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镇江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镇 江 新 区 管 理 委 员 会2016 年 9 月I目 录第 一 章 发 展 背 景 与 形 势 .1第一节 “十二五” 发展回顾 .1第二节 “十三五”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第 二 章 贯 彻 新 战 略 、 寻 求 新 突 破 、 全 面 建 成 高 水 平 小 康 社 会 .8第一节 指导思想 .8第二节 基本原则 .9第三节 发展战略 .10第四节 发展目标 .11第三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体系 .19第一节 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 .19第二节 加速推动产业融合创新 .21第三节 打造一批开放式创新载体 .22第四
2、节 构建多元化金融创新体系 .25第 四 章 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特色化发展 .28第一节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28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31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2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33第五节 大力培育“互联网+” 新业态 .35第五章 提升开放水平,以国际化带动经济持续发展 .38第一节 拓宽开放合作空间 .38第二节 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39第三节 优化招商引资结构 .40第四节 加速外经外贸发展 .41第六章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 .43第一节 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 .43第二节 提升港口综合效能 .44第三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4
3、6第四节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48II第 七 章 提 速 生 态 新 区 建 设 , 实 现 环 境 绿 色 化 目 标 .50第一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50第二节 加强污染监控防治 .51第三节 加强环境修复与生态多样性保护 .53第四节 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 .54第八章 加快社会民生全面发展,建设幸福共享新区 .56第一节 全面推进文教体卫事业 .56第二节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59第三节 紧抓公共安全工作 .60第四节 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61第 九 章 推 进 体 制 机 制 改 革 创 新 , 实 现 治 理 现 代 化 .64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改革 .64第二节 提升政府服务质
4、效 .65第三节 健全社会管理机制 .67第 十 章 加 强 支 撑 保 障 , 确 保 规 划 工 作 高 效 实 施 .70第一节 加强完善组织领导 .70第二节 大力推进人才育引 .71第三节 科学实施政策引导 .731第 一 章 发 展 背 景 与 形 势“十二五”是新区开启国家 级开发区建设的第一个五年。全区 围绕“ 甲板起 飞” 战略, 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目 标与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 十三五” 时期应对国 际国内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加快推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回顾经济保持快速发展。2015 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550 亿元,“
5、十二五”期间年均增 长 16.6%,占全市比重由 2010 年的 13%增加到 1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4.9 万元, “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 15.8%;规模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 1906.53 亿元和129.12 亿元,是 2010 年的 2.4 倍和 2.7 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0 亿元,年均增长 1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 2300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竞争优势不断提升,2015 年全区新兴产业销售额 850 亿元,年均增长 29.9%,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由 2010 年的 32.3%增加到 53.1%;现代服 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形
6、成营业收入上亿元的物流基地,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32.5%。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生态农业体系逐步建立,带动区域农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0 年的 1.18:78.82:20,调至21.43:66.07:32.5,产业结 构优化效果显著。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大路通航机场成为华东地区首个类基地通用机场,围绕于此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已初步形成,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取得快速发展,2011 年以来,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长 39.6%;企业技术实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5.5%,“十二五” 期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
7、业 84 家、高新技术产品 236项。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 期间,累 计发放科技贷款 154 笔,总额达到 4.16 亿元,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2015 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 14.47 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 2.68%,较 2010年提高 0.35 个百分点;在强大科技投入支持下, “十二五” 期间累计完成专利申请 13390 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27 件,累计获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409 项。创新环境日臻完善。科技新城目前已成为全市最优质、最大规模的创新创业载体。 “十二五” 期间,新 认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 67 个,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 30 余次,累计
8、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160 余项;积极引进创新高端人才, “十二五” 期间,共引 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20 人,其中纳入省“ 双创计划” 人才 89 人,引进市“331 计划”人才 151 人;科技金融业蓬勃发展,获批全市首家省首批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入驻创投机构 28 家,管理基金规模近 30 亿元;充3分发挥各类孵化器平台有利条件,培育创客文化,形成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城乡统筹取得进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速,基本完成以“一主一副两镇” 为核心的空 间布局。交通体系网 络化,连淮扬镇铁路南北向交通大动脉建设不断推进,连镇铁路新区站正式获批设立,村镇公交开通数目持续增加,共
