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166202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潍坊职业学院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蚕桑技术专业改革与建设紧紧围绕社会对于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为中心,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继续创新实践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教学体制,努力开闯一条符合高职教学特点并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方案,使桑蚕技术专业成为全省闻名的产学研结合及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基地,在培养专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方面收到更加良好的效果。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如下: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继续开展创新实践的 “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

2、桑蚕技术专业进一步总结近年来在强化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不断探索,力求达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结合又相并行,根据桑蚕专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将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贯穿在三年全学程的教学活动中。采用时间由短而长,内容由少到多,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的教学方式,技能培养 3 年贯穿始终不断线,配套完善创新实践的 “三、三、三” 人才培养模式。1、三段培养新招收的三年制学生实施由校本部农场教学基地农村校外基地的三段教学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即入校后的前 3 个学期在校内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第二阶段为第 4、5 学期,搬到校内基地上专业课及专业实践,时间为一年,以桑园、蚕室为实践教学场所,把理论教学与实践

3、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直接参与桑园管理和春秋两季养蚕制种生产计划的制定和专业实习实训。第三个阶段在第6 学期,到农村进行综合生产实习,进行农村实际生产的全面实践锻炼,对蚕农在桑树育苗、桑园管理、养蚕生产技术及蚕茧收烘综合生产环节上进行技术指导,在农村实际生产中锻炼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2、三个穿插在新生入学后的前 3 个学期中,每个学期让学生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各学期均穿插专业生产单项技能实践及专业劳动 1 周,参加春、秋、冬单2项桑园生产管理及协助高年级学生采桑、喂蚕、制种。栽桑养蚕、家蚕良种繁育是一项操作性强、工序复杂、要求严格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室外桑园技术管理和室内养蚕及

4、制种处理。为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以上技术技能,必须充分利用基地,从增加感性认识入手, 反复实践,让学生经历从了解到熟悉,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达到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掌握技能的目的。3、三个循环即在 3 年学程的后 3 个学期中,每个学期分别安排一次 2 个月的养蚕、制种、桑园管理、综合校内教学实习及毕业前的农村生产实习,使学生在校完成养蚕、制种、桑园管理的三个生产实践循环过程。在实践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承担生产任务,做到顶岗上班实习,以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及所完成的产量、质量指标及工作成效评定实习成绩,并与奖学金及评优挂钩,从而促使学生变压力为动力,促进其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在毕业前的农

5、村生产实习中,采用深入生产一线,进村驻户,包村包片,带实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在实习中既当技术员又当养蚕工作人员。同时学生每到一处,通过广播、技术讲座、黑板报等形式,对蚕农进行科技培训,达到了既锻炼学生又帮助农民致富的目的。二、配套实施“三、三、三”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目标1、 “三、三、三” 人才培养模式与产教紧密结合,进一步促进教学基地管理及效益的提高。根据近些年教学改革的实践需要,校内教学基地已初具规模,为专业师生提供了优良的教学实习场地。为进一步适应办学的需要,蚕桑技术示范专业的建设要在教学基地上继续建立树种树型齐全、灌溉设施先进、标准化程度高规模适度的示范丰产桑园,完善配套相应的水暖加

6、温、电器控温的规范化蚕室和配套附属设施,真正建设成为基地样板、适于教学、社会示范,充分发挥出教学效益生产效益社会效益的先进实习实训基地。形成集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经营管理五位一体的校内实习场所,而且为我省蚕业生产起到示范作用,成为我省高职院校专业基地建、管、用中的一支奇葩 。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 计划大力开展产教结合,充分发挥本专业教师的技术优势,利用校内教学基地,结合校内教学生产实习, 每年承担山东省丝绸总公司安排一定量的蚕种生产任务。给全省 10 处县市丝绸公司提供万余盒优质蚕种,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加之蚕桑副产品的加工,力争创产值达 40 余万元,形成3专业办产业、产教紧结合

7、的基本格局。同时,我们将养蚕制种所得收入用于增添实习设备,购置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改善师生的实习工作条件,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形成教学结合生产,生产促进教学蓬勃发展的格局2、配套实施“三、三、三” 人才培养模式,大力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在专业建设方案的配套实施中,要结合“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不仅使专业的校内外教学基地成为强化实践教学、优化人才素质培养提供重要条件,而且要成为师生结合教学、生产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场所。教师结合所教课程,组织学生一起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解决当前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难题,以取得更好的科技成效。现专业已承担了院级 6 项科研课题,今年又上报了桑蚕原蚕人工饲料

