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反应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很早就引起了人类的注意了。古人以为在人体内有某一东西在主宰人的活动,这个东西被他们称为“灵气“或者“灵魂“。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 460370) 、伯拉图(公元前 427347)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古罗马的伊璧鸠鲁(公元前约 341270) 、卢克莱茨(公元前约 9995) 、西欧中世纪的奥古斯丁(354430) 、阿奎那(12241275)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说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心理学确实有一个长期的过去。心理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却很短。心理学这个名词在欧洲 16
2、世纪以前没有出现过。通过 17 到 19 世纪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和 19 世纪心理生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得到了它的体系、科学事实和研究方法。而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若以 1879 年冯特在莱比锡的心理实验室建立为标志,则至今仅仅有 120 多年的历史。绪 论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 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879 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 120 多年的历史。一、心理学史的性
3、质和对象1、 学科性质与发展动力研究心理学发展的学科,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是历史学科而不是理论科学。关于发展动力的两种观点:伟人决定论(托马斯卡莱尔的论英雄、英雄崇拜及历史上的英雄行为整个历史“归根到底是伟人史” )和时代精神决定论(Zeitgeist) (历史是由巨大超人的非人为力量所决定的,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弗洛伊德,则会有别人创立精神分析,因为这一观念早已存在于19 世纪的时代精神之中) 。2、 研究对象研究心理学的起源、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主要的内容包括:(1)心理学发展的时段: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孕育在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却与人类文明同步。从欧洲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灵
4、魂观念的形成算起,包括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至 20 世纪 7080 年代,心理学在西方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中国这样的时间更久。 心理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哲学心理学时期:从公元前 6 世纪到 19 世纪中叶,它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前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在这一时期的前期,即古代与中世纪,心理学主要研究灵魂(soul) ,后期(17-19 世纪)主要研究心灵(mind) 。二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阶段:即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历史,从 19 世纪后半叶到 20 世纪 7080年代。这一时期学派林立,各种学派对心理学的主张个不相同。此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最初为意或无意识,20 世纪
5、 2050 年代为行为(behavior) ,直到 60 年代又回到了心理(意识、潜意识)和行为。(2)心理学在不同国家的进展西方心理学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西欧和美国心理学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前苏联和中国的心理学也各有特色:l 古希腊罗马、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心理学思想l 1719 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心理学思想l 1719 世纪德国与荷兰理性主义(rationalism)心理学思想l 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内容心理学(content psychology)以及与之相对立的意动心理学(act psychology)l 机能主义(f
6、unctionalism)在欧洲和美国的产生与发展l 行为主义在美国的产生与发展l 美国的构造主义心理学(structuralism)l 德国的完形主义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l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产生及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l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在美国的产生与影响2l 日内瓦学派(Geneva school)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l 以维果斯基与彼德罗夫斯基等为代表的前苏联的心理学发展l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心理学的成就从这些分析中不难看出,心理学发展的脉络是:古希腊罗马是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发源地;德国是实验心理学产生
