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一册全册总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235961 上传时间:2019-01-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物理第一册全册总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物理第一册全册总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物理第一册全册总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物理第一册全册总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物理第一册全册总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一物理第一册全册总复习提纲第一章 力【知识网络】【知识要点】本章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力的概念和三种常见力的分析及力的运算是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等效替代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特别要注意在具体问题中灵活地选用方法,要避免千篇一律,死搬硬套.第二章 直线运动知识结构图本章所涉及的重要的思想方法,有用图线来描述物理规律和根据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还有根据打点计时器得到的纸带(频闪照片)来析物体所做的运动,确定物体运动的有关物理量1S-t 和 v-t 图象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理解图象的正确含义,其次看清坐标轴的物理义,解决问题就方便了如图 2-10-1 所示,是 A、B 两物体的 S-t

2、图象,试断定(1)A、B 物体各做什么运动;(2)4s 末 A、B 的位置,4s 内 A、B 的位移;(3)A、B 的速度各是多少?(4)相遇时的位置解 (1)A、B 各做匀速运动,但方向不同,B 沿 s 轴正方向,A 沿 s 轴的负方向(2)4s 末 A 的位置 S=0,B 的位置 S=4m4s 内的位移,A 的位移 S=-3 m,B 的位移 S=5m(3)A、B 的速度, tSv对 A sV/75.043对 B m/2.14在图上可以看出,在 23 s 内某一时刻相遇,根据图线设 ts 时,A 的位移为 AS,tSA)75.03(B 的位移是 BS, t)5.1(当 A时相遇,则 3-0.

3、75t=-1+1.25t,24t(秒)点评 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例 2 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同一个方向开始运动,它们的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图象如图2102 所示(1)甲、乙何时速度相等?(2)当甲、乙速度相等时,甲运动了多远?(3)甲何时才能追上乙?此时各运动了多远?解 (1)这是 v-t 图象的意义当 t=4s 时,速度相等(2)速度相等时,甲运动的位移由甲图线与 t 轴围成的面积表示S=(12)43=6 (m)(3)乙作匀速运动,经过 t 秒的位移为 tS3乙而甲的加速度 )/(75.04/32sma,当速度达到 smVt/5的过程中用的时间)(25svtt在s30

4、内,乙的位移为)(2032S这段时间内位移为7.165.mav在s320后,再经过t 秒遇到 tS3乙 , tS5甲由题意得, S.乙甲 ,2t=3.3m,t=3.3/2=1.65s综合以上的计算得,经过 t=(203+165)秒相遇相遇物体通过的位移为 )(250)65.17(3m乙点评 St 和 vt 图象看起来形式相似,但是其表达的物理含义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别并能根据图线的意义求 0v, aS, t及相遇、速度相等的位置2根据打点计时器记录的纸带(频闪照片)分析物体的运动分析物体运动确定其速度和加速度,也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要根据纸带记录到的点迹位置结合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来进

5、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例 3 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时,得到如图 2103 所示的纸带,A、B、C、D 为计数点,两个记数点之间有 4 个打的点,则 A 到 D 的时间间隔为_s,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ms,小车的加速度为_ 2/sm,小车过 B 点的速度为_ms解 看到这样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到物理的情境,然后结合已有的知识逐一解决问题(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0.02s)A 到 D 的时间为 t=350.02=0.3 秒A 到 D,牵引纸带物体的位移 mSAD15.0平均速度为 stvA/38.求 1.25:ABSa 2.371.562BCS(m).49CD(m)

6、)(mABCB由公式 2)(tSa得)/2.10.s求打 B 点时物体的速度 Bv,根据定义smtSvAC/3.1026.点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把纸带上获得的信息和已掌握的物理规律很好地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就有章可循,如果问题改为是自由落体的频闪照片,分析的方法和上面的分析方法类似,同学们要引起重视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一、知识结构图二、物理思想方法1理想实验法即“假象实验”或“抽象实验”运用理想实验方法,替代实际很难或不可能操作的实验,可以使问题的研究大为简化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开创了抽象思维、数学推导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的物理研究方法他运用理想化实验方法研究物体的运

7、动和力的关系,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更加客观真实地抽象归纳出力与运动的实质关系2控制变量法指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实验仪器、设备等)人为干预或控制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条件下探索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学习哲学时知道,事物不可能孤立存在,一种现象的产生原因也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要想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性,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单靠自然条件下整体观察研究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研究对象施加人为的影响,创造特定的条件来观察研究本章在研究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时,就采用于控制变量法以后我们还将在曲线运动、气

8、体等章节进一步学习该方法的应用3整体法、隔离法这是我们学习物理时经常用到的处理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本章在研究多个物体(连接体)组成的系统的运动以及系统中的个体的受力、运动情况时,通常先把系统当成研究对象,找到一定的规律,然后再隔离出系统中的某一物体作为研究对象,作进一步的分析综合、灵活地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可使问题的解决更简单快捷例 1 如图 3102 所示,将质量为 m 的物体 B 放在质量为 M 的光滑的斜面 A 上,当 A 在水平力 F 的作用下在光滑水平面上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时,B 物体恰好不下滑,试求斜面 A 的加速度及外力 F 的大小?误解:由题意对分析可知: sinmgF合 ,故 B

