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抗菌肽的研究现状和展望.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2679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源抗菌肽的研究现状和展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动物源抗菌肽的研究现状和展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动物源抗菌肽的研究现状和展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动物源抗菌肽的研究现状和展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动物源抗菌肽的研究现状和展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动物源抗菌肽的研究现状和 展望 汪以真 (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 , 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 动物分子营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杭州 310058) 摘 要:动物源抗菌肽是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 重要 效应分子,因其具有广谱高效抗菌活性、 细胞选择性 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一直被 人们 认为是抗生素的 理想 替代品 。 此外 ,由于动物体自身分泌的抗菌肽远未达到抑制细菌所需浓度,因此其生物学功能不仅局限于抗菌活性。 大量研究 表明 ,抗菌肽不仅具有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抗肿瘤等 效果 , 在体 内还表现出 抗炎症反应、招募 免疫 细胞、促进

2、上皮 损伤修复 、促进细胞吞噬细菌 等 重要 作用 。 然而抗菌肽在一些方面的研究尚不透彻或存在争议,如抗菌肽是否存在耐药性以及通过重组表达技术生产的抗菌肽是否能安全有效的应用。关于抗菌肽的一些生物学功能与分子机制还有待系统深入的研究,如抗菌肽的构效关系、抗菌肽对益生菌的影响、抗菌肽与抗生素的互作效应、抗菌肽的稳定性及其吸收与代谢情况、营养物质调控内源抗菌肽的表达等。 因此 本 文旨在从 动物源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稳定性 与吸收 、表达规律 与营养调控 、 分子改良 以及 重组表达 6 大方面进行 综述 ,为 研发 新型、高效、环保型抗生素替代品提供重要信息和策略。 关键词:抗菌肽;

3、 生物学功能 ; 稳定性 ; 表达规律;分子改良 ; 重组表达 中图分类号: S816.7 抗菌肽 , 又名宿主防御肽 ,是机体 抵抗外来致病菌侵袭的 重要 屏障。成熟抗菌肽一般包含 12 100 个氨基酸残基,由于其带正电荷、呈两亲性的分子结构,使得其便于与带负电荷的微生物膜或 其他 细胞靶点相互作用 1。 人们一直认为抗菌肽具有 广谱抗菌 、 不易产生耐药性 、 无残留等 优点, 然而随着对抗菌肽研究的 不断 深入,人们发现它并不是 “万能的 ”,某些细菌仍然能对抗菌肽产生耐药性,而且 某些 抗菌肽对动物体内的益生菌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 另外 , 外源抗菌肽的吸收、在动物体内的稳定性以及

4、与抗生素相互影响等都不 甚 明了 。鉴于此,本文 从 生物学功能 与 作用机制、稳定性 与吸收 、表达 规律 与 营养调控、 分子改良以及 重组表达 6 个方面对 动物源 抗菌肽的 研究现状作一系统阐述 。 1. 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 及 作用机制 1.1 抗菌肽的抗菌功能与机制 抗菌肽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作用,直接快速地杀伤细菌,且抗菌谱广。其自身独特的氨基酸组成、大小、电荷、空间构像和结构、两亲性、疏水性和膜的流动性及组成等使得其拥有独特的抗菌机制。尽管目前尚没有一个涵盖所有抗菌肽作用机制的理论,但大家公认的主要为膜作用机制和胞内作用机制 2。 细菌、真菌和真核生物细胞膜是大多数抗菌肽作用

5、的首要靶点。抗菌肽通常定位在细菌膜的表面 , 当肽浓度达到一定阈值时破坏细菌细胞膜 3。而抗菌肽作用于微生物细胞膜包括非受体结合和受体结合 2 种 机制。多数微生物外层带负电荷与阳离子抗菌肽非受体结合 , 有学者 观察了 10 种不同动物源的抗菌肽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 (如 ATCC25922) 和革兰氏阳性菌 (如 ATCC25923) 的作用机制 , 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试抗菌肽都能破坏细菌细胞膜,使其内容物泄漏 , 出现空泡化,此外 还发现抗菌肽 Protegrin-1(PG-1)具有胞内作用靶点,能够与细菌 DNA 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4-5。其他研究者 也 发现 一些 抗菌肽 具有

