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导论1.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这一问题,须首先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
2、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展现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 100 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
3、力量。(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它是
4、当代中国的主题。2. 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2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
5、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
6、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
7、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 如何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P14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和辩证统一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立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的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新的战略思想、新的战略要求和新的战略部署,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紧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方略、总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四个全面
8、”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发展与公正原则的坚持与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富足,主要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化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既有发展的内容,比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公正的内容,比如释放社会创造活力。全面依法治国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就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领导力量保证,又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政治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生动实践,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总结, “实践认识再实
9、践再认识”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螺旋式前进的基本路径和模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必须依靠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深化改革,3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消除阻力、增添动力、激发活力。全面依法治国,为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法制保障,可以对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予以惩治。全面从严治党,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指明正确方向、引领正确道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党自身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对民族的责任,昭示着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10、兴而努力奋斗;也体现了对人民的责任,昭示着我们党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还体现了对党的责任,昭示着我们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与中国梦这一美好愿景的激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梦的激励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当下的奋斗目标,而且还是实现未来美好愿景的必要条件;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仅是倒逼出来的必然选择,而且还是为未来美好愿
11、景奠定制度和治理基础的重要前提;全面依法治国不仅仅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而且还是在公平正义的方向上实现未来美好愿景的根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不仅仅是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举措,而且还是鼓舞激励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未来美好愿景的必备要件。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中国梦的激励,我们党才能既务实深刻又超然洒脱地提出并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钉钉子”的精神深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一张蓝图绘到底” ,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重大政治
12、任务。第一章 国情1. 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与最大实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都要立足这个最大实际,这既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遵循。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上世纪 80 年代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社会主义
13、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从社会的制度性质及其发展程度4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的准确界定,构成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即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
14、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和根本。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提出的一些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脱离、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吃了苦头,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是纠正了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对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体制
15、、制度逐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我们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并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最大国情,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制度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2. 如何认识并切实抓住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P27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射
16、很大变化,但我国发展仍然具备男的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科学判断的主要根据在于:首先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当前国际大势对我国有利,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这为我国实现和平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阶段;劳动者整体素质大为提高;经济需求
17、潜力和经济供给潜力巨大。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社会生产力,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塑造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运筹对外关系的资源和手段更加丰富。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中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应对各种更新挑战、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定海神针。然而
18、,我们也应客观看待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国际上总有一些人抱着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观念不放,5把中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自身的威胁,想方设法对中国和平发展加以牵制和干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上述风险挑战增加了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险和难,但并未改变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时和势。我们一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妥善处理各种风险挑战;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战略耐心和定力,坚持中央既定的内外大政方针不动摇,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们应辩证看待和处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机遇和挑战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机遇抓不住,可能变为挑战。挑战应对得好,可以转化为机遇。新形势下,我们更
19、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善于在复杂局面中发现机遇,在形势发展中抢抓机遇,在风险挑战中创造机遇,努力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3. 如果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与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统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相一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 0 一 0 年翻一番。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
21、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是从国际国内大势来看,我国仍将处于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竞争甚至是贸易壁垒仍然存在,我国周边事态也变得复杂而敏感。国内也还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是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
2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要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也是破解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必须更6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是加快发展社
23、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4、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 ,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
25、强社会活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 3 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 ,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 ,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 ,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 ,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26、,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 ,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意味着在未来 7 到 8 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
27、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 ,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回顾 35 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7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
28、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 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第二章 经济建设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内涵见中特复习思考题 P2-5历史演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体制,也是中外经济学经典中从来没有的一个概念。因此,从理论上说,这是我们党的一次真正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光辉典范。从实践上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次真正变革,是中国特色
29、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传统经济学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经济学理论,都不认为社会主义能搞市场经济。自俄国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以后,包括苏联、东欧、中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和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姓“资” ,计划经济姓 “社”,成了天经地义的信条和不可冒犯的戒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国内外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大胆突破传统理论观点的束缚,逐步提出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中在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
30、主、市场经济为辅的观点。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1987 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观点。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从 1979 年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到1992 年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等重要论断,从根本上破除了市场经济姓“ 资” 、计划经济姓“社”的传统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在上述基础
31、上,1992 年 6 月 9 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所作的讲话中,首次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之后, 10 月 12 日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上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过程来看,可以说,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一次真正的重大的理论突破,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也正是这一改革方向的正确选择和种种改革举措的步步实施,才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制度创新的崭新阶段,从而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2013 年 11 月 9 日至 12 日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
32、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8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 为何说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 P48-513. 为什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 P54-55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重要战略产业。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增长,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事业全面发展。其次,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
33、人多地少,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实现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要求,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近些年来,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快速增长,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同时,这些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推进速度最快的时期,社会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在快速增长。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仍然明显滞后。在近年农产品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增长,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
34、度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虽然短时间内还可以依靠进口,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弥补不足,但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那么农业难以支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反过来工业化城镇化反哺农业的进程也将受到影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2. 发展我国农业,再靠增加水土资源和化肥等投入,不仅余地已经很小,而且还会加重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不断完善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基础上,用现代生产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
35、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培育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要增加各方投入,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全面提升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通过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来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增长的能力。所以,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才能最大效率地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从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要基础。4. 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 P61 另外,中特复习题 P10 做补充第三章 政治建设1 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
36、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9属性和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高目标。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强调指出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这一精神,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否定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政治压迫,建立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从政治上争得了自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
37、权力。一切国家机关都是由人民产生的,必须全心全意依靠群众,执行人民的意志,向人民负责,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否定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经济剥削,建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就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人民能够以平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参与政治生活。因此,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根本区别,它直接体现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性质,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社会
38、主义的生死存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条件。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社会矛盾的解决,促进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减少并及时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并使各项决策实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首先,党的领导是人
39、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其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再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还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此,首先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次,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再次,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以保证党和政府的决策不发生失误。最后,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不但提
40、高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使我国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2 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在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10合力。(一)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政策
41、上的作用,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起着示范、带动、推进作用,共同就党和国家事务提出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人民政协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通过提案、视察、专题调研、反馈社情民意信息等经常性工作,开展协商民主参政议政的活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明确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亲密关系。由中共领导下的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下更好的发挥民主协商的作用,更好的建言献策。(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拓展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决策的
42、渠道, 协商民主能够集思广益、广纳群言,平衡各方的利益,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展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协商民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商民主关注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依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民主协商要贯彻到决策的全过程中,使决策的机制更加完善。开展民主协商,可以拓宽政府决策视野,促进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进一步完善,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顺利发展,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科学执政水平;
43、广泛开展民主协商,使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建立在尊重民意、代表民生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民主执政水平3.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阶级性和人民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由全体人民通过立法、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等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正是这种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二是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的领导,主要是对路线方针政策的领
44、导以及立法的领导,而宪法就是成熟定型政策的规范化、条文化和法律化。从执政党的决策来看,必须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把党的政策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形成具有国家强制力并要求全社会人民遵行的行为规范。因此,从根本上说,党的政策与国家宪法法律是统一的、一致的。三是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是统一的、一致的2、必须认识到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辩证统一的基石与连接点是人民利益、人民意志。 一方面,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实现其利益的工具。在社会主义中国,法体现的就是人民政权的意志,维护和保障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国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