33、名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国际学术组织、产业组织到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鼓励本地企业与国际机构联合开展科技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推进中以跨境多币种产业基金和技术转移平台、潍坊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探索在美国、以色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设立技术转移窗口,共建科技孵化基地、科技创新平台,联合设立科技合作基金,深化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到 2020 年,完成区域布局试点任务,实现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深化知识产权创造、运营和保护。完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加强
34、学术规范建设,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完善知识产权执法和审判机制,健全快速维权援助体系,推进专利确权与侵权仲裁的无缝衔接。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鼓励申请国外专利和商标注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协作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专项行动,切实保障人才合法权益。建设利用好潍坊知识产权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潍坊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知识产权商品化、资本化、金融化。到 2020 年,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 10%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拥有量 10 件以上,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100家。第五章增强人才创新活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35、开发利用人才资源,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支撑和推动全市转型升级。到 2020 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220 万人左右。加快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在高端人才引进的方向和重点上,实施鸢都产业领军人才( 团队) 工程,集聚“高精尖缺 ”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和团队,打造高端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队伍。实施鸢都学者培养工程,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其他学术机构和社会组织中,遴选一批在一线从事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共性技术研究的高层次创新型学术学科或专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带动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实施海内外柔性引智工程和博士硕士集聚工程,鼓励企业采取兼职聘用、联合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
36、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引进工程,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引进一批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到2020 年,引进培育并重点支持 6000 名左右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紧缺重点人才。其中,“千人计划” 、 “万人计划”专家等国家级顶尖人才 100 名左右,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泰山学者等省级高端人才 200 名左右,鸢都产业领军人才、鸢都学者等市级高层次人才 400 名左右。统筹重点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以优秀企业家和高级职业经理人为重点,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国际化的企业经
37、营管理人才队伍。依托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每年选拔200 名企业家及后备人才参加境内外脱产培训。实行市、县联动,五年内将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及小微企业负责人全部轮训一遍。实施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激励计划和知识更新工程,面向全市选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点支持和培养在相关行业和领域影响较大、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开展技工院校“双百双进”活动,巩固技工教育技能操作办学特色。支持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与企业对接合作,积极推广大学“双训制” ,大力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鼓励企业自办、共办职业学
38、校,或以投资入股方式参与职业学校建设和管理。继续开展市首席技师选拔活动。建设 3 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 1 个世界技能大赛省级集训基地。到 2020 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 90 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 40 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 35 万人。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健全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评价激励等政策体系,完善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在安居落户、配偶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搭建交流经验、交换信息、共享资源、寻求合作的平台。加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建设 100 处以上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工作站。支持人才
39、创业和项目研发,定期举办潍坊海内外英才创业周等活动,搭建人才、项目、科技、金融合作交流平台。支持高层次人才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对在我市实施的项目按规定给予配套补助。鼓励人才转化科研成果,全面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激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创业、离岗创业、获取成果转化收益等各项政策。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改革,支持高等学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及分红激励试点,促进研发者和创新者合理分享产品收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等多种形式的奖励。
40、建立政府奖励荣誉制度,对作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授予“潍坊杰出人才”荣誉称号,颁发荣誉勋章。第六章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创新创业试验区建设,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模式和制度,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创新创业城市品牌。激活创新创业主体。支持科研人员创业,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健全双向流动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双向兼职。支持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到众创空间、各类孵化器创新创业,组建大学生创业者联盟。实施人才“回归工程” ,鼓励潍坊籍人才回潍创
41、办各类经济实体。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学生来潍创业,支持留学回国人才来潍创业。引导农民工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领域返乡创业。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实施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众创空间、产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等载体建设。创新现有载体服务模式,完善创业培训、投融资、专业化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构建新型孵化载体,以省级以上开发区、大学及其科技园等为依托,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多途径创建孵化器,推进中国(潍坊) 国际人才创业孵化中心、山东半岛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潍坊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器、潍坊中介服务产业创业孵化器、齐鲁创智园、北虹桥电商科创产业园、大学生创业
42、加速器、企业家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鼓励领军企业建设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创业特色园区,培育创客谷、中科云创等孵化新业态,支持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大学生创业苗圃。盘活闲置商业用房、工业厂房、租赁房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拓宽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扩大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发挥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支持早中期、初创期创新企业发展。调整完善创业担保贷款相关政策,提高小微企业和创业人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成立创新创业委员会,加强对创新创业的规划、协调和日常推进,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优化提升服务水平。健全创业人才培养机
43、制,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发展企业管理、财政咨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第三方专业化创业服务。建立健全创新发展评价机制,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十三五”时期创新发展指标体系类别主要指标单位 2020 年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家 100 新增国家级平台家10 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2 8 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15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0 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提高%1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7 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家 600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家 100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家100 各类科
44、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家100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10第三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和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推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 300 个以上投资过 5 亿元的产业项目建设,总投资 6000 亿元。第七章创新产业调控机制坚持进退并举,创新产业调控思路,增强产业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防范化解经济风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与教育、人才、科技、文化、金融
45、等跨界融合发展,创造更加高端高质高效的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骨干企业进行产业链垂直整合,向上游整合研发设计、原料供应和零部件配套等环节,向下游整合产品品牌、销售渠道和物流保障等环节,压缩与转移成本,增加产品和企业的附加值。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和承载园区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提升产业配套度,开展技术合作攻关,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实施企业成长计划,集成资源要素,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行业优势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梯队结构,引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实现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46、。实施“好品潍坊”行动,完善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商标品牌战略运行机制,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制定品牌管理体系,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加强区域品牌培育,组织实施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大地理标志产品的挖掘、培育和管理力度。实施国际品牌并购计划,利用我市优势产业资源,选择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合资合作、参股控股兼并一批,通过先行代工生产、择机收购利用一批,通过国内建厂引进一批,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提升我市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到 2020
47、 年,企业商标国际注册量达到 300 件。加强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展国内外标准对标达标行动,以品牌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四大领域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提高标准供给质量。提升完善农业标准规范,推行农业全程标准化生产,促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强化新兴产业标准引领作用,加大新技术与标准融合力度,推动新技术向标准转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标准水平,加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标准研制和实施力度,研究制定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完善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并组织实施。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科研院所等建立团体联盟,制定引导规范行业发展的团体标准。设立标准创新奖励专项基金,引领标准自主创新活动。重点推进山东省能源效能计量评估中心、山东省测绘仪器计量中心、山东省内燃机检验检测中心、山东省声学光学计量检定站、山东省电离辐射与医学计量检定站潍坊分站、山东省电能计量检定站潍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