7、的故乡,是世界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源地;美国是机能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以及认知、社会等心理学的产生地,也是当代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中心。(3)心理学史的主要内容:l 前人关于心理现象的哲学观点和具体见解l 心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发现与重大成就l 前人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争论及其对心理学发展的预测l 心理学与邻近学科在发展上的联系l 各个国家的心理学传统与特点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是,心理学在近代西欧和美国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大致上来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自笛卡儿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 1719 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 世纪的生理学。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
8、心理学的建立。第三个时期: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这也是西方近代心理学的重点)二、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与方法1、 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1)有助于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心理学研究与学习的理论水平。以精神分析为例,通过历史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及其对心理学的贡献。(2)通过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使心理学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人的特性与本质。(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1.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2. 学习和研究
9、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3.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2、 学习心理学史的方法(1)整体把握法指在学习中要先有一个总的框架,然后把部分性的材料镶嵌进去。时间、地域等都可以成为构成框架的材料。(2)比较分析法在比较中提高理论认识。从发展上可以分为纵向与横向比较;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同类与异类比较。(3)史论结合法指在学习中始终要坚持事实与观点理论的统一,切忌以论代史和堆砌史料两种倾向。(4)两点论评价法指在学习时对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和流派均应视为对立统一体,具有两重性,既要肯定其合理、积极、贡献的一
10、面,又要指出其不合理、消极、局限的一面,切忌一点论。第一章 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一、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3二、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1) 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
11、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2) 提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笛卡儿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根据光学、力学原理和解剖实验,以及受哈维关于血液的机械解释的启发,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论断,提出了刺激反应的假设,揭示了反射和反射弧的本质。3) 在心身关系上提出了“心身交感论“的二元论观点。在心物关系上,笛卡儿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实体以外,还有所谓的精神实体。心灵和身体既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又是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东西。笛卡儿根据当时的解剖学知识认为松果体是心身交感的地方。总之,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是二元论的。这个二元论虽然
12、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是在当时宗教和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它还是具有进步作用的,在生命活动最复杂的领域中为决定论的新方法论开辟了新的前景。三、霍布斯的心理学思想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是培根唯物论的继承者,近代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其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1) 主张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2) 运用联想来解释人的想象和思维。霍布斯对联想的本质和种类作了论述,他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四、洛克的心理学思想约翰洛克(1632-1704)是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学家,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典型代表和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倡导者。洛克的心理