9、建成道路 97 条,长 157.38 公里;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共完成农村河道疏浚 354 万立方米,更新改造涵闸站 85 座;城市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完成 8 大免费主题公园以及圌山温泉的建设,完成工业载体建设 761 万平方米;新区城镇化建设效果显著,安置房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圆满完成辖区生态市创建目标,已建成省市级生态村 17 家,市级以上生态村占行政村比例超过 90%。2015年,新区林木覆盖率达到 26.5%,城 镇绿 化覆盖率达到 40.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超过 90%;“十二五” 期间获 批为国家循 环化改造试
10、点示范园区, 2011-2015 年,共关停电镀企业 7 家、造纸企业 6 家、小化工企业 9 家,进行自愿清洁生产企业超过 20 家。对外开放成果显著。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优势平台,继续推进开放型经济,2011-2015 年实际到位外资累计超过 26.9 亿美元,2015 年进出口总额达到 37.6 亿美元。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先后开展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中意农业创新示范园、海峡两岸(镇4江)新材料产业合作示范区等国际合作项目,实现了与诸多国际知名企业的直接对话交流;镇江出口加工区获批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成为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实现重点载体市场化运营,瀚
11、瑞控股完成首轮市场化改革,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以及大学科技园均已采用实体化公司运作模式;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医院、学校改革成效显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精简机构,建立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的薪资制,落实同岗同酬、优岗优酬;行政审批改革走在全省开发区前列,公布了行政审批“四张清单”。人民生活稳步提升。2015 年,城镇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7551 元和 18525 元,年均增长分别为 9%和 10.3%;大力实施就业创业跟踪援助工程,城镇调查失业率 5%,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 98%,社会救援机制不断完善,城乡低保
12、应保尽保,救助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区在科教文卫等事业方面取得了全面进步。各阶段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公、民办教育多元融合发展,5年间完成各类教育投入 12 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 30 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不断深化,CHC 医疗集团入驻新区,健康养老和医疗产业不断融合发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5达 98%以上,万人 拥有医疗床位数 42 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 1.3人;建成智慧乐园、圌山生态度假区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创成全市唯一省级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管理创新文明有序。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政府依法行政
13、、政协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党的统一战线、群团等工作扎实推进;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稳妥化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各类矛盾和风险, “十二五” 末全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 91%,公众安全感为 90%,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为 95%,2014 年获 批省首批“江苏省城市管理示范社区”,连续十一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区 ”。管党治党从严从紧。 “八个从严” 治党体系初步形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 严三实” 专题教育成果丰 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调整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制定出台镇江新区建立健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
14、制度的通知,党 风政风明显好转,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精神,严肃查处腐败案件。第二节 “十三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际经济与产业形势发生新变革。一方面,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正步入调整期,经济增速长期趋缓、大宗商品价格低迷、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国际纷争愈见凸显等情况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美、德、6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 ”战略,采取多项举措,力促制造业回流,这使得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下行与资本外流双重压力;与此同时,以“ 新能源+互联网” 、制造业数字化为驱动力的新工业革命正迅猛而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正在深刻改变经济发
15、展的动力与轨迹,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新工业发 展方式的创新与实践。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正面临制造业大变革的历史性挑战与机遇。国内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步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 转为中高速, 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动力转为创新驱动的新特征不断凸显。供需不匹配问题日益严重,以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供 给侧改革” 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思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正同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正逐步确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全面展开。 “创 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 伟目标坚定不移。在此 带动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步入崭新的阶段。跨区域经济合作带来新机遇。国家正加快实施“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等跨区域合作战略,并加速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