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工业革命下的中国工业强国战略黄 群 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3年 8月 15日提纲 一、世界工业化新趋势及其影响 二、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大国国情 三、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强国战略工业化是指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由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转变的经济发展过程,也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社会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这一过程已经进行了近 300年,但是,完全进入工业社会 国家只有 33个 国家, 人口大约也只占世界总人口的 20%多。1970年前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2010国家卢森堡、挪威、日本、
2、美国、冰岛、瑞典、丹麦、英国、芬兰、奥地利、荷兰、加拿大、德国、比利时、法国、巴哈马群岛以色列(1971)、意大利 (1973)、香港 (1978)、爱尔兰 (1980)、新加坡(1981)、澳门(1982)、西班牙 (1987)、塞浦路斯 (1989)韩国 (1996)、希腊(1996)、安提瓜和巴布达 (1997)、葡萄牙(1997)、斯洛文尼亚(2000)、马尔他 (2000)、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2006)、阿根廷 (2008)注:括号中的数字是人均 GDP达到 9910美元 (2005年不 变 价美元 )的 时间 。资 料来源:根据 World Bank Database数据整理。
3、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并纷纷实施 “ 再工业化 ” 战略。在战略实施中需要寻找科技创新战略支撑点和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以占领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能源领域 : 重大突破的是美国页岩气技术信息化领域 : 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突破和逐步深化,则对世界未来经济竞争格局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 。 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地不是体现为制造业直接创造的价值或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是体现为制造业所蕴含的生产性知识的复杂性。 美国哈佛大学和 MIT等机构的一份合作研究显示, 在过去 60多年间,由生产性部门产品复杂性所反映的一国生产性能力是所有
4、预测性经济指标中能够最好地解释国家长期增长前景的指标,国家间的生产性能力差异能够解释国家间收入差异的至少 70%, 而制造业中的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医疗器械、化学工业和数控机床等制造业是生产性部门中产品复杂度最高的行业。这种从能力视角解释制造业经济功能的研究发现意味着,虽然制造业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制造业本身所蕴含的生产能力和知识积累却是关系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绩效的关键。 因此,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该部门直接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更体现在它对于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驱动作用( Hausmann&Hidalgo, 2011) 。 奥巴马提出并启动了美国 “ 先进
5、制造伙伴(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AMP) ” 计划 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制造 业发 展 战 略 规 划与政策措施国家 主要优势领域 政府推动发展的主要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美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 先进技术计划 ” 、 “ 先进制造技术计划 ” 、 “ 下一代制造 行动框架 ” 、 “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 )计划 ” 、 “ 集成制造技术路线图计划 ” 、 “ 鼓励制造业创新 ” 等。日本汽车、信息家电、机床、机器人、新材料、纳米技术、燃料电池等。“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 、 “ 制造业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 ” 、
6、“新产业创造环境调整计划 ” 、 “ 智能制造系统计划 ” 、 “ 极限作业机器人研究计划 ” 、 “ 新产业创造战略 ” 、 “ 面向光辉日本的新成长战略 ” 、 “ 制造技术国家战略展望 ” 、 “ 技术创新25法 ” 等。德国机械制造、电子、汽车、化工等。“ 制造技术 2000年框架方案 ” 、 “ 2000年度德国综合技术创新能力报告 ” 、 “ 微系统 2000计划 ” 、 “ 面向未来的生产 ”、 “ 德国 21世纪信息社会行动计划 ” 、 “ 欧盟信息高速公路” 、 “ 欧盟框架计划 ”“ 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 ” 等。以重振制造业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并不是简
7、单地提高制造业产值比例,而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来提升复杂产品的制造能力以及制造业快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能力,这种制造业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使得制造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虽然这两种趋势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20世纪世纪八九十年代,但金融危机后,随着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视,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制造业信息化和制造业服务化 成为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重要趋势。制造业服务化是指企业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加完整的 “ 包( bundles) ” ,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等,即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的角色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产出服务化的演进包括四个阶段,即物品
8、 物品和附加服务 物品服务包 基于物品的服务或功能 制造业服务化及其影响服务和制造:从分离到整合服 务 种 类 2009年 2007年1 设计 和研 发 服 务 23.21% 21.92%2 系 统 解决方案 15.92% 15.70%3 零售和分 销 服 务 12.33% 11.94%4 维 修和支持服 务 12.14% 12.18%5 安装和运行服 务 5.35% 5.10%6 金融服 务 4.89% 3.83%7 财产 和房地 产 服 务 3.80% 3.89%8 咨 询 服 务 3.37% 2.69%9 外包和 经营 服 务 2.06% 1.07%10 采 购 服 务 1.46% 1.68%11 租 赁 服 务 1.18% 1.15%12 运 输 服 务 0.19% 0.20%全球上市公司制造企 业 提供服 务类 型资 料来源: Neely(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