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跨界的恐龙以恐龙为例对科普媒介与运作模式的分析张亜钧, 刘世风(中国地质博物馆 北京 100034)摘要:我国恐龙科学研究已经步入世界一流水平,而恐龙科普却相对薄弱。本文以科学知识的生产即恐龙科研为起点,开篇介绍恐龙科研的进路和其作为科普内容的特点。进而,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恐龙科普主要途径:科学新闻、科普书籍、科幻片和博物馆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关注科学家、公众在不同媒介中的表达和交流,揭示科普要素之间有机结合是发挥科普功效的必然条件。今天的科普走向多元主体与多元立场共生,进一步通过案例透析主题公园,为读者解构恐龙文化和中国式恐龙经济,展示以文化手段和新的运作模式介入科普是基本的策略与
2、方向。关键词:恐龙、科普途径、科普媒介、科普运作模式The Cross-boundary DinosaurAn Analysis of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edia and Its Operation ModesYajun Zhang, Shifeng Liu the Geological Museum of China Abstract: China, one of the leading countries in dinosaur research, is relatively weaker in popularizing dinosaur. Takin
3、g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ccesses to dinosaur research in the opening par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s the content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then, it analyzes, by way of case study, the major approaches to popularize the dinosaur science bot
4、h at home and abroadanalyzing the scientific journalism, books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cience fiction movies and the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keeps a watchful eye on the expressions of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cientists and the public and reveals the truth that the integrating th
5、e factors of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s the necessary premise to product the best possible results. Todays science population has been in a situation in which multiple subjects and pluralistic standpoints co-exist, so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me parks through specific cases, deconstructing dinosa
6、ur culture and the China-style dinosaur economy and showing that involvement i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via cultural means and new operation modes is the fundamental strategy and trend.Keywords: dinosau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pproache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edia, operation mode of science popul