13、学思想对后来英国和法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贝克莱和狄德罗都渊源于洛克。“洛克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1) 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全部观念“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洛克认为,构成知识的观念来源于两类经验:一类是外部经验,即感觉,它是由客观外部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所引起的;另一类是内部经验,即反省,它是通过对人的“心灵“的内部活动的体验而得来的。由于洛克把观念的来源归结为物和心两个方面,因而使陷入了二重经验论,为唯心主义经验论打开了方便之门。2) 洛克将感觉观念分为“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和“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洛克虽然承认一切感觉观念都是内外物刺激引
14、起的,但是他并不认为一切感觉观念都是外物酌“真正映像“。他把感觉观念分为两类:一类叫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即关于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等等的观念,它们同自己的原型是相似的,是这些性质“真正的映像或肖像“。例如,取一枚麦子,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仍具有体积、形状、广延等性质,若继续分下去,一直分到各个部分都看不出来的程度,每一部分还是保持这一些性质。另一类叫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即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滋味、气味等等的观念,它们完全根据主体的变化而变化,根本没有与之相符合的原型,至多在物体中只有引起这种感觉的诱因。例如,同样的火,离得较远我们就有温暖的感得离得较近我们就有灼病的感觉又如,一块班
15、岩在黑暗中是没有颜色的,但光线照在它上面,我们就有红色和白色的感觉。于是,洛克就认为,温暖和灼痛、红色和白色等性质的观念并不是客观事物的映像,而是主体接受第一性的质的作用后历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如果我们的感官不去感觉的话,这些性质也就不再存在了。他又说,这些观念都是上帝结我们作为“认识相区分事物的记号“,它们同外物并不是一种反映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对应“的关系。这样,尽管洛克对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的解绎是唯物主义的,但对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的解释则因他夸大了认识的相对性而背离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滑向了唯心主义的符号论。这一点后来被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所利用和发挥。3) 洛克又把观念分成“简单观念“和“
16、复杂观念“两种。一种是简单观念。即由对象的某一个单纯现象所引起的不能再分的观念。例如,我们说一朵百合花有香的气味和白的颜色,香味和白色就是两个简单观念。它不是靠心灵创造的,而是通过感觉或反省得到的。他还把视觉和触觉直接结合所产生的“运动“观念,以及对理性和意志进行自我观察而形成的“忍维“和“愿望“的观念列为简单观念,显然这是不4对的。另一种是复杂观念,即由简单观念经过结合、联系和分离所组成的观念。例如,“朋友“这个复杂观念,就是由“人“、“友爱“、“同情“、“幸福“等简单观念的结合而产生的。洛克认为,简单观念是消极被动的,外面强加的,可以作为知识的原始材料。而复杂观念则要求理智的能动作用,这种
17、能动作用具体地体现在将简单观念组成复杂观念的过程。洛克把复杂观念仅仅看作是简单观念的机械总和,说明他不懂得认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能动飞跃的过程,因而他说一般的抽象的概念只不过是“名义的本质“,并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使洛克的观念论陷入了狭隘的形而上学的经验论。4) 在欧洲心理学史上洛克最先提出的“联想“一词。洛克认为,观念的联想有“自然的联合“与“习得的联合“两种。他说:“我们一些观念相互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合除了这些联合以外,还有另一种联合,完全是由于机会和习惯来的。他对于后者较为重视。认为习惯是使观念联合的一种力量。这是后来联想律中多次律的开端。洛克除了用联想的原
18、则说明观念的结合而外,还用它解释情绪的形成及其对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五、贝克莱和休谟的心理学思想1、乔治贝克莱乔治贝克莱(16851753)是近代主观唯心主义的鼻祖,是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贝克莱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首先,贝克莱对心理本质的看法是以唯心主义经验论为其理论基础的。由此他得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公式:“存在就是被感知“,从而否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其次,联想说是贝克莱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方法。贝克莱在否认了客观世界而把经验说成唯一存在的时候,常常用联想的原理来说明各种心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他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一是由感觉直接得到的观念;二是由内心的情感和作