6、 破膜机制和多种胞内作用机制,如 Lv 等 6发现 多种杂合肽透过细菌细胞膜,破坏膜完整性导致细菌死亡; Lan 等 7发现抗菌肽 Gloverin 能抑制 RNA合成; Hwang 等 8、 De Smet 等 9先后发现 抗菌肽 Indolicidin、 PR39 和 Attacins能 抑制蛋白质合成。 最新研究表明,抗菌肽的杀菌机制远非如此。 Chu 等 10报道抗菌肽 -Defensin 6 可以结合到细菌表面,自我组装形成一些小纤维和纳米样纤维包裹在鼠伤寒沙门氏菌周围,减少细菌 黏附 到肠道 黏膜 进而保护机体。本课题组也发现猪源 hepcidin 能够使大肠杆菌 K88 发生聚团

7、,形成网状结构包裹。 1.2 抗菌肽的免疫调节作用与机制 抗菌肽在机体内的浓度低于 2 g/mL,远小于其杀菌 浓度,但却 可以在生理环境下调节免疫细胞功能。越来越多 的研究 表明免疫调节活性是抗菌肽发挥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1-12。 抗菌肽的免疫调 节 功能主要包括:1) 调节机体炎症水平。抗菌肽发挥炎症调节功能依赖多种机制, 如 Niyonsaba 等 13研究表明 ,人抗菌肽 LL-37能抑制 核转录因子 -B( NF-B) 亚单位 p65 的移位 , 激活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和 磷脂酰肌醇 -3-激酶( PI3K) 信号通路选择性上调抑炎因子的表达; Mookherje

8、e14也发现 LL-37 通过与 脂多糖( LPS) 直接结合,从而抑制 Toll样受体( TLR) 4 及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 等 。同时 LL-37 可以 降低 LPS 诱导的小鼠及人嗜中性粒细胞 14、树突状细胞 15和 B 淋巴细胞 11的促炎因子的异常 高 表达。 2) 通过诱导或增加趋化因子的分泌间接发挥趋化作用。 Niyonsaba 等 13研究发现 , 在低生理 浓度下,抗菌肽 能够诱发免疫细胞 趋化因子的产生 。 如人防御素可通过诱导肥大细胞脱粒和激活来招 募中性粒细胞,进一步刺激支气管上皮细胞中白细胞介素 8( IL-8) 的转录和 分泌 。在稍高生理 浓度下, 抗菌肽 自身

9、作为趋化因子,募集粒性白细胞到感染部位发挥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作用。如 LL-37 可以 介导 CXCR2 受体 和 甲酰肽受体 2( FPR2) 增加钙离子流出,进而趋化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 Yang 等 16和 Zhang 等 17研究发现 , LL-37 同时通过激活 FPR2 诱导单核细胞的趋药性。相似的, 人 -防御素 2( hBD-2)、人 -防御素 3( hBD-3) 可以通过 CC类趋化因子受体 2( CCR2) 趋化单核细胞 17。 3) 启动和调节特异性免疫。若先天性免疫不足以消除感染,抗菌肽则通过信号传递途径 启 动并扩大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 Gracia

10、等 18研究结果表明 , 注射 蛋白转导域( PTd) 和抗菌肽 HH2-CpG 可以提高 100 倍 免疫球蛋白 G( IgG) 的分泌水平 ,并 提高免疫球蛋白亚型IgG2a 和 IgG1 的抗体水平 。 4) 直接增强机体抗细菌感染能力 。 Chromek 等 19和 Nizet 等 20研究表明 , CRAMP基因 敲 除 小鼠在链球菌 A的感染下更易导致皮肤坏死,并且更容易引起泌尿系统的感染 。 5) 通过特异受体激活免疫细胞功能。 Lande 等 21和 Vandamme 等 22研究结果表明 , LL-37 与自身 DNA形成复合体,进而通过 TLR9 信号通路激活浆细胞样 DC

