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民工素质状况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177779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9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农民工素质状况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浙江省农民工素质状况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浙江省农民工素质状况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浙江省农民工素质状况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浙江省农民工素质状况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浙江省农民工素质状况调研报告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办公室课题组农民工作为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06 年由国务院研究室牵头完成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表明,全国外出进城务工农民约12 亿人,加上在本地 乡镇企业就业的农 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超过 2 亿人。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成了中国顺利快速地跨入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浙江作为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发达地区,是全国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之一。据统计,浙江现有农民工 1783万人左右,占到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在部分开放程度较高、 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2、,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本地常住人口。大量农民工常年工作和生活在城镇,解决其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使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如何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迅速而全面地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则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为此,我们采取全省 11 个市联动的方式,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专家咨询等途径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全省农民工生活、工作情况及素质状况,总结探索各地加强农民工2素质教育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建议和对策。一、开展农民工素质状况调研的现实背景农民工问题在中国推进现代化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具有特

3、殊的历史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民进入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是乡村文明融入城镇文明的过程,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型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城乡、区域 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农民工的整体素质状况及其文明程度,事关 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对于提升中国现代化的竞争力和城镇化的水平,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的同时能否顺利就业,安居乐业,能否与当地城镇居民和谐共处

4、,直接关系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一是由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引起的就业难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影响。就业乃民生之本。目前制约农民工就业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农民工自身技能的缺乏和整体素质偏低。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 47.49%的农民工认为没有技术是求职的最大障碍和困难,28.77%的农民工认为学历太低是求职的最大障碍和困难,自身素质不高对就业的限制在3农民工中已经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共识。没有掌握任何技能的农民在城镇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就业难度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大。而农民如果在进城的同时无法顺利就业,整日无所事事游走在城镇及周边地区,无疑会给当地的发展稳定带来许多潜在威胁。我

5、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农民抱着致富的强烈愿望盲目进城,由于不能马上找到一份赖以维持生计的工作,又不愿意回乡,渐渐沦为乞丐甚至“铤 而走险” 走上犯罪道路,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输入地的社会稳定。目前在一些城镇城郊结合部普遍呈现出的严峻的治安问题,有不少与此有关。据公安部门统计,流动人口作案已占城镇总发案数的 60%以上。我省一项关于城镇外来工犯罪问题的调查指出,犯罪的外来民工中有 35%的人在经济上陷于困境的原因是由于失业、无工作。二是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导致的非理性行为方式影响社会和谐。由于受文化程度、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多数农民工在遇到讨薪不成、同事纠纷、遭受不公平待遇等自身权益受损的问题

6、时往往会比较冲动,容易采取简单化的方式进行处理,甚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暴力手段,而很少去走法律或信访等合理途径寻求解决。另外,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制度及由此派生而出的就业、教育、医疗、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由于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将农民工群体天然排除在外,使农民工始终处于“边缘化” 的尴尬境地,他 们虽身在城镇,但缺乏与城镇居民共同的语言与归宿意识,缺乏话语权,易对城镇主流社会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形成反政府反社会倾向,用不良4行为向社会“抗议” 。调查显示,有 17.1%的进城务工人员认为城镇居民对他们有偏见,较为孤独与自卑的自我认识,使农民工难以融入城镇主流生活,深感自己处于一种被忽

7、视、被排斥、被边缘化的境遇之中。由于以上原因,农民工在城镇遭遇的政策歧视、社会排斥及各种权益受损的局面,较之以往更容易引起显性的群体利益冲突与社会对抗。如近年来发生的有些社会冲突,起因并不复杂,事情也很简单,但由于大量与起因并无关联的“无直接利益冲突者”的参与和借机滋事,使得冲突规模急剧扩大,矛盾十分棘手,而参与其中的大部分又常常是流动人口。事实表明,农民工问题正在由农民工的个体及局部问题转变成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并可能成为“十一五” 期间影响社会和 谐稳定的一大因素。三是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成为其顺利融入城镇的主要障碍。农民工素质不仅关系生存和就业,还影响其身份地位的提升。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李

