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211171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第四讲 中国的人口和人口迁移湖南省耒阳市一中 罗洪钦专题概要 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卷都要涉及与人口有关的一些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作为当代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人口意识,自觉宣传党的人口政策。知识梳理1、中国古代的人口 (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 2000

2、 万。 (2)西汉末年达到 5059 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5。 (3)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 1 亿左右外,一般都在 6000 万徘徊。 (4)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 年)的 178 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 年达到了 1 亿;1762 年突破 2 亿;1790 年越过 3 亿;1834 年超过 4 亿。 2、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 50 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疑难解析1、中国古代的人口政策及

4、其经验教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构成因素。人类社会迄今已存在三代生产力:手工生产力、机器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人类所获得的是第一代生产力,其基本特征是:以简陋的手工工具为整个生产力基础。与此相联系,人的体力成了操作工具的主要动力,劳动者为体力型。整个中国古代的生产力,基本上属于这种第一代的生产力。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或劳动人手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古代国家往往采取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众多的人口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人既是生产者,又是征税和服兵役的对象,因此人力资源倍受重视。国家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具体表现在

5、:(1)对生育子女者,免征赋税。 (2)对晚婚子女,课以重税。(3)对世代同居的大户征收重税。 中国古代,一般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发展社会经济的先决条件。不仅如此,还往往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力强大的象征。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般说来是与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相同步的。如汉初汉高祖为恢复经济,一面号召流离的劳动力回到生产上,一面鼓励生育,人口和劳动力开始有了增殖,此时社会经济也开始得到初步恢复。惠帝、文帝、景帝时,人口增殖的速度也相应加快,并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国家促进、鼓励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

6、的兴盛。但人口的过多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消极后果。如滥垦滥伐、盲目开荒、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清代前期我国人口为什么急剧增长?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 年)的 178 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 年达到了 1 亿;1762 年突破 2 亿;1790 年越过 3 亿;1834 年超过 4 亿。为什么清康熙以后,我国人口会这样迅速增长呢?首先,是因为康熙即位后,社会安定,出现了一百多年“丁男不知兵革之患”的稳定局面;农业的精耕细作有了新的发展,粮食生产跨上了新的台阶,平均亩产由两宋

7、时的 100 公斤提高到 125 公斤;而且,清朝最后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交流,农业地区扩展到了云南、内蒙、西北和东北,使全国耕地面积迅速扩大,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较强的物质基础。同时,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宣布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雍正又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 ,将丁银(人头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全部按土地多少纳税,彻底废除了自秦汉以来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并使长期隐瞒不报的户口陆续报了上来。实行“摊丁入亩”的办法后,还使城镇居民全部免除了人头税,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8、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增加了人口的容量。再加上清政府比较重视医药卫生事业,从而提高了人们对疾病的防治能力,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3、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建国初期,我国省区之间的人口迁移,一是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建设;二是东部农村大量人口自发移向广大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农村人口在省区之间的迁移主流是人口自发的流动。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我国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剩余,西部、北部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所以解放前河北、山东的贫苦农民就向东北迁移,山西向内蒙古迁移,甘肃向新疆迁移。建国后,全国人口主要移出地区是黄河、

9、长河下游地区。这种人口的迁移,对于调整全国人口的分布,开发荒地和矿产资源,发展落后地区经济、文化,建设边疆地区都有积极作用。4 、当前民工流动的成因、特点和利弊:(1)成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 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农村体制改革。城市的吸引力。 (2)特点:流动据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输出地,上海、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 “外籍工人”以年青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3)利弊:民工的流动有