7、arization 科学的力量在于公众对它的了解,科普工作的目的是要实现科学为公众所理解,科普如何更好地走入公众的文化生活之中,怎样的科普是有效的,怎样的科学文化是公众乐于消费的?在恐龙科研和科普都呈现迅猛发展趋势之时,让我们以恐龙科普为例,进一步探究我国科普媒介的传播特征,及新的科普运作模式。一、 发现与发表:古生物学家的恐龙科学家的科研探索工作是人类认识理解科学的源泉所在,古生物学的基础工作包括:化石的采集和发掘、化石处理和古生物复原、古生物鉴定和描述,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进而研究各类生物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进化规律。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和生
8、物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最早的恐龙出现在三叠纪中晚期(距今约 2.25 亿年)经历了鼎盛的侏罗纪到白垩纪早期,至白垩纪晚期(约六千五百万年)随剧烈的环境改变灭绝了,恐龙是中生代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统治了一亿六千万年之久,分化为庞大的家族,成为古生物学研究历久弥新的聚焦。自从 1842 年英国古生物学家 理查欧文(Richard Owen)正式命名恐龙(Dinosauria),把总目定义为蜥形纲(Sauropsida)一个独特部族或亚目 1。至今,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它们生存的痕迹,古生物学家在全球探索恐龙这一物种产生、发展、演化直至灭绝的过程及生存环境。恐龙家族极为庞大、多样性。截止到 200
9、6 年的学术研究,已确定有超过 500 个属;根据估计,化石记录中曾出现的属总数约为 1850 个,当中有 75%已被发现化石。一个早期的研究推测恐龙有将近 3,400 个属,但大部分无法在化石记录中保存下来。截至 2008 年 9 月 17 日为止,恐龙记有 1,047 个种。恐龙有草食性动物,也有肉食性、杂食性动物 2。中国的中生代陆相地层十分发育,其中富含恐龙化石。早在一九零二年就已有发现,根据 2009 年的统计,我国出土的恐龙化石,已经超过 150 个种,位居世界第一。从恐龙学的分类看,两大目、五大类、二十四个科群的恐龙,在中国都能找到其中的代表。恐龙蛋在发现地数量和种属的记述上都是
10、世界第一。正如加拿大著名的恐龙学家罗素所说“恐龙时代的记录极为完整的被保存在华夏大地,全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学者,为近年来中国科学家们持续描述的全新恐龙家族深深吸引”。新的恐龙化石和新的属种不断地被发现、被记述,一个完整的中生界陆相脊椎动物地层层序年代学即将建立,中国已成为世界恐龙研究大国,走在世界恐龙研究前列 3。 自然杂志评价为:“在 21 世纪初,中国既拥有最好的1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2 同 1.3 董枝明中国恐龙研究五十年 N科技日报,20000714古生物学家,又拥有最好的化石。”从没有过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让来自中国的恐龙们一直聚焦在世界媒体的镁光
11、灯下。近五六年来,几乎隔上半年,就会有数篇精彩的论文被刊发在世界首屈一指的学术期刊上。这些身披羽衣、体控四翼的飞天恐龙,或骨相精奇的古鸟,或照顾着儿十个宝宝的保姆,或腹中保存着最后晚餐的古哺乳动物,这些不可思议的化石珍品,一旦刊发,即刻跃上全世界各大传媒的头条,传诵于万千猎奇者目中,极尽渲染之能事 4。 新闻追求卖点和轰动效应,注重时效性。而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则严谨细致,周期较长。首先去古生物产地采集古生物化石标本,在野外行走寻找是一项极其艰辛而未必有收获的工作。然后,将化石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修复和观察,这并不是单纯的事实收集工作,而是理论性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观察、描述、分析、判断、得出
12、结论或提出新的假设。最后,以学术语言和范式将研究结果撰写成文,发表在专业学术刊物。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学家,在标本采集地、在实验室找寻的关键词是“新的属种”“演化关键环节”。一则恐龙学家徐星:研究成果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新闻中:他和同事首次发现的四翼恐龙被认为是和德国始祖鸟一样重要的物种,为鸟类飞行“树栖滑翔起源说”提供了第一份坚实的物证;首次发现单指恐龙;发现世界上已知体型最大的带羽毛恐龙;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角龙类、最早的恐爪龙类、最早的镰刀龙类、体型最小的兽脚类恐龙和体型最大的窃蛋龙类;他的有关鸟类起源及羽毛和飞行起源的研究,被誉为“里程碑式的成果”。他和同事一起发现和命名的恐龙新属种达 50 余