8、强研究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实现了农民身份向工人身份的转变,农民工的初次职业流动表现出地位的明显上升趋势。然而,城镇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地位变化微小,尽管频繁更换工作,但地位的总分值只有微小上升。究其根源,就在于教育水平的低下和技术能力的缺乏,使农民工难以满足现代化大生产的需求,如劳动者的知识化、技术化,工作的组织性、协作性,居民观念的现代化、科学化等。同时,由于农民工从乡村转移到城镇面临两种不同知识背景的转换,这两种知识背景相差太远甚5至截然相反,导致农民工在城镇的社会化过程出现困难,并继而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根据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的理论,在社

9、会变迁中,社会观念、社会价值准则、意识的变迁是最为滞后的,它不仅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而且滞后于社会制度的变迁。当地居民不能接纳农民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生活方式未能从原有的状态中转变过来,如随地吐痰、乱闯红灯、粗言脏话骂人、不能很好地使用普通话交流、衣衫不整不注重个人卫生等等。如今,随着农民工待遇的日益提高,仅凭外在的穿着打扮已经难以一下子判定城里人还是乡下人,过去“以貌取人 ”的方式越来越不灵验,但内在生活方式、文明气质的差别则仍在城镇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竖着一道明显的鸿沟。简言之,农民工融入城镇的过程,其实质是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市民化进程的快慢,恰恰取决于农民工素质提升的速度。(二)提高农民

10、工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力支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代新型农民,将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培育有文化、懂技 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说到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活新面貌要靠广大农民去创造,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迅速而普遍地提高,才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农民工虽然在城镇中发展,却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来自农村,根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离不开6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大量农民工的支持和参与。一是农民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在农村特别是欠发

11、达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大多务工在外,长年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留守在农村的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只靠这些留守人群来完成,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而务工农民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部队,也是精锐力量。这些农民与仍在农村的同龄人相比,普遍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意识较新、适应环境能力较强,大多是农民中的“优秀分子” 和精英群体。如果不注重 发挥农民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参与和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则无从谈起。二是农民工回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活力。随着农民大量进城,不少农民进城务工以后,转变了观念,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提高了素质。其中相当一部分返回家乡,利用在外

12、学到的技能和管理知识,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干事创业,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据中国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有近 500 万农民工已返乡回村,他们创办的企业约占全国农村现有乡镇企业总数的 1/5。调查显示,至 2005 年我省约有 65 万家企业由农民自主创办,而打工后回乡创业的企业占到 20.3%,外出经商回乡创业的占到 25.2%。不少农民工在打工的过程中学得了技术,开阔了眼界,历练成“能工巧匠”和经营 管理能手之后,便开始了他们自己的返乡创业之路。他们把资金、技术、信息、观念带回农村,在农业现代化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带动着家乡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为正在进行的社7会主义新农村

13、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农民工文明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农村新风尚的形成。对农民工来说,城镇就是一个“文明大课 堂” 。农民工背井离 乡来到城里,无疑是被城 镇高度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深深吸引。也许多数务工农民来到城镇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打工挣钱摆脱贫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身上所发生的脱胎换骨的变化,他们已经不是进城之初的“土得掉渣” 的农 民,而是从外到内越来越像城里人。只不过,这些悄悄的变化多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着。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新农民”的培育过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农村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看得见”的外在 变化, 还体现到农村

14、居民一 举一动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讲,农民工又恰恰是把城镇文明资源、文明理念有效配送到农村的重要载体。他们通过打工从城镇带回来的不仅是大量生活所必需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带回了经受城镇文明熏陶后形成的现代文明观念和生活方式。比如思维方式及审美情趣的改变、进取心及创业能力的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法治观念的形成等等,这些都给他们生活着的农村悄然注入了新鲜空气,推动农村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群体态度等文化现象的变迁。随着近年进城打工、返乡回流规模的扩大以及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回流农民工对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的积极影响的强大后劲也会逐渐显现出来。所有这些,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完成

