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编 导论 第一节 概述 一、 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畴,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 17、 18 岁左右。 二、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 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 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 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 绝对决定论 高尔顿 ( 遗传决定论 )、 华生 ( 环
2、境决定论 ) 将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 2、 共同决定论 斯腾 ( 辐合论 : 核心 人类心理发展既非仅有遗传的天生因素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 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鲁克森伯格 共同决定论者。格赛尔 成熟优势理论,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水平达的观点。 3、 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 基本观点 :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的动态的。 再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着力做 两件事 : 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优异的遗传因素; 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能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
3、环境。 二、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四后一阶段出现的 基础 ,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 延伸 。 发展是 多层次,多水平 的。 儿童戏里发展阶段的划分: 新生儿期( 出生 1 1个月) 乳儿期( 1 个月 1 岁) 婴儿期( 1 岁 3岁 ) 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3 岁 6、 7岁) 童年中期( 6岁 11、 12岁) 童年晚期或少年期( 11、 12 岁 14、 15岁) 青年早期( 14、 15 岁 17、 18 岁) 三、 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 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 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一个人的特性和情境变化都会影响行为。 六、 儿
4、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印刻”或“早期学习”; 称关键期为“ 最佳 学习期”。 第三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一、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普莱尔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 奠基 人) 1882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 标志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是诞生 二、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 20 世纪早期 : 霍尔 (美国儿童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美国儿童心里学之父”,“复演说”,问卷法,第一步青少年心理的巨著青少年心理学。 特点 : 强调发展是成熟的结果; 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材料; 佛洛依德理论和 行为主义理论兴起。(华生 行为主义创始人)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20 世纪
5、 60年代中期 : 阐明和检验解释儿童行为的理论; 强调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偏爱实验室研究。 3、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现在 : 重新发现了皮亚杰理论(建立了结构主义的儿童心理学或发生认识论); 重新研究遗传和成熟对行为的影响(突出生物学特征和内环境提供经验的相互作用) 把认知发展和社会行为联系起来; 将儿童心理学知识应用与社会实践。 三、 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史 陈鹤琴 : 最早 讲授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之研究(日记法) 智志贤 :以马义为指导,批判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我国儿童教育实际编写教科书的 最初 尝试 儿童心理学 自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 儿童心理学研究 两个
6、显著特点 : 社会学发展和社会化研究开始提到重要位置; 结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性研究增强。 第四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 横向研究 又称 横断研究 。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最突出优点 :时间短,取样大,更具代表性。 二、 纵向研究 又称 追踪研究 。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优点: 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个体的长期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同时,纵向研究可以对儿童各个方面作细
