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要知识及习题第一单元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主要执行下列功能: 1 免疫防御 清除侵入体内病原微生物及有害物质。 2 免疫监视 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 3 免疫耐受 可“区分自我与非己” ,对自身组织不发生免疫应答。 4 免疫调节 对免疫系统自身及机体其它系统均具调节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1 固有免疫应答 非特异识别、应答细胞不经克隆扩增、不产生免疫记忆、效应发生早。 2 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异识别
2、应答细胞须经克隆扩增、产生免疫记忆、效应发生晚于固有免疫。 3 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可致免疫性疾病。 三、免疫学的应用 1 传染病预防 2 疾病治疗 3 免疫诊断 重要知识点: 免疫系统的功能。 例题: 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易发生 A 移植排斥反应 B 肿瘤(答案) C 自身免疫病 D 病毒持续感染 E 过敏反应 2 下列哪项不是免疫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A 免疫防御 B 免疫监视 C 免疫耐受 D 免疫调节 E 免疫损伤(答案)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 接种人痘或牛痘可预防天花的实践。 二、免疫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 病原菌的发现与疫苗使用的推广。 2 抗体的发现、应用及细胞免疫
3、的研究。 三、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1 免疫学理论研究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的产生。免疫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发现。程序性细胞死亡途径的发现。造血与免疫细胞的发育。 2 免疫学应用研究 开辟了多种预防、治疗与诊断疾病的新途径。如 DNA疫苗的应用。重组细胞因子的制备。将免疫细胞用于临床治疗。制备完全人源抗体。 321 世纪的免疫学 以体内免疫应答研究为重点,借助反向免疫学的发展为基因功能的揭示做出新贡献。 重要知识点: 免疫学形成与发展中各阶段的重要事件及内容。 例题: 1 牛痘苗的发明者是 A 德国 Behring B 法国 Pasteur C 德国 Koch D 英国 Jenner (答案) E 澳
4、大利亚 Burnet 2 关于 DNA 疫苗,哪项有误 A 免疫学形成阶段的重要研究成果(答案) B 现代免疫学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C 已有应用产品 D 可用于疾病的预防 E 也用于治疗第二单元 免疫组织和器官 第一节 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概念 中枢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在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为骨髓和胸腺,鸟类为胸腺与腔上囊(法氏囊) 。 二、骨髓的结构与功能 1 骨髓的结构与造血微环境 骨髓分红骨髓和黄骨髓。前者由造血组织和血窦组成,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造血组织主要包括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其中基质细胞(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
5、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造血细胞分化发育的微环境。 2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三、胸腺的结构与功能 1胸腺的结构 胸腺是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由皮质与髓质组成。皮质内 85-90%的细胞为未成熟 T 细胞(胸腺细胞) ,其次为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髓质主要由大量的胸腺上皮细胞和疏散分布的较成熟的胸腺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组成。其中由退变聚集的上皮细胞呈同心圆包绕形成的赫氏小体(胸腺小体)是胸腺结构的重要特征。 2胸腺微环境 胸腺上皮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物质。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间的直接接触
6、。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促进胸腺细胞 的移行与成熟。 3 胸腺的功能 是 T 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重要知识点: 中枢免疫器官的概念,所包括的器官及其功能。 例题: 1 人类 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 胸腺 B 腔上囊 C 骨髓(答案) D 法氏囊 E 腔上囊与骨髓 2 关于胸腺,错误的是 A 是发生 最早的免疫器官 B T 细胞成熟的场所 C 赫氏小体是其重要特征 D 具有造血功能(答案) E 由皮质和髓质组成 第二节 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概念 是成熟 T 、 B 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主要包括淋巴结、脾脏及黏膜免疫系统。 二、淋巴结的结构与功能 1
7、 结构 由结缔组织被膜覆盖的淋巴组织,分皮质区与髓质区。其中接近被膜的浅皮质区是 B 细胞定居的场所,该处有大量初始 B 细胞聚集形成的初级淋巴滤泡和受抗原刺激后进行分化增殖的 B 细胞形成的次级淋巴滤泡。浅皮质与髓质间为深皮质区,是 T 细胞定居场所。该处有许多高内皮小静脉,在淋巴细胞再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2 功能 T 、 B 细胞定居的场所。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对侵入机体的病原体等有害物质有过滤作用。 三、脾脏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 脾实质分为白髓和红髓。白髓由围绕中央动脉分布的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滤泡和边缘区组成。动脉周围淋巴鞘主要为 T 细胞区,淋巴滤泡为 B 细