15、但又不可能完全在农村就地解决的。8(三)提高农民工素质直接关系我省新一轮产业优化升级,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了“ 创业 富民、 创新强省” 总战略。走全民 创业、全面创新之路,需要富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体。农民工日益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成为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社科院人口经济研究所一份调研报告表明,我国改革开放近 30 年,劳动力流动对 GDP 贡献率达 21%,1 亿左右的 农民工已占第二产业岗位的 57.6%、商业 和餐饮业的 52.6%、加工制造业的 68.2%、建筑业的 79.8%。就全国范围而言,浙江是一个“ 进多出少”的劳务

16、输入大省。浙江省制造业、建筑业中,农民工占了 80%90%。在全省中小型企业和产业化体系中,农民工正逐步占据主体地位。如此庞大的群体,其素质状况和创造性如何,对未来现代化的推进至关重要。一是产业优化升级迫切要求迅速提升农民工素质。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作为浙江工业的主体,构成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全省人均 GDP 已超过 3000 美元,这标志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 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培育一批“ 块状 经济” ,形成 产业集群新优势,成 为“十一五”时期我省工业

17、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而要培育这种新的优势,就必须加快整合提升产业集群,使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这就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掌握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近9年我省部分制造业集中的地区频频出现的“民工荒” 现象,就暴露了目前技能型农民工严重缺乏的问题。我省现有 1300 多万职工中,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约 300 万人左右,其中中级工占 30%左右,高 级工以上仅占 10%左右。宁波从事制造业的工人为 120 万人,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为 34 万人,高级及高级以上技工不到 2 万人。宁波市企业高级技师、技师缺口达 74%,中高级技工缺口达 68%,初级技工缺口为 45%

18、。绍兴市 2006 年高级技工和熟练工“缺口 ”达 16 万人。永康 龙川门业技术工的月工资达到了三四千元,还由厂里安排住宿,但该企业的缺工率却达到 30%以上。 这样的问题在“五金之乡”永康成了上万家企业都面临的现实问题。“ 皮衣之都” 海宁因为制衣技工的 严重匮乏,每年至少损失 100 多万美元订单。招工难,尤其是“技工荒” 已成为全省许多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甚至已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有专家称,“ 技工荒”将比“ 电荒”更头 疼。 缓解“电荒”可能只需三五年,但缓解“ 技工荒” ,至少要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抽样调查显示,今后 35 年,浙江省内规模以上企业对技工的需求将增长 20

19、0%以上。技工缺口最大的是高级技师,达 93.8%,技师、高级技工、中级技工缺口率达 50%以上。尽快拥有一批高素质劳动者,是浙江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要求。如果不抓紧时间解决,将严重制约我省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浙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二是农民工素质偏低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瓶颈制约。浙江省城调队的抽样调查结果10显示:我省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培训。统计显示,全省产业集群企业就业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 0.04%,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占 1.85%,大专学历人员占 6.39%,高中学历人员占 23.21%,分别比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低0.

20、26、1.35 和 1.01、9.59 个百分点,而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比重达到 68.51%,比全国高出 12.21 个百分点,可见浙江产业集群企业员工中低学历人员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技能工人的缺乏成为我省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制约。当前企业产品加工制造水平低、材耗能耗大、劳动生产率低、安全事故多发等问题,都与从业人员素质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从目前我省技能型人才队伍现状来看,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层次不够合理,高级技能型人才比例明显偏低。这就要求新生代农民工为提高求职竞争力,必须不断接受培训,掌握适应产业升级后的劳动技能。三是农民工提供了技能工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来源。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十分完备,为其工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工人。如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等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 70%以上。而我国在这方面则相当落后。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 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 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 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 76.4%。由于人才培养周期长,加之职业教育学校极为有限,而对农民工的培训成本低、见效快,中国的产业工人最现实最直接地将产生于农民工之中。改革开放以后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