9、 在光滑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sin/gmFaB合方向沿斜面向下若要 B 物体在斜面体 A 上不下滑,则 A 的加速度要跟 B 加速度的水平分量相等,即:2sin1coicogA,方向水平向左同学们认真分析上述解答,能否找出错误的原因?正确解答:物体随斜面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必有 BAa,对斜面 A,在力 F 作用下,加速度必定在水平方向上整体分析 A、B,由牛顿运动定律可得:F=(M+m)a, a=F/(M+m)隔离 B 物体受力分析如图 3103,由力的合成可得:maGFtn1, tangB故 BA F=(M+m) a=(M+m)gtan答案:gtan、(M+m)gtan点拨:误解的原

10、因在于认为斜面 A 的加速度等于物体 B 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加速度时,A、B 相对静止,那么怎样处理在竖直方向的分析加速度呢?实际上,对于连接体问题,正确分析“加速度”是解题的关键,同学们应正确理解到“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一定有相同的加速度”再结合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一般中等难度的连接体问题基本可解本题还涉及到“临界问题”,用不同的外力作用在 A 上,A、B 间的相对运动情况不同并且较复杂,仅当满足 BAa时,A 和 B 才能保持相对静止例 2 如图 3104,底座 A 上装有长 0.5 米的直立杆,其总质量为 0.2 千克,杆上套有质量为 0.05 千克的小环 B,它与杆有摩擦当环从底座上以

11、4 m/s 速度飞起时,刚好能达杆顶,求:(1)在环升起过程中,底座对水平面的压力多大?(2)小环从杆顶落回底座需多长时间?解析:对小环上升过程受力分析如图 3105 甲,设加速度为 a,由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得:f+mg=ma 由运动情况及运动学公式得: asv2联解得: 2/16sma,f=0.3N对杆和底座整体受力分析如图 3105 乙得: MgfFN, NF7.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底座对水平面压力大小也为 17N(2)设小球 B 从杆顶落下的过程中加速度为 2a,对其受力分析如图 3105 丙可得:2mafg, 222/4/05.3/1smsmfgf 由运动学公式2ts得:at5.02答案:

12、1.7 N、0.5 s点拨: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应用就是分析解决有关运动和力的问题一种类型是已知运动求受力的情况,如题中第一问另一种类型是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如题中第二问解决这类问题,应把握好“加速度,这一桥梁,灵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以及运动学规律,正确分析研究对象受力情况及运动过程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一、知识结构图二、物理思想方法物体的平衡问题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解决平衡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还要能深刻理解两类平衡(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和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的条件,掌握平衡的特点、合成与分解的原理,熟练应用解决问题常用的物理方法本章涉及的思想方法主要包括:整体法、隔

13、离法、等效法、极限推理法以及几何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的应用等整体法在求解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整体)所受外力的情况时,比隔离法要来得简捷准确,关键要选取好作为研究对象的整体若题中涉及到整体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整体法就不易解决问题了此时运用隔离法,合理选择研究对象将之隔离分析,找到相互作用的个体之间的联系,然后利用正交分解根据平衡条件列平衡方程来解决问题对那些既有整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又有整体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问题,要灵活地综合运用整体法、隔离法,双管齐下,各个解决待解问题在解决一些物体状态缓慢变化类问题时,可采用“化动为静”的思路,视缓慢运动的物体处一系列动态平衡,然后根据平衡条

14、件,应用几何法(力的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极限法来加以分析例 1 如图 452 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质量均为 m 的光滑小球 A、B 放在倾角为 的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保持平衡,则斜面对 B 的弹力大小为_,B 球对竖直挡板的弹力大小为_,A 球对 B 球的弹力为_.解析:视 A、B 为一整体,受力情况如图 453 甲,建立正交坐标系,列平衡方程有:12Fsin,AGco ta1mg 故 B 球对竖直挡板的弹力大小 tan21mgF。隔离 B,受力分析如图 453 乙,列平衡方程得:sinco341F s43GB 对 A 分析可得 simg联解得: co)n1(23F答案: cos)in1(

15、2g, tag, si点拨:视题目的具体条件灵活地运用整体法、隔离法,是解决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的平衡问题的重要方法有时相互结合着进行分析更有利于问题的处理例 2 如图 454 所示,在光滑板 OA 与墙壁之间夹着一质量为 m 的圆球,试分析当 角逐渐缓慢增大时,墙壁和板 OA 对球 P 的弹力的变化?解析一:(平衡观点)对 P 球受力分析如图 455,建立正交坐标系列平衡方程得:BAFcos,Gin ,解得: i/ , cotB当 角逐渐增大, A, 则都逐渐减小解析二:(分解观点几何法)按 P 球重力 G 的作用效果将 G 分解到与墙壁对球的作用力以及板 OA 对 P 球的弹力的反方向(如图 456),当 角逐渐缓慢增大时,由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根据变化的矢量三角形可知:墙壁和板 OA 对球的弹力都逐渐减小答案:墙壁和板 OA 对球 P 的弹力都逐渐减小。点拨:对这类动态平衡问题,若用平衡的观点列平衡方程无法求解时,应考虑用分解的观点来分析尤其若物体受三力作用平衡,三力中有一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另一力方向一定,用分析的观点,利用矢量三角形来分析较为方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