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生环境与健康,原生环境与健康,原生环境中的健康问题: 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的、自然环境变异与变迁引起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并造成健康损害的现象。分类:A自然灾害 B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然灾害与健康,自然灾害:自然界物质急剧运动形成的环境变迁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的现象。火山爆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涝、干旱等1987年通过“国际减灾10年”决议,自然灾害的特点:,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伤病员,需急救、照料和处理。灾害可能造成卫生服务体系的故障、医疗器械及药品短缺。人群迁移、避难所居住拥挤,卫生设施缺乏、废弃物处理不当、病媒微生物孳生,致疫情爆发。由于灾害的发生而
2、产生各种心理、精神障碍。,地球化学因素,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元素与环境中的元素保持动态平衡。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造成地壳表面元素分布不均衡性,导致生物生态的地域差别和人类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分布的不同。,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在某些地区的土壤、水和食物中某些元素过多或不足并影响到人体的总摄入量,致使在当地人群中出现特异性的地方病。目前以明确的元素:碘、氟、砷、硒、钼、钴、铜、镊、铝和硼等。,缺碘地区与碘缺乏病(IDD),缺碘地区与碘缺乏病(IDD),碘缺乏病:主要由于机体在不同发育时期摄取碘不足造成的一组相关疾病,如甲状腺肿、克汀病。澳大利亚的赫策(Hetzel)1983年提出IDD大概念。除冰岛
3、外几乎在全世界所有国家流行,我国属严重流行区,病区人口约3.75亿,缺碘性甲状腺肿累积病人3500万,克汀病现患病人约20万。,缺碘地区,所有碘化合物易溶于水,迁移性强。1.5万亿年前第四季冰川期,冰川融化,将地表富含碘的成熟土壤冲刷入海,碘由陆地迁移至海洋。沿海地区,由于海洋上空的碘蒸气随降水补充陆地,缺碘则相对缓解。,分布特点:,山区多于高原、丘陵、半山区;高原、丘陵、半山区多于平原;平原多于沿海。,临床表现形式:,甲状腺肿: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颈部变粗。严重者可出现局部压迫症状。(气短、呼吸困难) 分型:弥漫型、结节型、混合型 分度:度摸得着但看不见。 度摸得着也看得见,但未超过胸锁乳突
4、肌。 度甲状腺肿大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甲状腺肿,克汀病,主要为智力障碍,是IDD的最严重的表现形式。 分型:A 神经型 神经精神缺陷以致痴呆、聋哑和下肢痉挛性瘫痪。 B 粘肿型 甲低为主,全身粘液性水肿,发育迟滞,身材矮小。 C 混合型,二者兼而有之。,现年22岁的江西高安籍朱海珍自小因患克汀病身高只长至79厘米,体重仅10公斤,看上去就像两岁孩童,缺碘的危害机制,引起IDD的主要病因是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环境缺碘。缺碘地区的人、动物和植物都处于缺碘状态。人体碘的来源:85%为食物,15%为饮水,5%为空气。当碘的日摄入量低于40ug或水中含碘量小于10ug/L,即可出现IDD。,碘摄取不足,