11、 细胞,引起 干扰素 ( IFN-) 的产生与自免疫型 T 细胞的激活 。 1.3 抗菌肽的屏障作用与机制 动物肠道、泌尿道和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均可表达抗菌肽,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抗菌肽在动物 黏膜 和皮肤防御方面起重要作用。抗菌肽发挥的作用不仅是杀灭病原菌,还能通过增强上皮组织的屏障功能来提高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如 Otte 等 23发现 LL-37 能够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刺激肠上皮细胞生长,保证肠上皮组织屏障的完整性,还能够通过与纤维状肌动蛋白发生作用使得肺泡上皮细胞硬度增加,从而增强机体对铜绿假单孢菌入侵的防御能力;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

12、接可以调节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和维持肠上皮细胞紧密性,是肠道黏膜屏障中至关重要的结构,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抗菌肽可以调控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从而影响肠道黏膜屏障的通透性。如 人 -防御素 1( hBD-1) 和 hBD-3 可以提高表皮角质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降低细胞通透性 24; 饲喂抗菌肽 BF可以提高断奶仔猪肠道紧密连接蛋白 occludin、 claudin-1 和 ZO-1 的表达量,保护小肠肠道 黏膜 的完整性25。 刘倚帆 26发现 蛇源 Cathelicidin-BF( C-BF) 可以通过 MAPK信号通路提高猪空肠上皮细胞 IPEC-J2紧密连接蛋白 ZO-1、 occulu

13、din 的表达量,保护机体肠道屏障结构的完整性 。 此外 ,注射 富含脯氨酸精氨酸的39 位氨基酸抗菌( PR-39) 能显著缓解沙门氏菌侵染及 葡聚糖硫酸钠( DSS) 诱导造成的小鼠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维护肠道结构完整性 ,而 某些抗菌肽对上皮细胞的作用正好相反,如蜂毒素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开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使得 细胞通透性突然增加 27。 2 抗菌肽与抗生素的互作效应 一些 抗菌肽与抗生素间 存在 互作效应。 刘倚帆 26研究了抗菌肽与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体外协同抗菌效果,结果表明, 牛乳铁蛋白肽 (LFcin B)、天蚕素 A(Cecropin A)与金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

14、及阳性菌均具 有协同作用 ; PG-1 和 C-BF 与金霉素和新霉素联用对大肠杆菌 EPEC O78:K80 有协同作用。国内外研究学者也报道了多种抗菌肽与抗生素之间的互作效应。如 Westerhoff 等 28研究表明 , 来源于非洲爪蟾的抗菌肽 magainina-2 和 PGLa 具有协同作用, Vorland 等 29发现 红 霉素和 LFcin B联合使用对大肠杆菌具有协同抗菌作用。保育猪和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 试验 也验证了抗菌肽与抗生素的互作效应 30-31,另有研究发现抗菌肽 RSPR 与硫酸链霉素、乳酸甲氧嘧啶、恩诺沙星联合应用都表现出拮抗效应 32。 3 抗菌肽的稳定性和吸

15、收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抗菌肽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等研究已较深入,而真正能转化为产品的抗菌肽却寥寥无几,且基本是用于局部治疗 ,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天然抗菌肽的稳定性及利用 效 率 不理想。虽然部分抗菌肽在体外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耐反复冻融等特性 33,但是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抗菌肽在体内的稳定性非常差,因为抗菌肽作为肽类物质,极易 被 体液中的多种蛋白酶降解而失去活性,尤其是经口服时,消化道中大量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可以轻易降解肽类物质,如 LL-37 与胰蛋白酶混合孵育 6 h 会被完全降解失去活性 34。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诸多改善抗菌肽稳定性的方法, 如 Carmona 等 35利用