7、致的、整体的考察,以揭露心理不同方面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发展的机制和原因。 三、 跨文化研究 又称 交叉文化研究 。是指同一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 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好处: 可更好地形成理论和对变量能做出更全面的考虑,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清变量并确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一、 染色体、 DNA 和基因 二、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三、 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 四、 蛋白质的合成 五、 显性和隐性基因 六、 遗传疾病 第二节 胎儿的发育
8、与先天素质 (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 胎儿的发育过程 1、胚种期 组织和分化前期; 2、胚胎期 ( 28 周)细胞和组织分化期;(发展最快,对环境影响非常敏感 ) 3、胎儿期 (第 3个月)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二、 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1、孕妇的营养(营养与大脑发育有很大关系); 2、孕妇的疾病(头 3个月,致畸 ); 3、药物 (畸胎); 4、辐射(基因突变、染色体被破坏); 5、孕妇的情绪(清心养性,避免七情)。 第三节 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 身体的发展 波浪式 : 出生到 2 岁,发展十分迅速; 2 岁到青春发育期
9、,发展较平缓; 青春发育期开始(男: 1315 岁 ,女: 1113 岁)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 15、 16 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1、 身高和体重(儿童身体发展的 重要标志 ) 两个高峰:出生后第 1、 2 年;青春发育期。 身高 =实龄 *5+80( 2岁后) 体重 =实龄 *2+8( 1 岁后) 男女发育曲线两次交叉: 910 岁,女开始了青春发育突增阶段; 1416 岁,男开始了青春发育突增阶段 2、身体各系统的发展 个体出生后, 脑 和 神经系统 的 发育最快 。 正常的发展遵循两个原则: 头尾原则 、 远近原则 。 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 物质基础 脑
10、 和 神经系统 1、脑重量的增加 2、脑皮层结构复杂化(出生后闹的发展 主要 在于 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 和 脑机能的完善化 。 ) 髓鞘化 是 脑内部成熟 的 重要标志 3、儿童脑电图的特征 脑电波的测量和分析是揭示心理现象大脑机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儿童脑的发展成熟问题 是研究儿童发展的 中心问题之一。 4、脑的反 射活的 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 惊跳反射(莫罗反射) 游泳反射 行走反射 强直的颈反射(吃奶最佳姿势)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 的发展是 大脑机能 发展的 重要标志之一 。 第四节 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 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头,躯干,脚。抬头 翻身 坐
11、 爬 站 行走) 2、由远及近(身体中部向四肢) 3、由粗到细(由大到小) 二、动作发展的阶段 1、头部 眼肌控制 出生初期 反射性微笑 2、躯干部(主要动作:翻身和坐) 3、手臂和手 4、腿和脚 5、动作技能(学前期 最佳时期) 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 摆脱 对成人过多的 依赖 ,学会 独立自由 地活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间 交往的工具 。 三、 动作发展的训练 生理成熟 影响儿童动作发展 的 重要因素。 ( 格赛尔 :“成熟 学习”原则。成熟时学习或训练的基础) 成熟早期 是开始学习 训练 的 最佳期 或 关键期 。 第二编 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第
12、三章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一、 评定新生儿感觉 的几种方法 回答两个问题: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刺激源; 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不同的刺激源,这种区别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1、 反射行为; 2、 定向反射习惯和去习惯化; 3、 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4、 视觉偏爱。 二、 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2、光的察觉; 3、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三种方法:视觉偏爱法; 视动眼球震颤法; 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4、颜色视觉 辨别颜色法:视觉偏爱法; 记录脑电活动; 去习惯化; 配色法。 三、 听觉的发展 ( 12、 13 岁以前一直增长,成年后
13、能力逐渐降低) 四、 嗅觉 (灵敏的嗅觉可保护婴儿免受有害物质伤害,发达的嗅觉还可以指导儿童了解周围的人和东西。嗅觉的发展相当稳定。 第二节 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 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4、 5岁 儿童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 7、 8岁 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 但两者尚未连结; 8、 9岁 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二、 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3岁 形状抽象(优势); 4岁 颜色抽象; 6岁后 同一抽象 三、 空间知觉 1、 形状知觉 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模式超过简单模式的偏爱出生的; 婴都对有团的圆盘注视的时间更长;喜欢看清晰图像;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 喜欢注视曲线,看由弧线构成的形状,
