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共12页).doc

上传人:晟*** 文档编号:12109323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共1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共1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共12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共12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共12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6)03-0054-04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的名称,在中国文学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文曰:“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1比喻手法的运用,起于何时,已难考证,但在诗经中,我们可找到许多运用比喻手法的例子,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2“有力如虎,执辔如组。”3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不胜枚举。因此“比”这种文学技巧,被后人公认为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应该说,在诗经的成书阶段,即春秋中期,比喻手法已被当时的文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了。诗经之后,东汉的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给“比兴”作注时引东汉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4所谓“比方于物”,即打比方,就是普通的比喻。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论“比”时说:“比之为物,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5其中“喻于声”、“方于貌”,都是比较直接的相似,是具体对具体,很简单。而“拟于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