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176974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2.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年)年)大纲说明大纲说明大纲说明(送 审审审 稿)长沙市人民政府二 OO 九年五月i目 录1 引言 .11.1 规划修编背景 .11.2 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21.3 本轮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31.4 规划修编指导思想与原则 .31.5 规划基数 .42 区域概况 .62.1 区位条件 .62.2 自然概况 .72.3 历史文化 .82.4 经济社会 .92.5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103 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23.1 中心城区目前规模偏小,有待快速扩展 .123.2 土地资源供求矛

2、盾日益尖锐 .123.3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 .133.4 城乡、区域土地利用尚需加大统筹力度 .134 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 .154.1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54.2 主要经济发展目标 .164.3 人口和城镇化率 .185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25.1 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评价 .225.2 土地利用适宜开发度评价 .235.3 土地利用开发度保护度关联分析 .255.4 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 .266 建设用地需求分析 .286.1 建设用地总规模 .286.2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356.3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36ii7 耕地补充分析 .397.1 耕地

3、补充潜力分析 .397.2 耕地补充预测 .428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438.1 耕地保有量 .438.2 基本农田保护 .469 土地利用生态格局 .479.1 生态控制区 .479.2 关键节点 .479.3 区域景观格局 .4810 中心城区规模与布局 .5010.1 中心城区发展规模 .5010.2 中心城区主要扩展方向 .5310.3 中心城区扩展范围 .5311 规划指标分解 .5611.1 湖南省下达给长沙市的指标 .5611.2 指标分解内容 .5611.3 指标分解结果 .5712 关于规划修编过程 .5912.1 规划修编工作流程 .5912.2 规划修编组织 .601

4、2.3 规划修编前期研究 .6212.4 规划大纲编制 .6313 关于近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 .6513.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513.2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6613.3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67附表 .68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大纲说明11 引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下简称规划修编)和土地管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 号)、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

5、土资发2004133 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 号)、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 ”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5182 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 号)、报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国土资发200654 号)、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的通知(国发200833 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

6、地布局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0 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发200943 号) 等文件。湖南省对规划修编工作也十分重视,下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532 号文件的通知(湘政办发200530 号)等文件,对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和湖南省对规划修编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形成了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现对大纲中若干问题给予说明。1.1 规划修编背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湖

7、南省“35”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 2007 年 12 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确定了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成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要实现这些目标,各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大纲说明2用途建设用地需求都将显著增加。同时,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保证足够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这将导致长沙市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约束性进一步加大。如何解决日益尖锐的土地供需矛盾,保障长沙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

8、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为了适应党的“ 十七大” 以来的新形势、新要求和国家、湖南省一系列战略政策调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各用途用地,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加强耕地保护,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有必要进行新一轮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1.2 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快速增长、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式下,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妥善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强化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9、。2005 年长沙市耕地保有量 284503.08 公顷,在长沙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九年间,耕地面积仅有小幅减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 248000.00公顷,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日益严格规范。推进了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产出率由 1997 年的 42.48 万元/公顷增加到 2005 年的 94.97 万元/ 公顷,提高了 123.56%。规范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997-2005 年,长沙市土地整理补充耕地 417.22 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 45.46 公顷,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1957.44 公顷,低坡园林地开发补充耕地 3459.72 公顷,改变了规划实施前基本只

10、占不补的局面,缓解了耕地数量急剧下降的趋势,有效缓解了土地供需矛盾。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注意妥善处理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1997-2005 年,全市累计实现生态退耕面积约 3520.75 公顷,土地退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一方面,规划实施的十年来,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及其带来的用地需求远远超出规划编制时候的预计;另一方面,长沙市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新增建设用地布局方向发生变化。因此,上一轮规划实施的难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新增建设用地等主要规划指标提前用完,部分重点发展区域建设受到基本农田的制约,市内无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

11、20 年)大纲说明31.3 本轮规划的目标与任务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在保护全市耕地资源的基础上,统筹供给、需求、利用的关系,通过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科学布局、盘活存量、挖掘潜力,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妥善处理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与建设生态的关系,不断提高土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基于上述目标,规划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 围绕长沙市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统筹安排各用途用地,调整土地利用布局。 加强用地存量挖潜,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障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合理用地。 加强生态建设、环境整

