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现状与途径探析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2)02-006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内涵、培养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挖掘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人文理念和文化精神,总结现阶段高校体育精神培养取得的成绩并揭露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索塑造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途径,以便为高校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精神现状途径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先进的文化精神作为人们的价值支撑、行为导向和力量整合,将会失去稳定的前进方向;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如果缺乏体育精神,其也必将走向歧途。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
2、因在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中体育文化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体育精神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虽然在校大学生关注体育,且热衷于参加体育运动,但这一重要载体迟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精神,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属于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也是大学体育文化现象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精 神品质。其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中,校园人围绕体育或依托于体育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1。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生活,对大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体育精神的内涵 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
3、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等最积极的意识的总和,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所形成和展现出来的体育意识、体育思维、体育价值观念,最终形成一种体育精神,它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2。 体育精神是由体育运动孕育出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内化为人们心中的信念和追求。奥林匹克旗帜上的五环象征着五大洲,展示世界大团结的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强调的是拼搏与进取的精神。体育精神形成并发展于体育运动之中,是体育运动者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如中国女排的五连冠铸造出的“为国争光、团结拼搏、不畏艰险、勇夺胜利”的女排精神,激起了无数国人的豪情壮志。体育精神借助体育这一社会活动来实现和传递人们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与信念,具有
4、广泛的社会和民族认同性。奥林匹克运动孕育的“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和平、关爱与尊重”的精神,已成为全社会、全人类共同认同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所体现的为国争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公平竞争、诚实守纪,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神,它既是人类体育审美意识的集中概括,也是人类在运动实践中精神追求的一种目标,在促进人的道德成长中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3。 2、大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现状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体育活动包括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和举办的体育比赛,以及学生体育社团开展的活动,学生自身体育锻炼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生自身体育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现状不容乐观
5、,宋跃先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 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但是难以保证锻炼的次数和时间;究其原因部分高年级的大学生认为是没有了体育课、学校组织体育比赛次数少以及由于扩招导致运动场拥挤等;以至于大学生感到没有适合自己锻炼的项目,逐渐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4。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说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习惯性意识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加强大学生体育精神培养是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的载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徐丽平等5研究认为高等学校现行体育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但就其对大学生受益程度而言,课程内容的
6、形式与教法的实效性,还有待遇完善和提高。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形式不能较好的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课认同程度较低。此外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育存在重技能培训而轻思想引领,重知识传授而轻文化传承等现象,不利于大学生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的形成。 体育竞赛作为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人格的有效方式,对于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普遍存在着体育场馆设施紧缺,观念落后;竞赛项目设置不合理,供给和需求相矛盾;组织管理陈旧,评价机制落后的问题亟待解决6。 大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力军,体育社团在繁荣和活跃校园文化方面作用很大,是大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的有效
7、途径。现阶段体育社团多数是学生自己组织以后向学校管理部门申报,这就导致体育社团缺乏指导,学生很难在体育社团中提高技术技能、缓解学习压力、丰富课余生活、培养体育精神等目标更无从谈起,还有体育社团管理层面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缺乏法制化、体育社团管理过于松散,致使社团组织活动难度增大。 3、大学生体育精神培养途径 大学体育教学要把体育精神的培养与体育技术的教学有机融合为一体,充分发挥校园课余体育竞赛、体育社团活动、体育比赛电视节目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1 强化体育精神的宣传,营造践行体育精神的校园风气 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要遵循教育、实践和内化相结合的方式。在高校中加强对
8、体育精神的宣传,旨在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水平,营造有利于培育体育精神的氛围。只有对体育精神具有深入的理性认识,大学生才能将之作为人生哲学的重要指导原则,并将其运用于体育实践、生活实际和人生发展中;教师也才能将之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自觉地担当起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重任。 3.2 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 结合大学生的需要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内容,提高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的水平。应注重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和挖掘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以及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水平。要充分揭示体育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并通过其后的实践加以感受,使认识得以升
9、华。使大学生通过技能教学的学习更直观、形象地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优秀运动员的典型事例,发挥榜样的教育价值和激励作用。教学过程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创造和利用最佳的教学艺术、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7。 3.3 推动校园体育社团发展,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形式 除了体育教学以外,学校还要推动体育社团的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训练、体育竞赛。要经常开展一些集体性的项目,如拔河、球类、接力跑、广播操的训练和比赛,这方面的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能起到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作用。除了大众体育项目之外,学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开设诸如棒球、网球、橄榄球、登山、攀岩等比
10、赛和训练,建立俱乐部制;还可以进行诸如冬泳等能够锻炼意志品质的运动项目,鼓励大学生持之以恒。总之,要建立一套既能达到健身目的,又有竞技性,更能培养体育精神的活动体系。 此外,要真正让体育精神发挥作用,只有使体育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指南。内化是体育精神培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以实现的目标,需要高校在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体育精神的内化引导。在体育训练中,要让大学生接受技术、体力、心理、意志的综合训练;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一切困难的精神。在体育比赛中,要鼓励学生发挥技术,敢于拼搏,发扬不怕输、不服输的精神和勇于战胜自我、不断超越的拼搏进取精神。在参与体育运动的整个过程中要让大学
11、生切身体会到比赛项目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既要鼓励他们不畏对手,更要引导他们尊重对手、养成公平竞争和遵纪守法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萍,张洁.我国体育精神研究现状综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5:154. 2钟秋.论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3): 16-17. 3梁红军.论体育精神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嘉兴学院学报,2009,21(5):121-123. 4宋跃先,彭支玉.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现状分析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2):235-237. 5徐丽平,颜农,陈燕萍.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与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2,6(4):40-42. 6赵承磊.普通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4):101-105. 7张新.略论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班),2005,9(5):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