13、种,是世界上命名恐龙有效属种最多的学者之一 5。科研科学普及的根,中国有称雄世界的恐龙科学研究基础。也正是由于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即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决定了在一亿六千万年的中生代地层中,还存在大量未知的恐龙化石;在变迁的古环境中,恐龙的大分化决定了恐龙拥有生动而庞大的家族,因此,恐龙也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神奇的一类动物。公众对于生活在遥远过去的庞然大物恐龙,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本能的、积极的学习动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驱动力之一。随着现代科技与传媒的日益发达,世界各地对恐龙新发现和研究进展不断公诸于众,恐龙已成为大众文化与媒体
14、的一部分。 4 邢立达. 百年炼就:中国成了恐龙大国N中国矿业报,011-3-3.5 http:/ 交流与理解:告诉公众的恐龙在科研中沉默工作的古生物学家,面对公众进行的科普有讲座、新闻现场直播、专题片、撰写科普读物等途径。科技新闻是及时向公众报告最新发现和科研成果的常规途径。科学家在科学传播网络体系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怎样实现科学家与公众的有效交流?媒体正在成为独立的力量,并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无论是媒介技术,还是媒体自身的影响,都在改变着科学传播的进程 6。场面震撼,兼具科学性、生动性与轰动新闻效应,一直为公众所津津乐道的是现场直播恐龙化石挖掘。央视十套直播三小时特别
15、节目“回到恐龙时代恐龙挖掘直播行动” ,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主办,古生物学家直接参与节目的策划。获 2006 年全国科教节目专家奖一等奖。节目外景现场定位于新疆昌吉和宁夏灵武两个直播现场,现场嘉宾和观众全程参与直播,令观众领略到了恐龙化石的魅力,同时也创下媒体首次同步权威发布我国恐龙化石研究新发现、新成果的先河。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我国拍摄考察探访中国“恐龙时代”的 6 集科普电视专题片侏罗纪调查现场 ,令全球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 1.5 亿家庭可收看到该专题片 7,进而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中生代神奇的恐龙。科学新闻是最具权威性和时效性的传播,怎样实现科学新闻报道的公众理解
16、?科学新闻的目标是报告科学研究的成果或结论,但科学对公众来说是陌生而神秘的,公众只能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来理解科学;而一旦从生活角度报道,就会对科学本身的理解产生一定的扭曲。这是传媒与科学之间的天生矛盾。让我们从一则获中国新闻奖的科技新闻出发:我古生物学家解开鸟类“手指”进化谜题本报北京 6 月 18 日电(记者齐芳)如果鸟类由恐龙进化而来,翅膀源于恐龙的前肢,那鸟类翅膀末端保留着的三根“手指” ,是恐龙前肢五指的中间三指,还是前三指?由我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小组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恐龙“泥潭龙” ,并通过对其“手部”的研究提出“外侧转移假说” ,认为鸟类保存的是第二、
17、6侯强,刘兵.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4):45-497 罗玉珍,孔令洲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钟情刘家峡“恐龙”N黄河报,010-1-9.三、四指,解决了鸟类起源的重要问题。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今天出版的自然杂志上。鸟类恐龙祖先的前肢有 5 个“手指” ,可鸟类翅膀末端只有三根趾骨。古生物学资料显示,在向鸟类的演化过程中,它们的两个外侧两指(相当于人类的无名指和小拇指)首先退化并消失。但现代发育生物学研究却表明,鸟类保留的是中间三指,退化消失的是最外侧和最内侧的“手指”(相当于人类的大拇指和小拇指)。这一冲突成了少数科学家质疑鸟类恐龙起源假说最有力的证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推
18、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小组发现的“泥潭龙” ,让科学家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泥潭龙属于兽脚类恐龙,具有不同寻常的“手部”结构。虽然它像很多其他早期兽脚类恐龙一样保存了四个“手指” ,但是其第一指却严重退化了,第二指发育突出。这显示了一种与其他早期兽脚类恐龙完全不同的“手指”退化模式。综合新的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发育学资料,科学家们提出了“外侧转移假说”来解释恐龙“手指”的演化。他们认为最早期兽脚类恐龙退化了最外侧的“手指” ,但随后伴随着恐龙猎食行为的变化,第一指也退化消失了,也就是说,包括鸟类在内的具有三个“手指”的僵尾龙类所保存的其实是第二、三、四指,改变了关于僵尾龙类保存