16、 D-氨基酸替代抗菌肽 Pin2 固 有的 L-氨基酸后,其抗菌活性基本没有改变,而 D-Pin2 能够在血清、胰蛋白酶等环境下仍然保持抗菌活性。 在提高稳定性的同时,抗菌肽的 利用效率 问题也应该受到重视。目前,关于抗菌肽经口服后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是否能通过肠道吸收等问题还鲜有报道。此外,若抗菌肽被吸收或经注射入血,其在体内代谢情况的研究也较少。王升兰等 36测定了不同时间点抗菌肽 S-sanatian 在动 物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分析其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为 1.5 h 左右。 4 抗菌肽的表达规律与营养调控 4.1 动物体抗菌肽表达规律 抗菌肽 在动物体内的表达存在品种差异和组织特异性。

17、 Gao 等 37比较了抗病力不同的地方品种莱芜猪、荣昌猪和藏猪,以及 外来品种 长白猪体内的 Cathelicidin 抗菌肽 PR-39 的品种 与组织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地方品种猪 PR-39 基因表达量总体上高于长白猪 , 骨髓是猪 PR-39 基因表达的主要部位。 Chen 等 38研究发现 猪 -防御素 1( pBD-1) 、 猪 -防御素 2( pBD-2) 、 猪 -防御素 3( pBD-3) 在梅山猪大部分的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杜长大猪, Qi等 39研究发现 pBD-1、 pBD-3 在藏猪组织表达水平也普遍高于杜长大猪。 Ma 等 40研究显示 cathelicidins

18、家族抗菌肽 PMAP-23、 PMAP-37、 PR-39 和 protegrin-1 在民猪大多数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长白猪,且在胸腺、脾、肝、心脏组织中高表达,在回肠、空肠、舌头、淋巴结中低表达。 同时本课题组也研究了不同日龄金华猪和长白猪肠道 -防御素家族的表达规律,发现仔猪肠道 pBD-1和 pBD-3 基因表达随日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 20、 40和 60 日龄金华猪肠道 pBD-1、 pBD-2、 pBD-3 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长白猪 41。 4.2 外源致病因子对抗菌肽 分泌 表达 的影响 抗菌肽是先天免疫重要效应分子,当外来细菌侵染的时候,机体分泌表达抗菌肽发挥相应的免疫调节作用

19、。如小鼠感染 K.pneumoniae 后肠道 CRAMP 表达显著增加 42, Wu 等 43报道鼠伤寒沙门氏菌能提高猪骨髓细胞 PR-39 和 protegrin 的基因和蛋白表达, Veldhuizen 等 44也发现鼠伤寒沙门氏菌能特异性地上调猪结肠上皮细胞系 pBD-1 和 pBD-2 的基因表达,而霍乱沙门氏菌则不能引起抗菌肽的表达 变化 。本课题组研究表明,大肠杆菌 K88 攻毒 能 提高金华猪和长白猪骨髓、脾脏、回肠中 PR-39 基因表达水平 37。 4.3 抗菌肽的营养调控 通过营养手段调控内源抗菌肽的表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其中 维生素 D3和丁酸是最主要的手段。维生

20、素 D3 可诱导多种细胞抗菌肽的表达 45-47。此外,锌、多糖和益生菌等也发挥调控作用 。 汪以真等 48研究表明, 硫酸锌( 100 mg/kg)和纳米氧化锌( 100 mg/kg) 对 猪 PR-39 的表达 水平 无 显著影响 , 而 高浓度氧化锌( 3 000 mg/kg)能显著提高猪 PR-39 的表达水平( 378.26%) 。 饲粮 中添加细菌多糖能提高骨髓和肝脏中 PR-39 以及肝脏中 Hepcidin 的表达 水平 49。 其他学者 研究表明,精氨酸和异亮氨酸等可以诱导人上皮细胞 -防御素的表达 50-52, 维生素 A的代谢产物视黄酸可诱导猪 PR-39 的表达 43。

21、综上所述,以营养调控的方式促进内源抗菌肽的表达 在 目前 更适合抗菌肽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 然而,这仍有赖于对抗菌肽表达调控机制 更深入 的 研究。 5 抗菌肽的分子设计与改良 为了获得抗菌活性高 、 细胞毒性低 、 稳定性好的 抗菌肽,将模板肽通过分子改良的方法被广泛应用。抗菌肽的 分子改良 主要依据其构效关系实施, 这 是设计抗菌肽所遵循的最基本 原则。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改良方法主要包括: 1)将 2 种 不同源肽活性片段进行分子嵌合,形成杂合肽 53; 2) 通过氨基酸替换 ,二硫键删除 的方式将天然肽进行分子改造 54; 3)对天然 肽截取活性片段 以 提高 抗菌功能 55; 4) 通