8、的实用化研究及蚕桑副产品的系列化开发技术研究2 项省级科研项目。并且,专业计划继续大力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等,进行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在学校有关项目产生的基础上,培育一批省级重点教改课题和教学成果项目,争取有的项目和成果进入国家级行列。通过实施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科学研究的开展,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当地蚕业生产,而且锻炼提高教师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省蚕业生产做出应有的贡献。3、配套实施“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育受社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教学实习中,要继续开展产教结合,坚持“教学结合生产、生产促

9、进教学,教学生产双提高”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实习过程中,要根据生产进程和实习项目,采取“先讲后做、边讲边做或者做后再讲、集中讲座、分散指导、关键措施反复讲,重点技术反复讲,老师作示范,学生照着干”等多种形式,通过在校内基地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全部完成 100的实习项目,真正做到 “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转变过程。继续完善实施“课堂学理论,桑园、蚕室搞实践,学、做结合,学的理论有用,练的本领过硬”专业实践教学的成功做法。同时要求每个同学顶岗实习,都承担生产任务,落实产量、质量指标,实习成绩与工作成绩挂钩,使学生既有压力又有责任感,力求产教结合双丰收。以“三、三、三”教学模式为依托,进一步优化

10、实践教学安排,重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表达等综合能力,使毕业生具有理论、实践双重优势办学模式4、配套实施“三、三、三” 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造就一支适应高职教学的高4素质教师队伍。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高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与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提高我专业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让老师在参与产学研的过程中,大力提倡专业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干中教、学中干,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充实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锻炼教师从事生产、组织生产、指导生产的能力,大力造

11、就一支积极实干、吃苦耐劳、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在今后的专业建设实践中,青年教师要进一步加大实践锻炼,大力激励教师取得双师型资格证书。三、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蚕桑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适合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符合蚕桑行业要求,能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优势和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在蚕桑行业直接从事蚕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二)蚕桑技术专业人才业务规格1、思想政治素质要素 培养具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良好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热爱农村热爱农业,

12、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学农爱农务农、不畏艰辛、奉献农业的精神境界,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知识素质要素 掌握从事本专业目标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3、能力素质要素 具有较强的组织指导、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和自立创业的能力,能使用计算机进行生产信息管理,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4、身心素质要素 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体魄健全,心理健康,求真务实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能以及较好的心理素质。5、应职岗位各县、市、区丝绸公

13、司、乡镇蚕茧站、桑蚕育种场、缫丝厂、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等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5(三)应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1、栽培基础能力:掌握土壤性质、组成、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熟悉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性质、作用及使用技术,具备科学施肥和配方施肥的能力。熟悉植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规律,了解植物分类及植物生态的基本知识。熟悉植物的物质代谢、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逆境生理等内容。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2、桑树栽培管理技术能力:掌握桑树品种及其特点、桑苗繁育、桑园建立、树型养成,桑园管理和桑叶收获等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掌握山东省桑树主要病害、虫害的种类、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3、养蚕与蚕

14、茧的收烘技术能力:掌握蚕的内外部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及与生产相关的一系列理论知识,了解蚕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生理上的意义。了解蚕的滞育、化性、生殖、生理及其实践意义;熟练掌握蚕与环境、蚕室、蚕具、消毒防病及蚕种催青、收蚁、大小蚕饲养、上簇及管理等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理解蚕病的病理变化、传染规律、防治原理,防治蚕病发生的技能;掌握蚕茧收烘技术,了解生丝制造和品质价格分级的工艺概况,具有丝茧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4、良种繁育与育种技术能力:了解蚕种生产的经营管理与国家对蚕种品质检验的各项措施,掌握家蚕良种繁育技术及家蚕遗传育种理论,并具有从事蚕种生产工作的能力。5、科学

15、试验技术能力:使学生掌握各种蚕桑试验设计的要求和方法,并掌握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从而更好地能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6、蚕桑副产品加工技术能力:掌握桑叶保健茶、桑椹制酒、桑椹糖制品加工、桑椹制汁、蚕蛹加工、加工工艺及技术关键。(四)蚕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689(五)蚕桑技术专业课程的体系构架、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1)课程总学时安排在 2470 学时左右。便于学生自学、选修、开展创新和实践。(2)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 (3)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的构成,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计划的改革与调整为符合蚕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计划作如下修订:(1)

16、课程学时及比例共设置课程 28 门。其中公共课 7 门,公共选修课 3 门,共 10 门,占全部课程的 35.7;专业基础课 6 门,占全部课程的 21.4;专业课 6 门,专业选修课 4 门,共 10 门,占全部课程的 35.7。选修课共 6 门,占全部课程的21.4。 (见表 2-5)本计划课内总学时数 1602,其中:公共基础课 476 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9.7;专业基础课 458 学时,占总学时的 28.6%;专业课 408 学时,占总学时数的 25.5。公共选修课 72 学时,占总学时数的 4.5;专业选修课程 188 学时,占总学时数的 11.7%;必修课 1342 学时,占 8

