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考试题.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0702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史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现代文学史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现代文学史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现代文学史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现代文学史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课程不关注作品本身,应重点掌握: 1、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2、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出现后产生何种独特影响和作用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 3、综合性、连续性的文学现象; 4、对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的文艺运动(理论、口号、论争)要专门了解,重要的文学社团、风格流派要专门了解与分析。 增强历史感。 本教材比较严格按时间顺序描述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应以本教材为主,适当翻阅其他教材。 推荐: 北大出版社 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礼群著; 人大出版社 中国现 代文学史 刘勇等著,大 32 开。(绿皮) 考试题型: 1、单选, 20 分; 2、多选,( 5 题) 10 分; 3、名词

2、解释,( 4 题) 16 分; 4、简答,( 3 题) 24 分; 5、论述( 2 题) 30 分。 内容上分几大部分: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 概论; 二、重要作家及文学社团的创作过程、风格特点、影响、作用; 三、重要的文艺运动及其作用与影响。 绪论 一、历史发展进程: 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 30 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 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启功先生认为: 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代的诗是嚷出来的,宋

3、代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 1917 年前后。 “前 ”,其一指 1915 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 “五四 ”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 “五四 ”新文学的影响。 “后 ”,指 1919 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 30 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 1917 1927“五四 ”文学时期; 1928 1937“左翼 ”(革命)

4、时期的文学; 1938 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首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 1917 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 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革命文学是 1928 年前后掀起的又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重探讨文学内容的深入发展,要求文学和社会革命、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内容的层次上对文学的变革提出了深层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 “五四 ”新文学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内容上比较激进的 “左翼 ”文学思潮,也出现了文学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即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等京派、海派为代表的 (此处

5、未记全)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 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 “抗日救亡 ”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1942 年后,现代文学显著地出现了以地区为特色的现象。其一,以陕甘宁地区、延安、广大农村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文学,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农村土改;其二,是以大中城市广大地区为代表的国统区文学,突出描写对象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广大市民的命运。 1949 年 7 月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的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文

6、学历史阶段的结束,同时标志着当代文学历史阶段的开始。在会上,周扬和茅盾分别代表解放区和国统区做了主题报告,郭沫若做了总报告。 思考:现代文学三个阶段如何显示了相对独立性和主体联系的特色? 二、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的一般特征:集中地出现了大批著名作家作品,形成众多风格流派、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以作家背景为主的阵营:其一是以留日作家为主的东方文化阵营;其二是以留欧、留美作家为主的西方文化阵营。 现代文学始终伴随着各种文学思潮、文学运动而发 展。 2、本质特征: ( 1)高度集中体现了新与旧的冲突和交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纵向) 例如周作人

7、 ( 2)中与外的沟通和融汇。(横向) 例如鲁迅 ( 3)始终是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具有自觉的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基本的风格流派。 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十五部分进行讲解。 第一讲 “五四 ”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第二讲 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三讲 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 漫主义风格的开创 第四讲 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第五讲 最初两个文学社团即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历史贡献 第六讲 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

8、 第七讲 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 第八讲 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第九讲 曹禺等人戏剧创作的独特贡献及文学史地位 第十讲 三十年代诗歌与散文创作的价值和地位 第十一讲 抗战文艺运动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第十二讲 艾青等人诗歌创作的独特贡献及文学史地位 第十三讲 赵树理、孙犁所代表的解放区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十四讲 钱钟书、张爱玲所代表的国统区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十五讲 四十年代文学社团与文学思潮( “九叶 ”诗派,通俗文学的发展与成熟) 第一讲 “五四 ”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范围较大的问题如背

9、景一般以小题考察,而比较具体的方面一般考大题。 一、背景与意义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向现代转型,中国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地看到: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重要的 是人的精神的健强,是民族的醒悟。因此, “五四 ”时期,文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地位。 “五四 ”文学运动有广泛的基础,即从鸦片战争至 “五四 ”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变化,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 “五四 ”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 “中体西用 ”,维新派为主的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崭新的一页,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