10、效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外来民工承担了城市建筑、环卫、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工作,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利”是主要的。但民工盲目无序流动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城镇民工的违法犯罪率有所上升,对社会治安和当地居民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其他社会问题还有:违反计划生育,城市人 5.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11、因为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的增长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反之,则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人口偏多或偏少,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延缓作用。 拓展延伸地理:1.现在,国内移民问题的产生主要有城市化和国土开发两种情况。2. 我国省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一是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建设;二是东部农村人口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农村人口省区间迁移主流是自发移动。 3.了解我国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区、主要迁移方向以及近年来民工迁出区和流动方向。 政治:1.联系古代人口迁移和当前民工流动,认识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12、。2.联系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数量与物质资料的生产不相适应,并且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国民收入低。 (2)人口增长快,使得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低。 (3)我国资料的拥有的绝对量大,但人均相对量小。 (4)劳动力过剩,劳动就业问题相当严重。 (5)增加劳动就业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突出。 (6)国家用于建设的资金积累困难,影响经济的发展。 (7)学龄人口比重大,教育经费增长缓慢,从而影响教育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 (8)人口的消费水平增长缓慢。 (9)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3.联系我国的

13、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我国人口政策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少生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先决条件。计划生育已使我国人口再生产状况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4.要辩证地分析认识民工流动问题:各地组织有序的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民工盲目无序地流动,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加重城市和交通负荷,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因此需要做好有序的组织引导工作。专题检测一、选择题1.秦朝、唐末、元朝时,我国居民迁徙的共同特点是A.大批北方农民迁居江南

14、 B.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C.南部沿海地区居民迁往南洋 D.许多中原人民迁到边疆地区2.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人口从汉代以来大体在五六千万左右,清康熙末年只有二三千万,乾隆五十九年激增 553 亿多,道光十四年(1834 年) 超过 4 亿,导致人口激增的直接原因是A.清朝管辖区域扩大 B.农耕面积大量增加C.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D.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二、非选择题3阅读材料:材料一 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从,所欲而必遂。 明叶适集卷二材料二 迨南北混一,越十有五年,再新亡宋版笈,又得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余户,南北之户总书于册者,计一千三百一

15、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人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其山泽溪洞之氓,又不与焉。上视汉、唐极盛之数,无以加此。夫天地之道,生生不息,推之以祖宗厚泽深仁,洪昌繁衍,聿有以隆我皇亢,万世无疆之丕基。国朝文类卷四十材料三 (乾隆帝说)升平日久,户口日滋,物价腾涌,势所必然。然天地所生之物止有此数,昔以十人食之,今以百千人食之。米安得不贵?米既贵,诸物安得不贵?游手好闲僧道之流,且借此以糊口,设尽驱之力田,言之易而行之难,安得许多田与之乎?为今之计,补偏救弊之不暇,实无一劳永逸之法也。 ”国朝宫史续编圣制节俭论请回答:材料一认为明初提倡“民多”有哪些益处?作者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并说明

16、理由。材料二强调人口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乾隆帝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人口问题的看法。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南北人口比例对照表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材料二 唐代工商业中心示意图材料三 明代工商业中心示意图依据材料,联系教材,回答:(1)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两次大迁徙高潮?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大迁徙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大迁徙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上长江荆江大堤溃决次数统计朝代 年代 决堤次数 平均时间东晋

17、317420 年 1 103 年南北朝 420589 年 3 56 年隋唐 581907 0 0南宋 11271279 年 2 76 年明朝 13681644 年 30 9 2 年清朝 16441911 55 4 9 年材料二 凡五岳及名山能蕴灵产异,兴云致雨,有利于人者,皆禁其樵采。摘自唐六典卷虞部郎中材料三 乾隆后期,湖北江汉两岸“百姓生齿日繁,圩垸日多,凡蓄水之地,尽成田庐。”摘自清高宗实录卷 147材料四 据清朝前期人口统计:顺治十八年,全国人口约 19200 万,至乾隆五十九年,全国人口约 31000 万。 回答:据材料一的统计数字,概括出反映的现象。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8、 综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认识。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感到人口的压力,始于清代。中国汉代人口约 6000 万,到1000 多年后的明代初期依然是 6000 万,明万历中期(16 世纪末)增殖到 15 亿,到清初又降到 12 亿。康熙末年(17 世纪末),人口恢复到明代万历中期水平后,继而出现空前的人口高峰期。乾隆十八年(1753 年),在册人数 183 亿。道光十三年已达 4 亿,在 80 年间增长了一倍 引自羊城晚报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1998 年 3 月 2 日材料二 清代处于“近代前”的经济增长期。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蕃莳、玉米的引进,中