19、用(自我反省)而感知的观念;三是借助于记忆和想象而形成的观念。这三种观念的形成,都是和人的联想分不开的。同时,他还认为,联想也是人们辨别情感的一种手段。最后,贝克莱对空间知觉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他从经验和联想的原则出发,主张空间知觉是视觉、触觉和动觉印象之间经验联合的结果。2、休谟大卫休谟(1711 一 1776)是欧洲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 也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心理学思想家。主要著作有:人性论 (1739-1740) 、 人类理智研究 (1748)以及死后出版的论灵魂不死等。休谟从唯心主义的经验论的观点出发,把世界的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并且强调知觉是哲学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唯一对象
20、。认为,“除了心灵的知觉或印象和观念以外,没有任何东西真正存在于心中。“其次,休谟对朕想的形成和原则作了分析,把联想的形成归结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简单观念联结成的复杂观念。在他看来,联想的形成有三条法则:即相似律、时空接近律和因果律。贝克莱和休谟的心理学思想纯属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范畴,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赫主义和西方一些心理学流派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是近代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对心理学的问题如空间知觉的形成,印象与观念的区分,联想的本质、种类和规律的分析等都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看法,促进了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进一步发晨。六、英格兰和苏格兰联想主义者的心理学思想1、哈特莱哈特莱(1705-1
21、757)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缔造者。首先,在心物关系上,哈特莱反对洛克的反省说,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源泉。其次,在身心关系上,哈特莱虽然是一个平等论的二元论者,但是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他用种经的振动解释心理现象。他还认为,观念和感觉的区别,并不在于观念的相应振动小于感觉的相应振动,而在于引起观念的振动最初是由神经内振动所引起、并永远存在于脑中。最后,在联想主义心理学上,哈特莱也是一个正式的建立者,哈特菜十分重视联想的作用,并坚持用联想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他认为联想有两种:同时性联想和相继性联想,认为传统的三大联想规律均可归结为一个规律,即接近律。说接近律是联想的根本规律。除此之外,哈特莱又提出了
22、三条次要的联想律。哈特莱认为,不仅感觉、观念会互相联结,感觉与运动,观念与运动,运动与运动,都会互相联结。总之,一切心理现象都是联想作用的结果。并用神经振动说来解释联想的生理基础。2、布朗5布朗(1778-1820)是苏格兰学派的代表。主要心理学著作有:人的心灵哲学 。首先,布朗用“提示“(Suggestion)代替“联想“的概念。“提示“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提示,即别人所谓的联想,如听到朋友在隔壁说话声而想到他的面容;另一种是关系提示,即知觉或设想两个对象时立即觉察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看两个东西时觉得这个比那个大。其次,布朗提出了九条联想副律。再次,布朗提出了一个“心理化学“的见解。布朗
23、认为,由“提示“而引起的复杂心理状态;不只是集合而是溶合。最后,布朗还提出了关于空间知觉的学说。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强调知觉不只在于联结感觉资料,主要在于人具有掌握关系的潜能。二是指出肌肉感觉在空间知觉中的重要性。3、詹姆斯穆勒詹姆斯穆勒(17731836)是一个重要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传播者。首先,他对心理现象的来源和元素作了分析。他从经验论和联想主义的传统出发.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起源于感觉,并力图增多联想的元素。其次,他对联想的种类作了剖析。他认为,联想有两种:一种是同时性联想,如看到一块石头总是把它的硬度、颜色、形状、大小和重量联合为一体来知觉,这是屡见不鲜的。另一种是相继性联想,其次,他
24、坚持“接近律“为联想的主律,并补充解释了生动性和频率等两条联想副律。最后,他坚持“力学心理学“的观点。他认为,复杂观念不是化学的结合,而是机械的结合。4、约翰穆勒约翰穆勒(1806 一 1873)是詹姆士穆勒的儿子,是一个哲学家、经济学家和联想主义心理学家。小穆勒和他父亲在联想主义问题上,起码有两点区别:一是他反对忽视联想的主动性,把联想看作是主动的联结。他吸收了心的统一性、主动性这一思想,二是他反对心理力学说,主张心理化学说。其次,他对联想律也发表了他的看法。最后,他对心理学科独立性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为此要注意从心理现象本身出发研究各种心理状态间的