17、3.8;选修课 260 学时,占16.2%。实践教学 862 学时(实验 226 学时);入学教育、军训、毕业教育 2.5 周,为32 学时;毕业设计答辩 1 周为 24 学时;实习、实训共 39.5 周,按每周 5.5 天,每天 8 小时,共 1738 小时,按 3:1 折算为 580 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比为 1368:862=6:4。全学程共 146 周,其中入学教育军训 2 周,毕业教育 0.5 周,理论考试 6周,运动会 1 周,机动 3 周,课堂教学 67 周,实习实训 39.5 周,毕业设计答辩1 周,假期 26 周。(2)专业核心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 主要讲授植物的形态、结

18、构及相关实验技能,植物分类知识,及被子植物主要分科,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及相关测定技术,植物生态的基本理论。土壤肥料主要讲授土镶的固相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肥力因素、植物营养与施10肥原理、常用化肥及有机肥的性质及施用、施肥技术。蚕体解剖生理主要讲授蚕的生活史及各发育阶段的特征,蚕的体壁、消化、血液及循环脂肪体、呼吸、排泄、丝腺、神经、肌肉,蚕的营养与代谢、生长和发育、生殖和发生。桑树栽培技术主要讲授桑树的生物学特性、品种选育、桑苗的繁育、桑园建立、树型的养成、桑园施肥、桑园管理、桑叶收获。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讲授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昆虫的基本知识;病虫害的调查及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19、方法及其原理;桑树的病害;桑树的害虫。养蚕技术主要讲授蚕与环境、蚕室蚕具、养蚕准备、催青收蚁、蚕儿饲养、上簇采茧、夏秋饲养。蚕病防治技术主要讲授绪论、蚕病的基本概念、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原生动物病、节肢动物病、中毒症、消毒、蚕病的综合防治。丝茧学技术主要讲授茧的品质、茧丝的品质、蚕茧收购、茧站管理、蚕茧干燥与贮藏、生丝制造与检验分级。家蚕良种繁育与育种主要讲授家蚕品种和良种繁育制度、原种催青、原蚕饲育、蚕种检验选择保护、制种技术、蚕种保护、蚕种的浴消和整理、蚕种的人工孵化、原种和原原种的培育。 蚕桑副产品加工技术主要讲授桑叶加工、桑椹加工、桑枝加工、蚕粪加工、蚕蛹加工、蚕蛾加工、丝绵拉制及

20、丝棉被加工、丝副产物的加工。(3)毕业论文要求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开展学习、研究和创新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全面检验。首先让学生查阅大量相关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写出文献综述,然后进行开题、研究计划的实施及论文的11撰写,最后是毕业论文答辩。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六)近一步改进与完善“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1、完善实施学历教育和技能认证培训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桑蚕技术专业为培养适合蚕桑基层生产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改革现有的“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蚕桑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

21、标,为深入了解和掌握蚕桑产业发展和各地、市丝绸公司、蚕种场、缫丝厂等企业对蚕桑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从 2000 年开始,本专业每年结合人才需求会议,在学院举行一次山东省蚕桑行业的毕业生能力需求标准的讨论会,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调查和专题研讨,征求蚕桑行业主管部门、企业领导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标准,进行蚕桑高级技师的资格培养考核工作,保证毕业生获行业高级工证书率达 100%,同时完善了蚕桑本科的学历教育,为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2、改革办学模式,建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高职教育就是为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级应

22、用型人才而服务,近年来,蚕桑技术专业先后与东营阳光丝业有限公司、广通青州蚕种场、昌邑丝绸公司、广通方山蚕种场、昌乐丝绸公司等 10 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合办学协议,今后 3 年内继续签订 3-5 家省内大型的行业集团,走产学研的路子,进行深层次的联合办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合办学,专业负责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工作,蚕桑企业充分发挥行业技术、培训课程资源、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与学院在开展专业建设,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开展教材建设等方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强了办学活力,初步形成了“订单式”的办学模式。同时加强专业与行业之间生产服务领域的科研、技术、服务等交流,使的专业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3、走开放式建设路子,建设蚕桑高职师训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蚕桑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近年来,蚕桑技术专业以专业课教师为重点,选用优秀的教育教材,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师资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初步建立了一支既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又熟练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为营造真实的蚕桑职业技术教育实训环境,继续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力争每年投资 20-30 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