10、文学交融的眼光,体现了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又继承、又批判、又创新的文学发展观念。 “五四 ”文学革命 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根本转型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二、晚清文学对 “五四 ”新文学的影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清文学呈现了一种繁荣局面。晚清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晚清文学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 影响: 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 “五四 ”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

11、文学的高度 重视。 1896 年 1916 年,翻译外国小说 800 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 “林译小说 ”,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 “五四 ”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说创作对 “五四 ”新文学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追求它的社会意义,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

12、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 1906 年成立的春柳社, 1907 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 三、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 “文学革命 ”口号的正式提出新青年是综合性文化刊物,而非纯文学刊物, 1915 年 9 月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最初称为青年杂志。它是整个 “五四 ”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期间代表着新文学、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学、旧文化 进攻批判的主要阵地。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理论、口号、文学作品都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 1917年 1 月、 2 月,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3、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 “五四 ”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五四 ”新文学最初一批重要作品就是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最重要的是 1918 年 1 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同年 5 月,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 “五四 ”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开始。 “五四 ”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同 时出现了一个创作群体,称作 “新青年 ”作家群。同时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刊物: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星期评论、新潮,以新潮为核心,也出现了 “新潮 ”作家群。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920 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

14、北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四、 “五四 ”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绿皮书 P.40) 两个复古派:学衡派, 20 年代初期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组成;甲寅派,以章士钊为代表。 五、 “五四 ”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白话新诗的尝试, 1920 年 3 月胡适出版尝 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绿皮书 P.50)刘半农 1918 年 5 月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无韵诗;同年 7 月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课本P.104) 初期白话诗人的贡献与不足: 1、坚持用白话写诗; 2、语言与体式上创立了自由、无韵、散文诗体等。 不足是:缺乏感情、想象力,结构松散、缺乏韵律

15、美。 其他小说、戏剧、散文做一般了解。 思考:晚清文学观念的变化对 “五四 ”新文学有哪些影响?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 P.58) (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 的,是 “五四 ”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 “五四 ”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 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16、,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 “向死而生 ”。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来源: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来源: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 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

17、的影响及地位。 来源: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来源: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 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 20 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 P.91),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 30 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

18、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 30 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 30 年代被人们称为 “子夜、山雨季 ”。(课本 P.364) 40 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 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

19、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妇女问题是衡量一个民族解放的重要尺度。 2、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集中体现两方面:( 1)对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

20、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 2)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 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 系统而深刻。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子君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 3、重大深远的影响: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曹禺剧中人物,沈从文小说。 三、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一)鲁迅在艺术创作上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充分继承传统文学精华,同时广泛吸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特长。 特别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描写注重对其自身的描写,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完成人物性格。小说的结 构方式也继承了传统文学,如阿 Q 正传 纪传体、章回体。很多注重

21、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如明天、肥皂。此外,鲁迅形式上借鉴日记体、对话体,场景描写在淡化情节方面吸取外国文学的手法。在小说中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显示出现代小说的品位。 (二)总体风格上,既体现为一种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又表 现为一种多种风格并存的格局。有现实主义即传统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 故事新编,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 抒情散文诗野草,多种风格相兼并蓄。 鲁迅风格的难以概括就是他的风格。 来源 :考试大 -自 第三讲 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 一、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价值。 二、郭沫若史剧创作的独特意义。 三、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文学主张。

22、一、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一)从时间上和艺术上,郭沫若的诗歌创作都不是现代新诗中最早和最好的,他是现代新诗格局真正的奠定者,是一代诗风的开创者,确立了现代新诗的基本形式:诗体高度自由,语言绝对白话,写作过程无拘无束,诗人情感 饱满充实。但也有明显的局限与不足:过于自由、过于放纵,使新诗处在一种无边无际,毫无规范的形态。 (二)形成一种总体而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审美风格。 整体的美、气势的美和个性的美,不以某一首诗显示其成就,每一首诗又不以某一句显示其价值,而在于整体的美,整体的气魄、胸怀与情感,确立了郭沫若新诗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审美地位。 二、史剧创作。 (一)敏锐的政治目光和大胆的艺术创新,观念和