25、规律,并注意分清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界限。 5、培因培因是联想主义心理学最重要的代表,也是从哲学心理学思想向实验心理学过渡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心理学家。首先,培因是个身心平行论者,对建立生理心理学起了很大作用。他根据当时流行的能量守恒定律,以为身体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物质系统,身心互相平行而不互为因果,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自行运动着。其次,培因对联想律和联想种类提出了新见解,他不同意詹姆士.穆勒把相似律和对比律并入接近律之中,主张联想律应包括控近律和类似津两项,还特别提出“复合联想“和“构造联想“的问题。七、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心理学思想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就是坚持人是机器的论断,
26、主张从生理学和脑的机能的观点来看心理的产生、发展和转化;并把感觉主义心理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起源于笛卡儿,以拉美特利为主要代表;另一个是起源于洛克,以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和孔狄亚克为代表。1、孔狄亚克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1715-1780)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者,是感觉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把洛克唯物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发展成为感觉主义心理学思想,这是孔狄亚克心理学思想的特点。首先,他坚持洛克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承认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其次,他排除了洛克关于“反省“是观念的第二个来源的错误意见。在他看来;观念只有一个来源,即感觉。他坚
27、持了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原则,克服了洛克的不彻底性。但是,他又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把各种心理过程都归结为变相的感觉。2、拉美特利茹利安奥弗雷拉美特利(1709-1751)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思想的早期代表。首先,他提出“人是机器“的著名诊断。他赞扬笛卡儿“动物是机器“的机械唯物论的思想,但是认为笛卡儿没有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底,因此他进而肯定“人也不过是一架机器“。他在贯彻笛卡儿唯物主义的同时,完全抹煞了人的社会性与能动性,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境地。其次,他肯定心理是一定物质的属性。最后,他坚持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他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和洛克的“反省“说。总的来说,他的心理学思
28、想还是属于机械唯物主义的范畴,其中也包括一些辩证法的因素,如关于有机界来自于无机界、动物来自于植物、人来自于动物的猜测等。这些思想,当时有力地打击了宗教神学。63、狄德罗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思想的杰出代表。首先,他肯定感受性是物质普遍具有的特性。他认为,每个物体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整个自然界就是处在生灭不已的运动变化之中。其次,他提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最后,他坚持唯物主义的感觉论。他不仅坚持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还强调自然界是感觉的普遍的原因。同时,他还看到了感觉与思维的区别和联系,把人的认识过程看作是“从感觉回到思考,又从思考回到感觉
29、“的过程。但是,他把思维和感觉的差别还只是看到量的不同而不是质的区别,当然就不可能真正解决感觉和思维的辩证关系的问题。4、爱尔维修克劳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1715-1771)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思想家。首先,他坚持一切心理活动来源于感觉的思想。主张心理活动的来源只能是外部客观世界,并认为感觉能力本身乃是高级组织的物质的反映。但是,他又断言,人身上的“一切都可以归结到感觉“。片面地夸大感觉的作用,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感觉的堆积的思想,是典型的机械唯物论的感觉主义心理学思想的表现。其次,他指出了情绪和需要的联系及其对行为的推动作用。他认为,需要产生欲望,人对欲望满足与否的体验;则产生
30、各种情绪。最后, ,他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性格形成的决定作用。爱尔维修反对先天素质的决定论,认为人生下来的时候,或者是根本没有任何倾向,或者是带有各种趋于一切对立的罪恶和美德的倾向。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但是他不懂得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至于把改革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教育,就必然要陷入“教育万能论“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境地。5、霍尔巴赫保尔亨利霍尔巴赫(1723-1789)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首先,他提出了观念是“对象的映象“的见解。他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理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其次,他坚持了心理是脑的机能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和