5、影响甲状腺素合成,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低下,反馈刺激甲状腺增生,代偿性肿大。胚胎期及生后早期的脑发育期,缺碘导致甲状腺素缺乏,造成大脑不可逆的发育障碍或损伤,严重者可造成胎儿早产、死亡或先天畸形。,影响因素,膳食因素: 蛋白质、热量及维生素不足可加重碘缺乏对健康的危害。 含氰化物的食物,玉米、高粱、杏仁等在体内形成硫氰酸盐抑制甲状腺浓集碘,促进碘的排除。 芥菜、甘蓝、萝卜含硫葡萄糖苷,其水解产物可抑制碘的有机化。,影响因素,年龄与性别 IDD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高峰年龄在1030岁,女性多于男性, 特别是女性由于月经、妊娠、哺乳等生理特点,需碘量较高,故患病率保持较高水平。,影
6、响因素,其他因素: 环境中其他矿物质不均衡等因素可加重碘缺乏的作用。 克汀病的家族聚集性提示对缺碘敏感的遗传素质。 如洋地黄、硫脲类药物可致甲状腺肿。,防治措施,补碘: A 碘盐,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等碘化合物。浓度为1/5万至1/2万。 B 碘油,碘油与植物油化合而成,肌肉注射或口服给药。 优点:长效、快效、副作用少。 C 富含碘的食物 还带、紫菜、海鱼等海产品,防治监测: 碘元素是必需元素,但过度补碘可引发碘中毒、高碘性甲状腺肿。 加强碘盐含碘量、人群发病率的动态变化和环境碘水平的监测。 重点人群随访。,高氟地区与地方性氟病,高氟地区与地方性氟病,地方性氟病:环境中氟元素含量过高,致长期摄入
7、过多而引起的慢性中毒性地方病,又称地方性氟中毒。病变以主要侵犯牙齿、骨骼为特征,但可累及中枢神经、心血管、胃肠道、肌肉等。我国除上海外其余各省市均有不同程度流行,病区人口1.12亿。,高氟地区,由于原生质形成的特点,使某些地区的矿层、土壤、天然水源及农作物氟含量富集称为高氟地区。分三型: 饮水型 烟煤型 食物型,地方性氟中毒,饮水型分三个亚型,干旱、半干旱地区 多属富含氟的盐湖、盐渍地、低洼地,当蒸发量高于降雨量,浅层地下水浓缩,含氟类化合物聚积而成高氟水分布,由东北向西北(南)呈带状分布。高氟地区饮水氟含量为1.610mg/L,定边高达32mg/L,岩石矿床区 在地质过程中,经风化、淋溶、吸
8、附作用,氟从岩石中释放进入土壤或地下水。非带状散在分布,如山东烟台、贵州贵阳、浙江武义,河南洛阳。,温泉与地热水地区 高温、高压条件下,地下水易溶入氟化物。散在局限分布,如浙江义乌、福建龙溪、广东丰顺等。,烟煤型,多为高寒山区、气候寒冷、潮湿、烤火期较长,无明显高氟水,但煤炭层储量多,且含氟量极高。当地居民习惯以煤火烘烤雨季收获的粮食、蔬菜以利储存,并在室内燃煤取暖、做饭,造成室内空气、食物严重污染。多见于湖北鄂西、宜昌,四川绵阳、万县,贵州毕节、织金,云南昭通,食物型,此型不多见,是由于天然食物如井盐、砖茶含氟超量,如四川彭水,井盐含氟203.9mg/Kg,砖茶含氟1175mg/Kg.四川甘
9、孜阿坝砖茶含氟2.76mg/Kg,而当地藏民大量饮用奶茶。,临床表现,氟斑牙:最早出现的体征,分三型: 白垩型,釉面失去光泽、粗糙呈白垩状; 着色型,釉面呈现淡黄至深褐色斑纹; 缺损型,釉质剥脱呈凹陷、浅窝或花瓣样缺损。,氟斑牙,氟骨症: 发病缓慢,早期表现为腰背部四肢疼痛,呈持续性、无游走性、与天气变化无关,活动后稍缓解,进而活动受限、肢体变形、弯腰驼背、肌肉萎缩、肢体麻木。最终关节僵硬固定、全身瘫痪。分型:硬化型、疏松型、混合型。,氟骨症,毒作用机制,正常人体含氟2.6g,主要存于骨骼、牙齿中,约占90%。氟低摄入量处于生理范围内时对骨骼、牙齿发育及预防龋齿有良好作用。,机制:,过量氟进入
10、人体内结合血钙生成氟化钙,沉积于牙齿中,使牙釉质矿化不全,不能形成正常结晶结构而失去光泽。氟化钙沉积使骨质硬化、密度增加,骨皮质增厚,韧带钙化。血钙减少,尿磷增加又可诱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促进溶骨,加速骨吸收,影响因素,摄入量: 水中含氟量1.6mg/L时,90%以上可发生氟斑牙;水中含氟量超过3.0mg/L时,人群中开始出现氟骨症;日摄入量超过6mg开始出现毒作用。年龄与性别:氟斑牙很少出现在幼儿乳牙,而仅发生于恒牙。氟骨症多侵犯成年人尤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营养状况:膳食缺乏蛋白质、钙、维生素时机体对氟的敏感性增高。,防止措施,改水降氟:A改用低氟水源;B饮水降氟。改良炉灶、更换燃料控制食物氟含量综合措施:改良盐碱土壤、疏通河道、植树造林,减少氟蓄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