19、了第一、二、三指的传统观念。这样,存在于古生物学和发育学资料之间的矛盾就消除了。科技新闻尽量从公众可以理解的角度切入加以报道。鸟类的翅膀相当于哺乳动物的手,虽然人们平常不会关心,但并不陌生。全文使用了一个类比,把鸟类的“手指”类比作人类的手指,令鸟类的“手指”对号入座,方便读者了解科学家到底在说哪根手指。通过这样的形象类比,读者得以理解这一科学发现的学术意义,即“这一冲突成了少数科学家质疑鸟类恐龙起源假说最有力的证据” 。作者在此点明“中间三指说”和“前三指说”的争论决定了“鸟类恐龙起源说”是否成立。学术语言的艰涩是阻挡普通受众理解科学的最大障碍,在转化为公众易理解的语言和丰满的铺垫之后,直击
20、意义主题:“泥潭龙”的发现让科学家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科学知识有效的传播,将科学语言生活化是媒体工作者必做的功课,是公众理解科学实现的前提,无论何种形式的传播媒介,以受众为本是永恒的主题。三、展示与诠释:博物馆中的恐龙博物馆是人们在休闲状态下满足好奇心的场所之一。博物馆以自然遗存的化石为物证,向公众展示恐龙产生、进化、繁盛、灭绝的过程,包括恐龙生存的环境。1854 年,伦敦水晶宫公园就建立了数座恐龙雕像,将恐龙重建为类似蜥蜴的大型四足动物。这些雕像引起轰动。自水晶宫公园之后,世界各地的公园与博物馆多有恐龙展览。自 19 世纪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学方法鉴定后,重建的恐龙骨架已成为全球各地
21、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品。目前,世界三大恐龙专业博物馆分别为美国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恐龙公园和中国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恐龙专业博物馆一般所在地为恐龙化石产地或大型恐龙化石遗迹,展示方式通常为就地保护,向公众展示大型恐龙埋葬现场,自贡约 1500 平米化石埋藏现场保留在博物馆主体建筑内,出露的恐龙骨骼 2300 余块。化石重叠堆积,交错横陈,蔚为壮观,是该馆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在一般的博物馆里都有古生物学家对恐龙进行研究和考察,将恐龙科研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公众可理解的形式。例如,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的早期研究,短时间内出版或公开发表了 5 部专著、2 本专刊,以及 10 余篇学术论文,研究内容涉及古生
22、物形态分类、系统演化、埋藏学以及化石群成因分析等 8,为自贡恐龙专业博物馆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展示基础。若博物馆所在地非恐龙化石产地,比如一些综合类博物馆或自然史博物馆会有小型人工造型的恐龙埋葬或挖掘现场,博物馆室内展厅展示恐龙化石骨架,展示分类学上不同种属的恐龙,结合户外恐龙复原模型和自然景观,利用参观及娱乐的不同形式,使游客通过视觉、听觉及参与等不同的感受,达到对恐龙科普知识的理性认识,令公众领略到恐龙大家族的奇特和丰富,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自然的激情。诠释以意义为中心的恐龙展,古生物化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用一种只有科学家能够读懂的语言讲述了人类诞生前的生物世界,从而为今天人类的
23、行为规范找到了某种借鉴的依据。博物馆举办恐龙专题展览,挖掘恐龙主题的深刻意义,引导观众探索生命演化的规律,向观众传播生命必须尊重大自然演化规律,人类应该保护环境并与之和谐相处的深刻主题,启迪公众思索人类的未来。四、科学与趣味:科普书中的恐龙科普书籍以不受时空限制、将科学语言转换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为传播特点。“即使在最好的年代,不同的大众科学图书作者面向的也是各种各样的读者,并把科学翻译成各种水平参差不齐的普及读物 9。 ”科普书籍最大的优势是面向特定群体,目标明确、定位清晰,为专门人群提供科学知识。恐龙科普图书的读者群,在国外从儿童到成人都有分布,成人读者较国内数量大。国内恐龙科普图书的读者