19、国人几乎吃用植物粮食的习惯,等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社会安定与经济的持续增长的所谓“康乾盛世”比历代时间都长。而且康熙、雍正和乾隆祖孙三代主政时间长达 134 年,有利于保持政策连续性。他们又都尽心尽责,精明能干,多有进取。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又下诏“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继而实施“摊丁入亩”和赋税改革,历史上首次取消了人头税。 引自羊城晚报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1998 年 3月 2 日 材料三 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 ,直隶永定河边畜水防洪的淀泊, “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 , “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 ,黄河“

20、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引自清高宗实录卷 910、卷1147 材料四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移民成为人口的“宣泄阀” 。尤其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流徙城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帮会团体也因之兴起,成为社会动荡不安之源。晚清再现的连绵不断的宗族械斗、土客械斗,究其实质,也同地少人多,为争取生存空间有关。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引自羊城晚报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1998 年 3月 2 日 回答: 从材料一可看出,清初我国人口增长

21、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据材料三、四分析清初人口问题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和影响。 上述材料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历史经验教训? 7在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过程中,人口迁移的流向有哪些?各举例说明。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8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 年)的 178 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 年(康熙二十三年)达到 1 亿;1762 年(乾隆二十七年)达以 2 亿;1790 年(乾隆五十五年)越过 3 亿;1834 年(道光十四年)超过 4 亿。试分析清康熙以后,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917501850 年的一百年

22、间,英国人口从约 1000 万增长到约 2800 万,中国人口从约 18 亿增长到 41 亿。试分析促成两国人口的快速增长的主要经济原因,两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参考一、选择题 1.A 2.C 二、非选择题3.(1)增加税收和增强军事实力。巩固明朝统治。因为明初需要开垦荒田,恢复经济。(2)借人多口骤增炫耀封建统治(3)人多地少,物价上涨。不完全正确。因为乾隆帝看到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只从维护封建自然经济着眼,闭而不提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并在实际上阻碍其发展。因此,他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良策 (4)在封建社会某些特定条件下,人口的增长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安定,经济

23、发展的一种历史表象,但人口的骤增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应控制人口合理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用地,以调控人口与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平衡。4. (1)总趋势是由北向南迁徙,南方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到唐安史之乱后,南方超过北方。出现两次迁徙高潮,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二是安史之乱后经五代十国,直至两宋。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批南迁。(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迁入关内,逐渐和汉人融合;迁到南方的汉人和百越各族不断融合,出现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唐后期至两宋时期,北方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进人中原地区,和汉族人相互影响,至元代,已统称为

24、汉人,唐朝以来,迁到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我国又出现一次民族大融合高潮。(3)人口的迁徙,带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大量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在唐代,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在北方;到宋、元、明,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分布在南方,尤其集中到长江三角洲的苏杭一带,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最早在这个地方产生。5现象:宋代以前,长江水患较少,唐代无决堤现象;明清时期水患日益增多。原因:长江流域开发较晚,地表植被的自然生态保存较好;长江沿线的湖泊和众多的支流,可以调节干流流量和流速;唐代法律禁止砍伐森林,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人口增殖快,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增长;我国以农业立国,明清统治者都采取鼓励垦荒的政策;围湖造田,与水争地,盲目垦种,破坏生态平衡。 认识: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造成古代人口阶段性的高速增长。大量过剩的人口必然导致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6 特点:人口空前膨胀,是近代以前人口最多的朝代。原因:新的农作物的引进有利于解决增加人口的吃饭问题。康乾盛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摊丁入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 人多地少,导致破坏生态平衡的盲目开荒;过剩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诸多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