31、我们的器官相适应的。最后,他非常重视感觉在整个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为感觉是在我们活人身上看到的第一种机能,也是派生出其他一切机能的那种机能。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为机械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的论证,并成了当时反封建教会统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武器。这种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应用于心理学中,虽然是不科学的,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性的。它坚决摒弃了灵魂的实体,坚持了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原则,把心理活动看作是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部环境、教育的产物。其中,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人与机器的关系,心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映象与对象的关系,心理与生理、脑的关系,感觉与其他心理过程的关系,情绪与需要的
32、关系,意志与动机的关系等等,对波纳和卡巴尼斯的生理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第二章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一、菜布尼兹和沃尔夫的心理学思想1、莱布尼兹哥特弗利德威廉莱布尼兹(1646-1716)是德国在古典哲学的先驱,是近代德国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始祖。首先,“单子论“是莱布尼兹关于心理本质的理论基础。他以为单子是能动的客观精神实体,是一切事物的基础。由于单子是一个封闭的自为世界,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活动着,它“没有供世界出人的窗户“,不能接受外界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单子只能象镜子一样具有照射周围事物的特性。实质上,莱布尼兹关于心理本质的单子论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论.其次,“预定
33、和谐说“是莱布尼兹关于身心关系的理论。他反对笛卡儿的交感论,提出了“预定和谐说“的平行论的主张。他认为,单子是孤立的、封闭的、互不影响、互不作用的,但由于上帝率先的安排,整个世界的单子在发展过程中,是协调一致的。否认了精神产生于物质的唯物论的因果观。第三,微觉、统觉的学说,对后来的无意识说和统觉说是有启发的意义的。微觉,几乎同无知觉和无意识一样,处于模糊和昏睡的状态;统觉就是对感知自身内在状态的意识或反思,也就是指自我意识。有了统觉,人就有了理性灵魂,能够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等7思维活动。莱布尼兹哲学心理学思想是近代唯理论心理学的开端,是后来身心平行论的起源。他的思想虽然带有内省学派的痕迹,属于客
34、观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范畴,但也具有某些辩证法的因素,如强调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自因性和统一性。他第一次提出统觉的概念,对康德、赫尔巴特和冯特等德国心理学有直接的影响,对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等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也有间接的影响。2、 沃尔夫克里斯提安沃尔夫(1679-1754)是莱布尼兹唯心论哲学的继承者,是官能心理学的系统化者。他是第一个真正以心理学为名出书的人。其次,沃尔夫进一步阐述了理性主义心理学。最后,沃尔夫把官能心理学系统化。 二、康德和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1、康德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唯心论和辩证法哲学的创世人。康德心理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莱布尼兹、沃尔夫和休
35、谟,它在心理学史上虽无重大贡献,但仍有相当影响。首先,康德是提顿斯的三分法的继承者,认为认识、感情和欲望是三种基本的心理官能。这个三分法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得到了适当的反映,例如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讲认识论,相当于认识活动;判断力批判主要讲美感,相当于感情;实践理性批判主要讲伦理学,相当于意志活动。这种以“知“、“情“、“意“为纲的三大批判 ,不仅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而且也构成了他“心理学“的体系。其次,认识心理学是康德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想把唯理论和经验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所谓“批判的“认识心理学。第三,康德区分了经验和先验的判断。最后,统觉原理是康德认识心理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
36、的组成部分。康德心理学思想虽有唯物的因素和辩证法的成分,但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范畴。2、赫尔巴特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 一 1841)是近代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首先,赫尔巴特最早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和哲学、生理学区别开,用特殊的方法研究自己特写的对象。其次,赫尔巴特把观念及其相互联合与斗争视为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他认为,灵魂的本质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知道灵魂的现象,即观念。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不过是各种观念的活动。赫尔巴特吸取英国联想主义的思想和当时力学的原理,说明观念不仅互相吸引,而且还互相排斥。再次,赫尔巴特提出了一个