22、过肽文库与计算机模拟进行高通量筛选 56。 Liu 等 57采用 分子杂合 的方法构建了具有发夹结构的杂合肽 LB-PG 和 CA-PG,研究 结果表明 获得的杂合肽不仅安全性好,抗菌谱广,且具有缓解炎症的功能 。 此外通过氨基酸替换的方式对乳铁蛋白肽 LFP-20进行改良,获得的改良肽 LF-6 具有更高的抗菌活性与低的真核细胞毒性。 另外 Dong 等 58通过将天然抗菌肽 截取 的方式 提高了禽 -防御素 4 的抗菌活性 , 同时降低了其溶血毒性 ;其还 将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 RR7 片段与抗细菌生物膜活性的 FV7 片段进行 分子 嵌合,获得兼具两者优势的杂合肽 R-FV-I1659。

23、 6 抗菌肽的 重组表达 基因重组表达的方法可能是目前最经济的获得大量抗菌肽的 手段 。但是,由于抗菌肽极易受到蛋白酶的攻击,且表达产物往往对宿主细胞有毒性,因此,抗菌肽的外源表达较 其他 多肽类药物更为困难。为了克服以上难题,研究者探索出众 多表达策略,涉及的表达系统主要有大肠杆菌 和 酵母表达系统。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具有遗传背景稳定、成本低、周期短的优点,但难以表达结构较为复杂的抗菌肽,而酵母表达系统 虽然 能够直接表达多种抗菌肽,但是其表达成本较高,产量较低。 通过将目的肽与分子伴侣 融合表达可有效解决抗菌肽对宿主菌的毒 性以及易被蛋白水解酶降解的问题,常用的分子伴侣有 硫氧还蛋白( th

24、ioredoxin,Trx) 60、 谷胱甘肽转移酶( 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 61、泛素相关小修饰蛋白( 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SUMO ) 62 等。 Bi 等 63 在 大肠 杆菌 BL21 中融 合表 达了 杂合肽LfcinB(1-15)-Melittin(5-12),纯化后产量达到 35 mg/L培养液, 同时其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高产表达了鸟的防御素 Avian -defensin 6, 产量达到了 114.9 mg/L培养液 64。 Chen 等 65利用 SUMO 融合表达技术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中成

25、功表达了天蚕素 Cecropin AD,纯化后产量为 30.6 mg/L培养液。 Luan 等 66通过比较不同分子伴侣,不同诱导温度、时间等条件,利用 SUMO 融合表达技术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了蛇源抗菌肽 C-BF。 7 小结 与 展望 在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细菌产生、药物残留以及环境污染的今天 ,抗菌肽的 研究 无疑 为 解决 这些问题 带来 了 希望。然而,真正把抗菌肽应用于养殖业目前仍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是抗菌肽的来源问题,天然肽含量低,分离纯化困难 , 化学合成成本高 , 重组表达得率低。其次是抗菌肽的活性问题,与抗生素相比,杀菌能力偏弱,抗菌谱偏窄。而且不同肽在抗菌或免

26、疫调节功能上各有侧重,不能统一标准。再次是抗 菌肽的体内稳定性问题,对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敏感让口服或饮水等给药方式受到限制,而对血清和金属离子的敏感亦让注射给药受到约束。另外还有抗菌肽的毒性问题,由于其在体内的吸收代谢机制不甚明了,其潜在的毒性如局部过敏反应、溶血作用等都不容忽视。最后是抗菌肽的耐药性问题,虽然其膜作用机制不存在抗生素样的耐药性,但由于应激反应触发的病原性免疫进化而导致的耐药性仍然存在。 随着抗菌肽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生物 技术 的发展,相信 突破 抗菌肽走向养殖业的技术壁垒 将变为可能。通过构建合适的表达系统,完善表达策略将获得大量成本低、产量 大 、活性 高 的重组抗菌肽;

