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索“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新方向【摘要】全球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的互联网也处于稳定、深入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因为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消费者需求的深入和偏好改变等要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互联网同新兴技术的紧密联系,促进当代农业的蓬勃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互联网+农业”内涵,分析“互联网+农业”现状,根据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农业”的成功案例得到的启示,针对想法不够积极、基础设施总体薄弱、信息不对称、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提出号召农民积极响应发展电子商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对农村互联网的建设改进,就此探索出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 农业 创新 一、
2、“互联网+农业”涵义 2015 年 7 月 4 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它说明“互联网+ ”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它要求我们迎合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发展大潮,将中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及其应用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以此敦促互联网的发展重心从消费逐渐转移到生产经营,加快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各行各业的创新能力进行提高,给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优势和新动力。 “互联网+农业 ”是一种创新,它将生产方式和经营手段同传播速
3、度快,便利使用的互联网结合起来,影响着农业的各个环节,从生产到销售、从管理到售后服务等,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有助于发展、智慧农业、和高效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I 向现代农业转型,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二、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 “互联网+农业”于电商 “互联网+农业 ”能拓宽电商的发展范围。一张张流传于网上的照片直观地展现了各大电商在农村的布局:有“东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宝” ,还有“老乡见老乡,购物去当当” ,还有农村的淘宝电子商务服务站和农村网点S。各大电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在农业领域大展身手,都在努力做到“用电脑,网络线,帮助农民增加
4、收入。 ” (二) “互联网+农业”于农户、消费者 “互联网+农业 ”增进了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与了解。种子是否健康、浇水是否适量、光照是否充足、保存是否完好等,消费者和农民通过互联网交流,农产品质量可靠,能够得到更快、更广的传播推广,农户省时又省力,用户安心又放心,实现了农户和消费者的互利共赢。 (三) “互联网+农业”于农企 “互联网+农业 ”对农企来说是重大发展机遇。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可以让农企根据销售量来组织生产,相当于对农业产业链所有要素进行结构调整,这让“靠天吃饭”的农业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产品销售风险。互联网的开放性、传播快的特点,则将反作用于农业企业,使其更加注重品牌特色,深
5、化农业在人们心目中的稳定形象。 三、 “互联网+农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互联网+农业”缺少顶层设计 “互联网+农业 ”依附现代科技的进步实现了传统农业的升级,是个崭新的话题。既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也能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就无法避免“互联网+农业 ”一哄而上的不协调局面,容易形成片面发展的情况,不利于整体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平衡发展,也会影响“互联网+农业 ”对经济社会的贡献。 (二) “互联网+”一时难以被广泛使用 “互联网+”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和创新,但是就现在来说,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比较薄弱,中国农村依
6、旧有 5 万多个行政村还没有通宽带,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到 30%,互联网普及率仅有 27.5%,也就是说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用上互联网,将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依旧艰难。 (三)农业与互联网的合作挑战升级 农业是一个巨大的传统产业,涉及各个方面,这导致农业问题千头万绪,盘根错节。如何将“互联网+”和农业现代化串起来,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等各环节相结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成功案例与启示 (一)成功案例 案例 1:当某些农村的特色农产品滞销的同时,城里人却吃不到放心的健康安全的食品。这个问题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下迎刃而解。据统计,截止到 2
7、013 年,淘宝网店中,注册地在农村的大概有 163.26 万,而经营农产品的网店又超过 26.06 万。阿里研究中心也曾给出一个数据是,目前在我国已有 20 个大型的“淘宝村” (网商数量占当地家庭户的 10%以上) ,网店总数超过 1.5 万家,年销售总额超过 50 亿元,给超过 6 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这意味着农产品实现了价值,农民实现了就业,消费者也获得了放心的绿色食品。不仅改变了城市中的生产与消费状况,更是实现了农村农产品的产销对接。 案例 2:大北农是一家典型的农业公司,主要经营猪饲料,也经营种子、植物保护产品、动物保健产品等。2013年该公司拥有超出 150 亿元的营业收入。20
8、092013 营业收入复合年均增长率 43%,员工总人数超过 2.5 万人,近 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5%,净利润接近 8 亿元,近 5 年净利润复合年均增长率 29%。公司在 2014 年提出智慧大北农战略,将商务活动与互联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从“猪管理”到“猪交易”再到“猪金融” ,实现了免费+低价+ 线下服务一体化,更有手机平台智农通,造就了“互联网+农业”的科学实践及显著效果。 (二)成功案例启示 虽然我国“互联网+农业”的互联网和农业两个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漏缺,各方面技术不成熟,但是只要我们敢于发挥想象,勇于迈出前进的一小步,做好产品,深入市场,扩大运营规模,把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模
9、式转到现代农业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上来,我们就能做到“互联网+农业”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享受其带来的互惠共赢。 五、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建议对策 (一)制定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战略计划 明确发展方向、突破口和路线图,能促进政策体系的发展。从战略高度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形成推进的格局,做到统一谋划、稳健实施,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一种稳定的新引擎,能够切实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高效发展。 (二)逐步有序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有序推?M 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村“通”宽带问题,加快推进移动通信网络的完善,降低网络流量资费标准,使农民愿意使用互联
10、网的同时用得起互联网。开发各类农业有关信息信息的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提高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国内外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三)积极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与发展 要想使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就要大力鼓励和引导电商企业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交流合作,建立一个平台,将农产品拿到网上交易。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首先就要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逐步发展为订单农业、智慧农业、可溯源农业的新平台,建立起新的产业化模式,推动形成全产业链。提高农产品
11、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增值,帮组农民增收。加强农业电子商务的管理,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惩治虚假信息发布和违规交易行为,创造良好的网上交易环境。社会上可以成立农业电商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达到行业自律的目的。 (四)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 智慧农业是利用传感技术,用智能的管理和决策来监督农业生产对象和环境的状态。也就是说将农业的生产环节、经营环节、管理环节和物流环节进行全面的互联网化智能改造。 (五)大力开展农民信息化技能培训 制定政策,鼓励农民工青年和第二代农民工注重家庭经营,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农民创造新职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教育,开设信息化教育课程,从小培养农村孩子
12、的信息化技能。 (六)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农产品的质量不仅关系到人身健康,更关乎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经济进步。应着重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做到质量放心。消费者与农户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工具对售后质量进行监督,例如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公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看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环节中,生长情况,虫害问题,采摘情况以及售后如何存放,食用甚至与什么食品不能同时食用等注意事项。以此达到“互联网+农业”的真正目的,也正是“互联网+农业”相较其它产业来说的创新之处。 六、结语 “互联网+农业 ”是生产与创新的有效结合,是传统与新科学的产物。虽然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可是“互联网+农业 ”仍旧面临着很多
13、问题急需我们去解决,例如农民观念比较落后、农村基础设施总体薄弱、互农信息不够对称、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在“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大潮中,为开辟农业发展创新之路,我们能做的就是制定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脚踏实地、逐渐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鞭策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的蓬勃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建立且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参考文献 1侯昭宇.“互联网+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J.中国果菜.2016(02). 2路辉,刘伟.“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5(15). 3杜美丹,吴瑛莉,毛田宇,刘承良,钭一土.金华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 2016(08). 4马小红.“互联网+”视域下农产品精准营销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 .2016(08). 基金项目:2016 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甲类项目:“互联网+农业”开辟农业发展创新路,项目编号:201613218000015。 作者简介:林权(1978-) ,男,辽宁大连人,大连财经学院副教授,应用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实践;赵荣禹(1995-) ,女,河北唐山人,大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2014 级税收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