14、同心圆。 2、 大小知觉(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视觉恒常性即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3、 深度知觉 4、 方位知觉(方向定位 ) 儿童左右概念发展三阶段: 57: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79: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911:比较灵活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四、 时间知觉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相对性,主观性) 儿童 先 认知时序的 固定性 ,然 后 认知时序的 相对性 。 五、 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 高级形态。 幼儿观察力
15、初步形成期的 4个方面 :观察的目的性(幼儿初期不能,中大班开始能按成人要求进行观察); 持续性(学前初期儿童时间短,易转移注意对象); 细致性(小班儿童只注意表面); 概括性(小班儿童观察概括性不强)。 比纳 :儿童观察图画能力三阶段:列举阶段( 36 岁); 描述对象阶段 (714 岁); 解释对象阶段( 15 岁起)。 我国 丁祖荫 ( 4 阶段):认识“个别对象”; 认识“空间联系”; 认识“因果联系”; 认识“对象总体” . 冲动型,沉思型;图形配对测验,触觉视觉配对测验。 卡根 :冲动型,反省型。 儿童观察力发展大致趋势: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从冲动性向思考性方向发展; 从笼统的
16、、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 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认知(认识) 广义 :指人的认识活动。 狭义 :思维或记忆。 研究认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描述儿童认知功能如何随年龄变化而生长; 说明或揭示儿童认知 功能变化的因素或机制。 心理学对认知的探索手 2种理论的影响: 皮亚杰理论 (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的解决,更重视儿童认知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普遍性) 、信息加工理论 (从现代信息加工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各方面)。 第一节 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 皮亚杰 简介 瑞士人。 20 世纪 最有影响 的认知发展理论家。(他的心理学又可称为: 发生认识论 )
17、二、 思维(认识)的起源 儿童的思维 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互作用论 ) 人的两种经验:物理经验(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 数理逻辑经验(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 三、 思维的结构 定义 :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 组织。 组织 的 内容:动作的 或 概念的; 组织 的 结果:结构。 格式 认知结构组织,最基的本单元。 运算 一种十分重要 的 认知结构。 运算结构的获得 是 智慧 或 认知发展 的 核心 。 运算 : 可逆的 , 观念上 的 操作 。(具有 守恒性 和 系统性 的特征) 四、 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思维
18、的本质 适应 (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机能的恒定性 生物的适应与组织机能紧密联系,皆为 发展的不变性法则 ,又是 智慧的重要特征 。 适应包括: 同化 和 顺应。 2、 同化和顺应(相辅相成) 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同化占优势:自我中心,主管歪曲事实; 顺应占优势:模仿,照搬; 两者均衡时:称为“平衡”。 平衡:既是一种 状态 ,又是一种 过程 。 同化、顺应、平衡贯穿人一生。 第二节 思维发展阶段 皮亚杰 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 连 续 的,又是 分阶段 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 自然延伸 ,也是后一阶段的 必然前提 。发展阶段既 不能逾越 ,
19、也 不能逆转 ,思维总是沿着 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 一、感知运动期 1、第一分阶段(出生 1个月) 反射练习期; 2、第二分阶段( 14、 4.5 月) 习惯动作期; 3、第三分阶段( 4.59 个月 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期; 4、第四分阶段( 911、 12 个月) 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5、第五分阶段( 11、 12 个月 1.5 岁)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 6、第六分阶段( 1.52 岁)感知运动结束,前运 算时期开始期。 显著特征 :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yoga“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标志:感知动作期结束,新阶段开始。 皮亚杰理论