27、通过基因改造、人工修饰等途径将最大限度地提升抗菌肽的抗菌功能;运用酰胺化、环化、 D-氨基酸替代、包被等方法将提高抗菌肽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深入探讨抗 菌肽的药代动力学将进一步挖掘抗菌肽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 以上研究将会 为研发 高效安全的抗菌肽制剂提供 重要基础 。 参考文献: 1 YEAMAN M R,YOUNT N Y.Unifying themes in host defence effector polypeptidesJ.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07,5(9):727740. 2 LI Y M,XIANG Q,ZHANG Q H,et

28、al.Overview on the recent study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origins,functions,relative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J.Peptides,2012,37(2):207215. 3 YOUNT N Y,YEAMAN M R.Immunocontinuum:perspectives in antimicrobial peptide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resistanceJ.Protein and Peptide Letters,2005,12(1):4967.

29、4 LIU Y F,HAN F F,XIE Y G,et al.Comparativ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bovine lactoferricin-derived synthetic peptidesJ.Biometals,2011,24(6):10691078. 5 HAN F F,LIU Y F,XIE Y G,et al.Antimicrobial peptide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animals:comparative studies of antimicrobial pro

30、perties,cytotoxic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J.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2011,27(8):18471857. 6 LV Y F,WANG J J,GAO H,et al.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and membrane-active mechanism of a potential -helical antimicrobial derived from cathelicidin pmap-36J.Plos One,2014,9(1):e86364. 7

31、LAN Y,YE Y,KOZLOWSKA J,et al.Structural contributions to the intracellular targeting strategie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J.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Biomembranes,2010,1798(10):19341943. 8 HWANG J Y,KIM Y.RNA interference of an antimicrobial peptide,gloverin,of the beet armyworm,spodoptera exigua

32、,enhances susceptibility to Bacillus thuringiensisJ.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2011,108(3):194200. 9 DE SMET K,CONTRERAS R.Human antimicrobial peptides:defensins,cathelic idins and histatinsJ.Biotechnology Letters,2005,27(18):13371347. 10 CHU H,PAZGIER M,JUNG G,et al.Human -defensin 6 promote

33、s mucosal innate immunity through self-assembled peptide nanonetsJ.Science,2012,337(6093):477481. 11 NIJNIK A,HANCOCK R.Host defence peptides:antimicrobial and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for tackling antibiotic-resistant infectionsJ.Emerging Health Threats Journal,2009,2:e1

34、. 12 AFACAN N J,YEUNG A T Y,PENA O M,et al.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host defense peptides in antibiotic-resistant infectionsJ.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12,18(6):807819. 13 NIYONSABA F,IWABUCHI K,SOMEYA A,et al.A cathelicidin family of human antibacterial peptide LL-37 induces mast cell chemota

35、xisJ.Immunology,2002,106(1):2026. 14 MOOKHERJEE M.Medical emergency-challenges and needs of the hourJ.Journal of the Indi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6,104(5):219. 15 KANDLER K,SHAYKHIEV R,KLEEMANN P,et al.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 LL-37 inhibits the activ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by TLR ligandsJ.Inter

36、national Immunology,2006,18(12):17291736. 16 YANG D,CHEN Q,SCHMIDT A P,et al.LL-37,the neutrophil granule- and epithelial cell-derived cathelicidin,utilizes formyl peptide receptor-like 1 (FPRL1) as a receptor to chemoattract human peripheral blood neutrophils,monocytes,and T cellsJ.Journal of Exper

37、imental Medicine,2000,192(7):10691074. 17 ZHANG Z F,CHERRYHOLMES G,CHANG F,et al.Evidence that cathelicidin peptide LL-37 may act as a functional ligand for CXCR2 on human neutrophilsJ.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2009,39(11):31813194. 18 GRACIA A,POLEWICZ M,HALPERIN S A,et al.Antibody responses i

