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学习指导策略.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194451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对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学习指导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针对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学习指导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针对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学习指导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针对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学习指导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针对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学习指导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针对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学习指导策略山西省孝义市孝义中学 梁晓晓 摘 要 学习困难学生即“学困生” 。初中时期的“学困生”尽管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和机能障碍,其心理发展也属正常,但在阅读算术方面表现出严重的学习困难。初中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如果不能对这类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往往会使他们发展成品德和成绩都恶劣的“双差生” 。所以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势在必行。本文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就针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策略进行了一些粗浅探讨。关键词 学困生;自我效能感;阅读能力;图式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一、初中“学困生”的表现及其成因对刚从小学

2、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中学课程设置客观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情境适应不良,影响其智力潜力的发挥。初中一年级某学生学习努力,但是成绩却在班上倒数,虽然他上课听讲,作业按时完成但总是收效甚微。别的孩子很容易就学会的东西,他花好几倍的时间都学不会,他写字速度特别慢,字迹歪歪扭扭,字的间距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做一些算术题时抓耳挠腮,但是这些数学题经旁人之口说明,他立即就会做了。父母曾怀疑他是弱智,经过检查智商正常,甚至算得上中等偏上。另一名学生有一双有神的大眼睛,伶俐可爱,玩游戏机时反应极快,- 2 -但学习一塌糊涂,据专家诊断他的智力属于正常。这两则案例即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困难”症状。1

3、981 年,美国联邦教育署全国障碍儿童专业委员会认为学习障碍 (即学习困难)是:儿童在理解或运用语言的基本心理过程上,表现出一种或多种的异常状态,以致在听,讲,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或计算时显得能力不足,这些异常就像有知觉障碍,脑伤,大脑功能轻微失调,阅读缺陷失语症的情形一样,但此障碍不包括视觉,听觉或运动障碍、智能不足、情绪困扰以及由文化、经济或教学环境不利因素所导致学习障碍在内。一般学习困难的诊断标准:1 、智力正常(IQ80)2、儿童有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和条件。3 、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学习成绩与智力水平之间存在严重差异,与应有水平落后一年以上者,或学习成绩处于地区统考成绩第 10 百分位以

4、下连续 3 个学期以上者。4、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学习困难。初中生的学习困难常常是小学阶段阅读,计算障碍的进一步延续。上例中的那名学生在小学时期已出现了学习困难的症状,只是没能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如今,伴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学习难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学习困难问题。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课题研究组和北京金色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主持开展的,针对初中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失衡的比例为 15.6%,按此推算,仅北京地区就有 34 万儿童可能存在学习困难,需要特殊帮助。可由于一些家长及教师没能弄清孩子学习困难- 3 -的原因,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误区。据研究,从困难学生的视角来看,其原因有外部

5、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一)外部因素:1 、传统教育的消极影响。长期积淀的“劳心者治人”及教育中“优胜劣汰”的观念,给学生造成了沉痛的心理压力,导致一部分学生害怕读书甚至干脆放弃学习,而现今“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等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某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也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2 、家庭教育的负面效应。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心情愈加迫切,也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一些家长素质不高,文化程度偏低,或者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子女学习的内在需要得不到强化,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其消极作用不言而喻。3 、课程内容偏难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客观上存

6、在着很大的差异,使学生产生情境不适应。4 、中考指挥棒使教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偏爱学习上的“尖子生” 。而对“学困生”则关心较少,甚至置他们于不顾。(二)内部因素:真正起决定因素的是学生自身的因素。1 、动机缺失,产生了抑郁和自卑心理。 “学困生”的心理大多表现为抑郁和厌烦,处于一种被动学习、无可奈何的状态,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学习受到挫折,就容易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心理。2 、 迷惘与矛盾。一部分基础薄弱,能力差的学生,他们也想学好,但由于基础不好,方法不对头,往往事倍功半,产生了严重的受挫感,对- 4 -改变自己的状况束手无策,有些学生内心的成就感与学习的期望值差距较大,自我

