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武汉市科协科技创新智库课题结题报告要求及格式规范一、成果要求及形式1.研究总报告。含目录、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等其他附件及 2 篇专报等,字数 3 万字以内,供存档备查。2.主报告。总报告精简版,只需正文,略去目录、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附件信息,字数 2 万字以内,供结集汇编。3.两篇决策咨询专报。每篇字数 3000-5000 字,以便武汉市科协编印科技工作者建议决策咨询内刊,呈报供省市领导决策参考。二、格式要求1.正文标题层次采用连续编号:如:一(一)1(1)1)。2.报告题目:小二号方正大标宋简体。报告 1 级标题:四号黑体;报告 2 级标题:四号楷体;
2、报告正文:四号仿宋;正文中的数字及西文字母用 Times New Roman 字体 3.每个图表应有自己的表序(图序)和表题(图题),位于图表上方正中。统一用阿拉伯数字依序编排,例如:图 2.1 ,表 3.1 ,序号与标题之间空一格,无需加冒号。图表标题用小四号楷体。4.全文行距:26.5 磅。5.作者落款格式举例:课题组成员:(黑体)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楷体)6.研究总报告封面信息、摘要及目录格式详见如下举例:结 题 报 告 示 例 :2013年 武 汉 市 科 协 科 技 创 新 智 库 建 设 调 研 课 题 - 2 -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机制与对策研究结 题 报 告计
3、 划 类 别 : 决 策 咨 询 课 题 研 究 (公 开 招 标 )项 目 编 号 : 负 责 单 位 : 项 目 负 责 人 : 联 系 方 式 : 结 题 时 间 : 年 月 - 3 -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机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组成人员名单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主要成员: 负责人联系方式:单位:地址: 邮编:电话: (办) (手机)E-mail: - 4 -摘 要基于我国“区域科技创 新成果向科普资源 转化” 理论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首先以国际化的视野,从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内容、途径、经费投入和制度四个方面比较了美英日中四国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中的异同。继而
4、对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过程中,存在转化率低、科技工作者参与度低、科普创作水平低,内容与形式缺乏多样性、科研科普分割、科普人才不足、科技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投入不足、科技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转化的激励机制缺乏和评估机制缺位等问题;转化机制中存在写作机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畅通、配套机制滞后的问题。在把握问题的基础上,对过程和机制中的问题,从制度体系、体制机制、宏观规划、人才储备、经费投入、转化意识几个方面展开原因分析。继而,在此基础上,探索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
5、路径选择,提出了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之路,走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互赢之路,走深入研究、虚实结合之路,走实事求是、分类指导之路四条路径。同时,提出要从建立联动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成本分摊与利益共享机制、政府与市场结合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几个角度提出构建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思考与建议。课题最后落脚与提出促进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转化;问题;机制;路径;对策- 5 -目 录摘要. . 2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 .5(一)课题概况 .5(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5(三)研究方法 .5(四)研究思路 .5二、美英日中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科普化比较研究 .6(一)美
6、英日中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化的内容比较 .6(二)美英日中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化途径比较 .8(三)美英日中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化的经费投入比较 .11(四)美英日中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化的激励措施比较 .12(五)美英日中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化制度比较 .14(六)美英日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化的启示 .16三、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相关研究 .18(一)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要素 .18(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途径 .19(三)各要素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过程中机制联系 .22四、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现状调查 .23(一)问题提出背景 .23- 6 -(二)调查样本相关情况
7、.23(三)现状分析 .25(四)影响因素分析 .31五、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问题研究 .36(一)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过程中的问题研究 .36(二)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机制中的问题研究 .42(三)武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问题原因分析 .45六、促进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对策研究 .50(一)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路径选择 .50(二)构建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长效机制 .54(三)促进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对策建议 .56参考文献: .60附录: .63一、论文: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要素及途径
