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进程.PPT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164262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进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苏联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进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苏联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进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苏联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进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苏联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进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苏联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进程 l 一、战后初期苏联经济的恢复与体制问题 l 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成为战后初期苏联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 l 战后苏联实行了第四个五年计划,到完成时,苏联的工业建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恢复和新建了 6200个大企业,建成了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进行了首次核武器试验,工业总产值比 1940年增加 73,但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轻工业产值只增加 22,农业产值则未能完成计划指标,也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体制的僵化l 斯大林晚年,苏联模式已经僵化, “领袖意志 ”即 “国家意志 ”,国家的发展路线完全取决于斯大林的个人决策。l

2、 斯大林在领导国家取得历史性胜利后日益趋向于保守,他把自己建立的体制模式看作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允许揭露这种体制模式的弊端,更不允许对这种体制模式进行改革 。l 为了扼杀党内外已经出现的改革意识,防止改革势力的形成,从 1947年起,斯大林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对所谓 “资产阶级思潮 ”和 “反马克思主义观点 ”的批判运动,斗争的矛头最后指向被斯大林视为异端和潜在威胁的中央或地方领导干部,类似 30年代的政治清洗再度展开。“列宁格勒案件 ”的制造是 30年代各种冤案的翻版,其目的就是为了把可能成为斯大林 “反对派 ”的政治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此确保斯大林的个人权力和 “斯大林模式 ”的稳

3、固。 l 斯大林还在理论上制造不可逾越的禁区,用撰写 “经典著作 ”的方式为 “斯大林模式 ”确定理论教条。 1952年,斯大林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理论著作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斯大林用个人的理论权威排除了其他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探索,确立了 “斯大林模式 ”在理论上的唯一正统性。l “斯大林模式 ”体制的僵化最严重的弊端表现在权力机制领域,即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l “医生间谍案 ”没有任何事实根据,是保安机关迎合斯大林的病态心理而蓄意制造的。这类案件的发生即使在政治清洗周期性进行的苏联也属荒唐之举,它表明, “斯大林模式 ”的运行已经偏离常态,这个僵化的体制已

4、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二、赫鲁晓夫改革l 1、改革的历史背景 l 1953年 3月 5日,斯大林逝世。作为过渡性的领导班子,马林科夫继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主持党中央书记处,在领导核心中突出位置的还有主管外交的莫洛托夫和负责保安机构的贝利亚。由于 “斯大林模式 ”体制缺乏民主选择机制,所以权力的继承是通过权力斗争来完成的,这场斗争很快就在过渡班子中展开了。l 清除贝利亚和马林科夫后赫鲁晓夫集中掌握了苏联的党政大权。l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展开了对 “斯大林模式 ”的改革尝试 。赫鲁晓夫的改革方针确立 l 1956年 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

5、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 “和平共处 ”、 “和平竞赛 ”及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 “和平过渡 ”,这是对斯大林 “资本主义总危机 ”理论的修正;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为 “列宁格勒案件 ”等冤案平反,改变保安机关权力不受制约的非正常状态;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 “个人崇拜 ”,恢复 “集体领导原则 ”。为了以更明确的立场表示自己与 “斯大林时代 ”决裂,赫鲁晓夫不顾中央主席团其他成员的反对,在结束大会议程后,作了以批判斯大林为主题的 “秘密报告 ” 。 “秘密报告 ”从破坏集体领导原则、破坏革命法制、破坏民族关系、导致

6、苏德战争初期失利、制造个人崇拜等方面列举大量事实和案例对斯大林的错误和罪行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秘密报告 ”成为对苏联自身的改革、对国际共运和国际形势均发生重要影响的一一个事件。2、改革 的内容l 政治改革:l ( 1)平反冤假错案。二十大后,对 30年代以来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审查,大部分冤案得到平反。缩小了保安机关的权力,内务部只负责社会治安。过去那种保安机关自成体系、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只听命于个人的局面得到了改变。 l ( 2)颁布 系列的条例、法规,恢复和加强司法制度。先后颁布了 刑事立法纲要 、 刑事诉讼纲要 、 民事立法纲要 、 民事诉讼纲要 、 法院组织立法纲要 、 检

7、察长监督条例 等法律文件,为建立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l ( 3)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作一定程度的调整,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l ( 4)对各级领导干部 (中央最高层除外 )的任期和定期更新也作了规定,废除了干部终身制。l 赫鲁晓夫在政治体制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纠正一些 “斯大林模式 ”最突出的弊端,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经济体制改革 l 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首先,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l 其次取消义务交售制和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制 ,实

8、行统一的农产品采购制度。l 放宽了对个人经营副业的限制,扩大了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l 大力提倡垦荒运动,在中亚、西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垦荒。 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l 将原来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改为由经济行政区管理。l 撤销了 25个中央级部委,设置 105个经济行政区,由这些经济行政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属下的专业管理局对工业企业实施筲理。l 这种改革并没有改变企业的地位,而只是变换了企业的上级领导部门,所以它没有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只是在 “条 ”与 “块 ”之间进行了权力的调整。 3、改革的意义与后果 l 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

9、制方面的改革是浅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 “斯大林模式 ”的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后期,随着他本人政策举措的失误、权力集中程度的提高,苏联体制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再度凸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又朝着危机的方向发展。l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 个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阶段。作为对 “斯大林模式 ”进行改革的第一步,这个阶段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这个阶段及赫鲁晓夫本人所表现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改革的客观趋势虽然已经出现,

10、但是改革的主客观条件都很不成熟,因此改革的诸多失误和失败都是历史的产物。这种历史的复杂性对日后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勃列日涅夫改革 l 1、政治改革政策调整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央集权、克服地方分散主义、稳定干部队伍上、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 1964年 11月中央全会决定将赫鲁晓夫执政后期一度分成工业和农业两个系统的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组织重新统一起来。( 2) 1965年 9月中央全会决定撤销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恢复工业部门的中央管理体制。( 3) 1966年 3月苏共二十三大决定废除赫鲁晓夫时期实行的干部定期按比例更新制度,同时在修改后的党章中将党中央主席团改名为政治局,设党中央总书记取代原第一书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