7、效能感非常低,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因而主动放弃努力。3 、自慰和侥幸:有些“学困生”由于意志薄弱,往往管不住自己,他们常常自我安慰,认为自己虽然学习不好,可还有垫底的,甘居下游。4 、逆反与嫉妒:这种心理致使一部分学生做出一些不利人又不利己的事,导致沦为“双差生” 。二、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基本策略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的传授成为教育教学的第一任务,甚至是唯一任务。以后随着教育观念的变革,对于正常状态下的普通学生,一般人们将教学的主要任务理解为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培养人格。面对“学困生”这

8、样一个特殊群体,一般方法恐怕行不通。所以我们提出一些反其道而行的策略。其基本思路就是:塑造人格,培养能力,启迪智慧。(一)塑造积极人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心理学家班都拉(Bandura) 认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对自己从事该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有关,他把这种个体对自己是否能胜任某项任务的判断和知觉称为“自我效能感” 。通俗地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相信自己对于处理某一方面的任务,具有较高的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在中学运用自我效能感量表测查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结果表明, “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总分比学习优秀生低- 5 -13.24 分(t=4.53

9、,p0.01) , “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屡遭挫折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降低其自我效能感。 “学困生”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首先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将自己掌握知识数量少,质量差和缺乏创造性评价为缺乏学习能力。其次影响他们的自我判断,无论以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还是以自己以往的学习行为作为参照标准,由于他们的成绩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而且自己以往的学习行为又屡遭失败,必然会做出较差的自我判断,觉得自己学习乏能。最后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还影响他们的自我反应。非赞赏性的评价和较差的自我判断有可能引起他们消极的自我反应,常觉得提不起精神来,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于是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采取更多的消

10、极行为来处理学习问题。正如浙江教育学院的骆伯巍 等在 1990 年的研究中所发现的那样, “学困生”有较多的问题的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从而阻碍了他们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此外,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也影响“学困生”的努力调控力,在课堂里,稍有不懂,就精神恍惚,随便说话,做小动作,作白日梦或产生恶作剧行为,扰乱课堂秩序。作业稍遇困难就不及时完成,经常抄袭作业,有的甚至恐学逃学离家出走等。总之,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既降低“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又减弱他们的学习努力程度,使他们在学习困难的泥坑里越陷越深而无法自拔。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是釜底抽薪之法。具体操作如下:1、给予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

11、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失败的体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自我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因此在教学中,- 6 -我们应该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如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将成绩从班级后几名变成前几名这很困难,但是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学习成绩进步 10 分就相对容易。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这种成功的感觉对“学困生”来说是多大的兴奋刺激,于是他们自然会期待下一次更为成功。对于有的学生,或许这首次的成功体验将成为他人生的重大转折。因为这首次的成功体验激活了内心深处昂首挺胸自尊做人

12、的渴望。2、替代性经验。这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他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没有取得成功的希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举一些问题学生转化的事例来鼓励学生,同时要善于发掘捕捉“学困生”的优点,鼓励他们。从来都是失败,现在开始有点进步,甚至可说是有所成就;从来都是被训斥,现在也能听到对自己的肯定与赞美,学生情绪怎会不高涨?3、言语说服。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和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当

13、学生懈怠,沉迷于游戏娱乐时,学生的关注引导往往能令其悬崖勒马,提高其自我效能感。4、正确归因。研究结果表明:“学困生”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是他们将不良的学习成绩归因于学习能力差的结果,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消极的归因方式降低自我效能感。首先要训练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习时间安排不当,- 7 -方法欠佳,练习做得少等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其次,要训练学生避免消极的归因。不把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学习能力差,运气不好,学习内容难度太大,老师讲得不好等自己很难控制的因素。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品质,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信心,激发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情绪,个性也会

14、健康发展(二)学生在获得一定效能感之后,就应该开始学习能力的培养。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 曾说过:“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学生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初中生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阅读在“学困生”的学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Barbara Jack&David(2002) 研究证明:学习困难学生中 80%具有阅读困难。阅读困难(reading disabilities)将造成各

