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97775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市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市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市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市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京市 2018 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第一部分 选择题(12 分)1、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CO2 B.O2 C.NaCl D.NaOH【答案】A【解析】CO 2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选 A。2、下列含金属元素的物质是( )A.H2SO4 B.Al2O3 C.NO2 D.P2O5【答案】B【解析】Al 2O3含有金属铝元素。故选 B。3、一些物质的 pH 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 )A.油污净(1213) B.西瓜汁(56) C.洁厕灵(12) D.橘子汁(34)【答案】A【解析】溶液 pH7,显碱性。故选 A。4、下列金属不能与 CuSO4溶液

2、反应的是( )A.Ag B.Fe C.Zn D.Al 【答案】A【解析】Fe、Zn 和 Al 都比 Cu 活泼,都可以与 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Cu 比 Ag 活泼,Ag 不能与 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故选 A。5、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答案】D【解析】过滤需要玻璃棒引流。故选 D。6、下列符号能表示 2 个氯分子的是( )A.Cl2 B.2Cl2 C.2Cl D.2Cl-【答案】B【解析】Cl 2表示一个氯分子、氯气;2Cl 2表示两个氯分子;2Cl 表示两个氯原子;2Cl -表示两个氯离子。故选 B。7、下列物质能与 NaOH 反应的是( )A.Fe B.CO2 C.Fe

3、2O3 D.NaCl【答案】B【解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CO 2+2NaOH= Na2CO3+H2O。故选 B。8、电解水实验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 2 中得到 H2 B.产生 H2与 O2的体积比约为 1:2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H2和 O2组成 D.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 O2【答案】D【解析】电解水时,试管 1 得到是 H2,试管 2 中得到 O2;产生 H2与 O2的体积比约为 2:1;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H、O 元素组成;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O2。故选 D。9、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 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B.瓶中

4、液面先下降,后上升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 1 处 D.水槽中液面下降【答案】C【解析】红磷燃烧,产生白烟,说明氧气支持燃烧;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反应放热;水槽中液面下降只能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减少;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 1 处,说明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 1/5。故选 C。依据下列 20时的实验和数据回答 1011 题。已知 20时,NaCl 和 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 36g 和 88g。10、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A. B. C. D【答案】C【解析】根据 20时,NaCl 和 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 36g 和 88g 判断、中含有未溶解的 NaCl 和 NaNO3,即所

5、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故选 C。11、下列关于所得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 B.溶液质量:C.溶质质量分数:= D.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9:10【答案】D【解析】根据 20时,NaCl 和 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 36g 和 88g 判断溶质质量:=30g=36g;溶液质量:=136g=160g;溶质质量分数:=(30g/130g)x100%23%;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88:100=22:25。故选 D。12、氨催化氧化是制小时的主要反应之一。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会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 1:3 B.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2C

6、.两种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1:2【答案】D【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判断化学方程式:4NH 3+5O2 4NO+ 6H2O。甲 NH3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 1:3;乙 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6x2=32;两种生成 NO 和 H2均为化合物;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4:6=2:3。故选 D。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33 分)(生活现象)13、补齐连线。从 12-A 或 13-B 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 13-A 计分。【答案】【解析】A:干冰升华降温,可以冷藏食品;熟石灰呈碱性,可以中和酸性土壤;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14、干热岩是

7、地层深处的热岩体。下图为利用其发电的示意图。(1)将干热岩的热量传递到热交换器的物质是 。(2)从微粒的角度分子,水变为水蒸气时,变化的是 。【答案】 (1)水/水蒸气;(2)分子间间隔。【解析】 (1)据图判断将干热岩的热量传递到热交换器的物质是水/水蒸气;(2)从微粒的角度分子,水变为水蒸气时,变化的是水分子的分子间间隔增大。15、H 2O2可作增氧剂。常温下,用 4%H2O2溶液进行实验,研究 pH 对 H2O2分解所得溶液中氧量的影响,测定结果如右图。(1)H 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析右图得到的结论是 。【答案】 (1)2H 2O2=2H2O+O2;(2)在常温下,当 p

8、H 值在 8-12 之间时,随 pH 值增大,溶氧量先增大后减小,且在 pH 值在 10-11 中间时,溶氧量达到最大值。【解析】 (1)H 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在常温下,当 pH 值在 8-12 之间时,随 pH 值增大,溶氧量先增大后减小,且在 pH 值在 10-11 中间时,溶氧量达到最大值。(科普阅读理解)1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化石能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其储量有限,不可再生。 2050 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由上图可见,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

9、。太阳能的利用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例如,通过光催化可将 H2O、CO 2转化为H2、CO、CH 4、CH 3OH(甲醇)等太阳能燃料,示意图右图。随着科技的进步,能源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例如,利用照明灯、人体散发的热量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热发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 2Te3)/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 ,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化学骑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 2015、2030 和 2050 年能源结构中的化石能源,所占比例降低的是 。(2)H 2O、CO 2转化

10、得到的太阳能燃料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该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 )变化。(3)复合热点薄膜电池中 Bi2Te3由 种元素组成。(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B.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利用C.石油和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D.生活中的废热可转化为电能【答案】 (1)常规能源煤炭、石油等比例降低;(2)CO 化学;(3)两(或 2) ;(4)ABD。【解析】 (1)据图判断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常规能源煤炭、石油等比例降低;(2)根据光催化可将 H2O、CO 2转化为H2、CO、CH 4、CH 3OH(甲醇)中 C