8、胞区。白、红髓交界处为边缘区,内含 T、B 细胞和较多巨噬细胞,该处有中央动脉侧枝末端膨大形成的边缘窦,是淋巴细胞由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红髓由脾索和脾血窦组成。脾索含有 B 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脾血窦充满血液。 2功能 T 、 B 细胞定居的场所。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对血液有过滤作用。 四、黏膜免疫系统 1 概念 黏膜免疫系统是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淋巴组织(如扁挑体、阑尾及 派氏集合淋巴结等) 。 2 成员 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及支气管淋巴组织
9、。 3 功能 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 IgA。 重要知识点: 外周免疫器官的概念、成员及其功能。 例题: 1关于外周免疫器官,有误的是 A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答案) B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C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免疫细胞增殖分化的场所 E包括淋巴结、脾脏及黏膜免疫系统 2分泌型 IgA 主要产生部位 A淋巴结 B脾脏 C骨髓 D外周血 E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答案) 3下列哪项不属于黏膜免疫系统 A派氏集合淋巴结 B阑尾 C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D腹股沟淋巴结(答案) E扁桃体 (郝素珍)第三单元 抗原 一 抗原的概念 抗原:是指能与 T 细胞的 TCR 及 B 细胞的 BCR 结合,促
10、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二 抗原的基本特性 (一) 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二) 抗原性:抗原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结合的能力。 三 完全抗原与半抗原(一)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与抗原性的物质。(二) 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与蛋白大分子等载体结合即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完全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 异物性 是指抗原与机体组织结构的相异程度。异物性强,免疫原性则强。包括各种病源微生物、动物蛋白、同种异体移植物、改变的自身物质及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的
11、物质(如: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眼晶状体蛋白等)。 二 特异性 (一)概念: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且仅能与之特异结合。 (二)抗原决定基:。 1 概念: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 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中可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3 类型:( 1 )据抗原表位的结构可分为顺序表位与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与非线性表位。 ( 2 )据 T 、 B 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不同可分为 T 细胞表位与 B 细胞表位。4 T 细胞表位与 B 细胞表位的主要区别: ( 1 ) T 细胞表位可位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而 B
12、 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 ( 2 ) T 细胞表位类型为线性表位; B 细胞表位可以是线性表位与构象表位。( 3 ) T 细胞表位被受体 TCR 识别受 MHC 的限制; B 细胞表位被受体 BCR 识别不受 MHC 的限制。 ( 4 ) T 细胞表位主要是线性短肽; B 细胞表位主要是天然多肽、多糖、有机化合物等。 (三)抗原表位的影响因素:包括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空间结构等,由此而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四)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1 共同抗原: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2 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重要知识点 :抗原与半抗
13、原的概念;抗原的基本特性;抗原决定基的概念与种类;抗原结合价的概念;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的概念与意义。 例题: 1. 抗原决定基决定抗原的: A 特异性(答案) B 异物性 C 理化性 D 稳定性 E 抗原性 2.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 A 表位(答案) B 抗原的分子量 C 抗原的理化性质 D 抗原的稳定性 E 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3. 下列哪项不是 B 细胞表位的特性: A 无 MHC 的限制 B 可以为线性或构象表位 C 位于抗原分之表面 D 多属天然抗原物质 E 表位为线性短肽(答案) 4. 关于半抗原,正确者是: A 只有免疫原性,无抗原性 B 无免疫原性,有抗原性(答案) C 既有免疫
14、原性,又有抗原性 D 既无免疫原性,又无抗原性 E 以上均不正确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 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一) 化学性质 (二) 分子量大小 (三) 结构的复杂性 (四) 分子构象 (五) 易接近性 (六) 物理状态 二 宿主方面的因素 (一) 遗传因素 (二) 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如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两次免疫间隔的时间、次数及免疫佐剂的应用等。 重要知识点 :决定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或构成抗原的条件。 例题: 1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 A 化学性质 B 分子量 C 物理状态 D 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 E 以上均是 ( 答案 ) 2 抗原分