37、“意识阈“的概念。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莱布尼兹、康德和英国的联想主义。他否认心理内容的客观来源,否从心理本质的可知性,否认心理生理基础的研究,所以,他的心理爱思想是属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的范畴。但是其中也有辩证法的因素,如观念的对立与融合的思想、意识阈限转化的思想等。此外,他的无意识说和意识阈概念,对心理活动研究的数量分析等,对费希纳心理物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有直接的贡献。他的教育心理,特别是统觉团说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学和教学方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三、黑格尔的心理学思想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重要的代表,是唯心辩证法的哲学心理学
38、家。首先,黑格尔反对面相学和颅相学。其次,黑格尔反对经验心理学而支持理性心理学。第三,黑格尔对人的意识的发展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贡献。他对意识发展作了深刻的分析。他把心理学的和历史的考察与逻辑的发展联系起来。第四,黑格尔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是由“理论精神“、“实践精神“和“自由精神“等三个部分所构成的。黑格尔心理学思想体系是以“颠倒的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的,即从精神、思想“外在化“为物质、存在出发,然后又抛弃了物质、存在、回复到纯粹精神、思想的境地,显然这是一条从精神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路线。因此,黑格尔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是一个庞大的思辨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但是,必须看到,辩证法的思想贯穿于黑格尔整个
39、心理学思想体系之中。如把心理看作一个发展过程的观点、把意识的演化同人类历史联系起来的观点,强调意识内在矛盾决定发展、转化的观点,强调意识能动作用和整合作用的观点,以及其他一些心理学见解,等等。这些都是黑格尔心理学思想中的“珍珠“,并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当然,出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的需要,迫使他不得不对辩证法进行任意歪曲,最终又陷入形而上学之中。因此,黑格尔思想中的糟粕对后来现8象主义心理学也有不少影响。 四、费尔巴哈的心理学思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是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思想代表,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唯一的唯物论哲学心理学的思想家。首先,费尔巴哈对
40、心理、意识的本质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指出心理、意识是人的大脑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其次,费尔巴哈对人的认识过程作了唯物主义的分析。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基础、源泉和出发点,是人和现实世界联系的必要手段。最后,费尔巴哈对意志活动还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任何意志行动都是自然界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决不是某个人任意而为的。费尔巴哈在反对唯心主义、二元论和庸俗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斗争中,恢复和发展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的传统,第一次提出了要把心理和个体的人结合起来研究具体心理活动的思想,提出了感觉产生于种经中枢说,肯定了感觉是客观存在在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分析了意志行动的客观必
41、然性和与大脑、神经、肌肉的联系及其形成的过程。这些思想后来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这是费尔巴哈在心理学史上的主要功绩。但是,由于费尔巴哈长期脱离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他不是用社会实践的观点而是用自然主义的思想,去解释人的心理的实质、分析认识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意志行动形成的原因,因而他的“人本学“的心理学思想总的说来是一种直观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心理学思想。 第三章 十九世纪的生理心理学一、神经生理学的研究1、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律贝尔爵士(1774-1842)在 1807 年,发现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律;法国生理学家马戎第(1795-1878) ,不久