20、 :(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 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客体永久性:(建立)标志儿童已经把主客体分化开,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因果关系联系形成。(动作无目的,无意识 目的性明显)。 二、 前 运算时期( 27 岁) 1、前概念(具体的、动作的)或象征思维阶段( 24 岁) 象征性游戏的产生 象征思维开始的 标志 ; 2、直觉思维阶段( 47 岁) 前概念阶段向运算思维 过渡阶段 。 思维主要特征 :思维 直接 受 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 左右。(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将到来。 另一特点 :自我中心。 三、
21、 具体运算阶段( 7、 811、 12 岁) 运算含义:内化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 可逆动作; 守恒性;(在变幻体系中恒定不变的量 守恒图式。守恒的形成是一个运算结构是否完成的 指标 。) 系统性(皮亚杰 运算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就是平衡的突然产生。) 显著特点: 获得了守恒性(守恒获得 |具体运算阶段出现 标志 :可逆性的出现) 群集结构的形成(第一次实现了同化客体于主体行动和顺应主体格式于客体变化之间的平衡。) 群集运算:类群集运算;系列化群集运算。 四、 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 产生 四元群结构 和 组合运 算结构 ,后整合为“结构整体:儿童思维发展 最高形式 。 五、
22、 对 皮亚杰 思维理论的 简评 相互作用论 :有 辩证法 因素,强调儿童在认识活动中的 主动性 和 能动性 的作用; 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 第一次 最为详尽论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 基本阶段 和思维机制 ,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作了宝贵贡献; 深受机能主义影响,过多强调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贬低环境和教育、语言的作用; 大量引进生物学、数理逻辑语言,理论体系庞大,内容晦涩难懂,常造成对这个理论的误解; 研究方法有缺陷。临床法混淆变量因素,影响结果真实性; 用以评价思维逻辑的一些测验和实验抽象,脱离儿童生活实际; 形式思维阶段并非思维最高阶段(新阶段,辩证运算或后形式运算阶段:(特征: A 对知识相对性的意识
23、; B接受矛盾 C在辩证的整体内整合矛盾。 第五章 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第一节 认知单元 一、 图式 定义 :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 脚本:具体事件的图式。 图式和脚本是儿童 首先使用 的 认知单元 。 二、 映像 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 三、 概念或范畴 定义 :对一组对象或事件的符表征。 语言 基本的符号表征形式。 符号概念随年龄变化:定义概 念的方面逐渐与大多数承认认为是关键的东西相一致; 在四位时能更有效使用符号概念; 能更好地用词描述符号概念。 概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四、 判断 定义 :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联结在一起就构成了一
24、个判断题。 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儿童能完成对命题更加复杂的认知操作,把两个或几个命题协调起来解决一个问题。 第二节 信息加工过程 一、 信息加工阶段 1、 感觉登陆(感觉贮存 ) 信息加工第一步 对感觉信号的觉察。 尼赛尔 肖 像式记忆:视觉记忆; 听觉记忆。 2、 注意 正常环境下,我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一个 特征 就是选择性。, 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改善。 3、 知觉 定义:对感觉次级贷察觉、识别和解释。 4、 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 (暂时的、主动的、有意识的记忆) 核心加工单位 受到注意并在知觉上得到解释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信息块 短时记忆的单位,指知觉体系被当作一个熟悉
25、的单个单元的模式或顺序。 局限性:一 次所能包含的符号数量有限; 信息衰退速率快(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5、 长时记忆 首因效应 长期记忆; 近因效应 短时记忆。 三、 短时记忆 (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 和长时记忆 (几乎完全由代码的变化及提取策略的变化) 的变化 1、复述 2、组织(即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 3、元记忆(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 4、信息加工水平 复述的类型直接影响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信息的数量。 5、 提取(是探究并得到记忆中信息的能力 ) 四、 记忆测量 1、再认(强) 能识别一个客体; 2、重组(弱) 恢复先前看到过
26、的客体; 3、回忆(弱 ) 更为复杂的记忆呈现 自我回忆、检查能增加儿童会议的信息。 五、 元认知 (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得到认识和控制力) 元记忆 儿童对自己记忆活动的认识、是元认知的一种。 元认知涉及儿童调节自己认知过程的 能力(执行过程) 1、计划 第一步:阐明问题。最重要环节 提出正确问题; 2 激活人之规则和策略; 3、监控学习; 4、控制分心和焦虑; 5、评定结果。 元认知发展的好的儿童比未发展好的儿童更能有效使用自己的能力。 第六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语言(语音、语法、语义)的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第一节 语言准备期(前语言期 产生、理解) 一、 语言产生的准备 1、反射性发声阶段 婴儿独立呼吸的 标志 最初的哭(是对环境的反射反应,或者是由生理需要而引起的对任何在身体上不舒适的一种自然反应。 2、 牙牙语阶段(可能是儿童自己的发音器官的成熟,以及周围人们对儿童发音的反应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儿童早期语音的发展)。 二、 语言理解的准备期 1、语音知觉 婴儿对言语刺激非常敏感。 具有语音范畴知觉 在理解语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