24、群主要是未成年人,恐龙科普书的目标读者群也是未成年人。主要有画册类、科学知识类、科学文化类。8 欧阳辉.从遗址博物馆到世界地质公园自贡恐龙化石研究与保护 C.P3099 美约翰C伯纳姆著 .钮卫星译 .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54.以儿童为读者群的恐龙科普书籍,着重趣味性和图文并茂。1999 年,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了一套从英国 QUATZ 出版社的彩图恐龙读物丛书,共 12 本。主要以恐龙及与恐龙同时生活的各类生物为主角,围绕它们展开直接的正面的描述,将人类关于恐龙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浅显、生动的描绘之中,针对各种恐龙的特点发挥合理的想象,构思出恐龙及各类
25、史前生物的日常生活以及它们每天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激烈争斗,让各类恐龙的个性在动态的描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每本书还附有“陈列室”及类似的栏目,对重要的恐龙和史前生物进行集中而简明的介绍。为这套读物插图的尼尔劳埃等人是以恐龙的插图闻名于世的画家。最初出版重心放在与恐龙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的传播上,随着图书市场的发展以及一些有影响的科幻大片在国内公映,恐龙图书的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图片制作更加精美、完善、细致。图书的深度也有增强,比如说与恐龙同行是从美国引进出版的“地球故事丛书”中的一本,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与恐龙有关的许多内容,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单纯地讲述一些表面知识,而是向深处挖掘,引导读者去
26、体会科学研究的真正义意所在。我国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学家热心于恐龙科普,撰写了一批优秀的恐龙科普读物,董枝明编著了恐龙的故事、恐龙王朝兴衰史、走进恐龙世界等以专业视角和线索切入,趣味生动、深入浅出的科普书籍。徐星精心为小学语文教材撰写了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撰写了 10 万字的科普著作未亡的恐龙,书中不仅仅讲授了有关恐龙的种种知识,还将个人的科研经历,在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甚至困惑,有血有肉地贯穿于文字之中,而正是这样的科学文化类书籍才能展示出科学研究本身的魅力所在,给大家看到科学家的丰富内心。新近出版青年恐龙研究者邢立达恐龙足迹追寻亿万年前的神秘印记,为国内首本以恐龙足迹为研究对象的原创科普书,邢立
27、达是一位“80 后”“恐龙达人”,有着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在恐龙足迹中,他以世界各个主要的足迹化石点的足迹研究为基础,绘制出四五十幅大场景的恐龙的生活复原图。科普图书分层的读者群定位,科学家的热心加入,使得恐龙科普图书的销售量一直居于前位。恐龙还出现在许多科幻小说中,著名的有:阿瑟柯南道尔在 1912 年出版的失落的世界,麦克尔克莱顿在 1990 年出版的侏罗纪公园,两者都被改编为电影,为表彰作者麦克尔克莱顿对恐龙科学普及工作做出的贡献,董枝明在研究禄丰盆地出土的一件小甲龙化石时,定名麦克尔克莱顿卞氏龙。五、真实与虚幻:好莱坞大片中的恐龙科幻电影立足科技发展最前沿,以科学想象预测未来。是一个很
28、好的催化剂,它可以催化一种正视现在、放眼未来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孕育一种鼓励思想、鼓励创新的大环境 10。在恐龙科普中,科幻电影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公众对于恐龙的极大关注和兴趣促进恐龙科学研究的发展。电影侏罗纪公园 I的票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使一般大众对偏冷的古生物学有了一些了解,著名的古生物学家 Jack Horner 担任片中的恐龙顾问。看过就一定记得影片中生物学家从一块蚊子琥珀中抽出其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 DNA,修补后克隆出大批恐龙的情节。虽然这仅仅是科幻片的噱头,但还是虏获了大批观众的心。古生物学家认为,就学术角度从化石中提取 DNA 复制恐龙等情节是站不住脚的。2005 年
29、3 月 25 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Mary H.Schweitzer 为首的研究团队所发表的论文,论文讲述了古生物学家已从一具约 7000 万年前的暴龙大腿骨化石中萃取出软组织。与预料中的一样,媒体开始从各方面大肆炒作,并殊途同归,都直奔提取 DNA 制造恐龙的噱头。这是科幻电影激发媒体和公众关注恐龙研究的极好例证。1993 年侏罗纪公园 I在世界各地引暴恐龙热潮,一时间,以考察恐龙,探索恐龙奥秘在世界各地展开,恐龙蛋、恐龙粪、恐龙足印化石和含昆虫的琥珀成了拍卖行的珍品。公众的关注大大的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片中科学家使用恐龙化石中的 DNA 片段克隆出
