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南京十二中 王宝剑 一、地理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1、共同指向关系 地理课程目标与地理教学目标存在内在的联系,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来实现。 2、补充创建关系 课程标准是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目标是静态的,但是地理教学时动态的、生成的,所以要建设动态补充目标,帮助学优生超过目标和学差生达到基本目标。 3、意义对话关系 地理课程为师生提供对话材料,地理教学不仅涉及教材,还包括师生的生活经验、课程资源开发及补充材料。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在创作 课程。 4、整合多赢关系 地理教材是课程观念、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评价的载体,地理教学过程中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另外这些课程要素需
2、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检验、发展。地理课程的价值在教学中得到提升和实现。 二、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1、研究对象 地理课程与教学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地理课程对地力教学的引领作用,地理教学对地理课程的发展作用。 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 课程目标:知识 三维目标 课程管理:国家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课程内容:地理知识的完整性、学术性 地理素养,地理生活、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 课程性质:单一必修课 必修、选修 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 ( 1)教学理念 :从注重双基到强调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生活中取材、
3、在交流中感悟、在反思中提升、在活动中建构。 ( 2)教学方法:从注重讲授到注重探究 ( 3)教学过程:从预设到生成。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 4)教学媒体:从单一到多元: 地理教学挂图、地理图片被电子地图和多媒体所取代 系统论、传播学、生态论、教学哲学对地理课程与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地理课程论 第一节:地理课程目标 一、地理课程目标的结构 1、地理课程目标的上位与下位结构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是上位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社会角色的根本性问题。 培养目标是对学校的具体要求,应具体达到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
4、化。 地理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指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 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 标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2、地理课程目标的本位结构 地理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体现出来 3、现代地理课程目标研究的趋向 ( 1)地理课程目标的组成结构日渐清晰 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我国的三维目标 ( 2)地理课程目标的价值趋向日益融合:学生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地理科学发展的需要相互融合,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3)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形式力求准确、科学 行为目标:精确、具 体、可操作,具体指出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变化。知识与技能领域 生成性目标:关注地
5、理教学过程和学生兴趣、学习能力。 表现性目标: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表现 生成和表现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地理课程目标的功能 1、承接功能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又是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具有桥梁地位。 2、导向功能 体现特定时期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承载一定时期的地理教育价值观。是地理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基本方向,也是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重要向导及引导学生学习。 3、评价功能 地理课程目标是对地理教学评价的标准,地理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的标准,学习学业成就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4、调控功能 为地理课程编制提供导向,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6、为地理学习提供参考。 5、发展功能 使学生明确地理学习的要求,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国外地理课程目标 1、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2、卢塞恩可持续地理教育宣言 3、美国地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 6大要素: 空间术语中的世界、地区和区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环境和社会、地理学的用途。 五项核心地理技能: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合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强调地理空间观和生态观的养成。 4、英国地理课程标准 重要求、轻内容的特点。 5、日本地理课程标准 四、我国的地理课程目标 1、特点 ( 1)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作为第一目标,始终未变。变化的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表述形式和对学生
7、掌握地理知识的要求程度。 ( 2)地理技能与地理能力作为地理课程目标的组 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 ( 3)思想政治目标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五、港澳的地理课程目标 1、香港 区域取向 系统取向 概念取向 第二节 :地理课程观念 一、知识取向的地理课程 1、课程知识观的主要观点 课程主要是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其特点如下:分科设置,强调知识的理解,以学科逻辑组织课程,课程内容是既定的。 2、课程知识观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二、经验取向的地理课程、 1、课程经验观的主要观点 杜威实用主义经验论,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其特点主要是:强调学习者的角色和经验,课程内容的选
8、择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课程内容具有二维动态性,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得到尊重,课程开发与评价的难度加大。 2、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创新了地理课程目标确定;拓展了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改变了地理课程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地理课程编制的难度。 三、活动取向的地理课程 1、活动课程观的主要观点 由学习结果转向了学习过程,强调了课程的实践环节,其特点主要是: 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课程实施强调学习者的兴趣, 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完整性。 2、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 1)地理课程中教师观的变化: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 ( 2)学生观的变化: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 3)知识观的变化:知识是围绕社会生
9、活展开的。 ( 4)教学观的变化:学生主动、学生活动为主 四、全面发展取向的地理课程 1、主要课程观 强调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致力于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培养,其特点为: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注重能力培养和国际意识的培养。处理了前三者课程观的之间的关系。 2、对地理课程影响 ( 1)拓展了地理学科的价值: ( 2)完善了地理课程目标:强调地理能力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形成,强调学生的知能发展。 ( 3)丰富了地理课程的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突出地理特色和基础性、贴近学生实际。 ( 4)创新了地理课程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勤
10、于思考、乐于探究。 第三节:地理课程结构 一、我国地理课程结构 1新中国成立至文革间的地理课程结构 2、文革后至 2000 年的地理课程 结构 向区域转向和系统转向并重,科学性和实用性提高。 3、我国地理课程结构演进及趋势 ( 1)地理课程内容选择: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 ( 2)教材体系结构:淡化学科体系,高中必修以系统地理为主,选修以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为主。强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组织教材内容,体现教材内容的基础性、社会性和综合性。 第三章:地理课程论( 2) 第一节:地理新课程 一、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1、地理新课程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