8、.63二、专报一:抓住机遇,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携手共进,推动武汉文明城 市建设 .69三、专报二: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73四、专报三: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武汉市科技成果科普化 .77五、调查问卷:武汉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现状调查问卷 .82决 策 咨 询 专 报 示 例 :- 7 - 8 -关于协调推进武汉钢铁冶金行业绿色发展的建议“生 态优 先、 绿色发 展” 是中央长江经济带发 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基本思路,将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要求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战略性资源,即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和军事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资源。对于
9、武汉而言,钢铁冶金行业作为主要的战略性资源产业,对我市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市一次性能源消费 90%以上来源于资源型产业,其中钢铁冶金行业对我市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了10%。毋庸置疑,钢铁冶金行业在武汉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不能回避的是,钢铁冶金行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长期威胁武汉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安全,导致雾霾、酸雨、水质恶化加剧、土壤重金属超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于如何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促保护,推进长江经济带(武汉段)战略性资源产业绿色发展是我市十三五期间的重中之重。一、钢铁冶金资源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10、,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工业强 市” 战略,工业发 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占全市 GDP 比重的 40%左右,在全市经济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9 -2015 年 ,武 汉 市 全 年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GDP)10905.60 亿 元 ,工 业总 产 值 1.5 万 亿 元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总 产 值 达 到 1.24 万 亿 元 。其 中 钢铁 冶 金 行 业 的 工 业 总 产 值 占 武 汉 市 工 业 总 产 值 10%以 上 ,其 中 金属 、非 金 属 、黑 色 金 属 和 有 色 金 属 冶 炼 、压 延 加 工 和 制 品 业 所 占 比重
11、超 过 80%,是 武 汉 市 工 业 经 济 发 展 的 基 石 ;而 矿 石 采 选 业 和 辅 助行 业 占 比 较 少 ,比 重 逐 年 下 降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制造基地,龙头企业武钢集团在 2012 年进入世界 500 强,形成了以冷轧硅钢片、汽车板、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精品长材四大战略品种为代表的一批精品产品,冷轧硅钢片产量居世界第一。以武钢江北公司、一冶钢构等为主的钢材剪切配送、钢结构制造等钢材深加工企业快速发展,江北公司阳逻钢材深加工基地已形成 350 万吨的加工能力。钢铁产业在去库存大环境下,连续 4 年呈现量价齐跌低迷格局,全年生产钢材 1587.97 万吨,下降
12、 7.9%。二、钢铁冶金资源产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随着经济下行压力,2015 年我市钢铁及深加工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负增 8.8%。在产能过剩和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的制约下,我市钢铁冶金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同时,在中央号召长江经济带“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 的新形势下,钢铁冶金行业的生态安全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其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长期威胁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安全,导- 10 -致雾霾、酸雨、水质恶化加剧、土壤重金属超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一)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钢铁行业是我省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能过剩矛盾加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13、2015 年钢铁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降至 3%。截至 2014年底,我省纳入国家统计范围的钢铁冶炼企业共有 23 家(包括武钢 3 家在鄂企业),职工约 65 万人,炼铁、炼钢产能分别为 2758万吨和 3950 万吨。其中,武钢 3 家在鄂企业炼铁、炼钢产能分别为 2240 万吨和 2310 万吨;其余 20 家企业炼铁、炼钢产能分别为 518 万吨和 1640 万吨。此外,国家 2015 年清理确认的企业 2家,炼铁、炼钢产能分别为 122 万吨和 240 万吨。经过清理,我市仍有落后产能 416 万吨未纳入国家统计范围,分布在 7 家企业中。(二)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对低下我市科教实力全国第三,科技成果丰硕,但与本地的经济衔接并不紧密。我市专业技术人才中有 75%集中在教育卫生战线,科技成果中有 90%以上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利申请有 60%以上也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只有 35%且 80%流向外地,我市技术开发机构只有 30%建立在企业,深圳 90%建立在企业。我市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