11、O 属于氧化物;该过程是化学变化;(3)Bi 2Te3由Bi、Te 两种元素组成;(4)根据材料和图判断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利用;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生活中的废热可转化为电能。故选 ABD。(生产实际分析)17、炼铁的主要原料是赤铁矿(主要成分是 Fe2O3) 、焦炭、空气等,转化过程如下:(1)中,反应为 CO2+C 高温 2CO,其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2)中,CO 与 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1)C 或碳元素;(2) 。【解析】 (1)CO 2中 C 的化合价为+4,O 的化合价为-2,C 单质的化合价为

12、 0,CO 中 C 的化合价为+2,O 的化合价为-2,即该反应中碳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2)工业炼铁的反应方程式: 。18、为保护绿水青山,可将工业残留的钡渣(主要成分为碳酸钡(BaCO 3) )进行无害化处理,制取化工原料;硫酸钡(BaSO 4) 。主要流程如下:已知:BaSO 4难溶于水,氯化钡(BaCl 2)可溶于水。(1)粉碎钡渣的目的是 。(2)反应釜 1 中的气体 X 为 。(3)反应釜 2 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其充分反应;(2)CO 2;(3)BaCl2+H2SO4=BaSO4+2HCl。【解析】 (1)钡渣粉

13、碎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其充分反应;(2)BaCO3+2HCl=BaCl2+CO2+H 2O,即气体 X 为 CO2;(3)氯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BaCl2+H2SO4=BaSO4+2HCl。(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19、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之后火柴燃烧。(1)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的现象是 。(2)能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现象是 (填序号) 。A.酒精燃烧 B.蜡烛熔化 C.火柴燃烧【答案】 (1)蜡烛熔化,掉落(或火柴燃烧) ;(2)AC。【解析】 (1)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之后火柴燃烧说明铜具有导热性;(2)酒精、

14、火柴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体现物质的化学性质;蜡烛熔化,是物质状态的变化,发生物理变化,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20、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1)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木炭遇 O2燃烧时,现象为 。【答案】 (1) ;(2)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解析】 (1)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无色气体。21、实验室用右图装置制取 CO2。(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的原因是 。【答案】 (1)CaCO 3+2HCl=CaCl2+CO2+H 2O;(2)CO 2的密度大于空气,

15、且不与空气中的其他其他反应。【解析】 (1)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 2O;(2)因为 CO2的密度大于空气,且不与空气中的其他其他反应,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22、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1)设计 B、D 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需要 O2的现象是 。(3)AD 中,可不做的实验是 (填序号) 。【答案】 (1)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2)C 中白磷不燃烧,D 中白磷燃烧;(3)A。【解析】 (1)白磷是可燃物,B 图温度为 20,通入氧气,白磷不燃烧

16、,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 图温度为 80,通入氧气,白磷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设计 B、D 的目的是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2)C 中温度达到 80,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由于没有氧气,白磷不燃烧,而 D 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3)B、D 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C、D 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A 不需要做。23、进行如下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1)能产生气泡的是 (填序号) 。(2)能证明 C 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3)有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原因是 。【答案】 (1)BD;(2)红色溶液变为无色;(3

17、)Cu 的活动性排在氢后,所以不与稀盐酸反应。【解析】 (1)Mg、NaHCO 3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故填 BD;(2)滴有酚酞的澄清石灰水的溶液为红色溶,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钙发生中和反应,当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说明发生反应;(3)Cu 的活动性排在氢后,所以不与稀盐酸反应,A 烧杯中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科学探究)24、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 12.5g 进行系列实验。【查阅资料】氧化铜(CuO)为黑色固体。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 2O + H2SO4 = CuSO4 + H2O +

18、Cu【进行实验】实验 1:取质量比 1:11 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 1.3g,进行实验。实验 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 12 装置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1)配平化学方程式:C+CuO 高温 Cu+ CO 2。(2)实验 12 中,证明产生 CO2的现象是 。(3)实验 1 的目的是 。(4)实验 2 的结论是 。【反思与评价】(5)实验 2 没有进行质量比为 1:14 的实验,理由是 。(6)为检验 24 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 Cu2O,所需试剂是 。【答案】 (1)1 2 2 1;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探究木炭与氧化铜的受热面积对其反应的影响;(4)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 1:

19、12 是恰好反应,因此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为 1:12;(5)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 1:13 时,氧化铜已过量;(6)稀硫酸。【解析】 (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方程式:C+2CuO 高温 2Cu+CO2;(2)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实验 1-1,反应物接触面积较大,实验 1-2 反应物接触面积较小,可以探究木炭与氧化铜的受热面积对其反应的影响;(4)当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 1:12 是恰好反应,即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为 1:12;(5)当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 1:13时,氧化铜已过量,生成物中含有 Cu 和 CuO,没有必要进行质量比为 1:14 的实验;(6)因为 Cu2O + H2SO4 = CuSO4 + H2O + Cu,所以加稀硫酸可以验证有无 Cu2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