30、了恐龙,在现实科技活动中,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的产物克隆羊多利于 1996 年 7 月在研究所问世,1997 年 2 月正式推向公众。侏罗纪公园系列,是整个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把恐龙时代和当代社会结合,在侏罗纪公园 III中减少了恐龙科学知识和理论交代的份额,对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刻反思,片中除了有大量的新品种恐龙现身外,速龙的智力更是惊人地成长,既懂互相对话沟通,又会布置陷阱追杀人类,侏罗纪公园 III集中在人类和恐龙的互相追逐中,是对于人类试图扮演上帝的角色来干预自然最后却又失控的讽喻,告诫人类,哪怕仅仅为了娱乐,滥用生物工程之类的技术也是危险的。6、 运作与延伸:主题游乐园中的恐龙科普如
31、何更好地走进公众的文化生活之中,不仅要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而且,为人们所休闲消费?作为文化资源一部分的科学文化被重新挖掘起来,需要将科普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随着每一次恐龙新发现成为媒体焦点,恐龙已是旅游业巨大卖点。主题公10 王一鸣,黄 雯,曾国屏.中美科幻电影数量比较及对我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几点思考J. 普研究,2011(2): P27-32.园的模式可以追溯到美国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在美国本土的成功建设,成为众多国家纷纷效仿的范本。艾伦布里曼在迪斯尼风暴中,认为迪斯尼乐园的经营管理原理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所模仿,使得现代社会呈现出“迪斯尼化”的趋势。他归纳斯尼乐园的四个标志性特征:
32、主题化、混合消费、商业化和表演性劳动。坐落于世界旅游城市迪拜,由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帮忙修建的名为“不宁静的行星”的恐龙主题公园,与科幻电影不一样的是,在约 5 万平方米的空间中,除了居住着霸王龙、迅猛龙外,还有 109 只近 40 个种类的“机械恐龙”和“远古生物”。高科技制作的机械恐龙完全以假乱真,不但会吼叫 ,当游客走在它们身边时,还能闻到它们口中的臭味。该博物馆带领的国际科学家小组将对机械恐龙的细节精确度提供最详细的科学建议,不但涉及机械恐龙的皮肤弹性、颜色.还细致到创门真孔的张开程度以及呼吸的气味等,力图让游客们大吃一惊。曾为斯皮尔伯格影片效力的古生物学家杰克霍诺表示:“电影只是影视艺
33、术。但这一次,大家都希望这个仿真版侏罗纪公园能尽力拥有历史性的精确。我们只能通过化石遗迹和相关植物种类来猜想当时地球上有什么样的动植物,给大家呈现一个和以往所有主题公园都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希望就算科学家来看,都难以发现漏洞。”迪拜要创建的是公众可以进入,可以感受、可以体验、甚至可以操控、乐于消费的真实版侏罗纪公园。邢立达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将中国的恐龙文化基地分为三个类型:以自贡恐龙博物馆为代表的遗址类博物馆模式、以常州中华恐龙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模式和以云南禄丰世界恐龙谷为代表的“博物馆+主题公园”模式。国内恐龙主题公园首屈一指的是常州中华恐龙园,常州没有任何恐龙遗迹,在没有化石资源的地方把恐龙文
34、化做得有声有色,被业内认为是较为成功的主题公园,在国内首创将博物馆知识性与乐园娱乐性相统一,是中国最大的恐龙主题公园,现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旅游景观之一。恐龙科普与科研共舞,中国恐龙协会秘书处所在地中华恐龙园,中国恐龙协会成立标志着中国古生物研究,尤其是恐龙研究从纯粹科研探索向科普科研并进的方向转变,并开始着重推动恐龙产业经济的发展。常州中华恐龙园以多种模式进行恐龙文化运作,不断地创新思路,联合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成立恐龙创意产业联盟,正在形成产业新版图,集众多动漫、网络游戏企业形成恐龙产业,创造中国式恐龙经济。 在中国,“禄丰”是恐龙的代名词。1938 年,我国古生物学奠基人,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先生在禄丰发掘出了中国第一条恐龙骨骼化石标本“许氏禄丰龙”,并在重庆装架展出。1958 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禄丰恐龙纪念邮票,成为世界上第一枚恐龙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