12、治及历史文物保护。1.4 规划修编指导思想与原则1.4.1 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湖南省对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对土地管理的要求,并根据长沙市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状况,规划修编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规划期内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实现长沙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立足中部崛起战略,积极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 服务于建设国家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的目标。1.4.2 规划修编的原则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大纲提出了本轮规划修编必须坚持的 4 项原则,长沙市土地利用总

13、体规划(2006-2020 年)大纲说明4即: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1.5 规划基数1.5.1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的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0 号),明确指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通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或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得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因此,长沙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 2005 年

14、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本轮规划范围为长沙市行政管辖区域,即芙蓉区、开福区、雨花区、天心区、岳麓区、望城县、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总面积 1181946.29 公顷。2008 年 6 月,根据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望城县含浦等三个镇划归岳麓区管辖的通知(湘民行发2008 2 号),将望城县含浦、坪塘、莲花 3 个镇成建制划归岳麓区管辖,望城县的雷锋镇委托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2008 年 9 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又下发了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望城县雨敞坪镇划归岳麓区管辖的通知(长政函2008107 号),将望城县雨敞坪镇成建制划归岳麓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望城县(含雷锋镇)辖 12 个镇、3 个

15、乡,总面积 969.54 平方公里;岳麓区辖 10 个街道、5 个镇、1 个乡,总面积 530.85平方公里。为便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本轮规划根据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对 2005 年岳麓区和望城县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各区(县、市)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参见附表 1。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采用 1997-2005 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附表 2)。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大纲说明51.5.2 经济数据本轮规划的经济数据来源于长沙市统计年鉴 (附表 3) 。其中,2005 年长沙市 GDP 1519.90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6、881.44 亿元,工业总产值1300.62 亿元。1.5.3 人口数据本轮规划的人口数据来源于长沙市统计年鉴中的户籍人口数据和长沙市公安局提供的暂住人口数据(附表 4) 。2005 年长沙市总人口 722.35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 620.92 万人、暂住人口 101.43 万人。城镇化水平数据来源于长沙市统计年鉴,2005 年长沙市城镇化率 53.87%。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大纲说明6图 2.1 长沙市区位图2 区域概况长沙市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交通和商贸中心,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2005 年,长沙

17、市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五区,长沙、望城、宁乡三县和浏阳市,东西长约 230 公里,南北宽约 88 公里,幅员 11820 平方公里。2.1 区位条件长沙市位于湘中偏东北,湘江下游,洞庭湖以南,东经 11153-11415,北纬 2751-2841之间。东临江西省宜春、萍乡两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长沙市水、陆、空交通网络齐全。铁路有京广、洛湛、焦柳铁路贯穿南北,湘黔、浙赣、石长铁路连接东西。公路四通八达,京珠、长永、长益、长潭高速贯穿全境。内河航运便利,经过湘江、洞庭湖可以通江达海。黄花国际机场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空港之一。长沙市还是以长江三角洲城

18、市群为核心的华东经济圈和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是华东经济圈沿长江向内陆辐射、华南经济圈沿京广铁路向内陆腹地扩展的必经之地,又位于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四大全国性商贸中心聚辐的交错地带,东南西北四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可在长沙地区产生叠加效应,使之成为支撑沿海、沿江开放地区的后方基地和促进内地开发的先导城市。长沙市在全国“ 东靠西移” 、 “南北对流”的战略布局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枢纽作用。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大纲说明72.2 自然概况(1)地貌长沙市处于湘中丘陵向滨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起伏较大,东、西两端山地环绕,中部渐趋低平,南部丘岗起

19、伏,向北倾斜,逐渐平坦开阔。市域内最高处大围山主峰七星岭海拔 1607.90 米,西部雪峰山余脉东伸,最高处沩山瓦子寨海拔 1071.80 米。中部湘江斜贯,最低处乔口湛湖海拔 23.50 米,境内最大高差 1584.40 米。区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比例分别为30.70%、19.30%、28.60% 、21.40% 。图 2.2 长沙市地形概况(2)土壤市域范围内土地的母岩主要有花岗岩、变质岩、灰岩、砂砾岩、红岩和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七大类,发育成以红壤、水稻土为主的十个土类,二百一十六个土种。土壤大多土层深厚,适种性广。(3)气候长沙靠近北回归线,位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土地肥沃,江河密布,作物生长期长,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年平均气温 16.8-17.3C,年平均无霜期 275 天,年积温 5457C,年日照时数 1555-1750 小时,年降水量 1300-1600 毫米。农作物活跃生长期 4-9 月集中了全年 63.3%的日照,64.5%的热量和 65.0%的降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