42、也独立发现了这一差异,这个发现后被称为贝尔一马戎第定律。这个定律认为脊髓后根(背部的)只有感觉神经纤维,前根(腹部的)只有运动神经纤维。这两种纤维混合于一条神经之内,只是在与脊髓的连接中才分离开来。后来贝尔把他的研究扩大到脑神经;指出某些神经是纯感觉的,某些神经是纯运动的,某些神经则是混合的。神经的这种差别,在脑内也可以找到相应的区域。从此以后,神经不再被视为混合地传导感觉和运动,这就是神经单向传导的原理。在贝尔一马戎第定律之后,心理学关于感觉理论的研究,已从概念之争深入到生理机制的研究,为反射动作和反射弧概念奠定了科学基础,给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反射功作反射一词是 17
43、36 年阿斯特律克首次提出的,意思是指镜子似的“反映“。自笛卡儿提出反射概念以来,身心交感论影响很大。不随意运动有没有意识相伴随,是心理生理学上的一个难题。1751 年苏格兰人惠特发现在切断蛙的脊髓和脑的联系之后,蛙仍能通过脊髓作出不随意运动的反应。但他认为,反射运动虽是不随意的,依靠脊髓而不依靠理性和意志,但仍有一种所谓“感性原理“在起作用,因此反射仍然不能说成是完全无意识的。十八世纪普洛查斯卡(1749 一 1820)根据大量切断蛙的脊髓的实验结果,于 1784 年提出,不随意动作即反射动作有赖于两种因素:神经力与共同感受器。凡是神经无不具有神经力,但神经力不能独立活动。在反射动作中,神经
44、力必须通过脑、延髓以及脊髓内的共同感受器而活动,其所产生的动作乃是自动的、不随意的。十九世纪上半叶,荷尔的实验进一步促进了对反射动作的了解。他用切断了头的蝾螈进行实验,发现无脑蝾螈能对皮肤上的刺激产生反应。后来他又用蛇作实验,将蛇的第二和第三脊椎骨之间的脊髓截断后加以观察。不受外界刺激,蛇便静卧不动;如施以适当的刺激,蛇仍能持续运动一段时间。于是;他得出结论说,行为的不同水平,有赖于脑和神经的不同部分的作用。他把反射动作从其它几种运动中区分出来,进一步澄清了有关反射动作的问题。他强调指出反射运动是感觉刺激的结果,并预见到后来关于反射派的概念。在荷尔之后,关于反射性质仍不断引起争论,但到了十九世
45、纪下半叶,实验心理开始建立时,初期的生理心理学家忙于研究随意动作,特别是研究反应时间,就把无意识的反射、运动专门交给生理学家研究去了。后来由于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反射,无意识运动可以习得,弗洛伊德9重视无意识动机,行为主义取消了意识和无意识的界限,只研究行为,这样一来,人们不大注意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界限了。3、神经冲动的电性质和传导速度以前人们一直相信神经冲动的速度是极其神速而无法测量的,缪勒甚至以为它的速度相当于光速。1850 年,赫尔姆霍茨却完成了这个测量。他的方法很简单,用蛙的肌肉进行实验。有几次实验是刺激离开肌肉很近的神经,有几次是刺激离开肌肉较远的神经。神经受到了刺激,肌肉就随之收缩。
46、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时距,在这两种实验中彼此不同。这不同的时距就是从这个刺激点到那个刺激点的距离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时间。赫尔姆霍茨发现蛙的神经传导速度,竟比音速还要慢约八分之一,每秒钟不到五十公尺。赫尔姆霍茨对于神经冲动的传导速率的研究后来被用之于心理活动和反应时间的测量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效。他的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对一种心理过程是可以进行实验和测量的。过去无法形容的“灵魂“居然可以时间化了,从而增强了十九世纪生物科学中的唯物主义倾向。1866 年,杜布瓦一莱蒙和赫尔姆霍茨的学生伯恩斯坦把神经冲动描绘为通过神经的阴电波。他在 1871年了解到冲动似乎是神经内部的阴电荷向外部阳电荷的传播。1902
47、 年,在他的支持下以及利用新发现的毛细管电流计,才正式建立了神经传导的薄膜说,也就是把阴电波解释为极化作用的电波学说。根据这个学说,不仅能测量神经冲动的速率,而且能测量冲动通过的时间。这些较早的想法,不久又导致不应期的学说,即在神经冲动刚刚通过以后,神经紧接着有一个短暂时间不能兴奋,但又马上恢复了兴奋性。在此期间,“全或无“的原理也被发现了。那就是说,传导活动的强度只依赖于可用能的数量,而绝不依赖于发动这种过程的力(刺激)的强度。神经传导的薄膜说随着传导性质的这些发现而不断发展,把不应期和全或无传导现象都包括在内了,到了 1920 年,这个学说终于获得了生理学家们的普遍承认。4、神经特殊能学说
48、在十九世纪最初几十年间,神经生理学对科学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学说,就是缪勒的神经特殊能学说。约翰内斯缪勒(1801-1858)将神经特殊能说概括为八个法则。缪勒认为,一个人的感觉神经共分五种,每种各有其特殊的性质而不能互相代替,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可以引起同一种感觉,如光刺激视网膜或电流通过眼球而刺激视网膜都能引起光的感觉。反之,同一性质的刺激作用于眼、耳、皮肤等不同的感官,则会依次引起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不同的感觉。缪勒举了很多的例子,只不过是为了证明感觉的性质依靠受刺激的神经的性质而定。缪勒的神经特殊能说,是当时关于感觉研究的一大进步。他用能代替了“动物精气“、“活力“和“神经力“等神秘
49、的概念,并从整个神经的探讨进入到个别纤维的研究,在生理学上第一次提出了主观映象依赖反映机构的问题,成了感觉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学说虽然忽视了大脑中枢的研究,但却促进了对感觉的外周神经机制的研究,对后来实验心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颅相学和大脑机能定位1、颅相学加尔(1758-1828) ,德国解剖学家。加尔的学说认为大脑是心灵定居的部位。他对病人加以观察,认为各种心理官能在大脑占有不同的部位,而且特殊官能或机能的部分正位于头部的相应隆起的部位。加尔后来更进一步研究人的品质与颅骨突出部位的关系。颅相学兴盛达一世纪之久,从未被科学界所承认,但它在历史上曾起了一定的作用。首先,它承认了脑是心灵的器官,促使人们注意到心脑相关的问题。其次,它首先提出了脑的机能定位说,正因为这个学说既不科学而又趋极端,激起了生理学家对脑的研究,要从科学上辨别颅相学的真伪,弗卢龙的大脑统一机能说就是在这个背景上产生的。2、弗卢龙的大脑统一机能说弗卢龙(1794-1867)是法国的生理学家,1828 年任法国科学院院士,曾著评颅相学一书,驳斥了加尔,创建了科学的脑生理学。弗卢龙认为,神经系统可分成几个主要不同的部分,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