11、实践过程 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 ( 1)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 高中教育: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习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多样化课程体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实验、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考察);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与定性、反思与鼓励相结合)。 ( 2)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创新 价值取向的创新:
12、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课程建设的创新:课程目标、内容、资源、实施、评价的开放性。 学习方式的创新: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评价理念的创新: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2、地理新课程目标 ( 1)三维目标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学 生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技能的发展变化程度。 观测、观察、调查、实验、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生的地理学习经历、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变化及其程度。 学习过程对地理问题的经历和体验,方法是指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1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倾向及其稳定性和地理价值判断模式的发展变化程度。 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地理审美、可持续发展观念、兴趣和好奇心的培养。情感: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内心体验、情操陶冶。态度:学习态度、学习责 任,科学态度、求实态度。价值:个人价值、社会价值、自然价值 二、地理新课程的结构和功能 1、地理新课程的结构 2、地理新课程的功能 ( 1)社会发展功能:地理新课程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的理解;地理新课程可以提高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 2)地理新课程的个人教育功能 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锻炼学生的地理技能与地理能
14、力:文图结合表达地理问题 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地理科学素养包括地理科 学知识、地理科学技能、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对自然的人文关怀。 三、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 ( 1)新课程实施的取向: 90 年代以前以忠实取向为主,现在向互动调试取向,甚至向创生取向转变。 ( 2)新课程实施的策略: ( 3)新课程实施的模式: 2、地理新课程的评价 ( 1)评价的创新 评价理念的发展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功能由甄别向发展转变。 评价对象和主体的多元性:教师、学生、家长、学校 评价方式与手段的多样性:定 性定量、目标过程、行为与情感、自我与他人、测试与访谈、观察与
15、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发展中评价,评价中发展 ( 2)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点: 目标多元化、内容全面化、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 ( 3)评价的实施 明确评价的基本功能,以学生发展为主 ,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 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评价相结合; 创设一种发现 “闪 光点 ”、 “鼓励自信心 ”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第二节:地理课程资源 一、地理课程资源概述 1、概念、特点和类型 概念:地理教材、地理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区等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促进地理教师专业
16、成长和学生学习目标的一切资源。 特点: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开放性;内涵的动态性。 类型: 2、地理课程资源的作用 (1)丰富地理课程内容: ( 2)转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3)促进教师 专业成长 ( 4)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 1)科学性原则:开发的科学性,利用的科学性 ( 2)适用性原则:针对不同的目标、学生、教师选择适合的地理课程资源。 ( 3)因地制宜原则:地理环境的差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17、,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 ( 4)可持续发展原则:有序化和集成化处理 2、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 1)自觉用好 地理教材资源 :进行地理教材的二次开发。 ( 2)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资源:教学用具,教学设施、校园环境与文化、地理学习园、地理专用教室 ( 3)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资源: 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陈列馆、气象站、主题公园、大专院校、区域景观。 ( 4)科学利用互联网资源:地理教参、教学软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研活动信息、教育论坛、教育期刊、教师博客 ( 5)大力开发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区域自然与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传统文化、风俗民情、旅游特色、 名
18、人特产、经济发展。 三、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 1、建设 ( 1)挂图、教科书、模型、标本、图书资料、教学实践场所、 2、管理 ( 1)建立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档案库: ( 2)分门别类管理学校地理课程资源:自然存在资源、教学仪器设备,学科专用资源,游离状态的资源 ( 3)建立学校地理课程资源专用资料包: ( 4)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第三节:地理课程文化 一、不同文化视野下的地理课程 1、传统文化与地理课程 禹贡是古代主要 的地理教材。 2、地域文化与地理课程 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的学科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地理学生方式,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3
19、、信息文化与地理课程 第四章:地理教材论 第一节:地理教材比较论 一、发达国家地理教材比较 1、美国地理教材 ( 1)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地理教材 体系完整、表述生动 ( 2) 90 年代的美国地理教材 由总到分,凸显区域 (3)21世纪的美国地理教材 基于生活、注重探究 2、日本地理教材 ( 1) 80 年代 以人为本,注重联系 ( 2) 90 年代 立足本国、放眼世界 ( 3) 21 世纪 基于问题、培养能力 第二节:地理教材编制轮 一、我国地理教材编制的管理演进 1、国定制 一纲一本,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教材 2、审定制 86 年建立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开始推行一纲多本的教
20、材政策,初中 7个版本,高中四个版本。 二、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 1、自然地理内容选择 (1)淡化学科的系统性 根据新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出发, 首 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不是从学科系统性出发。 ( 2)加强内容的地理科学性 教材中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的内容增多,从而为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删除了一些与地理相关不大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加强了地理的学科性, 96 年大纲删除了生物与地理环境(生物圈的概念、意义、内容、范围、作用,植物的分布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生产者、消费者、食物链、能量流动)、土壤(土壤的组成、形成、分布) ( 3)凸显人地关系的主线 天文学侧重宇 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自然环境关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及其地理意义,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为专题。 2、人文地理内容的选择 ( 1) ( 1)突出人文性 ( 2)人文地理教材内容的比例增加 ( 3)突出可持续发展 一是增加环境问题的比例,二是增强人文地理教材内容的理论性,新教材引入了工业地域、区位特点等区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