23、手法的创新,他反对历史剧主要是真实地表现历史,主张要敢于创造历史,要让人们在剧中看到对历史崭新的解释,并大胆改写历史人物的 性格和命运,虚构历史人物和有关情节。 (二)郭沫若的史剧创作更多体现了诗的特质 更多是诗味而不是剧味,反映了诗剧合一的浪漫主义本质。诗中有剧,剧中有诗,集中在诗人浓厚的、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上。 三、郭沫若的文学主张及对创造社的影响。 (一)郭沫若的美学主张: 1、 崇尚主情主义,崇尚抒情、注重自我、主观抒情。 2、强调感情自然流露,自然抒发,主张艺术形式绝对自由,打破一切限制条条框框。 3、未忘记文学的社会功能:为艺术而艺术 为人生。 这种主张与追求对创造社有重要影响与

24、作用。 创造社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后期。 学考试 第四讲 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茅盾文学创作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之间。现代文学九大家: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 一、茅盾的文学主张及其文学研究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茅盾文学创作道路所显示的典型意义。 三、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一、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一)其文学批评有鲜明的针对性、完整系统性。 1、鲜明而系统地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继 承了晚清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并且进一步地使之系统化、明确化,明确提出文学应该是一项工作,是一项对人生有着重要作用的急迫、切实的工作,认为把文学

25、当成游戏和消遣的时代永不再返,文学应担当起指导人生、影响社会的责任。 2、提出文学最根本的艺术功能应是真实的、客观的甚至冷静地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最大限度控制作家自己的感情。 3、强调在客观真实中挖掘典型,是最初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二)茅盾现实主义理论形成的原因。 1、在新文学第一阶段长期、专门从事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一年); 2、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有积极的继承; 3、充分吸取外国文学一些思潮,受法国左拉自然主义影响很深; 4、 1921 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阵地,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发起创立文学研究会, 他的文学主张也成

26、为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现实主义 (此处未记全),系统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贯穿现代文学始终的一条主线。 二、典型意义。 由准备而开始而发展成熟,不断深化地发展演进的过程。 1、准备期( 1916 1926),从事理论批评, 包括翻译、介绍等,是理论和生活的积累期。 2、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 1927 30 年代初),创作蚀三部曲,野蔷薇,初步显示出现实主义风格特色。 3、成熟期和高峰的到来( 30 年代抗战爆发), 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4、抗战爆发后,转化、深化时期,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转化主要体现在逐步流露出作家敏锐的主观感受,

27、创作的视点(视野)在发生变化,子夜是俯视图,是全景图;腐蚀则浓缩了、集中了,是解剖图。 三、贡献(绿皮书 P.202) 善于大规 模、全景性地反映和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在子夜身上人们看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功与成熟。 1、子夜显示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整个作品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村的天然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的是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作品线索杂而不乱,有条不紊。 2、子夜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

28、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 人物性格随社会发展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写事写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3、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成功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多处用细节表现有历史跨度的东西,场景、环境描写(赵伯韬、吴荪甫),心理描写(杜竹斋)。语言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客观、准确、冷峻,人物语言充满鲜活的、个性化的特点,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人物语言越鲜活,越富有个性化,越显示出茅盾叙述语言的客观、准确、冷峻。 来源 :考试大 -自学考试 第五讲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历史贡献 1921 年 1 月和 7 月成立的两个社团,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两个文学社团,标志着新文学创作的成熟, 分别奠定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主张, 对整个现代文学乃至对 20 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作家群体,各自显示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审美追求, 文学研究会更多表现广大知识分子的命运,更注重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创 造社主要反映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集中表现他们身边的事 情,甚至表现他们自己的事情,自我小说、身边小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 ,而问题小说 (此处未记全)。文学研究会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创造社强调抒发个人主观情绪和感受。 思考:简单了解和比较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