38、n adult and neonatal BALB/c mice to immunization with novel Bordetella pertussis vaccine formulationsJ.Vaccine,2011,29(8):15951604. 19 CHROMEK M,SLAMOV Z,BERGMAN P,et al.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 cathelicidin protects the urinary tract against invasive bacterial infectionJ.Nature Medicine,2006,12(6)

39、:636641. 20 NIZET V,OHTAKE T,LAUTH X,et al.Innate antimicrobial peptide protects the skin from invasive bacterial infectionJ.Nature,2001,414(6862):454457. 21 LANDE R,GREGORIO J,FACCHINETTI V,et al.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sense self-DNA coupled with antimicrobial peptideJ.Nature,2007,449(7162):5

40、64569. 22 VANDAMME D,LANDUYT B,LUYTEN W,et al.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LL-37,the factotum human cathelicidin peptideJ.Cellular Immunology,2012,280(1):2235. 23 OTTE J M,ZDEBIK A E,BRAND S,et al.Effects of the cathelicidin LL-37 on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integrityJ.Regulatory Peptides,2009,15

41、6(1/2/3):104117. 24 KIATSURAYANON C,NIYONSABA F,SMITHRITHEE R,et al.host defense (antimicrobial) peptide,human -defensin-3,improves the function of the epithelial tight-junction barrier in human keratinocytesJ.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2014,134(8):21632173. 25 TANG Z R,DENG H,ZHANG X L,et

42、 al.Effects of orally administering 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 buforin on small intestinal mucosal membrane integrity,the expression of tight junction proteins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weaned piglets challenged by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186(3/4):177

43、185. 26 刘 倚帆 .动物源抗菌肽的分子改良及其对猪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 D.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12. 27 MAHER S,FEIGHERY L,BRAYDEN D J,et al.Melittin as an epithelial permeability enhancer I:Investigation of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in Caco-2 monolayersJ.Pharmaceutical Research,2007,24(7):13361345. 28 WESTERHOFF H V,ZASLOFF M,ROS

44、NER J L,et al.Functional synergism of the magainins PGLa and magainin-2 in Escherichia coli,tumor cells and liposomesJ.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1995,228(2):257264. 29 VORLAND L H,OSBAKK S A,PERSTOLEN T,et al.Interference of 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 lactoferricin B with the action of various

45、 antibiotic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1999,31(2):173177. 30 刘丁健 ,曾其恒 ,李秀宝 ,等 .复合抗菌肽制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和健康水平的影响 J.养猪 ,2011(1):1516. 31 刘显军 ,丁雪 ,陈静 ,等 . 抗菌肽和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J.中国畜牧兽医 ,2012,39(7):252256. 32 陈红伟 ,吴俊伟 ,刘娟 ,等 .抗菌肽 RSRP 与常用抗菌药的体外

46、联合药敏试验 J.中国兽医科学 ,2013,43(1):9194. 33 申艳敏 ,李荣誉 ,张国祖 ,等 .抗菌肽 LL-37 的抑菌作用及其稳定性研究 J.畜牧与兽医 ,2013,45(6):7577. 34 GRNBERG A,ZETTERGREN L,AGREN M S.Stability of the cathelicidin peptide LL-37 in a non-healing wound environmentJ.Acta Dermato-Venereologica,2011,91(5):511515. 35 CARMONA G,RODRIGUEZ A,JUAREZ D,

47、et al.Improved protease stability of 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 Pin2 substituted with D-amino acidsJ.The Protein Journal,2013,32(6):456466. 36 王升兰 ,李小芳 ,王西勇 ,等 .两种方法测量抗菌肽 s-thanatin 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结果比较 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1(3):427431. 37 GAO Y H,RONG Y L,WANG Y M,et al.Expression pattern of porcine antimicro

48、bial peptide PR-39 and its induction by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 F4acJ.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2014,160(3/4):260265. 38 CHEN J Y,QI S,GUO R F,et al.Different messenger RNA expression for 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s -defensins between Meishan and crossbred pigsJ.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2010,37(3):16331639. 39 QI S,CHEN J Y,GUO R F,et al.-defensins gene expression in tissues of the crossbred and Tibetan pigsJ.Livestock Sci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