15、项学科学习、生活适应、人格适应、职业训练及职业适应的困难。这种困难并未随成长而自然改善,有时候甚至可以持续终生。所以,对于“学困生” ,提高其阅读能力势在必行。只有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才会有效提高。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障碍首先是理解上的障碍,这就需要在阅读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学生阅读文章的心理过程为“文字-内容-思想”及“思想内容-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学生通过文字了解内容,理解思想,然后考虑文字内容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一篇文章乃至- 8 -一类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完成双向心理过程呢?具体操作如下:(1)文字提炼圈划批注。在文字下面划

16、线或标着重号是指引注意集中于重要信息(或重要思想)的学习方法。明辨主要思想并给以标记,比消极被动地阅读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只要这种努力是指向文章的深层次水平加工的,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圈画批注先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指导学生用指定的符号圈画指定的内容。在黑板上示范批注,并告诉学生为什么对这些内容做圈画批注,怎样对这些内容作圈画批注。然后让学生在阅读时自行圈画批注,从而逐步掌握这一学习方法!(2)做笔记和提要指导学生读完一遍课文后,把一些关键句子重点、词语和主要段落摘抄下来。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也有助于学生记住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作提要,也就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具体方法有段意联结法、问

17、题法、扩展中心句法、以及纲要线索法。纲要线索法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主要纲要法,运用语句、词语来表达主要内容及结构层次;二是符合纲要法。运用术语、符号、图示箭头等手段来表示。需要指出的是,做提要时,引导学生脱离课文凭记忆来做效果更好。因为这样能迫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课文的意义被学生重新加工和组织到记忆中去。2、提高阅读中问题解决的能力阅读是把书面语言在头脑中加工消化进而获取有关语言的内容与意义的复杂关系。教师阅读指导的关键就是要把阅读过程如何操作的方法教- 9 -给学生并且训练他们形成技能。教育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 ,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不同的思维操作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

18、式理论”认为:帮助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后,当他碰到一类型的问题时,他会激活原有的知识结构,然后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模式。所以,教师的指导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思路,掌握必要的思考方法上,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整理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个相关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知识的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终生受益。具体方法如下:(1)教师示范法:教师就一个问题的解答称述思考过程,供学生模仿。(2)分层思考法:对综合性问题采用分解成小问题逐个解答,然后再连起来。(3) “问题转换法”如把“为什么-”转换成“是什么原因-”(4) “按图索骥”法即抓住问题的提示语,从课文中寻找对应(相关

19、)的词语。例如“那些地方可看出猫的性格有些古怪就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猫的性格有些古怪以下几句话来回答。(三)先行组织者学习困难学生信息加工能力与他们的知识背景有密切关系。个人的知识背景是储存在长时记忆里的。知识背景会影响学生编码和提取的效果。“学困生”阅读量少,知识背景自然贫乏,知识结构紊乱。知识背景贫乏使他们对外来信息加工,分类显得困难,也不利于他们回忆时激活长时记忆的概念图式。 “先行组织者”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知识桥梁。- 10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 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它能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新材料之前呈现给学生的一种引导性学习材料,它以通俗的语言

20、概括说明将要学习的新材料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认知框架,是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一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好先行组织者,即选择好引导材料。一般来说先行组织者有两种:一是,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陈述性组织者,让学生先学习这一组织者,以便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以改进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学习地球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学习有关太阳系的一些知识性材料作为学习地球的上位知识,在学生了解了太阳系之后,弄清楚了地球与太阳系间的关系,就有利于掌握有关地球的知识。

21、二是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可设计一个比较性组织者,指出新旧知识的异同,巩固原有知识,以改进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和稳固性。如在学习“负数”前,先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正数”的特点、性质、功能进行复习,并与要学的负数进行比较,这样,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负数会很有帮助,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当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时,使用“先行组织者”很有效,具体使用策略:1、 提供背景资料。教学一些自然科学说明文或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记叙文,可以在课前或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背景,或者开展一些活动,增加感性经验,或者让学生通过设想“如果是我会怎么样”来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