15、子量一般的大小在多少以上: A 10Kda (答案) B 100Kda C 4Kda D 50Kda E 80Kda 3 抗原经下列哪种免疫途径免疫原性最强: A 皮内(答案) B 皮下 C 腹腔 D 静脉 E 口服 4 免疫原性最弱的物质是: A 蛋白质 B 多糖 C 脂多糖 D 核酸(答案) E 糖蛋白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 T 细胞的参与分 (一) 胸腺依赖性抗原( TD-Ag ):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需 T 细胞辅助。大多数抗原属之。 (二)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I-Ag) :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 T 细胞辅助,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16、等少数抗原属之。前两种为 TI-1 型,后者为 TI-2 型。 二 据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 (一) 异嗜性抗原: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 Forssman 抗原 . (二) 异种抗原:来源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 (三) 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存在的抗原。 (四) 自身抗原: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 (五) 独特型抗原: TCR 及 BCR 或 Ig 的 V 区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与空间构象。 三 其他分类 (一) 内源性抗原与外源性抗原 (二) 天然抗原与人工抗原;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蛋白抗原、多糖抗原;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耐
17、受原等。(参见相关章节) 重要致知识点:抗原的种类;胸腺依赖性抗原与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独特型抗原、自身抗原的概念。 例题: 1 关于 TD-Ag 不正确的是: A 需 T 细胞辅助产生抗体 B 能引起细胞与体液免疫应答 C 有免疫记忆 D 可产生多种抗体类型 E 由重复的 B 细胞表位组成(答案) 2 HLA 属于: A 异嗜性抗原 B 异种抗原 C 同种异型抗原(答案) D 自身抗原 E 独特型抗原 3 不属于胸腺非依赖性抗原的有: A 脂多糖 B 荚膜多糖 C 聚合鞭毛素 D 血清蛋白(答案) E 多聚多糖 4 属于内源性抗原的可以是: A 病原微生物 B 血型抗
18、原 C 肿瘤抗原(答案) D 自身抗原 E 独特型抗原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 超抗原 (SIg) (一)概念:只需极低浓度( 110ng/ml )即可激活大量 (2%20%)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 (三) 种类: 1 外源性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2 内源性超抗原: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等 3 其他: HSP 、 SPA 、 HIV 的 gp 120 (四)与普通抗原区别 1 不受 MHC 限制 2 无需 APC 的提呈 3 反应细胞为 CD4 + T 细胞 4 细胞反应频率高 (1/201/5) 5 与 MHC 的非多肽区结合 二佐剂 (一) 概念:预先或与
19、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三) 种类: 1 生物性佐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脂多糖、某些细胞因子。 2 无机化合物:氢氧化铝 3 人工合成的: poly I:C 与 polyA:C 4 矿物油:弗氏完全佐剂与弗氏不完全佐剂。 (四) 作用机制: 1 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长其在体内潴留时间。 2 刺激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与提呈能力。 3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三 丝裂原 可与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刺激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与有丝分裂,激活某类淋巴细胞,也称有丝分裂原,是一
20、类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激活剂。其种类有 ConA 、 PHA 、 PWM 、 LPS 、 SPA 。 重要知识点:超抗原 (SIg) 的概念、特点与种类;佐剂的概念、作用机制与种类;丝裂原的概念与类型。 例题: 1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区别有: A 无 MHC 限制性 B 直接刺激 T 细胞 C T 细胞反应频率高 D 主要由细菌外毒素与逆转录蛋白构成 E 以上均是(答案) 2 作用于 T 与 B 细胞的丝裂原是: A ConA B PHA C PWM (答案) D LPS E SPA 3 目前动物试验最常用的佐剂是 A 弗氏完全佐剂与弗氏不完全佐剂(答案) B poly I:C C 卡介苗 D
21、氢氧化铝 E 脂多糖 第四单元 免疫球蛋白 一 免疫球蛋白概念 (Ig)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免疫球蛋白。 二 抗体概念 (Ab) 是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抗原特异结合的糖蛋白。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与轻链由二硫键连接成的四肽链结构,呈 Y 字形,为免疫球蛋白的基本单位。 (一) 重链与轻链 1 重链( H 链):分子量较大,由 450 550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据其抗原性不同,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即 IgA 、 IgD 、 IgE 、 IgG 、 IgM ,又据同类免疫球蛋白的饺链区长度、链内二硫键数目、位置等不同,同类免疫球蛋白又分不同亚类。如 IgG 14, 、 IgA 1 、 、 IgA 2. 2 轻链 (L 链 ): 分子量较小,由 214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据其将免疫球蛋白分为 与 两型。同一 Ig 的两条轻链 : 的型别是相同的。 (二) 可变区与恒定区 1 可变区( V 区):免疫球蛋白重链与轻链中近 N 端 1/21/4 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其中某些氨基酸序列更变化多端,称高变区( HVR )或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