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试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29222 上传时间:2018-12-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试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试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试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试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试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A 卷 全国卷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防治1(2013课标,36,22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 分)(2)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 分)(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 分

2、)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解析 本题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 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第(2) 题,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图中信息显示,河谷走向和风向大体一致,且河谷地形加剧了风势,故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第(3) 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 A 沙丘群会扩大,则要根据题干中介绍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

3、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如选择观点 B 沙丘群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扩大的因素。答案 (1)(M 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 ;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 M 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论点 B:M 处沙丘群规

4、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2014课标,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

5、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 2009 年为基数,20102013 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 9 月 30 日)。据此完成 24 题。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植株数量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地上生物量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地下生物量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2.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生物量提高 生物量降

6、低 植株密度改变植被分布改变A B C D3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 第 2 题,通过计算,2009 年,生物量为 4,2010 年为 4.78,2011 年为4.93,2012 年为 5.04,2013 年为 5.19,生物量逐年提高,项正确。项错误,通过读表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变,而草本植物数量增多,因此植株密度增大,项正确。材料

7、和图表无法体现植被分布情况,项错误。故 A 项符合题意。第3 题,抓住关键词, “此消彼长” 。通过计算,植株数量方面灌木没有变化、草本数量增多,A 项错误。总生物量,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B 项错误。地上生物量方面,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C 项错误。地下生物量方面,灌木由 1 变成 1.01,0.99,0.98,0.97 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草本由 1 变成1.21,1.29,1.42,1.58 呈现上升的趋势,符合“此消彼长” ,D 项正确。第 4 题,通过对图表信息的整体把握,灌木植物数量上没有变化,地上生物量略有增加,而地下生物量略有下降,整体而言变化不大;再看一下草本

8、植物,植株数量增加,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多,地下生物量也有增加,整体而言增加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变化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D 项符合题意。答案 2.A 3.D 4.D5(2016新课标全国,37 ,22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 1976 年、1987 年和 2000 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6 分)(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

9、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8 分)(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8 分)解析 第(1)题,直接看图,按照图例中的时间分阶段描述分布及变化即可。第(2)题,分析图文材料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进行采伐作业,导致森林减少,熊猫的栖息地缩小;而 108 国道的修建则把熊猫栖息地分割。2000年前后,禁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并且原有道路被废弃后熊猫的栖息地连成片,使其分布范围扩大。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建设动物通道。生物措施主要是减少生态的破坏和加强生态的恢复。答案 (1)2

10、0 世纪 70 年代(1976 年) ,栖息地连成一片;到 80 年代后期(1987 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2000 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 ,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

11、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62014课标,36(1),8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 分)解析 沼泽的形成主要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易发生凌汛,导致河水泛滥。因而该地沼泽广布。答案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

12、(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 河水泛滥。7(2013课标,37,24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 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 a、图 b 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 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 分)(2)读图 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8 分)(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6 分)(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13、。(4 分)解析 第(1)题,图示沼泽位于山麓地带,之所以能获得稳定水源,与山坡天然植被关系密切。可从植被在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第(2)题,由于速生桉树耗水量大,导致天然植被退化、沼泽萎缩。第(3)题,速生桉树的生长习性和特点,为发展造纸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第(4)题,我国西南地区季风性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区降水期较短,旱季长,不适于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 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

14、: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B 卷 地方卷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防治(2015山东文综,56)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 12 题。1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 “生态裂谷”

15、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 第 1 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故选 C 项。第 2 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的改善,故 D 正确;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发展植树造林, A 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

16、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B 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C 错。答案 1.C 2.D(2013重庆文综,1011)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完成 34 题。3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4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17、 )A B C D解析 第 3 题,流域产沙量是流域内所有降水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并非仅是暴雨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更不是每次暴雨土壤流失量的平均值。因此选项 A、B 所述方式是不可行的。收集泥沙的收集池应该设置在流域出口处,而不应该设置在流域源头,因此选项 D 正确。第 4 题,根据长期试验观测,坡度 25以上开垦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 25以上为严格禁止开垦坡地,15 25为保护性开垦。图中曲线在 15 25范围内,单位面积产沙量随着坡度增加而迅速增加,25以上为禁止开垦地,水土流失较重,增幅较小。答案 3.D 4.A(2013海南地理) 下图示意我国 39N 附近某区域。读图,

18、完成 56 题。5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6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解析 第 5 题,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分布。图例中显示有冰川,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所以选择 D 项。第 6 题,本题考查农业开发出现的问题。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

19、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所以选择 C 项。答案 5.D 6.C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72015广东文综,41(1)(2)(3),16 分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材料一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图甲)。图甲材料二 南四湖及周边地区 1982 年与 2012 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图乙)。图乙(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

20、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_。(6 分)(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 年面积最大的是_;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_。(4 分)(3)分析 19822012 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6 分)解析 第(1)题,对南四湖湖盆走向判读要注意看南四湖的总体延伸方向;入湖河流的不定期断流要结合该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工农业发展状况来分析,考虑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2)题,回答景观类型面积大小及变化情况,要留心材料二当中的时间信息和图例信息。第(3)题,分析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人为原因,要从材料二中的各景观类型柱状图的变化入手,比

21、较分析可知,在 19822012 年间,随着沼泽面积的减少,面积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台田鱼塘,其次是水稻田和建设用地,修建水库主要是减少了来水量。答案 (1)西北东南 降水变率大,河流沿岸用水量大(2)湖泊 台田鱼塘(3)利用沼泽,种植水稻;发展台田鱼塘;修建水库;建设用地占用沼泽。8(2015安徽文综,35, 34 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

22、 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10 分)(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14 分)(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10 分)解析 第(1)题,结合等高线和山地、盆地等信息判断出该区域地势高低,结合水系特征判断河流、干流流向。第(2)题,从水分的盈亏分析湿地形成的原因。该地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河流众多。补给类型有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水源丰富。该地地势高,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于 0,地下有冻土分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

23、;气温较低,蒸发微弱,易形成湿地。第(3)题,提取材料中 “过牧” 、 “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等信息,从人类生产活动的角度提出相应措施。此外,还应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教育、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建议。答案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